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為何對當年故意讓自己落榜的一位官員感激一生?

用戶61404424


用心良苦啊

張居正是個少年天才,一路順風順水,什麼都是一次考過,而且成績很好。當時張居正只有十三歲。那位官員是不想見到一個天才隕落。

其實天才沒什麼,重要的是,如何培養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一個那麼小的少年,如此順利,不經歷挫折,如何才能知道世間苦難。所有人都覺得他必高中,可此時來個跌落谷底,才能讓張居正靜下心來。

要培養有韌性的人。張居正此時不經歷一下,以後只會摔得更慘。張居正雖然當時只有十三歲,但是以他的悟性,也是領悟了。十六歲時再考,則高中。榮辱不驚才是最重要的。張居正後來經歷的鬥爭,可謂是大明王朝最複雜多變的一個時期,能人輩出,勾心鬥角,張居正熬過來了,而且贏了。

張居正怎能不感謝這位官員?二人無親無故,卻是人生道路上最關鍵的一位引路人。在今天看來,十三歲就參加高考,並且考得不錯,大家都會羨慕,都會捧他。那也許,張居正這個天才就毀了,就不會有挽救大明的改革家。韌性,何其重要。內心堅韌,能屈能伸,才可成大事。


未濟


張居正不僅是傑出的改革家,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才子之一。張居正生於荊州府,年少時就因聰慧過人而被譽為神童,12歲時就考中秀才,次年年僅13歲的張居正就參加了鄉試。這道題所說的張居正因人為因素而落榜正是發生在他13歲參加的這場鄉試。

張居正這麼聰明的人怎麼會感激一位故意讓他落榜的人呢,這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合情理啊,那麼這其中究竟是什麼情況?

讓張居正落榜的這位官員名叫顧璘,顧璘自身也是一位很有才華的人,年少時以才氣而被譽為金陵才子,21歲就考中進士。

張居正參加這場鄉試時,年過六甲的顧璘當時剛好是湖廣巡撫,由於少年張居正的才氣很大,顧璘早已對這位神童有所耳聞。

在顧璘眼裡,這位少年才子張居正和自己小時候的情況是何其的相似,所以顧璘對張居正很是賞識與愛惜。

顧璘認為太早成名對張居正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張居正很可能會因此而驕傲自滿、不思進取甚至影響前途。

所以顧璘向考官建議給張居正一些挫折,讓他多經歷一些磨鍊,等相對老練了再出道比較合適。就這樣張居正在這次鄉試中落榜了。

後來張居正瞭解到了事情的真相,對顧璘的良苦用心很是感激。三年後16的張居正如願考中了舉人,他還專門前往拜訪了顧璘,表達了感激之情。

顧璘對張居正的來訪感到很欣慰,不僅將自己的犀角腰帶送給了張居正,更是預言張居正將來是佩戴玉帶之人。

顧璘讓張居正落榜是因為愛惜張居正這個人才,而張居正對顧璘此舉心懷感激是因為張居正領會到了顧璘的用心良苦。顧璘與張居正這一來一少兩位才子間的軼事也因此成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歷史守望者


這個人就是當時張居正老家的父母官——湖廣巡撫顧璘。

張居正打小就聰慧過人,但凡接觸過他的人都會驚訝於這個年輕人的才華和英氣,顧璘對於自己管理地界上出品的這個天才自然也是早有耳聞,看過之後,憑著自己多年閱人無數的經驗,更是斷定此子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自古才華外露的人,年輕氣盛的時候總免不了桀驁不馴,目中無人,張居正也是這樣。

為了避免這塊璞玉未來被社會官場過度消耗甚至消磨殆盡,顧璘決定提前對他進行打磨,磨練張居正的心性,勞其筋骨,苦其心志,所以特意讓張居正數次科舉不中,讓他別以為自己才高八斗,被周圍人捧得太高就可以忘乎所以。

顧璘的敲打按壓,對於張居正來說確實受益終身,這位大明首輔後來在官場的所作所為,前期的隱忍蟄伏,厚積薄發,從京官,到內閣,從人後到人前,一步步走過來,確實受益良多。

所以,如果沒有顧璘這前瞻性的用心良苦,讓張居正磨圓了心性再踏入官場,避免因為滿身傲氣而不容於社會,那張居正能否最終成就如此,真不好說!

識人之明需要伯樂,這個伯樂還是個人精,那不僅是張居正之幸,也是大明之幸!


