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幸福感與期望值成反比,你願意無限降低期望而獲得最大幸福感嗎?

馬特慢


謝謝,諸位朋友。參考了朋友們的解答,我已經找到了我的答案!

接受但不妥協,這是今天對自己要說的話。

“在星空之下,我們卑微成塵。

我們要學會接受,

接受意外,接受變節,

接受努力了卻得不到回報,

接受世界的殘忍和人性的殘缺,

但是,接受卻不妥協。”

不妥協的是自己的信念,是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創造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

“我們還是要去努力,去愛,去為遙不可及的一切付出心血,不患得患失,不怕翻臉,不慣著任何人,亦不做虧心事,做勇敢的人。”

這也許就是第三次成長吧,大概就是“明知道有些事情無能為力(未必有結果),但還是會盡力去做吧”



馬特慢


期望值,乃人生價值覌所決定 人生價值覌,指導人活著,決定人該怎麼奮鬥。就國家而言,"五年規劃",這就是國家的中期經濟發展目標,大的方面而言,即國家發展觀。人,是國家裡的細胞分子,同樣,應該有近期的,中期的,一生的奮鬥目標,上升到理論高度,就叫人生價值觀。 期望值,這個值數,因人而定。在小學階段,老師常向學生髮問:你將來當什麼……?有的想當空軍,有的想科學家,有的想當老師,還有的想當醫生……這就是啟萌時的價值觀,或曰期望值。 再來說幸福感。這個也因人而異。有的溫飽型,有的小富即安,有的大富大貴,還有的市裡首富,省裡首富,國家首富…… 最後,講幸福感與期望值之間關係。它們既有同一性,又是矛盾的。起初(貧窮時),沒矛盾,發展到一定時期,就對立起來了。這階段,人的期望值,幸福感,兩者標準開始出現差異。則出顯兩種情況:幸福感滿足了,讓期望值降低,那人就止步不前,安於現狀,價值觀就不值得標榜了。另一種情況,期望值與時俱進,幸福感也升碼,人則繼續奮鬥,為國家.集體、家庭,貢獻愈來愈大,直至死而後矣!其價值即期望值,將永留史冊!萬世傳頌之楷模!


關益


有人說,

幸福感同期望值成反比,你願意降低期望值而獲取最大幸福感嗎?

幸福感同期望值是成正比還是成反比,看法不太容易統一,有人認為正比也有人認為反比,有點像盲人摸象的典故,每個人的回答都沒錯,可每個人的回答都不正確。答案差異的根源就在於人和人不一樣,人和人生活的位置不一樣,人和人的認知水平更不一樣,多少有點因人而異的味道。

    

  成反比的觀點來源於人們常說的期望值越高失望越大,這個說法好像也很有道理不可否認,所以持有此觀點的人好像也很多。世界就是如此奇妙,正因為人們接受了這個說法,實際生活中成反比的人和事反倒變少了,少有人給自己制定一個摘星星那樣的大目標,大都是給自己制定一個接一個摘朵花那樣的小目標。正如上樓梯大家都是一階樓梯一階樓梯向上邁腿,最多是兩個三個階梯的上也都是年輕人,沒有人非要鍛鍊自己一次跨過半層樓七八個階梯。雖然這個目標極個別人可以,但絕大多數人窮其一生不可能實現。正是由於個體差異制約了我們的極限能力,所以多數人給自己制定的目標(不是胡思亂想)都是努力一把就可以實現的,期望值和幸福感也就成正比的實際居多了。換句話說,一個人要是真認識到了期望值越高失望越大即成反比反倒會促使你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臺階,幸福滿滿。

都是些什麼因素影響我們的個體差異呢?主要因素不外乎性別、年齡、體質、性格、愛好等內在因素,職業、出身、受教育程度、知識結構、認知能力等外在因素,還有一些內外混合因素,如人生觀、價值觀、認知偏差等。不難看出所有這些影響個人差異的因素也都是影響我們獲取幸福感大小的主要因素。其中認知偏差可謂在影響我們是否有幸福感上作用極大。

