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要犧牲幾個人才能殺死一個浪人,為何倭寇戰鬥力如此強悍?

柒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說倭寇戰鬥力不強的人,基本都是胡言亂語。

首先我們要區分倭寇和中國海盜。

在明朝中後期的倭寇潮中,真正的日本倭寇數量最多佔到三成,另外基本都是中國海盜和姦商的帶路黨。

這些帶路黨逐步不滿足於帶路,轉變為中國倭寇。

真正的倭寇,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他們基本都是來自戰亂日本的海賊。

這些海賊也是職業軍人,以搶掠為生。而當時日本軍閥割據,即便商船也是有人罩著的。

海賊隨時都可能作戰,如果沒有戰鬥力豈不是尋死。

就單兵作戰能力來說,俞大遒和戚繼光時代,曾經招募了一些民間的武僧作為特種部隊使用。

這些武僧平時除了唸經以外,就是練武,可以說練武就是他們的工作。

就單兵武藝來說,這些武僧都是很強的。

然而,這些武僧在近戰格鬥中卻絲毫不強於倭寇,幾次戰鬥就傷亡殆盡了。

由此,可以側面證明倭寇的作戰能力。

這很容易理解:倭寇就是靠拼命吃飯的,如果不強怎麼可能做這一行,又跑到異國他鄉來搶掠,除非他活夠了。

相反,中國倭寇戰鬥力就較低,但人數多,熟悉中國地形民情,和倭寇狼狽為奸。

為什麼倭寇開始能夠囂張?

道理很簡單,他們的對手太弱。

明朝採用的衛所制度,在中後期幾乎崩潰。

原則上,每個衛所大概3000多人,衛所的士兵和軍官都是世襲制度。也就是,士兵時代必須從軍,必須讓孩子中的一個頂替自己的位置。

然而,軍官也是世襲,士兵卻難以成為軍官,只能世世代代做士兵。

這就形成了一種封建奴役關係,士兵世世代代為軍官服務,形同奴隸。

士兵不得違抗軍官的命令,也無法離開軍隊。

關鍵的是,衛所中後期已經不是用來打仗的。

衛所採用屯田制度,大部分士兵必須通過種地養活自己,還需要繳納沉重的賦稅,還不如普通農民。

最終,衛所就變成了一種徒有虛名的軍事組織。所謂的衛所士兵其實就是一群農民,甚至連民兵都算不上。

這些士兵常年處於窮困交加,還被軍官當做奴僕的地位,沒有人會傻到去為軍官拼命作戰。他們也不能作戰,因為常年不做軍事訓練,沒有合適的武器,更毫無作戰經驗。

這樣的衛所士兵去對付倭寇,簡直如同羊入虎口,幾個人能對付一個就不錯了。

說幾個例子,在平型關戰鬥時,2個鬼子背對背拼刺,能夠對抗五六個八路軍戰士,並不落下風。

崑崙關戰役中,1個日本兵受傷後躲入山洞,拼死不投降。桂軍士兵強攻,被日本兵用1杆步槍打死打傷六七人,這才將他用手榴彈炸死。

這就是軍事素質強悍的士兵。

要知道,八路軍和桂軍士兵的戰鬥力也不弱,還是職業軍人,尚且如此。

更別說,那些實則是老百姓的明軍。

然而,只要使用正規軍,對付倭寇並不困難。

為啥?倭寇畢竟數量稀少,而且是海賊,不是專業的陸戰武士。

所以,戚繼光招募3000義烏兵,用了一個鴛鴦陣,短時間內就消滅了倭寇。

但你非要說倭寇戰鬥力弱,藉此侮辱明軍,就屬於胡說八道了。


薩沙


你不能一概而論明軍,你應該分清是本地江浙衛所兵,還是大明邊軍,還是廣西狼兵,還是戚家軍。

這四種對倭寇的戰力戰績都不同,尤其戚家軍面對倭寇未嘗一敗,戰損比明軍一比十。四種明軍差距大到不可思議[摳鼻]



