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漢末農民起義?

軍豪君951


《三國演義》反映了公元三世紀前後黃巾起義與被鎮壓的過程,廣泛而具體地描寫了魏,蜀,吳等封建統治集團內部鬥爭,反映了當時某些歷史情況。

東漢末年是個土地兼併劇烈,地主剝削殘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敗不堪的黑暗時代。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地主階級對於農民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迫使農民以武裝鬥爭來反對地主階級的統治。一場規模巨大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終於在公元一八四年象一聲霹靂,猛然地爆發了。黃巾起義有力地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治,動搖了它的基礎,直接威脅著東漢王朝的生存。地主階級為了挽救覆滅的命運,對黃巾起義軍進行瘋狂屠殺。黃巾起義軍雖然在血腥鎮壓下失敗了,但罪惡的東漢王朝也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無法再維持對全國的統治。地主階級內部各派武裝集團在殘酷鎮壓農民起義的基礎上,不擇手段地發展勢力,擴大地盤,他們之間面臨著一場為奪取全國最高統治權的血腥鬥爭。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產生和壯大起來的大小地主武裝,為了取代東漢王朝,攫取財產和權力,進行了勾心鬥角的政治鬥爭和頻繁的軍事混戰。《三國演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四方百姓,裹黃巾從張角反者四五十萬”,聲勢浩大,“官軍望風而靡”,在這種火燒眉睫的情況下,封建統治者一面“火速降詔,令各處備禦”,負隅頑抗;一面調兵遣將,向黃巾起義軍反撲過來。各地豪強地主階級也紛紛蒐羅了大批地主階級的地方武裝,配合“官軍”圍攻起義軍。原先相互爭鬥著的統治階級內部各政治派別和軍事集團,在維護地主階級政權的共同目標上,又相互勾結起來,採取聯合行動,對起義軍進行瘋狂鎮壓。當農民革命歸於失敗後,官僚豪強間又重新進行混戰。漢靈帝死,少帝劉辯繼位,何進掌權,宦官殺何進,袁紹又起兵殺宦官,董卓趕走袁紹,後來又廢劉辯而立獻帝劉協。各有野心的官僚豪強,朝野呼應,反對董卓。王允設計殺死董卓,而董卓的部屬李傕,郭汜之輩又大殺王允和其他官僚。以袁紹為首的十七鎮諸侯,以討伐董卓為名義,先後割據一方,混戰互殺。從鎮壓黃巾起義中起家的曹操,劉備和孫堅,在多次戰爭中,一步步擴大勢力。曹操自“移駕幸許都”後,使用漢獻帝名義發號施令,經過十一年的長期角逐,基本上統一黃河流域,成了割據中原地帶的大軍閥。赤壁大戰以後,決定了曹操,劉備,孫權三國分立的形勢。此後,三國之間又混戰了七十二年,全國才得到統一。這些大小豪強,軍閥,正像魯迅所描繪的:“他們都是自私自利的沙,可以肥己時就肥已,而且每一粒都是皇帝,可以稱尊處就稱尊。”(《南腔北調集.沙》)他們為了爭奪統治權,今天這幾個集團聚集在一起,明天又破裂了。《三國演義》有關這種情況的描寫,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地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是永無休止的。這在剝削階級佔統治地位的社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三國演義》的這種描寫不僅有助於我們瞭解封建社會的歷史,而且對認識剝削階級的實質也有所幫助。

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深刻指出:“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馬克思主義真理。


虎哥143993466


其實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次農民起義,都是一群可憐的草根無路可走的悲壯之舉。漢末的農民起義也不例外。

當時政治的昏暗一定是到了非常嚴重的境地,這時候再來一個什麼自然災害的話,就具備了起義所有的客觀條件。然後缺的,不過是一個振臂高呼的人。當張角兄弟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時候,未來怎樣?他們並不清楚。

黃巾起義的最終結局是被東漢末年的軍閥和朝廷聯手剿滅了。起義雖然失敗,但卻正式敲響了漢王朝的喪鐘。天下開始狼煙四起,軍閥混戰,終於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隨著魏文帝曹丕的即位,漢朝宣告滅亡。


任十三讀史


漢末黃巾軍起義,如果在我初看《三國演義》抑或是初知漢末歷史,我毫不猶豫的認為這是一次簡單的地方農民的暴動,他帶來的影響只會是影響地方的發展以及帶來一方的戰亂!那時我天真的認為,後來也就只是把此平定下去了!可現在看,並非如此。

黃巾軍起義的標誌性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是多麼凸顯當時起義的神聖性!也結合當時,東漢末,朝綱混亂,外戚、宦官干政,中央集權衰落,地方分權加劇。連年旱災,賦稅卻無見減少。農民暴動已在不遠,地方軍閥也開始磨刀霍霍。

而我現在想的卻是黃巾軍起義是否是正義抑或是值得被人們像秦末農民起義那樣被人們所歌頌?在我看來,他們值得被人們所欽佩!

