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六當時既有兵權又有很多人支持他,為什麼咸豐死和同治死後他沒有想自己當皇帝呢?

匿名用戶3567721


一旦他想跳出來說要當皇帝,就會一大堆大臣出來反對的。一個沒這麼嚴厲的好控制的上級,一個可能會很嚴厲的上級。大臣們都希望自己權力的最大化,肯定不希望鬼子六上臺的。第二,還會有同樣有資格的人有樣學樣,跳出來爭皇位的。第三,咸豐還有兒子,中國傳統的思想會認為他不正統。


fei637


封建皇權發展到清末,君臣、父子和夫婦之義也登峰造極,慈禧手裡最大的牌是自己的兒子——皇帝,是絕對權力的最合法載體。這個載體固然年幼,根本無法發揮作用,作為母親也才有機會代勞。以恭親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樣的人精,不知道以小皇帝名義發出的所有指令所自何來?就此再舉一例,1861年11月2日在紫禁城內拘捕載垣和端華時,恭親王自己就曾手舉以小皇帝名義發出的詔書高喊:“有王命在此!”在場的所有人,無論是抓人的,還是被抓的,都不敢有絲毫反抗。任何敢違抗以皇帝名義下達的命令者,都可能會面臨“天下共擊之”的慘狀。在榮華富貴的誘惑下,在忠臣孝子的牌坊下,沒幾個人敢冒這個險。



人心中的歷史


恭親王奕欣為何沒有稱帝:奕欣既沒有多爾袞的才智,也沒有曹操的魄力,比不上慈禧先發制人,

同時缺乏謀略和前瞻。

奕欣與咸豐是道光活著時最合適的兩位皇位候選人。然而,道光死後,秘密立儲宣佈後,奕欣卻與皇位無緣。說起來奕欣從各方面都比咸豐強得多,能文能武,外表形象也比咸豐帥氣——兄弟兩個,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咸豐個頭不高,尖嘴猴腮,還在小時候摔過一回,落了個後遺症,走路有點兒瘸。這還不說,由於得過天花,咸豐還長了一臉的麻子。就這麼一個無才無德而又貌相醜陋的皇帝,不僅從各方面條件上比不上奕欣,而且在執政後,好色誤國,以至身死熱河,跟奕欣後來對國家的貢獻,更是不能比了。

“洋務運動”最初是由李鴻章發起的,在奕欣的支持下開展起來的。那拉氏慈禧太后在辛酉政變不久,對朝廷裡的事務並不完全熟悉,最初只能依賴奕欣,為了富國強民,“ 增強鎮壓太平天國和抵禦外侮的能力,奕欣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大搞洋務運動,以興辦軍事工業為重點,也興辦民辦工業,近代工業從此起步。為了洋務事業,興辦新式學校,派出留學生,促進了近代教育事業發展”(摘自百度文庫)。 奕欣第一次失去執政的機會說法很多。比較可信的說法是道光在立皇儲的選擇上猶豫不定,對他倆進行了兩次考試。當時的奕欣和咸豐,一個十五歲,一個十六歲。咸豐奕詝(柱)是排行第四,奕欣是老六。由於他們的哥哥早夭,弟弟們年齡又小,老五奕誴過繼給惇恪親王,所以奕欣和奕詝就成了兩位繼任皇儲的候選人。奕詝的母親早亡,由奕欣的母親靜妃撫養。由於道光寵愛奕詝的母親,而奕詝的母親又被太后逼死,道光便有心讓奕詝做皇帝以便補償。然而,奕欣卻又明顯比奕詝優秀,這讓道光左右為難,只好對兄弟兩個進行了考試。 滿族素來就有“馬背上的民族”的稱號,以能戰慣戰統一了中國,所以圍獵、比武都是他們必須具備的能力。第一場考試就是在南苑圍獵。奕欣奮勇當先,不多久便收穫頗豐。然而奕詝卻無動於衷,半天不見動身。道光覺得很奇怪,便問奕詝:“你兄弟都打到了那麼的獵物,你卻為什麼還不動手呢?”咸豐就按老師杜受田交待的話說:“現在正是春天,正是動物們交配的季節。如果我這時候打獵,將母牲畜們殺死了,那麼它們怎麼繁殖後代呢?皇阿瑪總是交待兒臣要愛惜生靈,所以兒臣不忍心傷害它們啊!”道光一聽奕詝的回答,忍不住大驚!發現奕詝如此“仁愛”,便打消了立奕欣的念頭。後來有人就把奕詝的這個計謀叫做“藏拙示仁”。 但是道光還不死心,決定再測試他們一次。便把兄弟兩個叫來,要他們說說將來自己治理國家的方略,奕欣便按照老師卓秉括的指點滔滔不絕地說了起來。道光聽得連連點頭,心裡非常高興。奕欣出去後,便叫來奕詝問道:“朕年紀大了,身體還有病,終究都會死去。我要是把國家交給你治理,你打算怎麼辦呢?”奕詝當然沒有什麼政見了!但他卻有聰明奸詐的老師在背後指點啊!奕詝什麼都不說,趕忙下跪,伏地大哭!道光大驚,便問:“你這是為何?”奕詝回答說:“我什麼都不需要,兒臣只要皇阿瑪好好地活著,天天給你盡孝,兒臣希望皇阿瑪健康長壽!”道光一下子就感動了!便決定將皇位讓給奕詝了!歷史上將這個故事叫做“藏拙示孝。” 然而無論“藏拙示仁”還是“藏拙示孝”,足以看出道光昏庸。在道光執政期間,已經發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而且與外國侵略者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武能安邦,文能定國,奕欣文武兼備,正是國家用人之際,很明顯這個皇帝就應該讓奕欣當。然而道光只顧自己留戀私情,公私不分,他看重表象,其實還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需要——哪個皇帝不想長命百歲啊!儘管不能夠長命百歲,也想在心理上得到滿足啊!很明顯奕欣與皇權失之交臂是很不公正的。這當然不是奕欣的錯,而是道光的錯。