宛轉唐風


明朝始創,國家對海防十分重視,那時也有倭寇屢犯海疆,但大明的部隊鋒芒正盛,所以倭寇很難有所作為。

但明英宗以後,土木堡之變讓明軍實力大傷,雖經歷數年恢復,但貪腐之風開始盛行,軍紀煥然。

東南海防形同虛設,這給了倭寇橫行的土壤,而且倭寇確實厲害,別看人家個頭兒小,蹦起來砍人也是很牛逼的。


所謂的倭寇,其實不單純是日本人,更確切的說,他們是一群為了發橫財走到一起的雜牌部隊,只不過日本浪人居多,除此之外,還有少量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甚至還有大明的社會盲流,沒錯,你們看的《加勒比海盜》不都是編的。

既然是雜牌軍,無組織無紀律是肯定的,雖然後來出了箇中國人叫汪直把倭寇們組織起來了,但大明咔嚓一刀,汪直腦袋搬家後,倭寇又沒了組織。

但無組織並不意味著完全沒有戰鬥力,倭寇主體日本浪人的單兵作戰能力是非常強的。

所謂的浪人,就是失去了土地的日本武士,那個時期正是日本的群雄割據時期,各路老村長(大名)為了屁大點兒地兒打的狗腦子都出來了。


所以武士作為老村長們的屬下,沒準今天還花姑娘地幹活,明天可能就腦袋搬家了,好一點的,就逃出來。

這是一幫真正的亡命徒,從來不懂得“猥瑣發育,別浪”的真諦,所以浪出了天際,成了浪人。

浪人們從小就接受了嚴格的武術和體能訓練,單兵作戰能力不是蓋的,每個人基本上都有一把武士刀,還有一部分人從日本劍聖上泉信綱那裡學習了一種絕技,叫“陰流”。

聽這名字,浪人用“陰流”,又浪又陰,大明士兵幾個人真不是一個浪人的對手。


單兵作戰再厲害,也扛不住有組織有紀律的正規軍,隨著戚繼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將到達戰場,尤其是戚帥的鴛鴦陣,讓這幫浪人的武士刀沒了用武之地,還沒走到跟前,就被紮成了刺蝟。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倭寇是明朝嘉靖時期的一個嚴重的外患,而這些倭寇大部分都是從日本漂洋過海來的,來的目的也很簡單,在日本呆不下去了,來明朝能發大財,這也無可厚非。畢竟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一直是一個富饒地帶,是很多的外國人嚮往的地方。當然在當時也有少部分意志不堅定的中國人,受不了錢財的誘惑,充當了倭寇的打手和嚮導。

說句實話,倭寇的實力呢,其實並不怎麼強悍,畢竟大明的軍隊也不是吃素的。可在初期明軍和倭寇的戰鬥當中啊,往往都是被動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在於倭寇當中存在著一部分比普通的倭寇和明軍士兵還厲害的人物,這些人的就是俗稱的浪人。

所謂浪人,那當然不是浪蕩的人。其實從字面意思來看,你可以理解成流浪的真實的含義呢,也差不多,因為這些浪人啊,確實是因為無家可歸了,再加上嚴重的失業,最後才成為了到處流浪的人。可這裡我們要說的浪人的和那些無家可歸的貧民不太一樣,其他的老百姓無家可歸了,可以稱之為流浪漢或者流民就沒有人稱他們為浪人。這其中的原因在於被稱為浪人的這些人,喝普通的老百姓比起來,他們還有另一個身份,那便是武士。這些所謂的武士都是從小習武的倭人,倭人就是指當時的日本人,當學有所成以後,便會成為一些日本諸侯的門客,充當諸侯的保鏢,同時也是諸侯的一把尖刀。

雖然從小習武,其實力自然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所以在明軍和他們作戰的時候,往往要犧牲幾個人才能殺死一個浪人。故而。在面對擁有浪人的倭寇的時候,沒有絕對的把握。明軍是不會輕易出擊的。面對這些浪人,之所以會加入倭寇的隊伍,原因的也是因為無家可歸和失業了。因為明朝時期的日本還處於分裂狀態,光諸侯的就有幾十個,類似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