歷史沒有假設,它已經實實在在的發生了,起義沒能成功是必所當然,首先在於自身的管理不利!起義遍佈六州七十二郡,聲勢浩大卻無有效管理!其二,我在上文已經提到,漢末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學歷有限,我實在沒有學到別的),從分權的加劇來看!分權,分財權,軍權,法權,賦稅,鹽鐵。地方上猶如出現了一個小國家,並且在擁握著軍隊在完善的運行著。簡單來說,軍隊有了地盤是什麼?軍閥!黃巾軍起義之所以沒能成功,在於他們遇到了一個個蠢蠢欲動的軍閥準備借他們開刀,給漢室下馬威,以及贏取更多的權力。軍閥們沒能像秦末那樣的共同迎敵來幫助他們,而是為了道義上的匡扶漢室而攻擊他們!但道義,在權力與慾望面前是啥?私義!他們所面對的是訓練有素的漢朝政府軍,以及野心勃勃的地方軍閥!

農民們為了吃飯,為了活命,拿起了自己鋤頭農具跟著天公、地公、人公一起去討伐漢朝的昏庸無道,最終他們失敗了,失敗了也不能說完全敗了!他們體現了農民為了爭取自己的安定生活而去抗爭,他們沒有任何錯誤,是統治者的錯!皇帝用的是農民所創造的,從地上住的到身上穿的;從手裡用的,到嘴裡吃的!皇帝從農民身上獲取抑或是剝削,卻還壓榨著人民!農民何罪之有?在後世的各個王朝,哪一個王朝的末世不是因為解決不了對底層百姓的問題而被掀翻!若無外族入侵的前提下。

他們的失敗也證實了軍閥們打完他們,也開始了互相的爭鬥了!“我們只是現在能吃米了,就不會再想著回去啃樹皮過窮苦日子了!你看那些諸侯吃的血肉,若是不能在吃我們的血肉,必定會去互相吃對方的!”

如果看前後朝的農民起義,秦末農民起義,劉邦打出了西漢王朝,元末農民起義,出現了明朝開國皇帝,明末農民起義,出現了攻佔北京城的李自成,晚清農民起義,太平軍奪佔半箇中國。(如果說能連上的話,毛主席的紅軍???)

王朝的末期,像極了杜甫的一句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啊,奈何朱門酒肉臭,哪管路有凍死骨!天已失道豈奉天,蒼生泣血有誰憐?農民的起義成功了,是改朝換代,又出王朝!失敗了,是一次改良、革命的犧牲品!黃巾軍起義,它加速了一個時代了來臨“三國亂世”結束了一個時代“漢末混鬥”,百姓若繼續處在漢室的昏庸下,不如在劃區治理下,有個著落!這正是它的偉大之處!






高高在下喲


漢未農民起義是導致三國鼎立的直接原因。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外戚專權,國力日衰,土地兼併日趨嚴重,人民生活越發困苦,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冀州鉅鹿人張角,創立“太平教",以給人看病及傳教為掩護,秘密組織起義。公元184天下大旱,朝廷賦稅不減,豪強地主盤剝益甚。張角等準備發動起義。

起義軍打出"蒼天己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起義軍以頭裹黃巾為標誌,史稱“黃巾起義”。很快起義烽火遍及大半個中國,人數達幾十萬人,起義軍攻城掠地,東漢王朝岌岌可危。腐朽的東漢朝廷難以應付,漢靈帝只得倚仗地方豪強勢力,組織對起義軍的鎮壓。同年張角病死,在各路地主豪強勢力的瘋狂絞殺下,起義失敗。

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是東漢王朝受此重創,更加羸弱不堪,各地方勢力乘機坐大,逐漸形成尾大不掉的割據政權,劉漢政權風雨飄搖。我們所熟知的三國人物也是在鎮壓黃巾起義的屠殺中紛紛登場。

黃巾起義是張角等農民領袖,在東漢末年,為反抗封建統治;地主剝削而舉行的大起義,由於自身限制,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和鬥爭經驗,很快就失敗了。但是這次起義是東漢王朝的掘墓人,是三國亂世的揭幕者!在歷史進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我也不知道這次回答能不能還會被刪?心有餘悸,就說這點吧!




