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和嬴政同一時期的某個歷史人物,你該怎麼阻止他統一六國?

秦程不錦


想要阻止嬴政,咱首先分析下回到戰國,我們的身份可能是什麼。

1、一介平民

2、蘇秦、張儀似的謀士說客

3、李牧、白起似的軍神

4、六國中的一國之君。

好了,基本身份就是這些,那麼咱逐一分析下吧。

第一種

那不好意思,在那個戰火動盪的年代,咱還是先保住自己的小命吧,而且作為草民的你恐恐怕一輩子也沒有機會接觸到軍國大事,如果你憤怒的自己的長官說自己能夠阻止嬴政統一六國,那麼你會給一個“擾亂軍心”的罪名給砍了。

第二種

在當時的情況下,你或許會想著像蘇秦一樣聯合六國一起攻秦,可是別忘記了,在嬴政時期,歷史上確實發生過五國攻秦的軍事行動,可最終還是輸了。

公元前241年,龐暖發動趙、魏、韓、燕、楚五國聯軍攻秦。聯軍繞開函谷關深入秦軍腹地,在距離咸陽僅七、八十里的蕞地,與秦軍主力相遇,秦軍以精銳部隊突襲楚軍,楚軍撤退,軍心動搖,聯軍撤退。

各國利益不同,每次賣力的都是與秦接壤的韓魏,其他國家基本想著撈好處,自然無法真正打下秦國。

第三種

如果是成為軍神式的人物,那麼最好的選擇自然是成為趙國的大將,因為長平之戰基本秦趙兩國,誰贏誰就能一統天下了。

不過當時趙國國君不行啊,比如軍事李牧雖然打仗厲害,打的匈奴叫爸爸,但是遭到趙王猜忌,最終也無奈自刎,同樣的道理,哪怕你真的帶領趙國打贏長平之戰,但恐怕最終也會落得一個功高蓋主給殺害的結局,任務依舊是失敗了。

第四種

好吧,你終於成為一國之中最大的主宰,你認為自己可以通過任用賢臣良將來擊敗秦國。那麼最好的選擇依舊是趙國。只可惜,你雖然有藺相如、李牧、趙奢、廉頗等良將文臣,但是秦國也不若,秦國也有白起、範睢、王翦、蒙恬等大將謀士,而且秦國由於鄭國渠的灌溉,糧草豐富,再加上商鞅許久以來的政策影響,全民尚武,國家實力雄厚,你依舊不是對手。

於是你打算聯合其他國家,但是其他幾國總覺得你有其他心思,不肯真正賣力,最終你無力阻擋歷史的大勢,落得個國破家亡的下場。


觀妙歷史


請題主注意,秦統一六國,和嬴政關係並不是特別大,如果你問怎麼樣阻止秦統一六國,我倒是想了想,也不算是沒辦法。因為形容戰國時期,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

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

這句話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說的,意思是,如果楚國能夠合縱成功,就是楚國統一天下;如果是秦國連橫成功,就是秦國統一天下。合縱,是因為楚國位於南部,它要聯合是南北聯合,南北為縱,所以叫合縱;連橫,是因為秦國位於西部,它要聯合是東西聯合,所以叫連橫。

當然了,這並不意味著只有楚國能夠終結秦國。我更偏向於理解為,秦在很長時間內並不是沒有對手的。

在這裡,我們可以梳理一下整個戰國時期的霸主更迭。

戰國最早期的霸主,是魏國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死後發生內亂,日益衰落;齊國同樣是權力轉換,無力爭霸;而楚、秦等國也是如此。而魏國通過李悝變法改善了國家制度,選出了吳起、西門豹等名臣,如所以霸主地位,就落到了三晉(趙、魏、韓三家)中的魏國手中。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帝王的經營下,魏國拿下了大量領土,稱霸一時。

但是,這之後的魏國走向了窮兵黷武的窘境,長期的戰爭讓魏國國力大大削弱,終於在棘蒲之戰、桂陵之戰、西河之戰後,魏國國力大大衰落。

國力衰弱,霸主自然要易位。秦國通過商鞅變法,齊國通過鄒忌變法,楚國通過吳起變法(與魏國吳起為同一人)逐漸強大,戰國走入了秦、楚、齊三足鼎立的局面。秦國拜張儀為相,蠶食三晉;齊國三代雄主,與秦並列,而後孟嘗君攻打函谷關,侵燕滅宋,不可一世;楚國併吞越國,聲勢浩大。此時,秦國在西、齊國在東、楚國在南,三足鼎立。