而這些浪人所跟隨的諸侯難免會被其他的諸侯所消滅,願意跟隨心諸侯大變去了,不願意的自然就失業了,成為了流浪的人。最後,他們在這也混不下去了,為了活下來,也只得加入了倭寇,同時也為了能夠發大財。總的來說啊,倭寇的實力呢,還是不怎麼強悍的。但是因為有了這些武功高強的浪人,所以才會成為了嘉靖時期的嚴重外患。再後來,很多大名鼎鼎的像戚繼光,俞大猷這樣的抗倭名將就準備閃亮登場了。


熱點六點半


狼人的戰鬥能力是非常彪悍的。在介紹狼人的時候,說個小故事。

明代嘉靖年間,一股70人左右的倭寇在中國的杭州灣登陸,在富庶的華東地區如入無人之境,一路燒殺淫掠,掃過杭州北新關後竄入安徽省,隨即又折返江蘇大肆掃蕩燒殺一番後居然圍繞著當時的明朝陪都南京城繞了一圈揚長而去,從頭到尾殺死了4000多中國軍民。

聽過這個故事之後,或許,我們有些不信。我們先介紹一下浪人。

狼人,是指那些失去封祿,離開主人家到處流浪的落魄武士,有過系統的戰鬥訓練,有佩刀的資格。而武士在日本是個階級的代表,非常有社會地位。那時候來說,這些沒有生活來源的浪人,在日本這塊紛亂的國土上,基本沒有什麼出路的。而當時的大明也是富饒的可人,尤其是江南,讓那些浪人垂涎三尺。

當時明朝的衛所制度已經是名存實亡,什麼叫衛所制度?就是閒的時候去種田,有仗打的時候去打仗。隨著政權的安定,肯定是大部分時間都是種田了,沒有仗可打了。久而久之,當兵的實際就是農民了,戰鬥力低下,加上吃空餉的,長官剋扣軍餉,基本就是不滿編的缺少訓練的農民,等於是一群烏合之眾。沒有任何的戰鬥力。

這樣一對比就很明顯了,一個是身懷超高武藝的燒殺搶掠的浪人,一個是沒有啥戰鬥經驗的農民。浪人在中國的沿海禍亂那麼多年也可想而知了。

早期的倭寇,還是真是指的是日本的浪人,只不過組織鬆散,單人戰力很強,當時不會對大的城池構成威脅。後來,大海盜汪直把這些人全部籠絡到一起,統一指揮,形成了相當大的群體,群體戰力不可小視,若集中兵力他們都敢打南京城。汪直是個富得流油的大海盜,下面的兵丁也是兵強馬壯,武器裝備精良,曾經用三千人對抗大明軍隊三萬人,最後還能有編制的退出戰鬥。可見,這些倭寇的戰力是多麼的強大,這些明軍戰力很渣渣。

後來,在戚繼光、俞大猷等將軍的帶領下,把倭寇全部趕出中國的領土。

人生漫漫,願你歸來仍是少年。我是曹城少年,祝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倭寇的單兵戰鬥力,即使在戚繼光筆下,也是強的。不管是日本浪人的真倭還是中國人的海盜。戚繼光專門研究過日本的雙手劍術及其步法。寫過分析和對策。如果靠士兵以單人武勇去作戰,傷亡會大。具體什麼比例不好說,和士氣也有極大的關係。

但戚繼光從未準備讓他的士兵靠一對一的對決戰勝倭寇,他的所有訓練,一直針對兩個方向:1)鐵的紀律;2)非對稱打擊。所謂鴛鴦陣(以及後面在北方搞的車營),都是非對稱打擊的思路。用長竹竿把敵人擋在幾米開外,先用火槍打,再用長槍在幾個方向扎,再用刀劈,分工協作,進退有序,嚴明軍紀(一人逃則隊長有權斬之,隊長死則斬全隊)確保堅強如磐石。

他的陣法和西方重步兵矛陣有異曲同工之妙。即矛兵只管按自己的角度專心刺殺,完全不用考慮格擋敵人和保護自己,把自己的安危完全交託給隊友保護。敵人實際上在躲過火槍後會遭到兩支矛加兩支狼筅的同時攻擊。如果敵人攻到近前,會遭到短刀手的保護(不求殺敵,而以保護矛兵火槍手為主要目的)。戚繼光當然也模仿日本刀改良了明軍的短刀。

