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如果鄧艾不偷渡陰平的話姜維能夠把鍾會堵在劍閣以北麼?

Hope念


也許姜維是在為司馬昭的政治環境著想,不過我認為姜維很應該想想自己的情況。論政治危機,在段谷之戰以後姜維的聲望就一落千丈,如果蜀漢不滅亡的話,諸葛瞻、黃皓、董厥勢必是要把姜維替換下來,廖化已經提醒過姜維不允許再出錯了,姜維為了再度立功沒管那麼多,於是在候和又被鄧艾所敗,在才上書劉禪在沓中避難。魏軍伐蜀時,蜀漢的總軍事基地在漢中,而大將軍姜維在沓中。

姜維是在跟司馬昭賭國運嗎?姜維的戰略是把魏軍放入漢中腹地來打,漢中腹地,不是廣元地區。廣元可是蜀漢的經濟區,姜維清野堅壁只考慮到清漢中,沒可能把廣元也抽空了,所以鍾會是可以在廣元向百姓徵糧的。由於陽安口和關城迅速淪陷,姜維被迫到了劍閣。這距離有現代公路都要走兩天,更別提是大部隊行軍和古代的道路。鄧艾就算不走陰平道,鍾會與姜維持久不下也會派小股部隊試探性進攻別的道路,事實也證明田章的部隊一樣可以繞道姜維後方進行騷擾,只是影響沒有鄧艾軍那麼大而已。

還更別提按姜維原來的計劃放敵入漢中,放棄了大量隘口,魏軍一樣可以佔據那些地方打持久戰,只是有異地作戰的不利。王平能達到挫敗曹爽那樣的效果是因為他依照劉備、魏延的佈防進行防守。姜維恰好把劉備、魏延、諸葛亮、蔣琬、費禕、王平都沒有更換的佈防給換了,前兩次魏軍伐蜀都是大敗,姜維一換國家就滅亡了。

姜維要撐到鍾會糧盡,那得看蜀漢的軍事基地藏了多少糧,劉禪投降時,成都的糧食還不夠十萬之眾吃半年,故而蜀漢的軍糧囤積在漢中各城無誤。胡烈攻關城後已經盡得其屯糧,漢中除去漢、樂二城,就只有此處屯糧最多,姜維原本就打算在陽安口攔截魏軍,肯定靠這個據點的糧食。

注意記載,鍾會不是面臨糧盡問題,是深入敵境運糧不便,看看現在漢中到劍閣縣的衛星地圖就知道是交通問題。鍾會即便撤退還可以派部隊分守所有由劍閣通往漢中的隘口,運糧不便只是讓鍾會大軍無法長時間在廣漢地區作戰,不等於鍾會不能留少數部隊阻擋姜維進攻。

《三國志姜維傳》:維不答書,列營守險。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三國志鍾會傳》:進攻劍閣,不克,引退,蜀軍保險拒守。

漢中是蜀漢存亡之地,鍾會一旦往漢中撤退,姜維就只能被動進攻。諸葛亮的謀士楊洪曾說過為了奪下漢中應當男子當戰,女子當運。鍾會哪怕是主力撤出漢中,留下小規模精銳跟蜀漢在漢中玩上幾個月對蜀漢經濟也是夠受了。

在258年以後蜀漢的百姓已經面有菜色,國力已大不如前,國家多陷入戰爭狀態一天,對蜀地民心和經濟都是沉重打擊。吳國施績的援軍只能保證姜維反攻時還有保持著戰鬥力的部隊,不能保證蜀地經濟和行政安穩。魏軍哪怕全部撤了,蜀漢也都運勢已盡。






尹匡說說說


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18萬魏軍兵分三路,由鍾會擔任主帥,攻入漢中,直插劍閣,幸好被姜維利用天險堵住在劍閣,在這個關鍵節點,由鄧艾率領一支奇兵,偷渡陰平小道,繞過劍閣,直插成都平原腹地,奪取江油,攻破涪城,兵臨成都,才最終導致了劉禪的投降,蜀漢的滅亡。

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鍾會能突破姜維把守的劍閣嗎?

