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忠臣大多都有悲慘的結局,張居正、戚繼光、于謙分別是由於什麼而死亡的?

史海明智


有句話叫大奸似忠、大忠似奸。體現在張居正、于謙、戚繼光身上再合適不過。

于謙,明英宗兄弟在位時期文臣,土木堡事變後可以說以一個文臣的力量挽救了大明帝國(有說土木堡事變是文官集團與武官集團的鬥爭,是一個精心策劃的陰謀,在此不過多討論,以正史為主)。明英宗復辟後,殺他以為自己復辟正名,這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也是明英宗一直想做的,就是打壓文臣,重新集中皇權,這是他御駕親征蒙古的一個重要目的。所以于謙死的冤嗎?不僅冤而且悲慘,他挽救了大明,且一生清廉,連殺他的刀斧手都不願意下手而自殺。

張居正,萬曆皇帝前十年的內閣首輔,權傾天下,不是天子但勝似天子。主政的十年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張居正改革。其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都進行了大量變革,改革極大緩解了社會矛盾,為大明續命至少50年。主政時期大明有中興氣象,可惜死後萬曆沒有繼續下去。因其在位時期壓制萬曆太狠,且驕奢淫逸,家裡似皇宮,下級官員常為其送錢才美女,死後兩年招萬曆清算,兒子被殺!生前極榮,死後極哀!張居正的悲原因個人以為有二:一是沒有把握好尺度,過猶不及,以致亢龍有悔。二是萬曆在張居正生前過的膽戰心驚,執掌權力後若不拿張居正開刀,恐無法駕馭群臣!

戚繼光,張居正主政時期為戍邊大將,軍功極大,極受張居正信任。南邊建立戚家軍打擊倭寇,北邊修建明長城抵禦蒙古。張居正去世後被文官彈劾,回家養老鬱鬱而終(病死)。其死不算悲慘。其死因個人以為有二:一是張居正死後,朝中沒有文官支持。明朝自明英宗後文官集團越來越做大,武將地位比文臣弟的很多很多,文臣的力量連皇帝都怕,沒有文官支持武官基本幹不成什麼事。二是戚繼光建立了戚家軍,以一個武將的姓命名一支軍隊,這是任何皇帝都必須正視的大問題,所謂君子無罪懷璧其罪,皇帝不得不防。

以上個人的分析,或有不妥或不全面,大家一起交流討論,不甚感謝!





聖哲同學


忠、奸都是相對而言,忠臣身上不見得沒毛病,如岳飛率軍譁變,脫離王彥的領導,即使按照現在的軍法也是死刑,他自己對這一點也認罪;奸臣身上也並非一無是處,如蔡京幫助王安石改革,很有成績;後來宋孝宗為岳飛平反吋就連帶蔡京也一起平了反。所以,忠、奸只能論大節,若要細細找毛病,天底下沒一個是好人!

言歸正傳,張居正是病死的,但他一死就被抄了家,為什麼?因為:他為國效忠,搞改革有利於大明是真,但貪贓納賄也一點不假!萬曆帝認為他特有錢,才下令抄了他的湖北江陵老家,結果抄出白銀幾百槓,一槓約萬兩!而當時的年財政收入也不過千餘萬兩!你說張居正被清算,是冤呢還是不冤?

戚繼光是張居正提拔並重用的,他的功績盡人皆知,用不著多說,但他為了辦事方便,也屢屢向張居正行賄,所以被朝廷目為張的同黨,張一死,他沒了靠山,被罷官回鄉,在貧病中死去;

于謙被誣"迎立外藩"罪而處死,這條罪名,其實連誣陷他的人也知道是假的。那為什麼要殺他?若看上了他的職位,把他罷官也就行啦,何必如此?毛病就出在於謙自己身上!他過於嫉惡如仇,容不下小人!有次,石亨出於好意,推舉于謙的兒子當官,于謙竟當眾訓斥石亨:有你這樣拍上司馬庇的嗎?當時石亨恨不得找個地縫鑽下去!

"奪門之變"本來就沒有必要,後來有人分析給英宗聽:若是景泰帝死了,他又沒兒子,這皇位還不是你的?奪門完全是冒險,幸而成了,萬一失敗,後果不堪設想!英宗聽了,恍然大悟!

