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自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书评

全文约7600字,阅读需要18分钟,耐心读完保证有收获

投资自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书评

现在社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虽然机会很多,但是我们很多人仍然过得很不好,即使我们真的很努力。

钱永远不够花,时间永远不够用,即使已经工作多年,仍然一无所长、一无所有、一无是处。

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命运早就安排好了一切?

不,不是的,我们的现状,是我们过去的经历造成的,我们自己负有最大的责任。

同样的,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也决定了我们3年、5年或者10年后的状况。

如果把我们每个人都看做是一家公司,那我们本人就是这家公司的CEO,并且无论如何经营,都要承担全部的风险和回报。

所以,我们必须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

如果我们想要在商业社会之中有所建树,或者说取得一席之地,就应该了解商业常识、掌握商业技能、善用商业工具。

这一切的出发点就要从“自我修炼”开始,也就是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那么,是否有比较好的书籍或者资料,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商业方面的自我修炼?

有,本次评论的《5分钟商学院》一书,说的就是这些内容。

本书作者刘润,是著名的商业顾问,互联网转型专家,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也是海尔、百度等大企业的战略顾问,有扎实的商业知识和丰富的商业经验。

有一个叫“得到”的APP(手机应用程序),里面有一个专栏叫做“刘润·5分钟商学院”,内容是刘润先生谈自己对于商业方面的看法和观点,包括商业逻辑、商学概念、管理方法和实用工具等。这个专栏已经有约40万人订阅。

刘润先生把“得到”付费专栏《刘润·5分钟商学院》的内容,进行了筛选、整理、以及二次创作,编写出了4本图书,分别是《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5分钟商学院·商业篇》、《5分钟商学院·管理篇》、《5分钟商学院·工具篇》。

《5分钟商学院》全套4本图书,是影响力波及百万人次的专栏内容梳理合集:

《个人篇》主要讲的是个人的心理建设和技能修炼;
《商业篇》主要讲的是社会的商业常识和经济规律;
《管理篇》主要讲的是领导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技巧;
《工具篇》主要讲的是商业的具体工具和操作方法。

这四本书,每一本都非常精彩,但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只写《个人篇》的书评,另外三本书的书评单独再写。

在《个人篇》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在商业社会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商业思维、商业习惯和商业能力,并且还给出了我们具体的行动建议。

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简单来说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了高效能人士的习惯和素质;
第二部分讲了时间管理、学习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第三部分讲了谈判能力、演讲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四部分讲了情感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不适合全部展开讨论这些话题。所以我就挑选出几个比较精彩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希望对你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本文字数较多,为方便阅读,这里简单先说明文章的逻辑结构:

01 商业素质:你我都要赢,否则就别干
02 学习方法:向失败者学习
03 表达技巧:营造画面感
04 情商修炼:换位思考的同理心
05 投资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稳赚不赔的生意

投资自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书评

01

商业素质:你我都要赢,否则就别干


在名为《你我都要赢,否则就别干》的小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

鸡的境界:“我要赢,更重要的是你要输"。


雀的境界:“我要赢,如果因此你输了,别怪我"。


鹰的境界:“你我都要赢,否则就别干"


双赢思维,就是通过合作,双方都能获得价值。双赢思维是一项艰难的思维转换,但是它会彻底提升一个人的格局。鹰有时候会飞得比鸡还要低,但鸡却永远不可能飞得比鹰高。

当我看到这段话时,内心是非常受触动的。

我们同一时代的人,一般都已经接受了长达十几年的学校教育,而学校里面鼓励的都是竞争关系。

成绩表上的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老师的夸奖和学校的奖学金,永远只会给那些名列前茅的同学。同样的,名牌大学的录取名额,只会给成绩最顶尖的少部分人。

我们无意去讨论应试制度的好与坏,只是觉得学校和家长似乎忘记教会我们一种极其重要的东西:合作共赢的精神。

我们早就在学校里习惯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激烈竞争,却没有深刻领悟到“互惠互利、携手共赢”的合作精神。

刚步入社会时,我们也曾经以为社会是竞争残酷的黑暗森林。

直到后来我们才明白,原来团队协作、合作共赢的人际关系模式,能给我们巨大的、稳定的收获,而且这种收获通常比一个人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得到的收获,要多得多。

聪明人都更倾向于找人合作,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心地善良 ,他们只不过更理性,明白合作能带来更多利益,仅此而已。