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戰爭的勝利能夠帶來國家的強大,戰爭的失利同樣能讓國家走向衰落

楚國窮兵黷武,在藍田一戰後走向衰落,更是在垂沙一戰中徹底走向衰落;齊國的不可一世造到了五國合縱伐秦,一舉不振。

此時,霸主的走勢從秦、楚、齊變成了秦、齊、趙,再變成了秦、趙

為什麼這裡面多了一個趙國呢?在楚國衰落期間,趙國通過改革胡服騎射

,併吞了中山國,一舉稱霸。

這之後,秦國與趙國兩強並立,秦在鄢郢之戰中攻下楚國都城,趙在闕與之戰中大勝秦國,兩者各自擴張,不可一世,最終終於爆發了一場大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長平一戰中,殺神白起大勝草包趙括,一手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超大型殲滅戰。

自此,秦國就再也沒有對手了。

然後,我們再看看秦國遭遇過幾次聯合反抗。這裡就涉及到了我們剛剛說到的合縱。

第一次,大約是在公元前318年。在此之前,秦以武力吞併土地,先後與魏、韓為敵,於是,公孫衍聯合魏、趙、韓、演、楚五國合縱,打到了函谷關,但最終兵敗。

第二次,大約是在公元前298年。也是因為秦以武力向魏、韓、楚、趙進攻,最終齊、韓、魏合縱,這一次打進了函谷關,合縱軍勝利。

第三次,大約是在公元前287年。還是因為秦進攻韓、魏,秦國尊齊湣王為東帝,秦昭王自己則稱為西帝。這讓其他國家大為恐慌,最終在蘇秦的遊說下,齊、燕、韓、魏、趙合縱,但這一次秦國慫了,沒打就把之前的土地還回去了,稱號也改回去了。

第四次,大約是在公元前247年。這一次,仍舊是因為秦進攻,通過範睢的建議,秦昭王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再次將目光盯向了韓、魏、趙。在長平之戰後,殺神白起已經打敗了楚國、魏國和趙國(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所以魏、趙、韓、楚、燕五國再次合縱,打到了函谷關後撤軍。

第五次,大約是是在公元前241年。這時候才是嬴政的舞臺。他依舊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不斷攻打韓、魏、趙,並不斷取得勝利。最終,趙、魏、韓、燕、楚再次合縱,打到了函谷關,但未能攻入。

這就是五次合縱攻秦。

所以,我們由戰國霸主的變遷趨勢就可以看出,秦國從戰國中期就沒有再霸主的位子上掉下來過;由五次合縱伐秦的戰果和秦國之後的強勢態度可以看出,秦越到後來越不怕其他國家合縱。

等到秦始皇嬴政時期,秦國已經不懼怕任何國家了——哪怕你們聯合起來。

所以你問在嬴政時期怎麼樣阻止他統一六國——我想殺了他也不能阻止六國歸秦,只不過會換一個人罷了。

那我開頭說的辦法在哪兒呢?

第二次合縱伐秦,也就是攻進函谷關那次,直接滅了秦國,這可能就是最好的就會了。

我是伏生說歷史,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個贊或關注我~


伏生說歷史


如果回到嬴政時代,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到底有沒有機會組織嬴政一統六國呢?當然,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嬴政成為秦王時當時天下的局勢吧:

都說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始皇嬴政成為秦王時,當時的秦國已經佔據天下2/3的國土,而且強大的實力形成了對關東六國的絕對優勢,六國皆弱而秦獨強的戰略態勢已經形成。在秦昭襄王的時期,長平之戰徹底擊潰了趙國的軍隊主力,讓秦趙對決的局面再也沒有出現。而當時的楚國,自楚懷王被秦王嬴政扣留在秦國後,秦楚歷經多次戰爭,楚國實力大弱。而當時唯一的強國齊國,則完全和秦國結盟,自從秦國確定遠交近攻的原則後,秦齊一直保持友好狀態,既不幫趙,也不幫楚。