徐有貞、石亨之流以為:不殺于謙,早晚會清算"奪門之變",所以一定要置他於死地!但他們料不到:他們已觸了公憤,即使于謙死了,其他人(包括英宗)也要清算他們,到頭來徐、石之流都沒有好下場!


阿斌270202161


能夠青史留名的大臣,大多屬能臣,“能則遭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必然招來妒忌,“妒則謗生”。作為皇帝,難免受身邊人影響,眾口鑠金。

後人脫離他們的時代,看到他們的貢獻,認為他是忠臣,但是作為當事人呢?當局者迷,哪個時代都是一樣就算是現代,如果你作為領導,你是喜歡討好自己的讓自己開心的人呢?還是一個不怎麼理會自己的,總是在一些問題上跟自己發生爭執的人呢?如果身邊人都說一個人不好,那你會覺得這個人好不好呢?皇帝也是普通人,相信和大家判斷差不多。

張居正和戚繼光本身也不是白蓮花,潔白無暇,難免被政敵攻擊。但于謙,忠臣的特質他都佔了。一曰能,二曰廉,三曰剛直,四曰道德高尚,冤死之時,天下無不痛心。于謙25歲出士,61歲死,為官36年,做過巡按,辦案無數,做過地方大員,多次巡撫地方,都是令人企羨的“肥缺”,“美差”,但每次回朝覆命都是“兩袖清風朝天去”,深深得罪了朝中權臣,不但不能加官進爵,反而遭人構陷,降職關押,以致於身遭大難,被捕抄家時,滿屋子只不過是些書籍和日常用品,此外沒有丁點兒“餘財”。中國儒家氛圍中,官場‘潛規則’下,剛直太過,謀略不足。一心為國而不屑於人情事故註定成為悲劇人物。



筱原123


張居正,嘉靖至萬曆朝期間著名政治家,內閣首輔,萬曆皇帝的老師。力推政治改革,實行考成法及一條鞭法,開創了“萬曆新政"的局面。一五八二年張去世,沒想到,競然遭到學生萬曆皇帝的政治清算。被奪去諡號誥命等一系列稱號,批倒批臭,差點被開棺鞭屍,家屬全部流放,八十多歲的母親活活餓死。

張的教訓,工於謀國,拙於謀身,這是清官海瑞對其評價。

戚繼光,與張居正同時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戚繼光一生不但平定海患,還鎮守北疆,抗擊蒙古侵襲,戰功赫赫。與首輔張居正交好,並被重用。張居正被清算後,構禍戚繼光,不斷遭到小皇帝打壓貶職,被撤職查辦。回到故鄉,抑鬱而死。

戚的教訓,武官不要結交文官內官,應該裝傻充愣。

于謙,明代政治家,軍事家,愛國民族英雄。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確保了明朝後二百年天下。木土堡之變後,明英宗被蒙古所俘,于謙組織北京保衛戰,擊退蒙古。後奪門之變,被奸臣昏君凌遲處死,重新上演了岳飛悲劇。

教訓與張居正相同!


別當真58


明王朝

一個很有意思的封建王朝

有忠臣有奸臣有直臣有佞臣

為官之道

不只是單純地為民請命一心為公

更要混跡於官場八面玲瓏遊刃有餘

誠如忠臣于謙

【土木堡之變】後力挽狂瀾為明朝續命

京師保衛戰以勝利告終

可惜最後被複闢成功的明英宗朱祁鎮

挾私報復死於非命。

誠如萬曆內閣首輔張居正

整頓吏治勵精圖治推行稅務改革

於公於私乃【大明千古一相】

但其個人生活作風奢靡淫亂好大喜功

一把年紀還研習房中之術

欣然接受下屬進貢的番外美顏女子

最終落得個房事勞累過度而病逝的下場

誠如民族英雄戚繼光

南抗倭寇北擊蒙古

修長城築攻防兼備的千里戰線

為大明王朝穩固軍事防線

為明朝培養一大批軍事人才

並獨創鴛鴦陣等絕妙軍事陣法

可最後的最後被某些言官奏表彈劾

流放偏僻入裡的遠方

積勞成疾

病死異鄉。




擺渡歷史君


題目列的這3個人都是明朝赫赫有名之人,張居正是明朝第一首輔,堪稱中國歷史第一宰相;戚繼光是中國歷史上唯二的被譽為“*家軍”的名將;而於謙更是人品和官聲俱佳的人,體現成語“力挽狂瀾”的第一人!

