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崛起時如果碰到的不是重文輕武的宋朝,而是漢朝唐朝或是明朝,能否抵擋得住蒙古?

心無止境ghyo


你要知道,匈奴和突厥的實力大於蒙古,無論是疆域還是人口,可以對比下他們三個動員力就知道,蒙古真是運氣好,趕上宋遼百年對耗。另外作證,明朝初年最強大的騎兵軍團在大明。


大數先生


看情況

蒙古崛起對南宋,南宋以半壁江山扛了蒙古幾十年,甚至蒙古賠上了一個大漢作為代價。

那麼蒙古崛起對上漢唐,如果是在漢朝,那麼很抱歉,如果是漢武帝以後,蒙古沒有崛起的機會,漢朝會把他扼殺到萌芽中。唯漢以強亡,不是隨便說說的,哪怕漢末諸侯並起,曹操公孫瓚這些僅僅一方勢力,同樣打得北方少數民族遍地找牙。

對上唐朝的話,就要看什麼時候了,盛唐時期,蒙古估計也沒有崛起的可能。但到了安史之亂後,長安都被多次被異族攻破,這就說不好了。

至於明朝,明朝後期重文輕武實際比宋朝還要嚴重,宋朝狄青這樣的武將還能做到類似宰相一級的樞密,明朝武將可能沾內閣的邊不。

不過明朝有個長處,就是決不妥協,而且明朝本來就是從建國和蒙古幾乎打到亡國的,對於蒙古的戰法瞭解,恐怕天下沒有強國明朝的。再加上明朝的九邊防線體系完備。這個可以參照一下,滿清崛起的情況。如果明朝不內亂,那麼將變成消耗戰,滿清也從來沒有真正突破過關寧防線。而消耗戰將對於明朝大大有利,為什麼和明朝纏鬥百多年的蒙古最終被滿清收服,就因為在消耗戰中幾乎已經被消耗殆盡。明朝也許不能如漢時將蒙古的崛起扼殺在搖籃,但明朝在自身穩定的情況下,擋住蒙古應該不成問題。


葉飄刀


冷兵器時代,蒙古人就是天神,誰擋的住?????????????



內蒙人不知道


1.對手搞錯。蒙古崛起的時候,面對的是遼國和金國,包括西夏,但是絕不包括宋,因為根本不接壤。

2.對漢唐軍事力量錯誤估計。漢朝的騎兵非常強大,但是漢朝沒有馬鐙,東漢後期才有了單邊馬鐙,只用來上馬。沒有馬鐙的騎兵一定打不過有馬鐙的騎兵,這是時代造成的落差,如果雙方處在一個時代,那蒙古不可能是漢朝的對手。盛唐有兩個時期,一個是貞觀時期,一個是開元時期,貞觀時期的唐朝軍隊十分強大,而且侵略感十足,統一而強大的鮮卑都不是他的對手,更何況並沒有團結在一起的蒙古諸部(蒙古嚴格來說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它是有非常多的小部落組成的),可是在開元時期,唐明皇的策略是邊鎮強而中央弱,兩個節度使造反就差點滅亡了大唐盛世,而且當時李隆基對周邊的少數民族比較仁厚,能給蒙古族的建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錯誤的估計了宋朝的軍事力量。很多人在舉例軍事能力薄弱的朝代的時候,往往會想到宋朝,而事實上宋朝的軍事力量在清朝以前,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屬於強大的。首先它的軍事科技發展很超前,大量裝備的強弩,有效射程超過300米,在燧發槍出現之前,是最強的單兵遠程武器;其次,主力部隊兵員素質很高,宋朝軍隊都是職業軍人,一般駐軍由於存在很多年齡較大的老兵,導致戰鬥力下降,主力部隊的兵員素質還是很高的,2/3以上的士兵都是重裝步兵,單兵裝備超過30公斤,能夠負載這樣大的重量,說明這些兵員的日常訓練還是有保障的。宋朝的弱是因為他的部隊主要是步兵,而對手是騎兵為主,贏了追不上,輸了跑不了,而朝廷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主和派佔據上風,在軍事作戰中沒有進取心。最強大時候的蒙古軍隊圍攻即將滅亡的南宋的襄陽城,打了多久?


