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為民辦實事


陝西日報 | 一心為民辦實事

從定邊縣城出發

西行約30分鐘的車程

一大片果蔬大棚

在清晨的陽光照射下格外顯眼

這就是有著“香瓜之鄉”美譽的

定邊縣紅柳溝鎮沙場村

“要不是魏於章,我們還過著四處奔波的窮日子。是他改變了貧窮落後的沙場村,他是我們發家致富的領路人。”3月17日上午,正在大棚內勞作的村民趙李,提起沙場村黨支部書記魏於章讚不絕口。

地處灘區的沙場村因常年遭受風沙侵襲,土壤沙化嚴重,傳統耕作方式只能是廣種薄收。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或做點小本買賣。

1995年,高中畢業後,18歲的魏於章和許多村民一樣外出謀生。他用家裡僅有的積蓄買了一輛農用車跑運輸,攢了一定的積蓄後,他和妻子在定邊縣城開了一個小餐館。由於他家的飯菜味美價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食客,收入十分可觀。“每天都有1800多元的純收入,一年下來少說也有四五十萬元。”魏於章說,靠開飯館,他在縣城買了樓房、越野車,還有不少存款。

陝西日報 | 一心為民辦實事

沙場村的香瓜種植大戶(資料照片)

正當事業幹得風生水起之際,魏於章放棄了城裡舒適的生活條件,毅然決然地回到了貧窮落後的沙場村。

魏於章的父親魏幫榮從21歲起就擔任沙場村黨支部書記,這一干就是47年。2010年年初,魏幫榮在一次車禍中受重傷,臥床10個月後去世。

“老支書去世後,村子裡沒了主心骨。”面對村裡黨員老齡化嚴重和貧困的現狀,在沒有人願意當村幹部的情況下,70多歲的老黨員趙幫佑找到了魏於章,“於章,你父親一生為了咱們村的發展操碎了心,現在他走了。你在外面闖蕩多年,過上了好日子,可咱村還是貧困村,你們年輕的黨員應該扛起大梁了。”趙幫佑的話,讓魏於章徹夜難眠,他決定繼承父親的遺志,回村建設家鄉。2011年10月,在村民的期盼中魏於章回村任沙場村黨支部書記。

“父親一生的願望就是改變村子的落後面貌,臨終前還對家鄉改良土地的事念念不忘。”魏於章說,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唯一資源,要發展產業,首先要改良土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陝西日報 | 一心為民辦實事

沙場村的香瓜種植大棚(資料照片)

魏於章的想法得到了村“兩委”的贊同,沙場村決定對村內未改造成功的320畝土地重新改良。按照項目預算,需要資金47萬元,而村集體的全部“家當”只有15萬元,還有30多萬元的資金缺口從哪裡來?村民們面面相覷。“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如果實在湊不夠錢,我會賣掉我的轎車。”魏於章堅定的態度給大家吃了定心丸。

經過55天的艱苦奮戰,320畝高標準農田改良成功。“竣工那天剛好是農曆臘月二十三,縣財政30萬元的獎補資金也到賬了。”魏於章回憶道。

2014年4月,魏於章租了兩輛大巴車,拉著村民來到了70公里外的白泥井鎮定邊縣沃野農業示範園區,實地考察大棚種植情況。“每一個大棚每年純收入都在萬元以上。再沒有比種大棚收入高的產業了。”魏於章說。他反覆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多方爭取資金,在改良的土地上一次性新建起69座大棚全部種植香瓜。2015年5月底,沙場村的第一批芝麻香瓜上市了。“剛上市的香瓜每斤賣到15元,每個大棚的純收入都在1.5萬元以上。”魏於章說,巨大的經濟效益更加堅定了我們發展大棚產業的信心和決心,許多村民主動改良土地新建大棚。

精準扶貧開展以來,沙場村在扶貧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全面發展大棚產業,截至2019年年底,全村共改良土地4000多畝,已建成大棚1112座。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5萬元,其中種植大棚收入佔到80%以上。

在魏於章的帶領下,沙場村電網、公路、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大棚產業如火如荼,2017年,退出貧困村序列,曾經的貧困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脫貧致富典型示範村。魏於章先後榮獲“榆林市脫貧攻堅先進工作者”、榆林市農村黨組織書記“十大創業模範帶頭人”和“陝西省脫貧攻堅優秀村幹部”等多個榮譽稱號。

供稿:陝西日報記者 艾永華

定邊縣新聞中心 夏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