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歷史文化,匯聚高質量發展精神力量——佛聖寺

歷史是民族之魂,文化是民族之根。經開區文化燦爛、歷史悠久、人文厚重。近年來,經開區大力實施鄉村文明建設工程,對歷史文化進行了深入挖掘和積極保護,成效顯著。現選取經開區歷史人物、歷史遺蹟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進行刊發。

新習鎮丁寨寺村佛聖寺,位於該村東頭,佔地約3畝。始建於元末。抗戰時期是中共地下聯絡站。時任佛聖寺的主持吳德馨是進步和尚、中共黨員,負責該聯絡站的工作。

厚重歷史文化,匯聚高質量發展精神力量——佛聖寺

吳德馨,法名隆香,1884年生於滑縣吳莊村。1896年,他被迫到滑縣梨胡寺削髮為僧,後投師北京法門。1913年別師回鄉,成了丁寨佛聖寺的主持。1938年2月,直南地區的濮、清、南等縣,相繼被日軍佔領,濮陽大地到處遭受日 本 鬼 子的鐵蹄蹂躪。這時,吳德馨的思想起了很大變化,他希望民族強大,不受外辱。1939年初,到中共濮陽四區抗日救國會當炊事員。後來由李松彥和史向光二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由於當時的抗日形式十分艱鉅,開展黨的工作和游擊戰爭更是十分困難,活動在沙區內黃井店一帶的地委決定在濮陽建一處“地下交通聯絡站”,負責地、縣、區委的文件傳遞以及過往人員的接待工作。李松彥、史向光二人看中了丁寨佛聖寺這個地方。據說,當時,院內栽有蒼松翠柏、綠樹成蔭,周圍是白楊參天、遮天蔽日,並有一道道千年形成的丈餘深的葫蘆溝環繞整個寺院,且該寺院處在濮陽、內黃、滑縣三縣交界處,地理位置非常隱蔽,又是地委到濮陽的必經之地,更為重要的是還能利用進步和尚吳德馨的特殊身份做掩護,所以選擇此處作為黨的地下聯絡站,吳任站長實為上策。

厚重歷史文化,匯聚高質量發展精神力量——佛聖寺

從此,吳德馨走上了革命道路,並帶領4名通信員積極投入工作,冒著生命危險穿越敵人碉堡、據點、封鎖線,一次次為黨組織傳遞情報和文件,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據說,當時他們還利用特殊的地形,從寺院向南到金堤挖成了幾千米長的地道,出口在金堤南,從此出去後,就是一望無際的青紗帳,便於隱蔽和開展工作。同時,在西配房南山牆下留有一個暗洞,暗洞內放有一塊磚,常常把書信放在磚下,並有暗號:磚朝東南送昆吾,東北送濮陽,西南送滑縣,西北送沙區地委,手法十分巧妙。

更為可貴的是,在歷盡千辛萬苦為黨組織傳遞情報的同時,吳德馨還掩護過一大批黨的領導幹部。濮陽第一位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王卓雲負傷後,在丁寨佛聖寺養傷。受其掩護的還有趙紫陽、劉宴春、徐志一、劉傑、常頌、王叢吾、王卓雲、李松彥、史向光、常克生…等2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11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冀魯豫野戰軍進駐濮陽縣鹿鬥村時,夜晚路過佛聖寺,警衛員飲著馬,兩位首長與吳談話,瞭解敵偽情況,走的時候還對其鼓勵道:“要保重身體,好好為黨工作,迎接大反攻到來…”,現在還存有當時的飲馬槽為證。

厚重歷史文化,匯聚高質量發展精神力量——佛聖寺

吳德馨和他領導的聯絡員在工作中,本人和兩名聯絡員也曾被敵人抓捕過。但在敵人威逼恐嚇下,嚴刑拷打面前,他們堅貞不屈,沒有洩露機密,沒有暴露地下聯絡站。其結果梁本禹、楊毅兩名聯絡員被敵人殺害。他們用實際行動實踐了他們“頭可斷、肉可綻,共產黨員的革命氣節不可變”的誓言。他的工作業績和聯絡站的作用都載入了濮陽革命鬥爭史冊,早期創立的《燎原》、《濮陽烽火》等書刊中都有記載,《濮陽日報》也曾報道過他的業績。1947年,濮陽縣人民政府批准他徹底還俗,被敬養在功臣院裡安度晚年,1962年逝世於濮陽,終年78歲。安葬在現佛聖寺後面。

厚重歷史文化,匯聚高質量發展精神力量——佛聖寺

現在的佛聖寺是由附近村民捐資興建,佔地2畝多,預留地15畝。現有寺院大門,東西有配房,大殿三間,塑有9尊神像,大殿前有吳德馨古銅色石頭雕像一尊,站立在寺院中間。從西配房入口到大殿神像(出口)處有幾十米的地道,地道內有隱蔽地洞4處,放有棉油燈等,屬於“地下聯絡站”中地道的舊貌。並有當時地下人員在此處留下的遺物50餘件,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床、凳子、桌子和武器槍支、子彈夾…,東配房牆上掛有曾經在寺院被掩護過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趙紫陽、劉宴春等生平事蹟介紹和畫像。所以,此處也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好去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