三箭一雕230


漢朝抵擋不住,漢朝和蒙古崛起時間上差了一千年左右,軍事科技上差了很多,漢代沒有馬鐙,騎兵的作戰能力有限,所以打不過蒙古騎兵。漢武帝打個匈奴就打得漢帝國差點崩潰掉,拿匈奴和蒙古比一下,就知道漢朝是打不過蒙古的。



唐朝和明朝就能打得過蒙古了,因為這兩個朝代都非常重視軍事,不是宋朝那個重文輕武,武將打勝仗也沒什麼好處的時代了(比如岳飛),而且唐和明的軍事實力都非常強大,武器先進,而且都曾多次擊敗像蒙古一樣的遊牧民族。



揚楊劉


漢朝和唐朝都能吊打蒙古無壓力!主要是漢朝和唐朝對武將沒什麼提防這樣可以讓武將放手來打蒙古!蒙古根本沒有勝算只會和匈奴突厥一樣下場!蒙古之所以能滅挫宋主要是挫宋重文輕武對武將提防的太厲害了!能打的武將不是弄死就是罷官讓一群廢物來指揮軍隊去送死!蒙古人也沒有那麼厲害,孟珙就打的蒙古人不敢過黃河!結果挫宋作死把孟珙罷官導致蒙古軍勢如破竹的打過來!要不然蒙古人只會被孟珙趕回草原!還有釣魚臺之戰武將王堅直接弄死了蒙哥大汗導致蒙古內鬥十幾年!可惜挫宋皇帝蠢文人下賤有很慫白白浪費了這個機會!才讓你蒙古人緩過勁滅了挫宋的這個時候換做漢唐來你蒙古早就玩完了!知道大唐是怎麼滅突厥的嗎?就是乘你內鬥要你命!所以蒙古對漢唐沒有任何勝算!光是這兩個朝代武將都能要你蒙古的命!何況漢朝和唐朝都是尚武朝代屬於怎麼狠怎麼來的!


溫侯呂布武力值無雙


唐朝和明朝一定能贏。

第一成吉思汗在一統蒙古後,第一站是西夏,打西夏他就很煩,因為蒙古兵不會攻城,打了很久都不行,最後好不容易打到夏都,他又不擅長管理,就逼迫西夏打金,還為自己提供資源,他利用金夏的矛盾讓他們打了10年,打的是精銳盡失,這個時候蒙古利用西夏的資源去打歐洲,西夏的軍事力量是世界巔峰的層次。

等到蒙古搞定了歐洲,就利用歐洲的利用打中原,也還是打了半天。

換做是唐朝,有唐朝在,成吉思汗壓根不敢去打歐洲,下面一隻老虎在,要是去打歐洲,他老家都沒了,沒有歐洲的力量,在大唐的壓力下成吉思汗能夠建國就已經是很不易的事情了。

明朝。這個天子守國門的朝代,不帶慫的,皇帝親征,那跟玩一樣,成吉思汗這個時候也是不可能去歐洲的,明朝都城就在上面,也就意味著大軍都在都城這,比唐朝還危險,他不敢去打歐洲,沒征服歐洲,蒙古是滅不掉中原的。





歷史探究員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都是從北往南打容易,而北伐往往不成功。

​在中國自秦以來的歷史中,基本上都是從北往南打容易成功,相反從南到北打很少成功,唯一特殊的例子就是明朱元璋的北伐,但馬上反過來,靖難之役就又是從北往南打。這個問題也可以擴展到長城以北。一般也都是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攻擊農耕容易,追亡逐北反而不是那麼容易。

一個事情偶爾出現一次,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偶然因素。但如果經常出現的話,那就不是偶然因素了,而是有其內在的規律。

針對前文所說的問題,首選從大的角度,也就是戰略角度看。從人類的遷徙看,在中國的地緣結構上看,遷徙方向就是從北向南。簡單的說就是北方草原,農耕民族佔不住。歷史上中原打大統一王朝初期由於戰略安全的需要都會對北方草原動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王朝的安全,也就是打敗遊牧民族,把他們趕走或把他們內遷,但草原這個地方卻佔不住。主要問題就是草原不適合農耕,中原王朝佔不住。我們看漢唐王朝的疆域其實只是最強盛時期,這一疆域在中原和江南等長城以南基本上是有效管理到王朝末期,但對西域、蒙古草原、東北以及河套地區往往很早就失去控制。有時候看似有機構在那裡,史書也記載,但其實哪個地方已是半獨立狀態。