多數人都喜歡對比,而且是喜歡橫向對比即和其他人對比。網絡上時時都能看到有人埋怨自己每天辛辛苦苦才掙每月3000元,還不忘帶出一句他憑什麼掙6000元。另有人掙6000又憤恨不平地太特麼倒黴,同學都12000了。一肚子埋怨,滿腦子不平,卻很少和自己豎著對比,去年還在山那邊啃父母,今天終於自食其力了,多大的變化呀。掙6000那位也很少想想自己去年掙多少前年又是多少,工作沒啥大變化工資增速還真不小。掙12000那位教授愣也是違和感十足總感覺在部隊那位大學同桌怎麼會每月18000。普通人對比著收入、房產,知識分子對比著職稱、職位,沒有人滿足。這就是橫向對比帶來的痛苦,把自己的幸福永遠建立在對比之上。無疑,這種橫向對比就是受環境影響而產生的認知偏差,它嚴重地削弱著我們的認知能力,破壞著我們的幸福感。

鼓勵上進是中國社會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一個優秀文化,可它也是一把雙刃劍,一面刃告訴你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另一面刃告訴你知足常樂、無欲則剛、人心不足蛇吞象。很多的悲傷的確來自於自己的不努力,很多的不快樂也的確來自於不安天命、欲壑難平。看中國文化左右都有牆,您要是實在感覺無路可走,彆著急,聖人早就為您準備了答案:中庸之為德矣,其至矣乎!中庸一把不失為道德的最高境界。


韓長安


如果真的會那樣,人只剩下軀殼了……一個造糞的機器。靈魂出殼……一個半隱半現的幽靈,在漫無邊際的飄蕩……尋找天堂裡的歸宿。陣陣冷風撩魂的問……你幸福嗎?淒冷的靈魂只好無奈的苦笑順勢跟風回答……幸福!


王南戴河


你的意思是今年有飯吃就不錯了嗎?


庅莜怽


人總得有底線吧!不能無休止,一直加以傷害吧!搶我名的我得看是哪個?


中國手機教父


幸福感來自於滿足度,而滿足度一定程度上來自於相比較。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你有一輛自行車就會感到很滿足很幸福,但今天你有一輛汽車心裡可能並不滿足,你可能想、期望有一輛更好的。你降低期望值,相比較來說你離現實的距離更遠,這樣並不能獲得幸福感的。想獲得幸福感,要有期望,更要有行動,並且你的期望、行動要與社會環境、你的條件、能力相匹配才行。


惠舒旅社老闆


首先,這個觀點有弔詭之處。

因為期望值是不可能無限降低的,比如問題中寫的,“我能活著就不錯了”,現在至少在中國,這個要求是有點低的,溫飽解決就可以了,那我們國家為何還要“小康”,我們還要來“幸福”?另外,沒有人會接受“我就是一團屎”的暗示,這是什麼鬼?好好的人怎麼要變成屎?

但這個觀點也有合理之處,到一定階段,期望值不太高,可以增強幸福感。

請大家可以參考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最低層是生理、安全需求,這個很難被滿足時,如歷史上的戰爭災亂時期,有吃有喝有安全,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但現在這個時代,生理和安全需求很容易被滿足,之後人的幸福感就要來自於更上層的需求被滿足了,如愛和歸屬、被尊重,到最後還要追求自我實現。

所以,這個圖告訴我們: 1)當你的下一層需求已經被滿足,你的幸福感就會來自於上一層次需求的滿足。

2)這同時也是說,當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被滿足之後,在不斷追尋更高層的需求滿足時,降低期望,有助滿足,就會有更強的幸福感。



玲瓏心理諮詢


不願意,人的有追求,有夢想!有目標!


湖南三鍋


人生要有目標,否則人盲目地前行,無異於盲人摸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