比如像马云、马化腾这类顶级的聪明人,都愿意给人才开高价,因为聪明人都喜欢和聪明人合作,所以他们公司就会吸引更多的聪明人加入。

最后这就变成一个正向循环,他们公司里大多都是聪明的人才。

事实上,腾讯和阿里巴巴能成为顶尖的互联网公司,和他们老板的这种格局是密切相关的。

而某些地方的小老板,总是舍不得眼前的小利益,不愿意给优秀员工多发一些工资和奖金。

优秀员工也不是傻子,不会愿意长期追随这种缺乏格局的老板,必定会寻找更高更大的舞台,这样一来,公司的人才流失率就会很高,平庸的人就会占大多数。

然后,恶性循环就开始了,随着优秀人才的流失,平庸的人就会慢慢增多,这时候即使新招聘来一个优秀人才,他也不会呆太久,因为他发现和自己合作的人,都太慢也太笨了。

最后这些老板会悲哀地发现,留在自己公司的,竟然全是碌碌无为、混吃等死的庸人。留不住人才这个问题,竟然成为了这些小老板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

按照作者的说法,很多人在学校里,或者即使混入社会了,仍然处于鸡的境界,也就是“我要赢,更重要的是你要输";或者雀的境界,也就是:“我要赢,如果因此你输了,别怪我"。

但是,我们都应该努力追求鹰的境界,也就是:“你我都要赢,否则就别干"。

对我们来说,坚持合作精神是我们毕生的功课。

投资自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书评

02

学习方法:向失败者学习


在名为《看不见的弹痕最致命》的小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

成功者在总结经验的时候,最容易犯的一个大错误就是-幸存者偏见。


成功者其实都是幸存者。有时候,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幸存者是怎么活下来的,而是那些不幸的人是如何死去的。


我们祝福成功者,但同时要向失败者学习,抛弃对个案的迷信,全面系统地了解成功的真正原因。

这段话非常有意思,刷新了我的认知,颠覆了我原有的思维观念。

我们一直以为,想要成事,就应该多向成功者学习,因为成功者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方法论总结。

但有时候,甚至说在很多时候,事情往往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

幸存者偏见 ,是常见的逻辑错误,是说人们只看到了结果,却忽略了筛选过程中的关键信息。

比如有人知道张学良抽烟喝酒也能活到101岁,就认为大量抽烟喝酒不会损害健康。

看到别人花2元钱买彩票中了500万,就认为只要花2块钱买彩票,就一定能中500万。

看到比尔盖茨辍学却能成为世界首富,就因为只要自己辍学了,就一定也能发大财。

实际上,有很多成功者,只是单纯的运气好,并没有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技巧,更没有洞悉万物的大智慧。

所以有时候 ,我们要关注的重点,不是成功者为什么会成功,而应该是失败者为什么会失败。

马云也曾经说过:“我创业以来最大的心得 ,就是永远去思考别人是怎么失败的 ” 。

道理都是互通的,在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叫做“引以为戒”,意思是以他人或自己犯错误的教训作为警戒。

很多时候失败者反而能告诉我们更多经验,我们除了观察成功者的行为动作之外,还应该注意到失败者的经验教训。

在汉语中,还有一句经典名言,叫做“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说我们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如果只相信单方面的言论,就会犯片面性的错误,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在本书中,作者还提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说得是从前有个江湖郎中,号称有 “包生男孩” 的祖传秘方 ,可以在生下男孩之后再付钱 ,生下女孩不要钱。

有很多人都去买这个药,生下男孩的就给了钱,生下女孩的就没给钱,而且也不会去找这个郎中。后来这个郎中平安顺利地行骗了很多年,还收到了一屋子 “神医”锦旗。

那些送锦旗的人,就犯了“幸存者偏见”的逻辑错误。

所以我们有时在面临棘手的难题时,不妨去看看失败者是怎么做的,思考一下他们为什么会失败,自己应该如何避免。

这样或许你就能获得灵感和启发,尝试着换个角度看问题,终究不是什么坏事。

投资自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书评

03

表达技巧:营造画面感


在名为《用画面感增加语言的带宽》的小章节中,作者有这样一段话:

“这辆宾利轿车到底有多贵 ?一个农民 ,从商纣王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开始工作 ,不吃不喝一直干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也许才能买得起一辆这样的轿车”, 这种表述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 ,就在于它像一段5秒钟的短片 ,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浮现,这就是所谓的 “画面感” 。

这种表达 ,会让听众自己产生 “贵” 的感觉 ,而不是演讲者告诉听众 “贵” 这个结论。

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甚至会让听众情不自禁地惊呼 。这是因为人们都喜欢看 ,而不是听你读 。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历来看,事情的确就是如此。

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描述出一个场景,我们通常会自动在大脑里面想象出这幅画面,之后我们会认为他是一个用词准确、很会说话的人。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的沟通交流,或者正式的演讲场合中,给他人营造出一种画面感,我们就能给别人留下非常强烈的、深刻的好印象。

营造出画面感,别人就会认为你口才很好。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营造出画面感呢?