答案是:能突破。

當時的情況是:蜀漢自劍閣以北,只有柳隱堅守的黃金城和漢中的漢城、樂城沒有失守,其餘險塞全部失守了,蜀漢最北邊的防線就是劍閣,劍閣一旦失守,成都平原再也無險可守,徹底暴露在魏軍面前。

劍閣有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將領率領的5萬蜀漢主力軍防守,據險而守,鍾會率領13萬魏軍主力攻打劍閣,因為劍閣險要的地勢,一時攻打不下。

另外有2萬魏軍在漢中圍攻黃金城、漢城、樂城,三城中的蜀軍陷入魏軍重重包圍,外無援兵,能夠堅守多久,取決於三城儲備的糧食及守城將士的決心。另外還有鄧艾率領的3萬魏軍也在劍閣以北伺機而動,這也就是鄧艾用來偷渡陰平的部隊。

戰爭打到現在,魏國就算拿不下劍閣,也算大獲全勝了,黃金城、漢城、樂城已處於魏軍重重包圍,也就是三座孤城,相互不能支援,破城那是遲早的事,一破城,整個漢中都收歸魏軍,魏軍與蜀軍的前線甚至推進到了劍閣。

鍾會在劍閣的13萬魏軍只是因為糧食運輸不便,根本不是因為缺糧,魏攻蜀之戰,打到現在,才一個月時間而已,司馬昭為此精心準備的伐蜀之戰,糧食不可能才支撐一個月就沒糧了,否則這戰爭也不用打了。

有句話叫: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

魏軍發動這次攻蜀之戰明顯就是有備而來,魏軍中有大量的輜重部隊,從鄧艾偷渡陰平就能看出來,鄧艾部隊一路鑿山開路、修棧架橋,沒有輜重部隊根本辦不到,就算陰平無法偷渡過去,魏軍難道會束手無策嗎?

就算是一員普通將領,面對蜀軍把守險要地勢的劍閣阻擋,第一反應就是尋找其他的路線,陰平過不去,劍閣過不去,魏軍從漢中經巴西郡往成都打行不行?或者從劍閣翻過米倉山再渡過西漢水直接到達巴西郡行不行?

況且鍾會、鄧艾等將領也是魏軍的名將,鄧艾一生首次踏上蜀地就知道偷渡陰平小道,他又沒來過蜀地,還不會迷路,鄧艾還不是靠平常積累的知識與經驗,就算陰平過不去,總會有其他地方過去的,十多萬魏軍不會就這麼善罷干休的。

再說了,就算鍾會將大部分撤退回漢中,奪下之前圍攻的三城,收復整個漢中,同時留下少量足以對抗蜀軍的魏軍沿劍閣一路向北佈防,姜維再有能力,也不可能一下子拿下那麼多的險要據點,況且還有漢中的魏軍主力可以支援。

鍾會就算不打,蜀漢估計也是一片投降之聲,然後鍾會再派出使者面見皇帝劉禪,要求劉禪投降,並要求劉禪嚴懲姜維,姜維本來在蜀漢中已是怨聲四起,諸葛瞻,黃皓、閻宇等人都在刻章打擊姜維,而姜維作為大將軍,把整個漢中郡給丟了,這個責任肯定姜維來擔吧,劉禪再昏庸恐怕這個時候也保不了姜維,姜維一倒臺,劍閣更是守不住,蜀漢大概率就是投降,到時候用政治手段也能拿下劍閣。

魏滅蜀之戰,打成這個樣子,就註定了蜀漢已經處於滅亡邊沿,就算蜀漢南中的援兵和永安的援兵到位,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東吳就更不用指望了,還想著搶佔蜀漢的地盤分一杯羹呢。

蜀漢國內已經是人心惶惶,劍閣離成都也不過只有600里路,只要破了劍閣,魏軍七天就能兵臨成都,蜀漢只有一個姜維也是獨木難支,諸葛瞻能力不足,其他將領就更不用說了,像閻宇、廖化、張翼、董厥等將領成不了什麼大事。

所以當鍾會打成劍閣時,實際上蜀漢的滅亡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沒有什麼懸念,鍾會或鄧艾突破劍閣只是時間問題,並且時間不會太長。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姜維能把鍾會大軍堵截在劍閣以北嗎?



這應該沒有問題。據《三國志.鍾會傳》記載 : 魏曹奐景元四年(263)秋,司馬昭大舉伐蜀,以鎮西將軍、都督關中、涼州諸軍事鍾會,率十餘萬大軍,從駱谷攻漢中,以鄧艾、諸葛緒各帶三萬人馬,鄧艾往甘松、沓中,羈絆姜維;諸葛緒往武街、橋頭截斷姜維退路。鍾會令牙門將許儀,為先鋒在前開道。



當時,蜀國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各帶兵馬五千,相差懸殊。因此 鍾會進入漢中後,只下令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帶一萬軍,荀愷包圍漢城,李輔包圍樂城 鍾會就大搖大擺直接通過,但是,在西出陽安口時,鍾會忙裡偷閒,還祭奠了諸葛亮之墓。看《三國志.鍾會傳》:【 蜀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兵各五千。會使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統萬人,愷圍漢城,輔圍樂城。會徑過,西出陽安口,遣人祭諸葛亮之墓。】