​中國史書記載的目的不是為了記錄事實,是為了資治通鑑,是為了給帝王以治國經驗教訓,就這經驗教訓也是站在儒家思想道德直上的理論之內,很多事實記錄目的不純,結論似是而非。二十四隻是帝王家譜,對我們現代人看重的技術史,經濟史,地方政治形態等等反而記錄很少,有也是寥寥數語。說這些就是說,我們無法通過史書真正瞭解古人的困難、努力以及無奈。比如說,僅就財賦這一塊,我們沒有太詳細的資料來研究,為了佔領長城以北付出了多少代價,而佔領這些地方後需要繼續付出多少代價。這些地方不像中原和江南佔領後是有財賦收入。

同比而論,從江南往北方中原大大打也面對這樣的問題。魏晉南北朝時期劉裕最北也就打到黃河一線,再往北就後勤不力,無法再往北進,而且黃河一線也佔不住諸,最後依然退回到淮河一線。背後原因看似南方政權內部紛爭,劉裕不得已只得退回,其實是南方士族不支持,財賦沒有任何收入,而且要多付很多財賦出去支持佔領。只能靠雄才大略的君主為了國家層面去強行北伐,一旦有困難,中間層次就會就會有反彈。北宋靖康恥後,金因為立國短,並沒有力量直接有效控制北方,只能扶持偽楚、偽齊。南宋也一直在準備北伐,最遠也是打到了黃河一線,而且大家不要以為靖康恥時北方全被佔領,由於和西夏作戰,西北邊軍的實力也是很強,靖康恥後十多年裡,西北邊軍在關中、陝北和金朝拉鋸。但最後依然是守不住,最後看似趙構、秦檜投降派什麼之類,歸結到人事上。但背後的最基本經濟原因是南方的士紳階層不支持,沒有任何收益的戰鬥,只能有一兩次,長時間大規模戰爭沒有經濟利益趨勢是無法長久,幾次戰鬥後,多種原因起作用只能退回淮河一線。這原因不僅僅是十二道金牌的問題。

​從此也可以看出,中間層次和君主的責任是不同,在君主的角度,為了安全必須不計代價北伐,必須佔領幽州、河套、遼東、西域,這是地緣政治安全的需求。但這個不計代價的代價就需要中間層次和百姓付出,短時間還可以,但在幾百年的時間裡不計收入付出註定是無法執行。這就是深層次的矛盾,是無法調節,在這之中就需要君主以頑強的意力,去強行推進這一戰略行為,一旦以後繼承君主有所一點點的退縮,就會出現大面積的收縮。所以,我們看到一般都是開國的前幾代雄才大略皇帝去佔領和打擊北方的草原的遊牧民族,一到中後期就很少有的道理。舉例說就是明朝土木堡之變發生僅僅也就在朱棣第五次北伐二十五年裡發生了,二十五年裡明軍的戰鬥力會有如此大的下降的深層次的就是如此。

相比清朝,雖說有火炮等技術上進步的原因,但清朝立國後,君主不理漢族士大夫任何意見,甚至有點不講理,文化層面達到黑暗的地步。但就是在這種不許你說話的情況,清朝幾代君主,打準噶爾、打大小和卓,最後收復新疆等保證了清朝北方的安全,清朝能立國快三百年的合法性、合理性也就在此。其實也就是在國家層面要不計代價遏制北方和西北勢力崛起。這背後就需要中原、江南必須不見收益的無盡的投入,這就是中國地緣政治上的需求。


沙中土大溪水


蒙古騎兵的衝鋒力量很強,宋遼戰爭時期,宋是主動進攻,但宋沒有騎兵,一招輸全盤皆輸。

仔細分析,其實宋重在防守,這場進攻戰壓根不該打,因為勝的幾率不大。可北宋被趙匡胤一統中原的氣勢矇住了雙眼,以為北遼國力低下很容易擺平,卻不知沒有趙匡胤的北宋軍根本不是北遼騎兵的對手。北宋就是犯了與大金同樣的錯誤,一場敗仗就把北宋主力打沒了。後來的大金也是一樣,漠北一戰十幾萬主力被蒙古覆滅,精銳盡失怎能不亡?

