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分封制國運800年,而後歷代主推郡縣制很少超過300年,這其中有關係嗎?

幻海塵封


經濟基礎作用於上層建築。

周朝的管理方式是“分權封建諸侯管治” 。周初分封只為拓荒與繁衍,分部勢力弱於總部之前進行以中央朝廷為中心的治理,但分部勢力超越總部後以總部為中心管治的共主制名存實亡進入春秋戰國時期,變為以各分部多中心的管治,湊數八百年而已。

秦後郡縣制流官制,以中央人治權力行於總轄區,但因流官而根據不牢,不及一半三百年也不錯了。

長久治國須既扎又流。紮根深必須主官在其他輔助人才流動,以及強末弱本。


治235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有275年,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時期,如果按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公元前221年算東周滅亡來算的話,東周有550年,如果按東周王室最後一任天子周赧王病死東周覆亡的公元前256年來算的話,東周有515年,但不管怎麼算,周朝最少有790年,最多有825年。

即便如此,後世的歷朝歷代仍然沒有能超過周朝存在的時間,而且根據觀察,後世朝代存在的時間都是不超過300年的,比如西漢210年,東漢195年,唐朝289年,明朝276年,這似乎像一個魔咒一般,成為朝代更替的規律。

中國歷史朝代

眾所周知,從秦始皇統一六國正式結束周朝以來,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集權制王朝,以郡縣制為地方行政制度,以三公九卿製為中央行政制度,之後的歷朝歷代均採用了秦朝的制度,所以周朝與後世歷朝歷代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地方行政制度,周朝是分封制,後世朝代是郡縣制。

所以就有人認為周朝能夠實現825年的國祚,就是因為分封制,後世歷朝歷代沒有超過300年國祚的原因就是因為郡縣制,這樣說對嗎?

當然不對。

先說說分封制與郡縣制有什麼區別?

周朝

分封制簡單地說就是把由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再把土地分封給士,士是最低貴族,分封就分到士為止,由上到下,一層一層進行分封,等級相當森嚴,這種分封是世襲的,祖先得到分封,然後嫡系子孫一直世襲下去,除非整個家族滅亡。

分封制之下,天子、諸侯、卿大夫都有自己的一套領導班子和勢力,都是相對獨立的,而且可以任命自己手下的官吏,天子、諸侯、卿大夫的手下官吏首先效忠的就是他們自己,比如諸侯手下有四五個卿大夫,這四五個卿大夫直接對諸侯負責,天子都無法直接命令,所以分封制之下,每個被分封的個體獨立性都非常強,如果以諸侯國為單位的話,每一個諸侯國都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然後整個天下就是獨立國家的聯盟,比如周朝。

郡縣制則完全不一樣,郡縣制的所有郡縣的長官都統一由皇帝任命,皇帝由於掌握了天下所有郡縣的長官任命大權,所以地方郡縣的長官直接對皇帝負責,而且郡縣制之下的官吏不是世襲的,由皇帝進行一系列的考核辦法,用以保證所有地方官吏的合格和對皇帝的忠心,比如秦朝。

分封制

所以分封制與郡縣制最大的區別就是:分封制獨立性非常強,所有的諸侯國都是獨立的國家,郡縣制集權性非常強,所有的郡縣都是直屬於皇帝的

再說說周朝為什麼有825年國祚?

分封制之下,周天子想要控制諸侯,只能用禮儀和武力來控制,禮樂崩壞後,只能靠強大的武力控制,同時因為諸侯獨立性太強,他們考慮問題往往是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然後才是天子的利益,當週天子的勢力開始衰弱時,諸侯國無一例外的都會開始為了自身利益而進行對外擴張。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如果按實際控制力來看的話,東周已經是名存實存了,周天子已經開始衰弱,根本無力控制天下,反而是大的諸侯國開始代替天子行使權力,這就叫爭霸,所以春秋就有春秋五霸主。而東周的天子基本就是打醬油的存在,只有名義,而無實際影響力了,而事實上東周存在的時間有500多年,遠超西周,這500多年其實都不能算周朝實際統治了。