根據經驗來看,歷史上越是名聲大的人越沒用好下場,在這裡我先不評價他們的功過和得失,只說結局。

張閣老的結局是最好的,他得到了善終,生前位極人臣,而且遠超一般權臣,他可以隨意訓斥萬曆,他當政的幾年才是明朝實際意義的第一人,最後是操勞過度而死,終年58歲,不算長壽,死後遭到了清算。

戚繼光和張居正的關係極好,可以說戚繼光的成功,有張居正很大的功勞,正是有了張居正毫無保留、不遺餘力的支持,才有了戚繼光的輝煌戰績。很可惜,在張居正死後,他遭到了言官的彈劾,罷官回鄉後病死,生命的最後時刻也比較悽慘。

于謙就不用多說了,在明朝遭遇土木堡之變後,朝廷人心惶惶、不可終日,有人說要遷都放棄北方,在這種情況下,他組織了北京保衛戰,力挽狂瀾救國家於危難之間。在明英宗重執政後,受奸臣所害而死,堪稱中國第一冤案!


紅黑聖西羅


歷史上忠臣大多死的悲慘的原因,是因為性格耿直,少有回迂。如果能做到既忠且能曲能伸,則完全可以善終。如唐朝的郭子儀。但人苦於為功名所累,為了踐行“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的信條,忽視方法,一味硬瞌,最終落得身死功滅,使自已的奮鬥目標也落空。

題主所述有明三位大臣,于謙是公認的忠臣,力挽狂瀾於既倒,拯救大明於危亡之際,然所效命的景泰帝不智,陷於謙尷尬之地,被奪門政變成功的一班小人做了進身之階,他們為了證明自己正確,枉殺了于謙。而張居正和戚繼光,則是史有爭議。清朝修明史時,曾爭議張居正和嚴嵩是否入奸臣傳,爭議結果:嚴嵩入了奸臣傳,而張居正以功業卓著,遮掩不得,是奸臣無法做到的而免。戚繼光因與張居正交好,張居正死後被清算,戚繼光在所難免,一代戍邊名將被冷落棄置,只能抑鬱而死。

張居正是死於痔瘡,置其生病之時,萬曆帝百般慰問,遍訪名醫、賜送丹藥。但其病逝後,則突然變臉,展開對張氏清算,使張氏一門遭到毀滅性打擊。而正因為有此一節,才有後來有人要把張居正列入奸臣傳的說法。可見,忠奸之分,全以皇帝好惡為標準。如果忠臣能一方面忠於國事,另一方面周旋好皇帝,則自身與事業均可大成。


二曲人


歷史上被皇帝弄死或者被其他同僚害死的官員多如牛毛,不只是忠臣,也有奸臣、能臣、昏臣。樓主覺得忠臣被害死的多,應該是主觀的感覺,也可能是被一些粗製濫造的電視劇帶跑偏了。

作為臣子,能夠善終的,大多比較會做人或者對政治投機的技巧掌握嫻熟。因為皇帝也是人,而且大多不怎麼英明神武(不然都是明君,那就顯不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了),所以你要求皇帝完全不以個人喜好,客觀的去評價或對待他的臣子,那真的難為他了。所以很多忠臣死於自己給自己設定的條條框框,他們有一定的準則和下限。而那些無恥的小人,通常做事沒有底線,為了發達,為了逃避處罰,可以做出破壞規則的事情。而這也凸顯了很多忠臣難能可貴的儒家精神,在可悲可嘆的同時,也非常可親可貴。

于謙字廷益,《石灰吟》的創作者,北京保衛戰的堅定支持者和策劃者。在他的帶領下,明軍在極其不利的情況下擊敗了瓦剌,避免了像南宋一樣遷都的窘境,保住了大明江山,可謂是居功至偉。因為功勳卓著,他被明景泰帝封為少保,所以後人也稱于謙為於少保。後來明英宗復辟成功,于謙作為景泰帝的親信,地位十分尷尬。明英宗朱祁鎮是個好人,但卻不是個好皇帝,非但不是,甚至可以說是一塌糊塗。他信任的人,不是把他帶入絕境,就是要謀他的反。總之他非常沒有眼光,且經常重用小人。最後在一群小人的反覆鼓動下,明英宗殺害了於少保,為他失敗的執政經歷,又重重的添上了一筆。