奕欣在咸豐熱河病死時,其實是有第二次機會當皇帝的。不過奕欣要想在這個時候當皇帝,就只有發動宮廷政變,宣佈咸豐三大罪狀:一、違反祖制,長住圓明園;二、讓女人涉政,自己貪圖享樂;三、兵敗逃跑,荒淫誤國。那麼那拉氏慈禧、慈安及其後來的同治皇帝和顧命八大臣,只能在皇權下喪命。所以奕欣要想在這個時候做皇帝,必然會血流成河,引起朝廷一段時間的震盪。然而,咸豐誤國已經在朝廷形成了危勢,如果不進行一次大的清理和根治,必然會導致國家衰亡。有人說,危機,危機,危中見機。危機能夠使人失敗,也能使人振奮圖強,察覺危機才能根治危機,治亂才能打開新的局面。何況,奕欣本來就是皇位的繼承人之一,本來就比咸豐有能力呢!如果奕欣心中有大謀略、大格局、大愛天下的胸懷,就不應該幫助慈禧發動辛酉政變,而是自己奪權治理天下了。 從洋務運動後來被慈禧阻礙及奕欣在後期被慈禧屢次壓制看來,奕欣是不該支持慈禧發動辛酉政變的!由於咸豐昏庸,奕欣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前後,在北京已經樹立了自己的威望。不僅握有軍政大權,而且還得到了很多人的擁護。何況那個死了也讓人痛恨至極的咸豐,還曾剝奪了他的權力,逃亡後又扔給他一個爛攤子呢!在遺囑中他卻只安排了顧命八大臣,安排了兩宮皇太后,卻隻字不提他奕欣一個字呢!如果奕欣有決斷,他應該把握住第二次當皇帝的機會的。可惜,由於他缺少眼光和韜略,也與自己的哥哥一樣,白白地將權力拱手讓給了慈禧,以至於後來使自己受制於慈禧。 咸豐是個無情無義的兄長。都說咸豐當皇帝是個錯,咸豐如果明白自己誤國有錯,他怎麼不後悔當初與奕欣較量呢?為什麼他在安排顧命八大臣和兩宮皇太后聽政的時候,唯獨薄待了奕欣呢?很明顯咸豐出於自己的私心——哪怕讓皇權敗壞到自己和兒孫手中,也不能讓於自己的親兄弟兼對手奕欣!試想,以奕欣的善良和忍讓,他怎麼會虧待咸豐的兒子和遺孀呢!可見咸豐之仁,何仁之有!對待這樣一個給國家帶來重大損失的大行皇帝,不反他還怪邪乎呢!又何況“前有多爾袞”,後有兩宮篡權呢!當國家內外交困,危急四伏的時刻,政權交接急需一個堅強有力的男人挺身而出,而不是讓後宮亂政!如果動動腦子,仔細想想,這個奕欣應該明白自己該怎麼做!咸豐在熱河享樂了一年,奕欣本有足夠的時間建立自己的政權集團,然後與那拉氏、顧命八大臣對峙!或者利用兩宮皇太后打擊八大顧命大臣,然後宣佈咸豐罪狀,從而打擊後宮勢力,以便“挾天子而令諸候”!然而,奕欣既沒有多爾袞的才智,更沒有曹操的魄力!也趕不上慈禧擅於先發制人!可見,奕欣雖然有才能,卻缺乏謀略和前瞻,其實說到底,他還是一個平庸的人! 也難怪大清後繼無人,以至於被那拉氏慈禧篡奪了政權,統治大清半個世紀!







朝聞夕記


封建社會的皇位繼承一直講究父死子繼,講究繼承的合法性,就算一時篡位成功也會面臨執政不穩人心不服的局面!

