四川阿壩:用真心得真情——記理縣薛城鎮南溝村駐村農技員楊飛

“楊伯,你這個蘋果樹這樣要不得哦,一定要拉枝,拉枝之後才能更好地接受日曬,結出的果子才會又大又甜,才賣的起價錢哦”。三月底的一天,理縣薛城鎮南溝村駐村農技員楊飛來到了現在75歲貧困戶楊海全家中,當他看到楊大爺家蘋果樹枝條較為緊密不利於接受日照時,忙不迭地耐心叮囑起楊大爺來。

楊飛是理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水務局農技站站長,2017年,作為技術人才的他,被派駐到南溝村擔任駐村農技員。同年,楊大爺家在鎮、村兩級的引導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在自家僅有的8分地上種植下了青、紅脆李和紅富士蘋果。用楊大爺自己的話說,他們老兩口年紀大了,家裡地少、勞動力也少,種植水果不僅利於管理,經濟效益也更好。可種植水果需要技術,種了一輩子土豆、玉米的楊大爺可不會什麼水果種植技術,楊飛的到來可謂是解了他的“心病”。

楊飛不僅從上任駐村農技員手裡接下了“接力棒”,更是把楊大爺當成了自己的親人。每次到南溝村去,楊飛總是會第一時間去到楊大爺家裡,今天幫著修修枝,明天幫著鬆鬆土。不僅如此,楊飛考慮到楊大爺年事已高,出行不方便,楊大爺需要些什麼他也總是幫著代買並送上門。隨著果樹的日益長大、掛果,楊大爺和楊飛之間的感情也逐漸“升溫”。楊大爺笑著說:“我們兩個都姓楊,可能幾百年前是一家人吧。我家這個果樹基本上全靠楊飛種出來的哦,我們自己都很少操心,要是沒得他來幫忙,我還真不知道該咋個辦”。

每次到南溝村,楊飛除了先去楊大爺家裡一趟之外,也不忘到其他貧困戶家裡轉一轉。走訪完貧困戶之後,他就在南溝村裡轉悠,村民們看到他總會熱情地跟他打招呼,順便問一問種植方面的技術問題。這個時候,楊飛便又化身為了“講師”,無論是誰問到他,他都會耐心地予以解答。

“對於已經成熟的李子樹,並不是肥料越多越好,只需要在李子掛果前追一次複合肥,採摘後再補一次農家肥就好。這就和大家吃飯是一個道理,飯吃適量就行,吃的太多太飽不僅不利於消化,對身體也不好”。南溝村作為理縣最後一個通硬化路的村,不僅山高溝深,群眾受教育程度也不高,在給群眾講解種植技術時,楊飛總是儘量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確保他們能聽得進、聽得懂。楊飛深深明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在講解完種植技術之後,他還會下到地裡示範修枝等技術,然後再手把手地教,確保每個村民學有所獲。

在4年的時間裡,幾乎每一個南溝人都認識了楊飛,說的他總是會豎起大指姆說一聲:“這個駐村農技員是真的負責”。然而,大多數南溝村村民不知道是,楊飛作為科農水局農技站站長,還要和局裡的技術人員一道負責全縣的農技培訓工作。

今年春耕時節,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以往的集中農技培訓改為了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進行分散、分戶指導。由於農時緊、任務重,楊飛顧不得休息,和局裡的技術人員一道,走村串戶開展農技培訓。從2月7日起到現在的50多天時間裡,他們每天一早就出門,往往要晚上七八才能回家,點餓了就吃方便麵,累了就在車上稍事休息,足跡遍佈理縣81個行政村,適時精準的農技服務為群眾春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南溝,他是群眾的“貼心人”,用真心換取了群眾的真情,在全縣,他是種植戶的“引路人”,用紮實的業務功底,豐富的專業知識引領著種植戶在脫貧奔康年的道路上闊步前行。正因為理縣有著許多像楊飛一樣的“貼心人”“引路人”,理縣方能在2018年順利通過國家考核驗收,累計完成36個貧困村退出,1191戶4325名貧困群眾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097%,實現貧困縣摘帽,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如今更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供稿單位:理縣融媒體中心 (陳科)

編 輯:格西雪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