當時唯一的機會就是想辦法削弱秦的國力,韓國派出鄭國去秦國,打著修渠的名義損耗秦的國力,結果被發現後,鄭國反而被重用,歷經十年修成鄭國渠,徹底解決了秦國關中地區的水患。同時秦王嬴政雖然下了逐客令,但是李斯上書,又讓秦王嬴政改變了主意。恐怕對於當時的天下來說,指望外部力量是不可能的,唯一的機會就是利用秦國內亂,無論是嫪毐還是呂不韋,都是絕佳的機會,但是被秦王嬴政徹底平定,也失去了唯一可以組織秦王嬴政一統天下的機會,但是即使秦王嬴政死了,接下來的秦王也會繼續平六國,這是秦國上下一下的夢想,不可能因為一個人而改變。


大家好,我們是頭條號馬會亮,每天分享有趣的人和事,喜歡就關注我們吧。

馬會亮


這個問題問倒我了,問到我笑了。如果我是那個時期的歷史人物,我想我不是阻止他統一六國,而是幫助他少用殺傷的統一六國。

縱觀大歷史,一定是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的,沒有說一部中國史就是一個朝代史,而是很多朝代的歷史更迭。所以分而久之之後,一定是個大一統朝代,這已經被歷史所驗證。我們來看看秦朝以前是怎麼一個社會,戰國時期,七雄爭霸,百家爭鳴,這些對於研究軍事或者研究思想文化的人會很興奮,但是對於平常百姓來說就不一樣,農耕文化下的農民,需要的是安穩的耕作環境,常年的戰亂使得生活流離失所,這不討厭嗎?對於商人也是一樣,各地區五花八門的貨幣,還有市場限制,這些都不利於商業活動。所以混亂的戰國時期至少比不上統一的國家來的實際。

所以,秦始皇統一六國是時代需要,只不過秦朝二世昏庸使得人們忘了他的意義。



愛鏟屎的貓


戰國後期,七雄中只有趙國是可以勉強與秦國抗衡的國家,但是公元前262年 的長平之戰中,趙國慘敗,40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實力大損,其他國家更加無力 抵禦秦國的進攻。贏政親政,更把削弱趙國的軍事實力作為統一的重要一步,並於公元前236年 和公元前232年先後兩次進攻趙國,但由於趙國大將李牧的英明指揮而沒有成功, 這時候只有東方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才能成功。





臣默讀歷史


說到這個阻止秦始皇統一六國,其實既簡單也不簡單。

說它簡單因為不外乎就那麼幾個方面:

1.政治上變法,消滅分封制進行中央集權,廣泛招攬人才,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同時創建學校為維護政權培養人才,嚴格進行法治,提高百姓地位。

2.軍事上實行軍功制,賞罰分明,提升士兵地位,提高士兵的戰鬥素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發先進武器,提高騎兵比例,同時裝備馬蹬和馬刀。

3.經濟上廣開商路,加強商業發展,商業實力強了可以與秦國進行商業戰爭,打擊秦國市場。

4.外交上聯合其他國家對秦國進行軍事打擊,限制其發展。

以上就是阻止秦國統一的方法,看起來不難吧,但是確是很難辦到的,首先我不可能真正的與秦始皇統一時期,所以這一切都是臆想。其次,受到當時思想文化的侷限性,其他國家也不可能有這些措施。最後秦國統一中國屬於大勢所趨,秦國經過幾代人的的努力,軍事實力大大提升,其他國家無法抵擋秦國大軍的進攻。所以說這一切都是想想而已。


嵐水流殤


我想我阻止不了。

沒有人能阻擋歷史的車輪。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我若跟他同一時期會助他完成統一大業。