所以戚家軍作戰的傷亡率低得驚人,經常是個位數傷亡而殲滅數千倭寇。


xiaojian6


用戰力強悍來形容所謂的倭寇,不如用“戰五渣”來形容明朝中後期的南方官兵。還是那句老話,明末就是一個比誰更爛的時代,沒有最爛,只有更爛。

倭寇的戰鬥力

人員組成:

現在稍微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了,所謂“倭寇”,大部分實質上是中國東南沿海的走私商人組建的武裝力量,主要人員是中國沿海的失地農民、破產商人、及部分慣匪和盜賊。另外還有少量的日本武士浪人等。要說戰鬥力,其中部分的日本武士浪人的單兵能力還將就能行。

武器裝備:

倭寇主要裝備還是為刀劍弓箭一類的冷兵器,也有少量的西方火繩槍,沒有制式盔甲等防具。

戰術特點:

這個真不好意思說,從軍事角度講,倭寇除了機動性比較強(靈活選擇登陸地點,戰鬥不利時撤退快)外,幾乎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特點,其作戰方式一般都是一群人憑藉武勇,毫無戰術和紀律的“豬突”,說白了,就是大規模的鬥毆而已。


明軍的戰績

總的來講,明末的倭寇就是一群根本沒有任何基本軍事素養,僅靠個人武勇進行“群毆”的暴徒而已。

遺憾的是,即使在這樣的“敵軍”面前,南方明朝正規軍隊的表現讓人“歎為觀止”。

千里海防,處處漏風,倭寇隨時大搖大擺的登陸,遇到明軍,倭寇一個衝鋒隨時可以將明軍打散。甚至在1555年,一隊不到100人的倭寇團體可以橫行南方,一路打到南京,還攻掠州縣二十餘處,殺傷明軍4000餘人,更其中還不乏中高級軍官。這特麼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要知道就是西班牙人征服原始的印加帝國也用了好幾百人,再加上病毒好不好。


“戰五渣”的南方明軍

客觀的講,當時北方明軍因為防備蒙古,此時還具備了不錯的軍備水平,能將蒙古人穩穩的壓制在長城以北。

但南方的明軍,承平近200年的時光,早已腐朽,而朱元璋自作聰明的定下“軍戶制”,從根本上就註定了悲劇。此時南方明軍,基層士兵實際上已經成為了高級軍官的佃戶和奴隸,連基本的農民都不如,早已沒有了基本的軍事素養。而軍官們則成為了一個個的地主,扣兵餉,喝兵血,那是常態化的。文官們也在繁華的江南醉生夢死,燜頭髮財。如此官場和軍備,被倭寇打了一記又一記響亮的耳光。

打破倭寇的神話

就像前面說的,被吹的神乎其神的倭寇其實也是草包一堆,在真正意義的正規軍隊面前只是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而已。

倭寇雖然狠狠的打了腐朽的大明南方官場和軍方的臉,但大明畢竟底蘊還在,隨後以戚繼光為代表的將領和軍隊則讓倭寇和南方的其他明軍見識了什麼才叫真正的軍人。


兩個字——“吊打”。

毫無懸念的吊打,戚家軍從1559年起在東南參與抗倭大小戰鬥80餘次,全勝。多次全殲敵軍,共擊敗倭寇數萬人,自身總傷亡百餘人左右,其中多次戰鬥自身傷亡在十人以下,最多一次也不過六十九人——這就是所謂的戰力強悍的倭寇?這就是被吹出天際的倭寇?

