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種菜

宅家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種菜


來源:物質生活參考(ID:wzshck)

01.


嘉楠的父母在北京度過了比預想中漫長得多的時間。


因為意外的疫情,計劃中的過年七天樂,變成了被迫滯留兩個多月。超長無縫近距離共處率先逼瘋的是父母,老家疫情穩定後,兩人迫不及待地返家。


嘉楠重新過上了自在的獨居生活。與從前稍有不同的是,除了照顧自己,她還要照顧老媽託付給她的寶貴資產:一盆小蔥、一盆青蒜、一盆生菜,還有一盤豆芽。


從前,嘉楠對父母在家種菜的行為敬謝不敏。一個合乎理想的獨居小家裡,養的應該是精緻的多肉或水培綠植,種菜似乎過於樸實無華。


但疫情發生後,形勢立轉。在買菜主要靠秒殺搶購的那幾日,家中蓬勃生長的幾盆菜,儼然成了嘉楠最後的心理防線:“從來沒有這麼深刻地認識到什麼叫‘手中有糧,心裡不慌’。”


心境不同,花盆裡的菜也越看越順眼。小蔥和青蒜碧綠挺拔,頗具觀賞性。豆芽則是發育飛快,幾天就見收成,比起工作中難纏的甲方和改不完的PPT,炒一盤自己種的菜,似乎更有成就感。


對於成長於城市的年輕人來說,種菜已經是個陌生的技能。而疫情意外地讓我們重新點亮了這個源遠流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級種族天賦。


在春節過後外賣和快遞不甚順暢的那些日子裡,會做飯一度成為最新時髦技能,朋友圈被涼皮和蛋糕霸屏。在這條非常時期的鄙視鏈上,唯一能秒殺做飯的,大概就是種菜。


據說疫情像一面鏡子,毫不留情地暴露出每個國家最脆弱的環節;被迫居家則創造了難得的外部條件,各民族的種族天賦和特質得以展露無遺。


意大利人在陽臺上唱歌劇、拉小提琴,充分展現了藝術國度的風範;而我國人民除了化身中華小當家,還熱衷於爭當陽臺陶淵明:唱歌不大行,做飯種菜第一名。


父母輩首先發揮優勢,利用手頭一切資源積極種菜。青蒜小蔥信手拈來,生菜韭菜不在話下,經驗較為豐富的長輩,已經吃上了自己種的西紅柿。


年輕人種菜更依賴網絡。花盆、種子、發豆芽機開始熱銷,種菜教程播放量猛增。有些雄心勃勃的選手,在成功收割第一波青蒜之後膨脹不已,開始摩拳擦掌,研究陽臺小菜園的可行性。


大概可以大膽斷言:中國人種菜的傳統和種族天賦,肯定不會在這屆年輕人手裡中斷。


02.


在家種菜愛好者們喜歡自稱“陽臺陶淵明”。聽上去十分文藝,但仔細推敲,不免為他們的種菜生涯感到擔憂。畢竟,從陶淵明詩中的描述看,他的菜種得並不怎麼樣。


一年多前,華中師大教授戴建業的語錄在網上爆紅,其中流傳最廣的,是他對陶淵明那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犀利吐槽:


“第一句那麼隆重,你以為他種得蠻好,結果‘草盛豆苗稀’,種的個鬼田。”


宅家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種菜


戴教授精研魏晉六朝詩歌,著有研究陶淵明的專著,屬於陶淵明鐵粉,如此吐槽實乃欲揚先抑,粉到濃時粉似黑。但對於廣大“陽臺陶淵明”來說,“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真實扎心。


“種豆南山下”抒發了我們對種菜和田園生活的情結,而“草盛豆苗稀”則犀利地指出了“陽臺陶淵明”們面對的殘酷現實:菜麼得幾顆,雜草和蚊蟲倒是收穫了不少。


青蒜豆芽這種水培即可茁壯成長的蔬菜,幾乎和綠蘿一樣好養。但如果有更高的追求,難免就要遭受種種意想不到的挫折。


新手選種就是一大坑。當年流行買種子種花時,多少人都曾經體驗過種了仨月才發現貨不對板的慘痛。目前,在家種菜的市場規模尚不大,種菜博主們通常會推薦找淘寶上提供分裝的商家。


常年四體不勤的都市人,也很難搞清土和肥料如何搭配。B站一位種植UP主就曾有如此遭遇:興高采烈地種下西紅柿,結果因為鈣質不足,頭兩批收穫的都是這樣的果實[1]。


宅家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種菜


種菜的過程也可能會飽受驚嚇。“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的理想很美好,但在現實中,白菜葉招蟲子、紅薯葉招蜘蛛,足以讓所有怕蟲子的人魂飛天外。