孤山老叟


效仿蘇秦連縱與諸國聯盟 蘇秦出身農家,素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與張儀同出自鬼谷子門下。他家庭貧苦,向秦國推銷統一中國的策略,沒有成功,盤纏也花完了,結果回家,妻子都不理他,向嫂子要口吃的,嫂子也看不起他。於是他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業,“錐刺股”的故事就是這麼來的。後來他改變策略,遊說六國合縱抗秦,身任六國宰相。衣錦還鄉,他的嫂子和妻子跪在地上都不敢抬頭看他。 遊說六國期間,蘇秦先奉燕昭王命入齊,從 蘇秦頭像 [1] 事反間活動,使齊疲於對外戰爭,以便攻齊為燕復仇。齊湣王末任齊相。秦昭王約齊湣王並稱東西帝,他勸說齊王取消帝號,與趙李兌約五國攻秦,被趙封為武安君。五國合縱攻秦,迫使秦廢帝號,歸還部分魏趙土地。而後,齊國乘機攻滅宋國。後燕將樂毅聯合五國大舉攻齊,不料其反間活動暴露,被車裂而死。 與趙奉陽君共謀,發動韓、趙、燕、魏、齊諸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退帝,至樂毅破齊前夕,《漢書·藝文志》著錄有《蘇子》三十一篇,今佚。帛書《戰國策》殘卷中,存有其遊說辭及書信十六篇,與《史記》所載有出入。 蘇秦以一己之力促成山東六國合縱,使強秦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又配六國相印,叱吒風雲。 後世敬仰其成就,以“蘇秦背劍“來命名武術定式,十分形象,通俗易懂,更取其縱橫捭闔之意。 編輯本段蘇秦以合縱 蘇秦相六國(14張) 蘇秦相傳為鬼谷子的徒弟。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提倡合縱(聯合其他國家對付秦國)。 蘇秦從鬼谷子學成之後,出遊數載,一無所成,搞得“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感嘆說:“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蘇秦苦讀太公《陰符》之時,每逢睏乏欲睡,便用錐自刺其股。這是成語“懸樑刺股”中之“刺股”的由來。寫成兩部書,一部為《揣》,一部為《摩》,戰國策中有所記載。蘇秦最為輝煌的時候是勸說六國國君聯合,堪稱辭令之精彩者。於是身佩六國相印,進軍秦國,可是由於六國內部的問題,輕而易舉就被秦國擊潰。 有說法認為他和張儀兩人彼此呼應,共同達到個人的目的。《史記·蘇秦列傳》載:“是時周天子致文武之胙於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秦將龍賈,取魏之雕陰,且欲東兵。蘇秦恐秦兵之至趙也,乃激怒張儀,入之於秦。” 蘇秦任六國相 說陳軫嶄露頭角 齊宣王七年(公元前312年),齊國攻打魏國。楚國圍攻韓國的雍氏,秦國打敗楚將屈丐于丹陽。蘇秦對楚國大臣陳軫說:“臣有事願拜見您,這件事非常完滿,會使楚國對您有利,成功了是福,不成功也是福。今天我站在門口,有人說到魏王曾對韓馮(píng,平)、張儀說:‘煮棗將要失陷,齊軍又來進犯,您二位來救寡人就可以不敗;不來救寡人,寡人就無能為力了。’這只是婉轉之辭。秦、韓的軍隊不向東救魏,十幾天之後,魏國就要轉變策略,韓國追隨秦國,秦國驅逐張儀,拱手侍奉齊、楚,這樣,您的事就成功了。”田軫說:“怎麼才能使秦、韓軍隊不向東進呢?”蘇秦回答說:“韓馮救魏的言辭,一定不會對韓王說‘我是為了魏國’,必定說‘我將用秦、韓的兵力向東打退齊、宋,我趁勢聚合三國的軍隊,利用屈丐戰敗後的疲備,向南要求楚國割地,韓國失去的舊地一定能全部收回。’