姜維當時在沓中屯田,聽到稟報,緊急從沓中趕到陰平,集合部隊,本想趕往漢中前線,但還沒有到達,已聽失陷消息,只好退到白水一線。與剛剛趕來的張翼、廖化等,共同拒守劍閣。這個時間,應該在八九月間。看《三國志.鍾會傳》【 姜維自沓中還,至陰平,合集士眾,欲赴關城。未到,聞其已破,退趣白水。與蜀將張翼、廖化等合守劍閣拒會。】



但是,鄧艾在進入冬季後,選擇自陰平突破。看《三國志.鄧艾傳》:【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鄧艾進逼成都後,劉禪派衛將軍諸葛瞻,出戰鄧艾,第一仗打得不錯,鄧艾部鄧忠、師纂被打得大敗。看《三國志.鄧艾傳》:【 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劉禪遣使奉皇帝璽綬,為箋詣艾請降。】



這一段與《三國演義》中描述,基本是一致的。鄧艾派兒子鄧忠、部將師纂各帶一萬兵,與諸葛瞻先鋒、諸葛亮的孫子諸葛尚交戰,諸葛尚奮勇衝殺,猛不可擋,鄧忠、師纂抵敵不住,在敗退中,又被木刻的諸葛亮坐像,嚇破了膽,風傳驚擾,自相踐踏,一敗塗地。回營之後,受到鄧艾嚴厲訓斥,鄧艾下了死命令,要鄧忠、師纂重返戰場。



諸葛瞻不聽勸阻,執意與敵野戰,大敗退入綿竹後,不向姜維、或者成都求救,卻遠距離的往求東吳,由於久等援兵不至,諸葛瞻冒險殺出城外,導致數萬大軍,毀於一旦。如果諸葛瞻放下個人恩怨,儘快就近求救,以姜維的責任心,不會在這關鍵時刻,故意刁難作弄,姜維甚至親自帶上輕騎,前來增援。諸葛瞻再利用城垣,堅守不戰,加強宣傳戰,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既放風聲,又出假動作,鄧艾軍攻城器械不足,加上七百多里跋涉後,未得充足休整,攻城的持續性、激烈性、一定大打折扣,只要延緩幾日,諸葛瞻也許就會渡過危機。



《三國演義》中說,將士們聽到這消息,悲憤異常,拔道砍石,痛苦流涕。《三國志.姜維傳》記載 :【 會與維書曰:“公侯以文武之德……“維不答書,列營守險。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而鄧艾自陰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諸葛瞻於綿竹。後主請降於艾,艾前據成都。維等初聞瞻破……詣會於涪軍前,將士鹹怒,拔刀斫石。】



這裡說,鍾會給姜維寫信,誇讚、吹捧,但姜維不回覆,而是列營收險,鍾會無法攻克,運糧艱難,部隊中已有撤回的議論。而鄧艾偷渡陰平、破諸葛瞻後,劉禪投降詔書到達前線,“將士鹹怒,拔刀斫石”。這對於部隊抗敵意志,是一種毀滅性打擊。如果沒有鄧艾自陰平偷渡,劉禪成都無憂,後方穩固,就不會給姜維下達命令,讓臨陣投降。姜維可以不聽鍾會的,但劉禪是皇帝,這樣的命令,對浴血奮戰的士氣,簡直就是釜底抽薪。人心散了,這仗就沒辦法打了。


流譽後


肯定可以啊,實際上歷史上姜維就已經把鍾會堵死,要不是鄧艾偷渡陰平成功,鍾會都打算撤兵了。

公元263年8月,司馬昭為了撈取政治聲望,決定發起伐蜀之戰,命鍾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伐蜀。由於蜀道艱險,所以這次伐蜀包括鄧艾在內的大多數人都不贊同,只有鍾會表示了支持。當然,跟司馬昭表示可以伐蜀以後,鍾會又去問孫戎滅蜀“計將安出?”這說明鍾會對於滅蜀其實也沒什麼把握,贊同只是為了迎合司馬昭而已。

事實也證明蜀漢確實不好打,雖然此戰魏軍兵力遠遠超過了蜀軍。姜維又因為和黃皓的矛盾,不得不避禍沓中,漢中防務空虛。而劉禪昏庸,姜維得知鍾會要伐蜀以後急報劉禪調集部隊加強防禦,劉禪居然沒理。加上在進攻漢中時蔣舒又叛變,讓鍾會得以輕取漢中,不過最後魏軍還是在劍閣被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人攔住,屢攻無果。而且漢中的漢城、樂城、黃金圍等地的蜀軍也堅守不降,大批魏軍在漢中糧食緊張,鍾會不得不考慮撤兵。直到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姜維緊急回援,鍾會才得以攻克劍閣,避免了失敗的結果。

