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開《邊城》世外桃源的外衣,體悟社會底層人的艱辛與無奈

有人說,《邊城》是一首抒情的詩,一曲浪漫主義牧歌。而這些都與當時沈從文事業愛情雙豐收的心境脫不了干係,護送丁玲母子回到湘西之後,他近乎瘋狂的追求方式終於打動了學生張兆和,步入二婚的殿堂。同一時刻,小學畢業的他終於被國立山東大學聘為講師,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

《邊城》是沈從文無可置疑的代表作品,小說以散文、抒情、詩化的手法,描寫了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展現出一幅田園牧歌式的湘西畫卷。這裡面更寄託著自己對故鄉所有美好的記憶,以至於在往後的無數個日夜,他魔症般地想要回到那個“桃花源”。

剝開《邊城》世外桃源的外衣,體悟社會底層人的艱辛與無奈

大部分人或被沈老先生細膩的描寫手法驚豔,或慨嘆於小說情節結構的波瀾多變,或從翠翠的情感糾葛中捕捉一絲哀傷,但剝去沈從文世外桃源的外衣,方能體悟到底層普通人的無奈、艱難與堅強。

【底層婦女】討謀生計的無奈與情感糾葛的真摯

偏居一隅的茶峒城,依傍在山水之間,遠離著千萬裡外的兵荒馬亂,所有人都在靜寂中單純而又樸實地生活著,有著愛憎的權利。可在這幻想之中的桃花源裡,依舊有著層次之分,底層群體在日復一日地“美好”生活中逐漸迷失。

剝開《邊城》世外桃源的外衣,體悟社會底層人的艱辛與無奈

在小城沿河街道邊的吊腳樓裡,有這樣一群女人,她們或從遠近的鄉下來城裡討生活,或是隨軍流落後的川軍家眷,迫於生計與生活,白日裡打扮的花枝招展,到晚上又為商人、水手提供者特殊的服務。

沈從文極其鄙視地稱她們為“寄食者”,似千年前一樣僅僅是作為滿足獸性需要和交易目的的工具。可這些蟑螂般渺小的人兒,依然在“美麗”的桃花源中追尋著愛、情的足跡。

在晚間工作的一生二熟之間,桃源淳樸的設定又會讓她們對商人水手產生一絲情感,或者稱為祛除孤獨的靈藥貼切些。她們和他們在短暫的痴迷之後,會經歷很是難捱的漫長等待,也不乏從良嫁娶者,當然若男方薄情也只能門戶重開。但在這個民情淳樸的不像話的地方,又如何會受到指摘和輕視。

“這些人既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德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

活著,愛著,擁抱取暖就夠了,不用思考未來,因為在這個邊城裡,讀書人也不會有是非觀念,公序良俗只能是民情淳樸。任何多餘的思想都會割裂桃源的美好,故不得不小心翼翼。

【底層老兵】褪去匪氣的外殼,僅存些許質樸純真

明清時期的軍事移民,迫使進擊的漢族與本地的苗族、土族崇尚武力,而這種彪悍的民風一直延續下來。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就曾率領鄉勇對抗太平軍,湘軍也因此一戰成名。

平定太平天國的湘軍在無用之後,被無情地遣返原籍,囿於生計難謀與習性難改,他們成為了最有名也最具實力的湘西土匪。到了20世紀初期,國民革命的興起,土匪們接受了招安,與湘西百姓一起投入了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去。

剝開《邊城》世外桃源的外衣,體悟社會底層人的艱辛與無奈

15歲的沈從文就曾參與過周則範統領的湘西靖國聯軍,故而在《邊城》中也不乏對退伍士兵給予了濃厚的筆墨。

“這地方城中只駐紮一營由昔年綠營屯丁改編而成的戍兵,及五百家左右的住戶”,“其餘多數為當年屯戍來此有軍籍的人家”。

天保和儺送的父親,水碼頭掌事人順順也是一名前清老兵,革命時曾做過什長,“明事明理,正直平和,又不愛財”。翠翠服毒自盡的父親也是一名屯戍軍人,暗行性事,默守陳規,又能以死明志。為大佬做媒的楊馬兵亦是現役的兵人,。但這些老兵都不擁有軍人的匪氣與固執,更像是普通的村民鄉親。

他們善解人意,遵循鄉規,助人為樂,為人和善,如同在樸實的“桃花源”的居民身上,覆蓋著老兵的外衣。雖然作者寫作的本意是讓外面的世界認識農村的質樸,但當兵5年的沈從文,極欲在心愛之人面前表現的心理,讓他偏離了實際,一味地大唱讚歌,似乎這種華美的修飾已然忽略了根本。

【底層水手】脫去艄公的外衣,體悟水手的真實

在作為“二哥”寫給“三三”的信《水手們》中,沈從文這樣寫道,“他們也是人,但與我們都市上的所謂‘人’卻相離多遠!”

剝開《邊城》世外桃源的外衣,體悟社會底層人的艱辛與無奈

沈從文筆下,水手的生活十分簡單。他們只想多吃一碗飯,多吃一片肉,每天拿兩毛多一點的工資,到吊腳樓女人那裡揮霍完之後,再次開船。而這樣的水手足有三十萬之多。

為了營生和生計,他們遇急灘下水拉船,遇湍流則乘風破浪,不只是在極端惡劣環境下的自保,更為了那為數不多的兩毛。不同於大都市裡的市儈與詭詐,他們樸實到只知道掙錢養家,即使要面對所付出勞力數倍的危險。

正如精通水性的大老天保,在面對茨灘下的旋水時也會無力迴天。雖是小說情節,卻不外於從現實取材。

水手們也會唱會鬧,說話不離髒字,做事帶勁,憨氣可愛。他們不同於《伏爾加河上的縴夫》惟有貧苦、艱難與無奈,但依然在生計的奔波中做著危險的營生,積壓的一切怨言,似乎都在淳樸的工作中消磨殆盡。

在沈從文愛情甜蜜的渲染之下,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邊城》也應運而生,哀而不悲的基調讓人如臨夢境,但就如愛情也終會被枯燥鬱悶的生活所佔據一般,夢是必然會醒的,之後映入眼簾的便只有眾生的無奈與疾苦。

而這些從未隨著時代的進步產生變化,底層人依舊在水深火熱中沉淪,但卻絲毫沒有一絲的抱怨與厭倦,“出淤泥而不染”,始終堅持著真實、質樸、純美,嚮往著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