郡縣制

東周時期其實是諸侯國爭霸、兼併直到最後統一的時期,從最高峰的上百個諸侯國,到戰國時期的戰國七雄,再到只有秦國統一天下為止,諸侯國越來越少,到最後只有一個最強的活了下來,根本原因就是統一難度太大了,春秋戰國的統一是中國五千歷史上難度最大的統一戰爭,沒有之一,是因為分封制之下數百年已經根深固蒂的效忠思想,誰給分封就效忠誰,在這樣的情況下,統一戰國只能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滅亡。

但是東周500多年曆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強大統一所有的國家,因為國家太多了,每個國家都想強大,都想笑到最後,這種統一難度就相當於幾千年前希臘城邦沒有一個國家能統一一樣困難,秦國用了數百年時間,才最終統一天下,這種難度就需要幾百年時間才完成,這也就是東周存在時間長的原因,因為諸侯國都在打仗,只有統一天下,周朝才算正式滅亡

如果按實際控制力來說的話,周朝也只有西周時期才能算是有控制諸侯國之實力,而西周就是275年國祚,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周朝的國祚其實也只有275年,雖然之後的東周一直存在,但已無實力,只是名義上的存在,只能看著諸侯國進行兼併戰爭,直到最後被滅亡。

西周

所以周朝有825年,是因為周朝統一天下太難了,而實際控制天下也只有275年,與後世朝代國祚其實是差不多的,這並不是說周朝的國祚長,而是說周朝動亂的時間長,統一天下的時間長,這個時間並不代表周朝的實際統治。

再來說說後世朝代為什麼國祚不超過三百年?

後世朝代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中央集權制,由皇帝一人掌控天下所有權力,這種結構的好處就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比如對外戰爭,工程建議等等,缺點是由於皇帝掌握了所有的權力,所以皇帝英明的時候,天下太平,一旦皇帝昏庸,權力就很容易被濫用或者被權臣奪取,那樣的話,就會造成天下動亂。比如秦朝,秦始皇去世後,昏庸無能的秦二世胡亥即位,才兩年時間,就斷送了秦朝,再比如東漢末年的漢桓帝與漢靈帝也是昏庸皇帝的代表,賣官賣爵,禁錮黨人,導致東漢陷入動亂。

秦國疆域與郡縣制

後世朝代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皇帝的繼承人一般來說是由嫡長子繼承的,這叫立嫡不立長,立嫡不立賢,這麼做的好處就是繼承人容易分清楚,簡單可操作性,壞處就是無法保證繼承人是賢能還是昏庸,當然嫡長子繼承製也不是絕對的,總有些例外。比如晉朝,在司馬炎去世後,把皇位傳給了一個白痴嫡長子司馬衷,導致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直接把晉朝給滅亡了。

而中國曆來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無法保證三代人都是有能力的人,對於皇帝也是如此,很難保證邊連續三代皇帝都是明君,一旦出現昏君,就會導致天下大亂,而天下一亂,只需要攻下都城,一個朝代就滅亡了,而不是像周朝要把所有的諸侯全部消滅才能統一天下,所以後世朝代只要一亂,統一天下花費的時間比周朝要短得多,比如秦末天下大亂,劉邦統一天下只能用七年。

所以後世朝代國祚不長的原因就是:中央集權制+嫡長子繼承製+歷史發展的規律,因為皇帝不可能永遠英明,後世朝代的政體決定了改朝換代的時間大大加速,而在特定的歷史規律下,形成了不超過300年的規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在中國,周朝是確實是一個時間比較長的朝代。從公元前1046年開始到公元前256年,一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這也是周朝國運八百年之說的原因。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朝代。它所創立的宗法制,周禮,至今仍然影響深遠。它的八百年的國運更是令後世的所有朝代望塵莫及。我們可以看看後來的比較強盛大一統的國運有多少。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總共十五年。

漢: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連同王莽的“新”算在內,也才426年。

西晉:公元265年到公元316年,共51年。

隋:公元581年到公元618年,共37年。

唐: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共289年。

元:公元1271年到公元1368年,共97年。

明:公元1368年到公元1644年,共276年。

清:公元1644年到公元1912年,共268年。

沒有一個朝代超過500年,大多數朝代過不了300年的大關。

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是與周朝比較起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不同點:實行郡縣制。