滄州老夫子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導致黃巾起義根本原因在於哪裡,我們可能都會說是因為政治腐敗什麼的當然這是一點但是封建制度下每一次農民起義多是因為土地兼併。

那麼大漢四百年基業怎麼會崩潰於黃巾之亂呢?

我們看一下東漢帝國是如何建立的,東漢是與豪族聯合、向豪族妥協的政權,這一格局註定東漢不能解決土地兼併問題。光武皇帝曾試圖推行度田,執行官吏“多不平均,或優饒豪右,侵刻羸弱”,甚至公文下發的公文上寫明瞭“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因為“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逾制,不可為準”。劉秀因度田不力,殺了河南尹張伋及諸郡守十餘人,最終還是不見成效,不得不放棄了度田的努力。這可謂東漢統治者延續西漢的做法,所做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努力。所以是因為東漢帝國的莊園經濟大地主豪族與帝國的妥協,得到地主豪族的支持才能建立的了東漢帝國,所以這是根基是永遠也解決不了的事情因為豪門地主各自擁有很大的權利封閉的莊園有大量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就是軍事權利—“兵員”更正要的是他們手裡掌握著帝國的財富和經濟,這也是漢末以來土地兼併愈加嚴重到了徹底解決不了的地步,也是在建國開始註定解決不了的事情,因為如果去動搖就相當於動搖帝國的根基,政權就會顛覆。這樣長期的土地兼併和政治腐敗朝廷內鬥加之天下大旱本就脆弱的小農經濟崩潰,農民百姓水深火熱,終於爆發了黃巾起義,至此,漢帝國的根基徹底動搖,最後導致漢帝國徹底沒有迴旋的餘地。




世界就是天下


中國古代的上層精英在看待現實的時候往往都會用歷史上與之相似的時代進行對比,類比,這就是古書上常說的,引經據典!事實上東漢末年的情況與西漢新莽末年十分相似,都是豪強在地方壟斷土地,權力,朝廷上外戚專權進而導致農民無法生存而起義,這點東漢的士族豪強已經非常清楚所以他們總結新莽時期的教訓(綠林義軍擁立更始帝劉玄,赤眉軍擁立劉盆子為帝)而提出“代漢者當塗高“(意思就是代替漢朝的人應該是掌權的地位崇高的人)而縱觀黃巾起義實際上就是部分士族豪強在背後利用民眾不滿而策劃支持的陰謀暴亂(在無根據地物資,財政支持的時候竟然能突然起兵幾十萬)後來曹操以區區幾萬兵力竟然能收復三十萬起義的黃巾青州兵也能頗能說明問題


萬歲1148858845


一家之言

人類社會最底層的階層永遠處於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生存環境最為惡劣,同時,忍受力也是最強的,但凡有條活路,有口吃的,就不會造反。

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是一部部反剝削,反壓迫的起義。漢末農民起義,其實和歷史上的其他農民起義性質是一樣。

當時的大環境在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罵王朗的話中說的很明白“昔日桓帝、靈帝之時,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李傕、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漢帝,殘暴生靈,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狼心狗行之悲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

東漢末期,經歷了質帝,衝帝兩個短命皇帝,皇權更迭頻繁,不可避免的被士族門閥侵蝕,兩相爭鬥,外戚,宦官交替上臺,你方唱罷我登場,政治動亂。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過來影響經濟,漢末的政治格局,士族門閥壯大,這是在東漢建立之處就存在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就是借力門閥士族的力量。但是東漢前期,社會終於安定下來,各個階層都在發展,都在療傷,人口大量減少,土地荒蕪。人少地多,階級矛盾不怎麼劇烈。所以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王朝初期,只要皇帝不作死,不折騰,都會迎來一個盛世,例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洪武,永樂盛世,(包括女真入關所謂的康熙盛世,這個水分很大)。但是隨著社會安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恢復,土地矛盾加劇。門閥士族要發展壯大,必定要掌握更多的社會資源,而底層農民只能在生死線上掙扎。士族門閥政治在兩晉壯大,甚至可以決定皇帝的更替,一直持續到唐末,最後到唐末黃巢起義,士族門閥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紂無道,起而伐之”,農民活不下去,種地不行,要麼餓死,要麼逃荒。明末流民就是這樣慢慢壯大的,流民乞討活命,乞討不行了就發展到最後就發展成流匪。

說白了,農民起義就是想討個活命。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人物湧現出來,作為首領,領導起義。這時候農民被迫無奈的自發的起義,演變為具有一定政治目的性的割據勢力,進而王朝更迭,皇權交替。