張儀救魏的言辭,一定不會對秦王說‘我是為了魏國’,必定說‘我將用秦、韓的兵力向東抵擋齊、宋,我將聚合三國的軍隊,趁屈丐戰敗後的疲憊,向南要楚國割地,名義上是為保存將亡的國家,實際上是攻伐三川之後返回來,這是王者的事業。’您讓楚王給韓國土地,讓秦國控制兩國議和,您對秦王說‘請讓楚國給韓國土地,而大王可以在三川一帶施逞威風,韓國的軍隊沒有動用就從楚國得到了土地。’韓馮向東發兵的言辭會怎樣對秦國說呢?他說‘秦國不用兵就得到了三川,進攻楚國、韓國、使魏國受到困窘,魏國便不敢向東聯齊,這樣就孤立了齊國’。張儀向東發兵的言辭會怎樣說呢?他說‘秦國、韓國想得到土地卻按兵不動,聲威震動了魏國,魏國不想失去和齊、楚的關係也就有所憑藉了。’魏國轉就對秦國、韓國的態度,爭著侍奉齊國和楚國,楚國正想得到魏國侍奉而又不想給韓國土地,您讓秦國、韓國不用兵就能得到土地,這是對兩國有大恩德啊。秦韓兩國國王受韓馮、張儀的威脅,向東發兵以便使魏國順服,您可以常常持勝券去責問秦、韓,這樣就使秦、韓兩國喜歡您而厭惡張儀用的本錢太多了。” 心理戰術取富貴 蘇秦反間之計洩露後,被車裂而死。蘇代蘇勵見其兄縱橫之術也各立大志。蘇代來到燕國,大概是在公元前308年,這時他也有二十六七歲了,該是得到富貴的時候,於是對燕昭王說:“臣,是東周鄙陋的人。私下聽說大王德行很高,鄙人很愚笨,放棄農具來求見大王。到了趙國邯鄲,所看到的情況遠不如我在東周聽到的,我私下決定擔負起為您做一番事業的志向。等到了燕國朝廷,遍觀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最賢明的國君啊。”燕王說:“您所說的賢明的國君是什麼樣的呢?”蘇代回答說:“我聽說賢明的國君一定願聽到別人指出他的過失,而不希望只聽到別人 蘇秦全身像 稱讚他的優點,請允許讓我說明大王的過失。齊國和趙國,是燕國的仇敵,楚國和魏國,是燕國的後援國家。如今,大王卻去奉承仇敵而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國家,這對燕國是沒有好處的。請大王自己想一想,這是策略上的失誤,不把這種失誤講給您聽的人,就不是忠臣。”燕王說:“齊國本來就是我的仇敵,是要討伐的國家,只是擔心國家衰弱,沒有足夠的力量。假如您能以燕國現有的力量討伐齊國,那麼,我願把整個國家託付給您。”蘇代回答說:“天下能夠互相征戰的國家共有七個,而燕國處於弱小的地位。單獨作戰不能取得勝利,然而只要有所依附,那麼就沒有不提高聲威的。向南依附楚國,楚國的聲威提高;向西依附秦國,秦國的聲威提高。中部依附韓國、魏國,韓國、魏國的聲威提高。假如所依附的國家聲威提高了,這樣也就一定能使您的聲威提高啊。如今齊國的國君,年紀大而固執自信,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他向南攻打楚國長達五年之久,積聚的財富也消耗盡了;西邊被秦國困擾了多年,士兵們已疲憊衰敗;向北和燕國人作戰,以三軍覆沒的代價,僅僅俘虜了兩名將領。然而,還要發動剩餘的兵力向南攻打擁有五千輛戰車的宋國,吞併十二個小諸侯國。這是他們國君的慾望,可是他們的民力已經枯竭了,怎麼能夠辦得到呢?況且我聽說過,連續打仗,百姓就疲睏勞乏,戰爭持續太久,士兵就疲憊不堪。”燕王說:“我聽說齊國據有清濟、濁河可以用來固守,長城、鉅防足以作為要塞,果真是這樣嗎?”蘇代回答說:“天時不給他有利的機會,即使有清濟、濁河怎麼能夠固守呢?百姓已經疲睏勞乏,即使有長城、鉅防,怎麼能夠成為要塞呢?況且,以前不徵發濟州以西的兵力,目的是為了防備趙國的入侵,不徵發漯河以北的兵力,目的是為了防備燕國的入侵。如今,濟西、河北的兵力都被徵發參戰了,境內的防衛力量已很薄弱了。驕橫的國君一定好利,亡國的臣子一定貪財。大王如果能夠不因為以侄兒弟弟做為人質而感到羞恥,用寶珠、美玉、布帛去賄賂齊王的親信,那麼齊王就會友好地對待燕國,而輕率地出兵去消滅宋國,那麼,這樣一來,齊國就可以滅掉了。”