而眾所周知的,周朝是實行分封制的。

分封制與郡縣制

所謂的分封制,是指古代中國的“天子”將土地分給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後裔,讓他們在封地建立“諸侯國”“封國”或“藩國”的一種制度。

周朝就是典型的實行分封制度的朝代。它實行“以藩屏周”的制度,分封一千多個諸侯國。以這些諸侯國來保衛周朝。

而所謂的郡縣制,就是將中央管轄的土地劃分為若干個郡縣,由由中央委任地方官員直接管理的一種制度。

從秦朝開始,中國統一的中央集權王朝大都實行這樣的一種制度。

很多的王朝都是分封制與郡縣制結合,但是到了後來,這些分封大多隻是流於形式,並沒有實權。

郡縣制示意圖

分封與郡縣制的優缺點

一、分封制的優點

1、分封制度能夠迅速擴大和穩定王朝初年對邊疆的統治。

在王朝的建立初期,新的王朝沒有力量直接控制邊遠的地區。這個時候,封一些諸侯王,對這些土地實行統治,有利於王朝初年的開疆拓土,穩定對邊疆地區的統治。

這是很多的朝代在建國前後分封諸侯王的原因。

比如周朝。周王實際能統治的地區不大,但是通過分封,周朝名義上控制了黃河流域乃至長江流域地區。

2、分封制度能夠對王朝起一定的拱衛作用。

這個方面,體現的最為突出的是周朝和漢朝。周幽王驪山腳下被殺之後,是諸侯王護送周平王建立東周,延續周朝的統治的。

在漢朝。呂后死後,呂家準備篡權奪位,也是因為諸侯王起兵,最終給了周勃機會,得以奪取兵權,剷除諸呂的。

分封制

二、分封制的缺點——不利於王朝統治的加強。

實行分封制,意味著統治者要把一部分全力分給諸侯王。自然,不利於統治者加強對地方的統治。而且,諸侯王的實力一旦得到加強,往往成為一個王朝的亂源。

這一點,使得周朝在實行分封制300多年後,開啟了春秋戰國的亂世時代。也使得後世實行分封制的王朝,無一例外的,都曾經面對諸侯王的叛亂。

三、郡縣制的優點和缺點。

郡縣制的實行,使得中央集權國家能夠直接委派官員,對地方實行管理,加強了中央的權力和全國的統一。同樣,也有力的避免諸侯王的叛亂問題。

但是郡縣制的全面推行,也使得在中央王朝帝王面臨外敵或者權臣威脅時,缺少有力的幫手。

中央王朝300年週期與制度的關係

一、後世王朝大多有推行分封制,但是都成為亂源

分封制度的弊端非常明顯。周朝實行分封制,結果不到300年,諸侯尾大不掉,甚至連比較親近的鄭莊公都敢於射傷周天子,周天子統轄之地,實際上只有洛邑,成了“邑長”。這還是周朝的生產力比較落後的緣故。

有了周朝的樣板,後世只要有諸侯王的朝代,諸侯王都起兵叛亂,距離建國時間也越來越短。

漢朝建國之後不久,異性諸侯王就起兵叛亂。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時距離漢朝建國只有51年。

西晉建立26年之後,八王之亂爆發。西晉陷入戰火之中,直到滅亡。

1395年,大明王朝建立34年之後,靖難之役發生,3年後,朱棣篡位登基,朱允炆下落不明。

1673年,清兵入關29年之後,三藩之亂爆發,戰亂持續八年。

鑑於分封制已經成為王朝的亂源,越來越多的朝代沒有實行分封制。或者只是局部分封。

二、王朝不超過三百年與制度的關係。

後世王朝不超過三百年,原因很多,歸結起來有幾個:

1、帝王的良莠不齊。中國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使得皇帝一人的權力極大。幾乎可以左右一個朝代的興衰盛亡(末期的除外)。幾乎所有的朝代,開國的一代或者是幾代帝王,都雄心勃勃,勵精圖治,王朝呈現一片盛世。中間的帝王,則是花天酒地,昏庸腐朽,使得王朝危機四伏。到了後來,可能會出現一到兩個帝王試圖力挽狂瀾,給王朝來一個迴光返照,這就是所謂的“中興”,但是也不能解決王朝面臨的危機。王朝的覆滅,不可避免。