楓吹雨


漢末農民起義是指黃巾軍起義。

東漢末,政府朝廷混亂,外戚、宦官干涉政務,中央集權體制已然衰落,地方分權格局加劇。

地方上連年旱災,賦稅卻依舊延續徵收,不見減少。

所以農民暴動是歷史必然,然而地方軍閥也開始了磨刀霍霍。

農民為了吃飯為了生存,為了爭取自身的安定生活,拿起各式農具討伐漢朝的昏庸無道,但最終失敗了。

皇帝從農民身上獲取了全部的資源,最後卻還不斷壓榨人民。人民何罪之有?!


往事隨風飄流


兩漢農民起義的根源都在於經濟的崩潰,西漢時期由於王莽篡逆,整個西漢時期的政治資產全部被王莽所篡奪。因此王莽可以隨心所欲的實行他的那一套天方夜譚似的經濟政策。

首先,他主張改變幣值。將原本的五銖錢全部廢棄,而使用他種類繁多的新幣。據《漢書》記載:

“莽即真,以為書‘劉’字有‘金’、‘刀’,乃罷錯刀、契刀及五銖錢,而更作金、銀、龜、貝、錢、布之品,名曰‘寶貨’。 小錢徑六分,重一銖,文曰‘小錢直一’。次七分,三銖,曰‘么錢一十’。次八分,五銖,曰‘幼錢二十’。次九分,七銖曰‘中錢三十’。次一寸,九銖,曰‘壯錢四十’。因前‘大錢五十’,是為錢貨六品,直各如其文。

這項改革在短短數年中就將國家經濟搗毀,由於它是全方位的經濟革命而不是部分的改革完善。所以,因為王莽改制而破產的人不計其數,這些人都投入到了反王莽的隊伍中,也就是後來的農民起義軍。

東漢時期的黃巾軍起義也是由於經濟的困難造成的。東漢桓帝時期國家經濟就已經開始面臨極大困難。桓帝延熹四年就開始明碼標價出售實際官職和高級爵位:

“佔賣關內侯、虎賁、羽林、緹騎營士、五大夫錢各有差。”光和五年,“初開西邸賣官,自關內侯、虎賁、羽林,入錢各有差。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


在賣官鬻爵的過程中,所使用的錢幣數量非常驚人。“初開西邸賣官,自關內侯、虎賁、羽林,入錢各有差。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這樣的錢幣數量足以使五銖錢的價值跌到谷底。一般等價物的崩潰和貶值自然會讓小農的經濟破產,黃巾軍起義便是由此而來。


經典守望者


眾所周知,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漢高祖劉邦所滅,建立了大漢王朝,定都長安。漢武帝劉徹開疆拓土,打通西域,成為了和秦始皇一樣欲以天公試比高的最偉大的皇帝!但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任何朝代都跳不出往復更迭的週期律。

以王莽篡位為標誌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即史稱的“西漢”。然而短命的王莽好景不長,有著西漢宗室血統的劉秀藉助綠林赤眉起義趁勢而起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東漢末年漢靈帝在位時,宦官干政、母雞司晨、昏庸無道、橫徵暴斂,終於爆發了“黃巾起義”,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鎮壓。

漢靈帝有劉辯和劉協兩個兒子,因為劉辯為人輕佻、缺乏威儀,一直想立劉協為嗣。漢靈帝駕崩後,劉辯的母親何皇后憑藉以張讓為首的十幾個宦官(即“十常侍”)和他的兄長大將軍何進的力量使得劉辯繼承了帝位。但作為外戚的何進與宦官的矛盾永遠是不可調和的,何進終被宦官所殺,宦官劫掠皇帝而去。

被急招進京為何進壯大聲勢的董卓此時出現了,而且走了狗屎運,於北邙山救駕搶得頭功。董卓也可能是因為要主持正義,也可能就是單純因為劉協幼時稱“董侯”和他同宗,便廢掉了劉辯,立劉協為“漢獻帝”!

此後董卓便以太師自居,特別是有了呂布的加持彷彿開掛一般,從此權傾朝野、為所欲為、飛揚跋扈、一手遮天了。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一時間董卓成為眾矢之的,各路諸侯紛紛起兵討伐逆賊,就連董卓手下的曹操也借獻刀為名刺殺未遂而亡命天涯另起爐灶了!

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董卓終被司徒王允巧使美人計,唆使呂布將其誘殺於轅門外。

董卓死後,東漢作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實際已不復存在,從此便群雄割據,天下大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