小哥燴史


這個被張居正始終感謝的人,叫顧璘。

他是明朝著名的文學家,曾官至南京刑部尚書。

張居正十三歲參加鄉試那年,恰巧顧璘正擔任湖廣巡撫,“落榜”的故事,也由此發生。

說起兩人的淵源,簡直就是一段充滿戲劇性的傳奇故事。

張居正年少英才,十三歲時即參加當年在湖北舉行的鄉試,結果卻出人意料的落榜了,而落榜的原因就是顧璘堅持不予錄取。

所以自幼受到無數人吹捧的“天才少年”張居正忿忿不平,心裡非常不服氣,他認為自己不管是學識還是思想,都無人可及。

然而見到顧璘以後,張居正卻恍然大悟自己落榜的原因。

其實早在招生之前,顧璘就已經認識張居正,畢竟“江陵才子”的大名人盡皆知,而顧璘本人對少年張居正也是非常看好,認為張居正日後定然是國之棟樑。

然而等到13歲的張居正去參加鄉試,顧璘卻對當年的監考官員趙御史說了這麼一番話:

張居正是非同一般的人才,這不假,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將來肯定能為我大明做出巨大貢獻,但他今年才13歲,如此小的年紀一旦進入官場,很容易就會被官場的歪風邪氣給帶壞,日後就很難再有大的成就,很可能就會成為一個只知舞文弄墨的文人,而過早的被磨掉了少年心氣。所以趁他才13歲,讓他再去社會上歷練幾年,多學幾年知識,也讓一路走來順風順水的他受一次打擊,這對他來說反而不是壞事,假以時日,前途必將不可限量。

出於此,顧璘才有意讓張居正“落榜”。

得知真相的張居正恍然大悟,他再沒有任何怨言,反而恭恭敬敬的拜別顧璘,重新回到故鄉,又經過長達三年的歷練與學習,十六歲的張居正再次踏入了鄉試的考場。

這一次,帶著不同的心態與面貌,更加成熟的張居正中舉,恰逢顧璘在湖北擔任督工,張居正不遠路途迢迢前去拜見,見面的那一刻,張居正仍舊恭恭敬敬的施禮致謝,對於曾經讓他“落榜”的顧璘,他沒有任何怨言,有的只是感激。

而顧璘為表示對張居正的看好與器重,當場解下自己的“犀牛皮腰帶”贈予張居正,並說:

“君異日當腰玉,犀不足溷子。”

這句話對於張居正,極其鼓勵,大意為:

“君日後是要系‘玉腰帶’的大才,我現在這條犀牛皮的腰帶,是遠遠配不上你,只能暫時委屈你了。”

言下之意,是說:

你張居正日後能達到的成就,比我顧璘還要高,所能做出的貢獻,也比我顧璘還要大。

果不其然,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

張居正任內閣首輔,為挽救大廈將傾的明朝,實施萬曆新政,力挽狂瀾,終成一代名相。

清朝學者蔡岷瞻曾如此評價:

明只一相,張居正是也。

而張居正在成就非凡以後,還如此表達對於顧璘的感激:

“僕自以童幼,豈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報,中心藏之,未嘗敢忘。”

這段話,便可見一代偉人的非凡氣度與胸襟,大意為:

我那時年齡還小,不知將來會有怎樣的發展。

但我內心清楚,顧大人是想讓我有大作為,對於他的恩情,我願以死相報。

永遠心懷感激,未嘗敢忘。


錢品聚


歷史上從來不缺乏神童天才,他們擁有著遠超同齡人的智商才能,享受著令人羨慕的讚譽和待遇,但最終成為大才的卻寥寥可數。究其原因,這些天才神童一路順風順水,沒有經歷足夠的磨練和挫折,造就了驕傲自滿、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等各種不良品性,白白浪費了自身的天賦,最終泯然於眾。

一、神童張居正

張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官至內閣大學士,乃是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可謂位極人臣。而他自幼聰穎,很小的時候便展現出了非凡的天賦。兩歲識字,五歲讀書,十歲通曉四書五經禮儀大義,完完全全坐實了神童之名。他也因此名聲大噪,在十二歲那年報考生員並順利成為了秀才,風光無限。