沒種過菜的人,很少會意識到種菜需要消耗多少水。你或許出得起水費,但住在樓房,排水是大問題。解決方案要麼是花錢配套滴灌設備,要麼是做好陽臺防水、鋪好隔水墊和防水布。


總之,現階段能在陽臺上花式種菜的人,除了有堅定的意志,還要有堅韌的精神、超乎尋常的耐心和屢敗屢戰的勇氣,以及天時地利人和。


在國外,最廣為人知的陽臺種菜法,來自美國退休土木工程師梅爾•巴塞羅繆。他在1975年退休後才開始園藝生涯,起初和所有人一樣,滿腔熱情和期盼換來滿園瘋長的雜草。不過,失敗之後,他沒有放棄,而是開始反思傳統園藝種植的不合理之處[2]。


巴塞羅繆認為,過於粗放的種植方式導致菜園的養料都被雜草吸收。經過反覆試驗,他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設計出一種1.2米×1.2米的種植箱,充分利用小空間種植蔬菜。


宅家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種菜


按照這套他發明的“一米菜園”種植法,種植箱通常被等分為16個小格子。捲心菜、花椰菜、西紅柿、茄子等可以每格種1棵;生菜、油麥菜等可以每格種4棵,洋蔥、菠菜等可以每格種9棵,芝麻菜、香菜等可以每格種16棵。其中要注意,同一個格子裡不能種2種以上相同科屬的蔬菜,因為品性接近的蔬菜容易滋生同類病害[3]。


“一米菜園”適合新手快速上手,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打理,而且顏值超高,看上去賞心悅目。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空間太小、土壤太淺、澆水需求大,並非適用於所有人[4]。


陽臺種菜,道阻且長。不過,我們至少可以學習陶淵明的精神,即便“草盛豆苗稀”也沒關係,重要的是,“但使願無違”。


03.


中國人可能多少都有一點鄉土田園情結。至少,種菜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中一項悠久而光榮的傳統。


經典紅歌《南泥灣》,唱的是八路軍三五九旅開墾荒地,“又戰鬥來又生產”的故事。而軍隊屯田種糧種菜的歷史可以向前追溯到兩千年多前,《居延漢簡》有“韭三畦,蔥三畦,葵七畦”的記載,足見早在漢代,邊疆軍隊就開始種菜。


種菜還無意中解決了許多難題。據隨同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在《瀛涯勝覽》中記載,當時的船員在木盆裡種植蔬菜、生薑[5],據說鄭和船隊中之所以沒有發生大大規模壞血病,就是因為有蔬菜保障。


當代中國人則在世界各個角落創造種菜傳奇。大使館、維和部隊把菜種到了海外↓


宅家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種菜

宅家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種菜


浙商把菜種到了迪拜沙漠↓


宅家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種菜


隨隊醫生把菜種到了南極科考站↓


宅家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種菜

宅家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種菜

宅家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種菜


至於中國陪讀家長在耶魯種菜,屬於基本操作,無須大驚小怪。


宅家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種菜


對種菜的熱愛,有十分實際的理由。歷史上,中國有數千次饑荒,直到我們上一輩人,仍然有吃不飽飯的記憶。見縫插針地種菜、節約,於很多人來說,是曾經的艱辛生活留下的本能。


但除此之外,我們也是真的喜歡和種菜有關的一切。即便當代年輕人已經少有親手種菜的機會,但十多年前互聯網興起時,最流行的遊戲是“偷菜”;如今視頻自媒體興起,大家看得如醉如痴的,也是回鄉種菜的李子柒、花式吃鼠的華農兄弟。


這大概是因為,每一株蔬菜長大,就是在見證生命的甦醒和生長。這本身已經足夠令人欣慰和愉悅。


種它、養它、吃它。這應該就是我們對一棵菜最大的尊敬。


[1] 汪淑芬的小陽臺:《如何在陽臺上種番茄/西紅柿(上集) —— 關於品種的選擇,播種育苗,花盆營養土與枝條牽引》(視頻),Bilibili

[2] M. Bartholomew, All New Square Foot Gardening – Grow More in Less Space

[3] 徐瑩:《陽臺種菜 | 零基礎一米菜園打造手冊》,《LOHAS》樂活雜誌2016年6月刊

[4] J.Nick, “The Pros and Cons of Square Foot Gardening”, Good House Keeping, Jul-30-2018

[5] 《行帆萬里吃什麼?鄭和遠洋船隊船上種菜養雞》,《楚天都市報》2004年8月7日


本文頭圖購自視覺中國,其餘圖片來自視頻及網頁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