張居正是大明第一首輔,輔佐明穆宗和明神宗治理國家。在他的治理下,大明兵強馬壯,人民安居樂業,可以說是出現了中興盛世之相。客觀的說,張首輔能力是超強的,人品是下流的。他不但貪汙好色,而且對待政敵,一般都是下死手。張居正不能按照忠奸來劃分,他是能臣,是治世能臣。而且張首輔是操勞國事累死的,他活著的時候,極度的風光,連萬曆皇帝的手板都敢打,據說還跟太后有一腿。張居正是在死後被政敵反攻倒算的,被挖墳鞭屍,家人也被萬曆皇帝整的很慘。

戚繼光是張居正的鐵桿親信,張居正也十分重用戚繼光。戚繼光說下屬不好用,張居正大筆一揮,換!戚繼光說領導不好用,張居正大筆一揮,換!戚繼光也投其所好,給張居正大量的金銀財寶,年輕漂亮的女人,甚至是助興的春藥!因為張居正死後被政敵算計了,被打倒了。那麼按照政治邏輯就是要扎草除根,所以一切跟張居正有牽連的人,都得倒黴,這裡面就包括戚繼光。雖然萬曆皇帝念及戚繼光戰功累累,沒有整他。但是明顯的不再重用他,對他平調暗降,他很多的親友和部下都被清算了,而且有很多部下為了自保或取代他,也開始誣陷他。同時戚繼光希望的百萬大軍輪訓也沒有得到批准,家中妻子因為他娶小妾而跟他離婚了,戚繼光的晚年很悲涼,最終孤獨的去世,身邊陪葬僅有一屋子書,沒有任何金銀細軟!

上文說戚繼光賄賂給張居正很多值錢的東西,又說他死後身無長物。這不是矛盾嗎?其實不矛盾。戚繼光很大方,他把自己撈的錢,一部分送給了兵部和朝中的大佬們,希望他們在自己對外作戰的時候,別處處制肘,給予自己支持;其他的錢財,他都分給了自己的部下,希望激勵他們奮勇殺敵。他只把愛國情懷留給了自己!戚繼光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他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可以好好的打仗,把外族趕出大明。還記得戚將軍那首詩嗎?“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這就是戚繼光的目的,為拯救黎民蒼生,再大的困難他都能克服,再大的委屈他也能承受。說他貪汙?說他媚上?說他人品有問題?呵呵,他問心無愧!

樓主說的這三個人,他們或文或武,或文武雙全,他們都是治世能臣,不是簡單的忠奸可以概括的。於少保是活著的時候被冤殺的;張首輔是死後被清算的;戚將軍是鬱鬱而終的。


途牛山小旋風


戚繼光沒有寫明他是生病,應該就是正常去世,連年征戰致使身體不堪重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張居正不在了,保護傘沒了自然就沒好日子過,被言官彈劾回廣東養老了,於是在憂憤交加中逝世。

于謙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忠臣,一生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不管從品德還是能力上都屬上乘,他的死就是因為歷史上有名的奪門之變而死,由於當初擁立景泰帝朱祁鈺,最後被前皇帝朱祁鎮復位後處死,可以說是冤殺,因為罪名竟然是‘意欲’,這跟岳飛的‘莫須有’如出一轍!


玉小王33


張居正是明朝嘉靖至萬曆時人,神宗時,官拜內閣首輔,輔助神宗改革政治,實行一條鞭法,對社會的經濟,軍事等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他積勞成疾,於57歲病死。死後,反對派發起了攻擊,張居正的改革成果被廢棄。

戚繼光是張居正同時代人,以抗擊倭寇而聞名於世,晚年戍邊北方,修整長城:立下汗馬功勞。張居正遭反對派清算,戚繼光也受到了牽連,病死。

于謙是明正統和天順時人。土木堡事件,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刺俘去。瓦刺圍攻北京。身為兵部尚書于謙與眾大臣擁立朱祁鈺為帝,率領大軍擊退了瓦刺的軍隊,保住了大明江山。後來朱祁鎮復辟,殺了于謙。

張居正,戚繼光和于謙,都是忠臣,結局都不怎麼好。尤其是于謙,拼命為國家,卻慘遭殺害,令人惋惜。究其原因,是在於封建制度本身的腐敗和帝王的昏庸以及各種奸臣的弄權。

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