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悟《敦煌女兒》中的人文精神

原標題:“十二藝節”文華獎參評劇《敦煌女兒》:體悟敦煌人精神力量

歷時八年,幾次推翻重來,不斷修改提升的滬劇《敦煌女兒》將參加2019年在上海舉辦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並角逐“文華大獎”。

“文華大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辦的專業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2019年5月,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首次落戶上海,作為上海參評"文華大獎"的三臺大戲之一,上海滬劇院的原創大型滬劇《敦煌女兒》作為上海唯一入選的戲曲劇目,將與來自全國的17臺戲曲劇目一起角逐“文華大獎”。

体悟《敦煌女儿》中的人文精神

滬劇《敦煌女兒》劇照

根據樊錦詩及幾代敦煌人真實故事改編

原創大型滬劇《敦煌女兒》根據敦煌研究院榮譽院長樊錦詩的人生歷程改編。用“上海聲音”講述著樊錦詩這位上海女兒五十多年的敦煌守望歷程,從而刻畫了常書鴻、段文傑等幾代莫高窟人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

樊錦詩成長於繁華的上海,卻在異常艱苦的戈壁大漠敦煌一呆就是半個多世紀。在敦煌的艱苦歲月中,她始終致力於敦煌遺址的保護和研究,成為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敦煌學者。也是在她的帶領下,敦煌研究院全體科研人員在石窟考古、佛教美術、文獻研究等很多領域取得了新成果,改變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研究在國外”的歷史。

八年前,上海滬劇院院長、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在報紙上看到了樊錦詩的報道,當時就被她 “守一不移”的精神和對傳承民族文化的擔當所打動,當即決定把它搬上滬劇舞臺。

期間,作品幾經修改,甚至經歷了一次推倒重來,上海滬劇院最終在去年5月23日試首演推出了此劇。並在邊演邊改中召開了5次大型專家研討會,收集了200多份觀眾調查問卷。主創人員在總結所有領導專家和觀眾的意見後,對劇本、音樂、舞美先後進行了兩次大的修改提高。

体悟《敦煌女儿》中的人文精神

茅善玉演樊錦詩

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挑戰25歲到80歲的年齡跨度

滬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二度梅)茅善玉在劇中扮演了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齡段的樊錦詩,對於這個角色,茅善玉傾盡全力,同時也是對她的一大挑戰。在劇中時空交錯的場景中,茅善玉一個轉身,便從25歲變為80歲, 30秒的時間間隔只能通過形體、唱腔和神態來詮釋。

在劇中扮演樊錦詩的茅善玉說,雖然自己在舞臺上塑造過很多人物,但演繹一個發生在當下時代的真人真事還是第一次。為了更好的創作,期間,她帶著劇團和主創六次來到敦煌,體驗生活並考察。

舞臺上的茅善玉從青年樊錦詩演到了老年,雖然跨度和挑戰都很大,但她也坦言自己很過癮。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她始終細心觀察樊院長的一舉一動,從走路的樣子、講話的姿勢,到臉上的笑容,她都努力向本人靠攏。

劇中樊錦詩的主要唱段都是茅善玉本人設計的,根據人物不同的年齡和情境,唱腔中既有滬劇的細膩溫婉,又融入了京劇、越劇的唱腔特色。在排演過程中,茅善玉逐漸融入樊錦詩這個人物的靈魂之中:“我是一邊設計唱腔,一邊流著淚。”

体悟《敦煌女儿》中的人文精神

劇中的樊錦詩與常書鴻

拓展地方劇種的當代劇場魅力

作為國家藝術基金及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市重大文藝創作資助項目。劇組主創曾多次深入敦煌,接受大漠沙塵的洗禮,體悟一代代敦煌人的精神力量。

劇組雲集著名導演張曼君、編劇楊林、資深戲曲作曲家汝金山、國際舞臺美術大獎得主劉杏林、燈光設計大師邢辛等多位藝術大家。錢思劍、凌月剛、李建華、王麗君等著名滬劇演員共同出演。

圍繞“敦煌情、夫妻情、友情”來提煉日常片段,導演張曼君採用了滬劇很少見的敘事結構和表現方式,時空切換迅速,劇中的人物時常進行著跨時空的談話。而音樂利用多樂章的結構,強調了滬劇的音樂特性,又增加了歌唱性。

同時,劇中創新了傳統滬劇舞臺的舞美燈光,舞臺上倒梯形的形象符號象徵著莫高窟,用光與影的效果打造出敦煌的沙漠與荒丘,整個舞臺佈置簡潔、質樸,這也是極簡主義在滬劇舞臺上的首次呈現。

張曼君在談及這部戲的創作時表示:“在現代戲表達上,我們力求能夠在當代舞臺上,展現更多亮點,擴展一個地方劇種的現代力量。同時在視覺上開拓出一個戲曲在當代劇場的魅力,儘可能把表演藝術作為戲曲藝術最核心價值最大化。在面對滬劇這樣面向生活的、基本上是話劇加唱的劇種面前,我們做了中國戲曲更大價值化的探索。”

体悟《敦煌女儿》中的人文精神

樊錦詩與茅善玉

最後衝刺仍在不斷修改打磨

在2019年四月的最後一次公演中,《敦煌女兒》在保留原有劇情結構的基礎上,嘗試結合多媒體進行舞臺呈現。大漠、壁畫、臥佛、禪定佛陀都通過多媒體的在舞臺上展現,讓觀眾更直觀的看到壁畫是如何通過精密的數據完整保存下來,體現樊錦詩在“數字敦煌”上作出巨大貢獻。

在劇本上進行了刪改,讓故事更乾淨,主線更清晰,更集中表現樊錦詩在敦煌的工作細節。通過小組唱的形式,通過段文傑、常書鴻的介紹,體現了樊錦詩在敦煌工作的價值。

目前,經歷了八年創作修改的《敦煌女兒》仍在繼續打磨跑完“最後一公里”,在細節上不斷完善,力爭以最完美的狀態呈現在“十二藝節”的舞臺上。這也是滬劇人用嚴謹、真誠的態度對待舞臺,向“敦煌人”學習、致敬,也是踐行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向藝術高峰不斷攀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