而南宋之所以能堅持幾十年是南宋主動向大金稱臣的結果。蒙金戰爭時期,蒙古與南宋是盟友。南宋有錢,而兵力太弱,大金也有錢,但兵力很強,蒙古沒有錢,但兵力同樣很強。蒙古與南宋結盟正好形成有力的互補,戰爭時期南宋對大金的貿易戰爭對蒙古的幫助不可謂不大,而且十幾萬兵力幫助蒙古滅亡大金。而蒙古滅亡大金後就不一樣了,得到大金的財力使其國力直接追平南宋。

其實南宋的軍力並不弱,能硬扛蒙古半個世紀,兵力能弱到哪裡去?之所以滅亡那是犯了幾個致命錯誤,蒙金戰爭,南宋不該可以結盟蒙古,但不該出兵,就是說給錢就好。大金失勢時求助南宋,可南宋拒絕了,金後主自殺,三足之勢直接失衡。照實說南宋應該答應金後主,唇亡齒寒的道理沒搞清楚,有大金牽制蒙古難道不比自己直接面對蒙古強?待到秋來八九月,可以滿城盡帶黃金甲,一舉滅兩國不香嗎?

還有蒙古進攻党項人,說西夏牆頭草都是南宋的藉口罷了,小國審時度勢很正常,夾縫中生存不做牆頭草難道想自取滅亡?就因為南宋沒有出兵幫助西夏,才導致南宋失去了一個強力的屏障。西夏滅亡後蒙古大軍直接南下,一路暢通無阻啊!蒙古軍拿下雲南對湖北的壓力有多大?俗話說鐵打的襄陽城,襄陽不失南宋不亡,湖北是南宋的門戶,襄陽是湖北的門戶,丟了湖北南宋不亡才叫奇怪了,而且南宋的京都還不在南京,想反撲都困難。

分析完是不是發現南宋滅亡在人,而不是兵的原因?重文輕武政策只是讓宋失去了進攻的征服慾望,並沒有如何如何削弱宋軍的戰鬥力,主要朝廷和皇帝不行。

那麼如果蒙古崛起時遇到的是漢啊!唐啊!明啊之類重武的帝國皇朝又有啥結果呢?

其實也不難分析,蒙古好戰,難道漢唐不好戰?漢對外戰爭就沒有小規模的,要麼不打,要打就是決鬥,你死我活那種。而唐呢?國史上最好戰的時代就是唐,從建國開始到滅亡,三百年共經歷大小戰爭三百多次,幾乎每年都在打仗。蒙古是騎兵,漢唐同樣是騎兵,我不認為巔峰時期的蒙古會比巔峰時期的匈奴和突厥強。

在我看來最終結果還是因人而定,匈奴和突厥的滅亡那是遇到了有武帝的漢,和有李世民的唐,這兩位又有哪個是好對付的?同時期的匈奴和突厥並不是不夠強,而是沒有能與武帝和李世民相匹敵的領導者,說白點就是他們的領導班子太弱雞了。

蒙古崛也是因為人,成吉思汗這個人能力太強,而同時期的金,西夏,南宋,三國領導層都是腐敗不堪,一個比一個弱雞,國都治理不好別說打仗了,沒有一個能與成吉思汗相匹敵的人物。三國時期那麼亂,就這都讓外族不敢踏進關內半步,為什麼?一個曹操就能把他們玩到滅族信不信?

在看看蒙古若是對上巔峰時期的明朝又如何?元就是被明軍滅亡的,明沒有騎兵如何能打敗蒙古騎兵呢?領導層是個原因,而且明軍裝備要比蒙古軍好點,那時候明軍有大炮和火槍了。但要對上巔峰時期的蒙古騎兵,在我看來領導層方面還是坎,怕就怕朱老四可能都玩不過成吉思汗。


東亞第一噴王


不知土木堡之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