作者提出有三点小技巧,分别是:“具体到细节、善于用类比、点睛用排比”。

除了作者提出的三点小技巧,我还想额外补充一个小技巧,那就是”注重感官表达“。

投资自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书评

下面我们来简单理解一下这四个小技巧。

技巧一:具体到细节。

意思是说对于事物的细节描写越充分,画面感就越强。

相比于作者在书中举出的例子,我更喜欢用自己想出来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比如我们来看这几句经典优美的诗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这几句古诗描绘出了具体的场景,并且对于事物的细节描写很充分到位,一幅优美的画卷就自动在我们脑海里展开了,这就是画面感。

技巧二:善于用类比。

用具体的东西 ,来类比抽象的;用熟悉的东西,来类比陌生的 。

还是用我自己想出的例子来说明。

比如说光的速度大约是30万千米每秒,这是一个非常抽象、非常难理解的数字。

但如果换一种说法:光线一秒钟可以绕地球转7圈多,我们瞬间就能领悟到光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了。

再比如说在古代有一种官职叫做“尚书”,大多数人对这个概念非常陌生。

但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尚书就相当于现在的部长,比如刑部尚书就相当于现代的公安部部长,兵部尚书就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部长。这样一来,大家就可以“秒懂”了。

技巧三:点睛用排比。

比如有个人对你说:“金钱就是万能的,金钱至上,钱能通神”,你该如何反驳他?

你可以用排比句来反驳:钱能买高档的钢笔,但买不来敏捷的文思;钱能买来名贵的篮球,但买不来精湛的球技;钱能买来芬芳的玫瑰,但买不来真正的爱情;钱能买来精确的钟表,但买不来流逝的光阴。

在很多经典文学作品里,也有一些排比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如散文家朱自清的《匆匆》,有这样的排比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虽然自然规律会循环反复,但是人一旦老了,就回不去年轻了。作者用这样的排比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让人印象深刻。

排比句虽好,但是也不能滥用,否则会因为读者反感。

技巧四:注重感官表达。

感官表达就是把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觉到的东西,都尽量表达出来,这就是感官表达。

比如我凭空想象出这样一段描写:“在冰冷刺骨的北风中,小明生起火堆烤了一只野鸡。野鸡看起来很好吃,金黄色又带有一点焦黑的表皮非常诱人,散发出的浓烈肉香让人口水直流。小明听到北风呼啸的声音,还有火堆燃烧发出啪啪啪的轻微响声,就忍不住尝了一口烧鸡,只觉得鸡肉美味无比,料想世间已经没有什么事情是比吃烧鸡更爽的了”。

在我凭空捏造的这段描写中,小明看到了烧鸡表皮、听到了北风呼啸、闻到了烧鸡肉香、尝到了鸡肉美味、感觉到了寒冷,这就是感官表达,很明显地可以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这就是画面感。

投资自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书评

04

情商修炼:换位思考的同理心


在名为《同理心,千般能力的共同心法》的小章节中,作者有这样一段话:

从别人的感情出发 ,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这其实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之所以被称为 “元能力”, 是因为很多其他能力都是从这个元能力上演化出来的,比如管理能力 、职业化能力 、演讲能力 、销售能力等。

关于情商这个话题,大家讨论的热情一直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是大家都意识到了情商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和情商高的人相处时的舒服感受。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某些人都是只顾及自己的感受,一切以自己的喜好和判断为中心。

比如他们看到别人玩游戏,就说打游戏的人都没出息;看到别人看电视剧,就说别人闲的蛋疼;看到别人刷抖音,就说别人品味太低;看到别人看书学习,就说别人是书呆子;看到别人去健身房锻炼,就说别人在交智商税......

所以大家才会热衷讨论情商,目的还是希望大家能相互理解,好让人生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快乐。

关于情商,根据过去的经历,我认为情商或许会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也或许包含有很多不同的维度,但是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同理心,或者说换位思考的能力。

很多能力,比如说倾听能力、管理能力、演讲能力、销售能力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同理心。

在倾听别人说话的场合,如果你能体会对方的感情,把自己代入到这种感情里面,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那么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迅速拉近。

在管理员工的场合,作为一个领导,如果你能站在员工的角度上,想一想员工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你就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员工。

在公众演讲的场合,如果你能站在听众的角度,想一想听众想听什么,什么观点对听众有用,你就能让听众认同你,而不是觉得你在空谈、吹嘘或者敷衍。

在销售产品的场合,如何你能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客户遇到了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需求 、需要什么工具 、为什么要买产品等,就能成为销售高手。

有同理心的人,即使能力不济,也不会混得太差。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同理心呢?

