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之

蘧(讀 qu,三聲)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時蒲國人,大概和孔子生活在一個時代。他是衛靈公時著名的賢臣,也是一位道德和操守都非常優秀的人。衛地多君子,歷來人們都將蘧伯玉作為衛國君子的代表。蘧伯玉非常的賢德,百姓也非常的尊敬他。一次,衛靈公與妻子南子在宮中夜坐,先聽見轔轔的車聲,可車聲到宮門時卻消失了,過了一會,車聲又出現了,衛靈公就問夫人:“你知道剛才過去的人是誰嗎?”,夫人說:“應該是蘧伯玉”。衛靈公問:“你怎麼知道是他?”,南子說:“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細節的,車子走到宮門時就沒有了聲音,那是車主人讓車伕下車扶著車轅慢行,目的是不讓車聲打擾到國君。忠臣和孝子不會再大庭廣眾之下信誓旦旦,也不會因在黑暗中沒人看見就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操守。蘧伯玉是我們衛國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對國家恪盡職守。他不會因為現在是黑夜,沒人會看見就忘記禮節,所以我認為是他。”衛靈公派人去確認,果然是蘧伯玉。靈公和夫人開玩笑說不是蘧伯玉。夫人聽後立馬給靈公上酒道賀。靈公說:“你為什麼要給我道賀了?”南子說:“開始我以為衛國只有蘧伯玉一個這樣賢德的人,現在知道衛國還有一個人和蘧伯玉一樣的賢德。國家多賢臣,是國家之福,怎能不向你道賀呢?”。衛靈公聽後很高興,並告訴了夫人真相。蘧伯玉協助衛靈公把衛國治理的兵強馬壯,百姓富裕,使其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

晉國大將趙簡子原本想討伐衛國,就派人到衛國偵察敵情。那人回來告訴趙簡子:“現在蘧伯玉在衛國當政,如果我們貿然攻打衛國,肯定會吃敗仗的。”於是趙簡子取消了攻打衛國的想法。

蘧伯玉謙虛謹慎,經常對自己進行反思,“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還常常鞭策自己。據《莊子·則陽篇》記載:“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大意是說他年逾六十還能與日俱新,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這樣的賢人總是對自己的道德和行為有明確的要求,而且一直認真的按照這些要求和標準去做,不會因為沒人看見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孔夫子說的君子慎獨也是這個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