為何恭親王奕忻沒有自己稱帝?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他的合法性不足與天時不對。

首先,說一說合法性問題。

作為道光皇帝的兒子,在咸豐皇帝已經繼位的情況下,他其實已經被排除在皇位繼承人的範圍之外了,後續的皇帝只能出自咸豐皇帝一脈了。

咸豐皇帝在臨死之前,明確指定了同治皇帝繼位,同時安排了輔政大臣輔助朝政,這已經向天下宣告了同治皇帝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如果恭親王強行奪位,不僅面臨天下人的群起攻之,而且也不合兄弟之情。

恭親王的兵權與支持,說到底是他的身份起了作用,因為他是道光皇帝的兒子,咸豐皇帝的弟弟,同治皇帝的叔叔,在一定程度上是皇權的代理人,所以支持他的人,不僅是支持他這個人,更是支持他背後所代表的皇權!如果恭親王強行奪位,那他就會成為亂臣賊子,他所代表的皇權身份也就消失了,原先支持他的人也會離他而去,那他真的得不償失。

經過辛酉政變,慈安太后慈禧太后的政治手腕也展露無遺,如果恭親王敢於奪位,那麼這兩位太后就會成為名正言順的皇權代理人號召天下討之。

其次,說一說天時問題。

此時的清朝,內有太平天國之亂,外有英法聯軍入侵之禍,正處於內憂外患之時,如果強行奪位,那就更加削弱了清朝力量,那時天下還能不能坐的穩,真的成了問題!

因此,為了清朝的江山穩定,恭親王也不會強行奪位的!




貓哥讀歷史


恭親王奕訢沒能做皇帝其實很好理解,那就是在同治皇帝駕崩以後,恭親王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甚至被排擠出了朝政決策的核心圈子。帝國的權力已被牢牢掌握在慈禧皇太后手中。

恭親王:愛新覺羅▪奕忻


恭親王奕訢之所以能夠在同治初年獲得“議政王”頭銜,完全是因為其在“辛酉政變”中很好地配合慈禧太后搞垮了咸豐皇帝臨終前任命的以大學士肅順為首的八位輔政大臣,慈禧為了獎賞他而賜予了該頭銜,這使得他能夠躋身清朝的權力中心,地位僅次於慈禧和慈安兩宮皇太后。

慈安太后


慈禧太后


但是在同治四年,奕訢就遭遇言官彈劾(此事多半是由慈禧授意,畢竟一個與先皇咸豐皇族譜系親近又能力較強的議政王不符合逐漸一手遮天的慈禧太后的利益),後又因其支持處死慈禧的親信安德海以及反對同治皇帝修繕圓明園而再遭慈禧太后嫉恨,屢遭貶斥逐漸失勢。此後的三十多年間,奕訢的仕途起起伏伏,但總的來說都是被慈禧太后掌握於股掌之中。再來說軍權,奕訢一直以來都是擅長與洋人的交涉,還曾經主管過洋務和總理衙門,至於效果只能說差強人意。但他從來沒有像曾國藩、李鴻章那樣擔任過一方掌軍的統帥。帶兵打仗的能力是從來沒有顯露過的,中午戰爭期間,他領銜的軍機處甚至反應遲鈍,致使軍隊在戰場上處於被動。這樣的戰局決斷能力自然談不上有掌握軍權的可能了。他一生的榮辱起伏大都是由於慈禧,這樣一個沒有掌握過軍隊且一直被慈禧太后牢牢控制的恭親王拿什麼去奪取皇帝大位呢?朝臣們對他的支持更多可能還是取決於太后那段時間的態度吧,皇帝廢立這種事關國運的大事當然更只能由慈禧太后說了算。

慈禧太后卻是一深宮中的婦人,但她耕耘朝政以及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確是晚清時代無人能出其右的。有點小聰明的鬼子六奕訢是明白人,深知自己不是太后的對手,撞過南牆的他後來也並沒有特別多挑戰太后權威的出格舉動。在其臨終前,他還不忘勸導年輕氣盛的光緒皇帝行事不要太過激進,尤其要孝順太后。從這可以看出,在他心中慈禧是何等厲害的角色。他不可能主動設計如何控制慈禧奪取權力這種事。如果貿然做以卵擊石的舉動,他就不是鬼子六了。

光緒皇帝


恭親王奕忻一生中最好的上位機會就是道光皇帝薨逝之前的立儲,可是那個時候年輕又實在的他敗給了出生更好、更善於打感情牌的咸豐。此後的幾十年就裡,在慈禧老佛爺一手遮天的大清,他就再也不可能獲得什麼真正獲得皇位的機會了。

咸豐皇帝


子夜羌笛


鬼子六娶了肅順的女兒,因此跟慈禧的關係破裂。性格決定命運。鬼子六跟曹植一樣,個性十分張揚,一副天下我最屌的德行。如果他謙虛恭順,這帝位早就是他的了。咸豐能夠被道光帝選為繼承人,就是咸豐表現出來的沉穩,仁孝。


靜夜思160519196


咸豐皇帝死後,朝堂的力量對比是肅順、慈禧、奕訢,其中肅順勢力最大,是咸豐親封的顧命大臣,此時的慈禧還不是後面那個老佛爺,和奕訢都屬於少數派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慈禧、奕訢聯合起來才能獲得最大的政治利益,奕訢若是想自立,那就是以卵擊石,會逼的肅順和慈禧聯合起來對抗他的。

至於同治死後,奕訢早已被慈禧排除出權力中樞,不是慈禧的對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