2、王朝的輪迴。

一般的王朝的前期,由於前朝的末期戰亂頻繁,人口銳減,王朝新建之時,有多餘的土地足以分配給人民,人民安居樂業。到了王朝的中晚期,社會板結,土地被大量集中,很多的人口分不到土地。這就會造成很嚴重的流民問題。一旦加上天災人禍,則是官逼民反。農民起義就不可避免了。

總結:綜上所述,周朝以後的封建王朝力主實行郡縣制跟它們大多數不超過三百年有一定的關係,因為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地方的權力,導致皇帝權力變大,缺乏制衡。但是它不是王朝沒有300年國運的罪魁禍首。

同樣,分封制也不是解決王朝沒有300年國運的良方,因為它是王朝的亂源之一。且往往是致命的亂源。


填哥講史


哈哈,正如你所說,周朝真正有王制基礎的也就300年不到吧,西周!東周的王權到後面基本就沒有了。可能300年就是個劫數!好像後朝,即使再強大的,都到這個節骨眼就結束了。


囉囉嗦嗦大半天


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在我看來真正的周王朝在鎬京被攻破之後就已經滅亡了,東周在各個大國之中就是苟延殘喘,除了頂著一個周天子的虛名之外,對各諸侯國沒有任何的約束力。


明月不可輟


有關係。因為"吏制必將導致腐敗"。


崔寶明字明月


今後世界也可按分封制統治


夢嶼千尋90604


周天子有實權嗎?


給不給陽光也要燦爛


周朝依靠分封制享受了800年的國運,這就是一個謬論。

為何這樣說吶?周朝的歷史起於公元前1046年,滅亡於公元前256年,經歷了32代人,37個王,享國791年,也沒有達到800年。

一般情況下,周朝被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起於公元前1046年,至於公元前771年;東周起於公元前770年,至於公元前256年;東周又劃分為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春秋時代起於公元前770年,至於公元前476年,戰國時代起於公元前475年,至於公元前221年。東周和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時間差,差別是春秋戰國多了35年,截止到秦始皇統一六國。

東周這個概念,一般都不提起了,而是稱作春秋、戰國,史學界和大眾都接受這一概念。因為春秋、戰國時代更能準確的表現那個時代特色。

其實周朝的分封制真正起作用的時期也不超過300年,也就是我們經常提起的西周,只有275年。對比一下,唐朝享國289年、宋朝享國319年、明朝享國276年、清朝享國276年(一說268年,一說296年),如此看來分封制的周朝的國運和推行郡縣制王朝差不多。(春秋初期的周國,也就相當於一個小諸侯國,以後逐步縮小)

為何說周朝分封制只享國275年吶?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的宗主國的權力降低了很多,只有一個周王的名頭,封地也逐漸縮小,對諸侯的控制力幾乎為零,基本上連一個稍強的諸侯國都不算了!周王真正享受了分封制的權益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消失了。

楚莊王八年,即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征伐陸渾戎時,他就曾經想直接消滅了周天子的封國。為何最終他沒有下手吶?周朝王室之所以能夠延續,主要依賴於以下兩大理論的支撐:

第一,相互制約理論。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些諸侯國都強盛一時,但誰也沒有能力完全消滅誰,這些較強的諸侯國之間互相制約。這時的周天子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誰滅了周國,就是想取而代之,會群起而攻之,屬於第二個滅亡的國家。

第二,周王無用論。

到了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封地、權力、軍隊都大為縮減。對那些較強的諸侯國來說已經毫無用處,威脅不大,即使推翻了也沒有多少好處。同時也有可能遭到其他諸侯國的共同針對。