維不答書,列營守險。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如果鄧艾沒有偷渡陰平,那麼肯定是率軍和鍾會匯合。鍾會原本手下有十餘萬大軍,此前又藉口諸葛緒“畏懦不進”,把他解送洛陽,吞併了他的部隊。因此鍾會和姜維在劍閣大戰時,至少有十三萬大軍。而鄧艾手下不過三萬多點,即使和鍾會匯合以後,魏軍進攻劍閣的兵力增加也很有限,不會取得更大的戰果,失敗而回的幾率很大。


不沉的經遠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歷史沒有假設,但是作為後來人,歷史或許能夠假如。雖然蜀國的滅亡和鄧艾偷渡陰平有著直接的關係,但話又說回來,即使沒有鄧艾偷渡陰平,蜀國滅亡也是必然的事情。


千萬別以為姜維駐守劍閣,就能夠抵擋得住鍾會的二十萬大軍,這只是暫時的,鄧艾偷渡陰平只是加劇了蜀國的滅亡。要知道當時的形勢十分嚴峻,蜀國的東川,也就是漢中已經淪陷了,說白了,蜀國當時也就剩下了西川這一塊領土,再加上蜀國無大將,全靠姜維撐著,可是姜維也就只能對抗一個人,而魏國有兩個不下於姜維之才的人,他們就是此次滅蜀的鄧艾和鍾會。

假使鄧艾沒有偷渡陰平,鍾會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攻克劍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說得劍閣關的地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可見劍閣的重要性。要不是鄧艾兵臨成都城下的話,姜維也不會假意投降鍾會,起碼會在劍閣和鍾會周旋,不說贏吧,起碼是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可能天意如此吧,讓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如果這當中讓蜀軍發現,鄧艾不僅功虧一簣,而且自己的身家性命也難保,不過還是那句話,歷史沒有假設。


青史回聲


現在很多人認為蜀漢滅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於姜維改變漢中防禦體系。認為姜維改變改變漢中防禦體系直接導致漢中失守,蜀漢經營數十年的漢中防線土崩瓦解。然而實際上漢中並未真正失守。漢中是一個地區不是一座具體的城池,讓魏軍深入漢中平原以“誘敵深入”本身就在姜維的計劃之中,而魏軍自始至終沒有攻克漢中境內的漢城、樂城。怎麼能說在姜維手上漢中失守了呢?唯一出現問題的是姜維沒想到的是作為“漢中門戶”的陽平關的迅速失守。陽平關守將傅僉想開門迎敵,可是部將蔣舒卻建議堅守陽平關,傅僉不聽。蔣舒因而投降,傅僉憤而戰死。

【鍾會攻圍漢、樂二城,遣別將進攻關口,蔣舒開城出降,傅僉格鬥而死。會攻樂城,不能克。——三國志】

即使陽平關失守,姜維還是立刻做出了補救措施。姜維擺脫鄧艾封鎖,晃過諸葛緒渡過陰平橋頭,死守劍閣。“劍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姜維把這裡當成陽平關的替代。而實際上斂兵聚谷戰略差一點就成功了,鍾會15萬魏軍居然攻破不了漢,樂二城,劍閣也久攻不克。姜維又不接受鍾會的勸降,而10多萬大軍糧草消耗巨大,鍾會都準備撤退了。眼看魏國的徵西計劃都被姜維毀了大半。

【聞關口已下,長驅而前,翼、厥甫至漢壽,維、化亦舍陰平而退。適與翼、厥合,皆退保劍閣以拒會。會與維書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維不答書,列營守險。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三國志】

而實際上直接讓蜀漢滅亡的原因,是鄧艾的偷渡陰平:

【而鄧艾自陰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諸葛瞻於綿竹。後主請降於艾,艾前據成都。——三國志】

不管是錯守諸圍還是斂兵聚谷,顯然都無法阻止鄧艾的偷渡奇謀。實際上鄧艾本來是不可能偷渡成功的:

【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故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三國志】

姜維早就提醒後主設置陰平防線,這本來也是漢中防禦戰略的一部分。可是後主被黃皓迷惑,沒有聽從,才讓鄧艾得以長驅直入。這並不能歸咎於姜維。所以說蜀漢滅亡歸咎於漢中防禦體系的改變是毫無道理的。

假設鄧艾沒有偷渡陰平,斂兵聚谷成功會出現什麼結果?

假設鄧艾沒有偷渡陰平,斂兵聚谷成功,鍾會只能選擇撤退。而在鍾會撤退途中,姜維乘機主動出擊,而漢城,樂城守軍也出擊堵截魏軍後方,互為犄角下,魏軍極有可能潰敗。即姜維設想的: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蜀漢輕則延續國祚,重則動搖魏國國本!

所以說姜維的漢中防禦戰略並沒有錯,甚至比之前的防禦戰略更好。蜀漢滅亡非姜維之過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