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有钱也哭,没钱也哭。矛盾的“元凶”,哭的根源

皑皑白雪、糖葫芦、秧歌队、踩高跷、打快板送财神爷,这些都是有着年代特色的过年标记。影片的开场把我们带进了八十年代末期东北农村的过年景象。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这句话是早些年东北个别地区对过年的一个总结。因为每到过年时,是最需要钱的时候。不光是置办年货,有些需要还的债一般都会在年前完成。除了小孩子欢天喜地外,于大人而言,那时候的过年也可谓“年关”,足可见那个年代人们的日子几多心酸。

《过年》有钱也哭,没钱也哭。矛盾的“元凶”,哭的根源

《过年》海报

贺岁电影的开山之作《过年》豆瓣评分8.7分。

是一部反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民俗的悲喜剧电影。赵丽蓉、李保田、葛优、六小龄童等演员阵容出现在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中并不常见。而赵丽蓉老师演了几十年评剧,在63岁这年凭《过年》中“母亲”这一角色,连拿东京影后,百花奖影后,成为首位获得国际影后的中国女演员。

该影片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相互影射。乍看是家庭矛盾为主要元素,细品才知“钱”是引发各种矛盾的“元凶”,“哭”的根源!

《过年》有钱也哭,没钱也哭。矛盾的“元凶”,哭的根源

有了钱,喜极而泣。隐藏着曾经的因钱而起的心酸。

在外务工的老父亲(李保田饰)欢天喜地的赶回家,还没等进屋,母亲(赵丽蓉饰)接过父亲带回的礼物就开始问“赚了多少钱,这么高兴”?此处可见,母亲并不是爱财,而是钱对于这个家庭的重要性,因为片中提及到“老儿子大年初三订婚要开单子”。但是母亲此时并未得到答案——到底赚了多少钱!

除夕当天,儿女们没一个回来。除夕晚餐时母亲开始沉默,她一直期待父亲会开口告知她赚没赚到钱,赚了多少钱。深知老婆内心纠结的根源是“钱”时,父亲从棉裤腰里拆开了自己辛苦保存的钱——8000元。

摆放桌后告知“这些钱都归你,”母亲的演技直戳大众的泪腺。从似哭非哭埋藏在自己心里的委屈和不安,到泪流满面的情感释放。这一段把对钱的渴求演绎的淋漓尽致,可谓“教科书级别的哭”。(在此特别感谢已经逝去的赵丽蓉老师的精湛演技,使代表了一代农村题材印记的经典之作得以完美呈现!)

《过年》有钱也哭,没钱也哭。矛盾的“元凶”,哭的根源

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钱赚到了,而且是笔不小的数目。为什么说是笔不小的数目呢?

根据数据显示:1989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01.5元。

而剧中的父亲出去务工(电焊工)大半年赚回8000元,稍微对八十年代末期有记忆的农村人都知道,那个年代一个人赚回8000元是笔遥不可及的数字。而这笔钱解决了大问题,所以有了父亲那句“有钱也哭,没钱也哭!其实,没钱哭的是日子,有钱的哭此时是喜极而泣。

接下来母亲道出了自己的心酸“老了,我老了,还是你最惦记我!”交钱不止象征着交权,还意味着夫妻间的肯定与发自内心的心疼——他知她为“钱”忧心忡忡,更深知她为“钱”的内心不安是来源于这个家用钱的地方比比皆是。

《过年》有钱也哭,没钱也哭。矛盾的“元凶”,哭的根源

然而,这来之不易8000元钱仅仅“骄傲”的躺了一夜,初一这天所有的矛盾皆因“钱”而起。

与除夕夜的冷清相比,初一就显得特别热闹。二儿子带着女朋友先回来了,跟父母一番拥抱后,刚进屋“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

他需要钱用于去四个城市考察,剧情表面看不出什么破绽。但是前后对比来看,要钱更似乎是一场“阴谋”。首先刚进屋就跟母亲提到用钱,得到“有钱”的结论后立刻偷偷与女朋友会意,两人显得异常兴奋。