於是周天子在春秋戰國屬於苟延殘喘的階段,需要他們時就拉出來用一下,不用了就放到一邊,根本就沒有宗主國的權威,幾乎完全依靠諸侯的施捨過日子。

在春秋戰國時期,西周還依靠分封制那就是一個笑話。沒有一種制度能夠長治久安,自然分封制也不例外。

西漢劉邦搞局部分封制,自己搞死了異姓王,折騰了一段時間,漢景帝時期又發生“七國之亂”,不得已,漢武帝搞了“推恩令”,分化諸侯王的疆域和權力;西晉搞局部分封,“八王之亂”直接導致西晉滅亡;朱元璋搞局部分封,結果導致“靖難之役”,朱棣趕走了建文帝當上了皇帝。分封制在後世王朝看來就是王朝混亂的代名詞,對此都十分小心謹慎。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清朝都不搞分封制的。(周赧王劇照,最後一位周王,當時西周國有城池36個,民眾30000多人,全部獻給秦國,也就相當於一個縣)

其實這也是周朝為何分西周、東周,而東周又分春秋戰國了,直接明瞭的分法是西周、春秋、戰國,更貼合曆史實際。

通觀中國歷史各個朝代,分封制那就是一個禍害,就是王朝在自己培養潛在的敵人,依靠這種制度享國800年就是一個謬論。(秦朝48郡圖,也有54郡之說)

推行郡縣制和王朝不超過300年有關係嗎?

郡縣制、州郡縣制等行政區域劃分制度貫穿了秦朝之後中國的歷史,類似於現在省、市、縣三級行政疆域劃分。

郡縣制是一種先進的國家行政劃分制度,取代的制度就是分封制。西周時期分封諸侯,劃出疆域、人民,這些都歸分封的諸侯所有,民眾有繳納賦稅、服勞役和兵役的責任。說的直白一點,就是西周的天子分封了一批土皇帝,這些土皇帝有軍隊、有外交、可以自己收稅。

分封的這些諸侯世代沿襲,形成世卿世祿制,也即是諸侯的後人世世代代做官,享受俸祿,嚴重阻礙了社會整體的發展,這讓很多有才能的人被淹沒、壓制了。

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周國就鮮明的針對世卿世祿制度,採取軍功爵制度,很多爵位不能時代沿襲了。世卿世祿制度的固有模式被打破,郡縣制也就初漏端倪了,到秦始皇統一國家之後,推行郡縣制。

郡縣制的特點是用官僚體制管理地方,這些官僚和後代是不可能長期霸佔一個地區的管轄權的,是流動性的。如此以來,皇帝控制各級官吏,官吏管理地方,皇帝考核官員決定晉升、降職或者平調,這種行政劃分安排官員管理國家的模式,目前世界各國大都沿用的。

郡縣制的推行加強了中央集權。如果各個王朝都搞分封制,統一的中華民族從何而來?估計是列國時代了!

如果仔細分,中國歷史上超過200年的王朝就不太多,有夏、商、周、西漢、唐朝、遼朝、大理國、明朝、清朝,宋朝分北宋、南宋,哪一個也沒有超過200年。

中國歷史朝代的更替實際上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如果一個王朝持續時間太長,估計中華文明的發展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也不是什麼魔咒阻礙了王朝大都不超過300年。

中國古達到近代,始終是一個農業大國。各個王朝最保值升值的是土地,各個王朝的官僚、地主最先兼併的就是土地,這導致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淪為僱農。如果天公不作美,糧食收成不好或者絕產,老百姓沒飯吃就會揭竿而起的。

兼併土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量變達到質變,一個王朝就會腐朽,會被另外一個新的王朝所取代。新王朝建立,前一個王朝的權力體系崩塌,各種人員重新架構開始,土地等生產資料重新再分配,王朝又是欣欣向榮,又一個輪迴開始了。

當然,歷史上的很多王朝的更替是被外部軍事力量的進攻而滅亡的。

中國王朝大都不超過300年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和郡縣制沒有關係。


穿越再現彼岸


管的寬就命短。

周王室在周的中後期,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宗主,實際只管自己周邊五十里到二百里地面,也沒有實力干涉諸侯兼併混戰。與神農氏炎帝末期差不多,被武力強大的諸侯晾一邊了。

近千年的例子,倭國也是,倭王有名無實,諸侯有實無名,兩不干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