二、人為阻擾,神童落榜

張居正在成為秀才之後的第二年,年僅十三歲的他又參加了鄉試,想要一舉博取舉人。平心而論,以當時張居正展現出來才華以及擁有的名氣聲望,還有年齡上的巨大優勢,想要成功獲得舉人的概率極大。鄉試的結果果然不出所料,張居正的考卷深得湖廣按儉事陳束的欣賞,他也極力想要錄取張居正。但是,張居正仕途上的第一顆“絆腳石”出現了,那就是時任湖廣巡撫的顧璘。顧璘深知張居正的潛力,但他沒有盲目的隨波逐流,而是能夠客觀理性的看待這個神童天才。他認為,張居正雖然天賦好,能力夠,但太過年輕,一帆風順沒有經歷過挫折的磨礪,很難有大作為。因此,他決心讓張居正落榜,人為的給他製造一些磨難,搓搓他的銳氣,能夠令其更快更好的成才。

三、張居正終成大才,不忘感恩

事實證明,唯有經歷了磨難和挫折的洗禮,才能讓成就大才。這次舉人的落榜挫折,讓原本鋒芒畢露張居正重新審視了自己,給其一生的走向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十三歲的張居正自然對於落榜是沮喪的,在瞭解了整個“落榜事件”真相後,更是對顧璘有著一些不解和埋怨。然而,隨著他的逐步成長,最終走向明朝政治權力中心後,張居正深刻體會到了顧璘的良苦用心。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僕自以童幼,豈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恩以死報,中心藏之,未嘗敢忘。”

張居正能夠能為一代名相,除了自身的聰穎和天賦外,也離不開諸多前輩對他的照顧和關懷,讓年輕時期的張居正可以避免歧路。而第一位領路人就是‭​‍‪‏‍‫‬‏‫⁠‌‪‫‬​‪‪‬‌‏‫‪‍顧璘,可以說張居正的功成名就離不開他的指引,值得他一生感激。

我是月關略萌,專注歷史領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關注我一下,感謝大家的閱讀點贊和留言。





月關略萌


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人們都希望考試一路綠燈的通過,因為考試基本上是草根們魚躍龍門的唯一途徑,都期待榜上有名,誰都不喜歡名落孫山更不用說有人故意讓自己落榜了!但是被清朝學者蔡珉稱為“明只一相”的張居正,經歷了一次被落榜,卻一輩子感恩那個讓他落榜的人!

張居正出生在秀才家庭,天資聰穎,成了荊州遠近聞名的神童。當時的科舉考試分三級,最低的一層是鄉試,三年舉行一次,相當於現在的高考,僅13歲的張居正參加了鄉試,如果穿越到現在,那都是天才少年班的學霸!

當時的主考官是張居正老家的父母官——湖廣巡撫顧璘。顧璘也是有名的才子,21歲就中了進士,和陳沂、王韋號稱“金陵三俊”。他也早就聽說了張居正,根據張居正的考試表現,三場連過成績突出,可是到最後張榜的時候,顧璘竟然故意去除了張居正的名字。

張居正正值年少氣盛,當然一開始很不服氣,但是當他從別人口中得知了顧璘的良苦用心,隨即口服心服,同時對顧璘萬分感恩。

原來顧璘早就認定張居正是一塊璞玉,但是過早的才華外露會使的他桀驁不馴、忘乎所以,與其等到以後在官場上吃大虧,不如借這次考試磨鍊他的心性,讓他懂得什麼叫做隱忍蟄伏、厚積薄發!

有了顧璘這高瞻遠矚的指引,張居正果然不負所望,三年的時間經過打磨鍛鍊,變得成熟穩重,再次參加鄉試,一舉中第。

這一次,聽說顧璘恰巧在湖北督工,張居正千里迢迢前去拜見,恭恭敬敬的行禮致謝,沒有半句怨言,全是由衷的感謝!顧璘甚是欣慰,當即解下自己的犀牛皮腰帶贈給張居正,說“君異日當腰玉,犀不足溷子。”意思是自己的犀牛皮配不上張居正,因為他將來是要戴玉腰帶的大才!和上次故意讓張居正落榜不同,這次言行中極盡欣賞和讚美!

張居正後來成為一代名相,輔佐萬曆皇帝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成為大明王朝不可多得的政治人才!當然,對可以稱為伯樂的顧璘,張居正更是畢生感恩戴德!


國史通論


神童是指智商高,但人生不僅僅是智商,還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比如思想,經驗,能力,情感等,要想成為大家,只有智商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嚐遍酸甜苦辣,從輕狂到謙遜,從激烈到平淡,從波瀾到不驚,這需要一個曲折的過程!

顧璘之於張居正,如同歐陽修之於蘇軾,事實證明考場的最高點未必是人生的最高點!經勵挫折後還能再爬上來的高點才是人生真正的高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