戚家軍兵員雖是義烏礦工,也同樣是江浙子弟,也同樣用的刀劍火銃,雖然有著名的“鴛鴦陣”和嚴格的軍紀,但特麼既然稱為軍隊,紀律和陣法操練不是最基本的麼?官員們大肆表彰戚家軍的功績只是用一塊遮羞布來掩蓋整個南方軍隊和官場的腐朽而已,而戚家軍也是那個比誰更爛的年代裡一抹稍微絢麗的色彩而已。所以別說什麼倭寇戰力強悍,同樣一包渣而已。


歷史小兵感悟未來


在一段歷史時期中倭寇作亂現象十分惱人,現代人對於倭寇可能瞭解不多,有的甚至會將倭寇和海盜弄混,實際上倭寇和海盜是不同的,在史書中所指的倭寇大部分都是明朝時期出現的,在倭寇浪潮中有三分之一是由日本人組成的,其他成員基本上是由一些不法商人和海盜。



真正的倭寇戰鬥力很強,因為這些倭寇一般都經歷過很多戰亂,所以擁有很多作戰技巧,都是從屍體上趟過的人,早就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作戰時十分狡詐陰險,當時明朝軍隊在和倭寇作戰時十分艱辛困難,雖然無法計算出究竟一個倭寇可以敵過幾個明軍,但是從明軍和倭寇的幾次交手中就可以看出,倭寇的作戰實力不容小覷。



當時明軍部分成員是武僧,這些武僧平日裡不僅會打坐唸經,也將習武作為主要工作內容,並且有時間鑽研武藝,可以說武僧的戰鬥力要比一般的士兵強悍很多,可是這些武僧在和倭寇對抗時也不佔什麼優勢,可見倭寇是十分彪悍的。



那麼為什麼這些倭寇的作戰實力這麼強呢?第一和倭寇使用的武器有關,這些倭寇之前都有很多戰鬥經驗,所以在戰場上為了獲勝什麼法子都會想到,在選用武器時自然也會有很多技巧,根據一些記載中可以看出,倭寇在作戰時所使用的武器可以直接將明軍手中的武器砍斷,而使用這樣的武器上戰場自然為倭寇的取勝提供了先機。第二倭寇自身也有強大的作戰實力,倭寇不僅擁有實戰經驗,他們也是習武多年的人,所以整體作戰實力更高,這些都是倭寇的優勢。



第三倭寇當時所面對的壓力很大,有這些壓力的推動,讓倭寇即便不想作戰也要拼盡全力去迎戰,因為他們大多都經歷過大風大浪,所以為了生存會更加頑強,為了活命自然會在作戰時表現得更加勇猛。第四倭寇的收入是比較高的,倭寇作戰獲勝一般都可以有不錯的收入,有這些利益保障,倭寇在作戰期間也會奮不顧身,畢竟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生存是首要條件,倭寇會為了利益而拼命,在戰場上浴血奮戰,而實際上就是在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努力,所以在面對明軍時倭寇都是在用命來搏,自然戰鬥力極強。


紫禁公子


倭寇的成份極其複雜,有不少破落的日本武士、浪人等等,更主要的是中國沿海漁民等中國人,還有一些個西班牙、葡萄牙人等,當然,西方人佔據極少數。

當時,明主要兵力居於北方,南方,特別是沿海防守軍人貪腐成性,疏於戰陣,射的箭也只是輕箭,弓為軟弓,甚至倭寇衝鋒時,箭搭在倭寇的斗笠上而不能射穿。

反觀倭寇方面,都知道王直這個人,實際上,不管“真倭”還是“假倭”,都是在給王直“打工”。這就鬧出個天大的笑話,幾十名倭寇居然能夠衝到南京城下。這不就是有“內線”麼?

“真倭”本身就不多,加之強大的內線,望風而逃的軍隊,有些奇葩的戰損比也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只是後來戚繼光、俞大猷人導抗倭將領的崛起,戰損比徹底扭轉,以少勝多成為了明軍的專利。


大衛思想


南方明軍就是群拿著粗漏武器的農民,曾發生過明軍發射的軟弱弓箭射到倭寇沒有任何防護的屁股上,卻被倭寇翹起屁股嘲笑殺傷力低的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戚繼光曾經在山頭三箭狙殺三名倭酋。可見南方明軍訓練之差,或者說根本沒有訓練,更糟糕的可能連生存都是問題。

看看薩爾滸之戰後,熊廷弼到遼東接任總督,結果看到的是八千拿著木棍的明軍……但等他給士兵索要了足額軍餉,精良的軍械,並施加賞罰分明的軍功制度,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隨後明軍立刻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在隨後的戰鬥中給了後金軍強大的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