燕王說:“我終於憑藉著您而承受滅亡齊國的天命了。 編輯本段說齊歸燕地 燕王晚年,讓位給大臣子之,引起太子平和將軍市被的叛亂。齊國趁機派兵攻燕,僅五十餘天就佔領燕國全境。燕國因此殘破。趙武靈王護送燕公子職回國,立為燕昭王。 燕昭王廣納賢士,積極準備對齊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報復行動。蘇秦在這時來到燕國,已經初步取得了燕王的信任。昭王派他到齊國交涉仍被齊佔領的燕國土地。蘇秦到齊,見了宣王,先拜了兩拜表示祝賀,接著就仰起頭來唸悼辭。齊王手按鐵戈向後退了幾步,問道:“你這是怎麼回事,先賀喜接著就唸悼辭?”蘇秦答道:“人餓的時候,之所以不吃毒藥,是認為即使能填滿肚子,可是不久就會死去。現在燕國雖然比較弱小,但也是強秦的翁婿之邦。大王貪圖十個城邑的便宜卻和強大的秦國結下了深仇。現在如果讓弱小的燕國做先鋒,而強大的秦國做後盾,從而用天下的精兵攻擊您,這與吃 蘇秦六國封相衣錦榮歸圖 [2] 毒藥充飢一樣危險,所以最好還是不要這樣做。” 齊宣王說:“既然如此,該如何辦呢?”蘇秦回答說:“聖人做事,能夠轉禍為福,因敗取勝。因此儘管齊桓公雖有女色的牽連,自己的名聲卻更加的尊貴;韓獻子雖因殺人獲罪,但自己的地位卻越發穩固,這些都是轉禍為福、因敗建功的例子。大王可以聽從我的意見,不如歸還燕國的十座城邑,並用謙恭的言辭向秦國道歉。當秦王知道大王是因為他的緣故而歸還了燕國的十座城邑,一定感激大王。燕國平白無故收回城邑,也會感激大王,如此,大王不就避開了強敵,反而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嗎?再說燕秦都會討好齊國,那麼大王發號施令,天下諸侯又有誰不會聽從呢?大王只用話語表示親近秦國,又以十座城邑取得天下的支持,這可是霸主的事業,也是所謂轉禍為福,因敗建功的好辦法。” 齊宣王聽後非常高興,於是把燕國的十城送回,隨後又送千金表示致歉,並在一路上叩頭,希望結為兄弟之邦,懇請秦國赦罪。蘇秦遂受到燕昭王重用。 蘇秦剛開始就以念悼詞先聲奪人,緊緊地抓住了齊王的心。然後剖析了秦、齊、燕三國之間的利益關係,秦國可以聯燕攻齊,齊國面臨著這種威脅之後開始改變態度。之後蘇秦據古論今、旁徵博引,指出歸還十座城市才會轉禍為福。論證非常的有力,尤其是引用齊桓公、韓獻子等歷史人物的經驗,給論辯內容增加了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把這種歷史智慧自如地運用和貫通於論辯中,給人一種不可抗拒的說服力。也難怪他是戰國時期相當著名的縱橫家


張文才天若有情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統一沒法避免。東亞我們生活的環境,是雙元,長城南北各有一個。你南面不整合 北面必反噬。秦統一是西向東,不要說不是還有楚國嗎?楚國主要力量也是淮河以北。這個時代 鐵器的普及 ,北方耕地已經可以滿足一個統一的共同體生存必須依賴的條件。加上軍事 軍工在鐵器時代的發展,統一不可阻擋。


一夫壹歷史


提點一下荊軻吧

阻止秦國一統六國,在嬴政時期,已經無法做到,當時的秦國已經是如日中天,其他六國已經很難阻止秦國的統一步伐了。

但你問的是如何阻止嬴政統一六國,這個倒是有可能,比如燕國的方式,刺殺掉嬴政,那麼即便是秦國仍然統一六國,那也不是嬴政統一的,那麼也算是阻止了嬴政統一六國。

所以作為一個過來人,好好和荊軻談談,說說他在刺殺時犯了哪些錯誤,導致了最終刺殺的失敗。如果荊軻相信了,那麼還有可能刺殺成功。

這樣一來,至少嬴政無法統一六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