可老太太这关答应了,老头的“关卡”显得有些困难。于是改为女朋友在饭桌上提及,说是自己的父亲给了一千元“赞助”,问问老头打算给多少。

老头似乎也看出了这笔钱并不是“必需”的,更像是一次旅游的费用,所以脸立刻拉了下来,摔门而出。可是二儿子依旧想得到答案继续追问,老头扔下一句话“研究生,你看我身上哪个零件还值钱,你就卸哪块!”其实就是变相拒绝老二借钱。

在最后大家团圆齐聚餐时三儿子也提到了老二其实就是以借钱的名义出去旅游,好听的叫考察,本质就是“玩”。而那个年代本身就赚不了多少钱,拿出一千块钱去玩,相当于白白浪费掉,所以那一顿饭几乎是不欢而散。

《过年》有钱也哭,没钱也哭。矛盾的“元凶”,哭的根源

啃老族的要钱方式逼的父亲端出了一道特殊的“菜”——8000元。

接下来就是老三,作为一个唯一在家里的儿子,除夕之夜不知道陪伴老父母,却带着女朋友连看五场电影看了个通宵。

初一早上急忙打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睡觉,仿佛家里的一切与他无关。从影片细碎的评价可以看出老三平时就是没什么正事可干,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啃老族”。

大年初一家人好不容易团聚,都在高兴庆祝之际,他却拿出来自己制作的“募捐箱,”开头语更是令人讽刺至极“大家都知道亚运会是怎么办的吧?

那是全国人民募捐的结果。而我也做了个募捐箱,明年这个时候结婚,也得靠大家集资”。作为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在团聚时刻提出这样无理要求“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正是由于他的开端,老二也跟着开始提出“借钱”,

老头开始寒心,端出了一道特别的“菜”——8000元钱。

《过年》有钱也哭,没钱也哭。矛盾的“元凶”,哭的根源

各种利益驱使,违心的接受,还是因为接纳的人有钱!

大女婿因为钱嫉妒未上门的二女婿。由于当时二女儿和二女婿的婚姻是在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下组成的。大女婿自私到在二女婿没有登门之前,先是说尽了二女婿的坏话。最后在老头一番问询之下,得知二女婿赚的是清白的钱,才放下了对二女婿的芥蒂。

打内心里开始接受二女婿,正是因为二女婿有钱大嫂才开始不断巴结。所以老三再向大家征集用于结婚的钱时,第一个向二姐开口。一桌子人最尴尬的时刻,老二和老三相继要钱。

二女婿承诺老二和老三所有用钱的地方都由自己来负责。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这么轻易的容易接受二女婿,除了父亲母亲外其他的每个家庭成员中,都有一个是因为二女婿有钱。

作为家中最贪钱的妯娌,大嫂认同二女婿是因为她想要老太太手上的金戒指时,二女婿很快的就圆了她的梦。便宜占尽后鸡飞狗跳一片狼藉之下,她看着残局,竟然是第一时间问桌上的钱去哪儿了?

《过年》有钱也哭,没钱也哭。矛盾的“元凶”,哭的根源

以前,没钱,人团聚了,哭的是穷。如今,有钱,人聚不齐,哭的是无奈。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人口不如以前多。家家没几个孩子,大多以一到两个孩子为主。而到了两千年后,大批的打工潮开始,人们逐渐进入城市,扎根城市。

东北地区人口大部分外流有多种因素,升学走出去的孩子占年轻人比例的25%,创业打工在外安家的占比47%。

以前,没钱,过年基本能回家聚齐。如今,过年没有年味,人基本难以团聚。以前,家里备的年货容易被吃光。现在,父母买足了年货苦苦等待,结果东西全剩下。而滞留在农村的大多以老人、病人、留守儿童为主。一个个孤寂的山村,寥寥无几的几个人……

《过年》有钱也哭,没钱也哭。矛盾的“元凶”,哭的根源

最让人伤感的是东北的天还是那么冷,雪却小了很多。可东北的“年”再也没有记忆中的浓烈与喧嚣。那是过年本应该有的年味。如同东北经济的沉寂,东北人的生活也沉默了。现在资源匮乏,经济难以转型,东北除了一线城市,更多的城市成了“空城”,难以恢复以往的辉煌。

没钱时,哭了。有钱时,也哭了……

文|冷清秋

如有公益需要,请联系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