书中给出的两点建议,分别是“指路”和“玩杀人游戏”。

但是我有不一样的看法,下面简单说一说。

想要培养同理心,首先应该意识到同理心的重要性。

把原有的思维观念转变过来,时刻提醒自己要尽量去理解别人,换位思考别人有什么样的需求或者困难。

其次,刻意强迫自己改变一些小的动作。

比如进电梯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住户休息;开车走路主动靠右,留出左侧给别人通行;聚会赴约不要迟到,以免让人久等。

这些小动作做多了,自然也就成为习惯了,养成习惯之后你就是一个有同理心的人了。

最后,也可以试试作者提到的方法:给人指路。

在给人指路之前,先问问对方周围的环境,然后想象自己站在对方的位置,说明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用一句潮流的话来讲,这就是“站在对方的鞋子里”,是一种程度很深的换位思考。所以多给人指路,你就会形成“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了。

投资自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书评


05

投资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稳赚不赔的生意


什么叫投资自己?

投资股票,万一缩水套牢,你会瞬间血本无归;投资企业,有亏有赢,有时也不是你能掌控的;投资人际关系,人心易变,看起来就不太靠谱。

而如果我们愿意去学习商业知识、培养商业习惯、锻炼商业技能,我们就可以在商业世界中获得无穷无尽的好处。

从大一点的范围来说,人类文明之所以能不断向前发展,就是因为人有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地探索研究这个物质世界。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学习的意义远远比想象中的要大,我们每当学得一种新的技能时,就相当于进化成了一种全新的物种。

比如学会说外语,就进化成了能和外国人交流的物种;
学会了数学,就进化成了有数据计算能力的物种;
学会了心理学,就进化成了能洞悉人心的物种;
学会了金融学,就进化成了能掌控财富的物种;
学会了开车,就进化成了能驾驶汽车飞速行驶的物种;
学会了演讲和写作,就进化成了有传播思想能力的物种。

可以这样说,培养了某项思维或习惯,学会了某项技能,我们就相当于获得了进化,我们就可以创造出更多价值。

这种体验就相当于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生活因此变得有意义,人生因为散发出智慧的闪光,生命因此拥有了质量。

换句话说:投资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稳赚不赔的生意。

投资自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书评

上文提到的几个观点,只是书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类似的内容。

比如第一章《高效能人士的习惯》讲了积极主动、要事第一、以终为始等内容。

第五章《思考能力》讲了批判思维、逆向思维、全局思维等内容。

第十一章《创新能力》讲了减法策略、除法策略、乘法策略等内容。

更多内容请阅读原著,了解更多关于“自我修炼”的知识。

对于在商业社会中生活的我们,自我修炼是毕生的功课。

有些人评价说这本书讲的东西太肤浅了,不够深入、不够专业、也不够系统,没多大价值,不值得阅读。

这本书真的不值得阅读吗?

当然不是,事实上,正是因为作者采用了浅显易懂的语言,我们才能看得懂,才能真正帮助到我们。

那些太过专业化、太过深入的知识,很多都采用了很多晦涩难懂、故弄玄虚的专业术语,一般人根本看不懂。

而且即使是看懂了,也难以运用到现实中,因为那些理论太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实际情况。

即使不能全盘否定那些理论,它们也没有多大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最后再点评一下本书的两个亮点。

《5分钟商学院》全套四本书,都采用了同样的目录设置风格。

这种设置风格非常新颖独特,在小章节名后面添加了知识点概括,看起来简单明了、逻辑清晰,阅读体验极其舒适。

投资自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书评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本书每一个小章节都短小精悍,花五分钟就刚好能读完,而且小章节之间没有强烈的逻辑关联,不会出现没看上文就看不懂的情况。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抽出5分钟看任何一个小章节,你都能够有所收获。这对于某些时间很紧张的人来说,或许是一项非常有利的设置。

好了,本期的书评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全文完------


作者简介:逍遥耀,喜欢阅读,更喜欢思考和行动的实战派。不是大人物,但喜欢思考问题和分享观点,爱逛知乎、微博、B站、豆瓣等有趣平台。想和可爱的你探索世界,想和努力的你并肩作战,想和优秀的你一起进步。个人公众号“逍遥耀”(ID:xyystory),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