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O模式是初創教育項目的終局模式嗎?不一定

OMO模式是初創教育項目的終局模式嗎?不一定

OMO模式是初創教育項目的終局模式嗎?不一定

這是魔投譚的第020篇文章

本文約2395個字,閱讀需用5分鐘


OMO(Online-Merge-Offline)模式是指線上和線下相融合,是繼O2O之後,利用科技發展帶來線上線下快速融合,市場效率大幅提升的商業模式。


此概念2017年由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提出,他指出“未來世界即將迎來OMO,且將對經濟與消費生活帶來深刻影響”。


OMO模式是初創教育項目的終局模式嗎?不一定


因為疫情影響,多數教育行業的機構為了完成自救,都在尋找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模式來減緩內部運營壓力,一方面是兄弟連培訓機構宣佈解散,一方面是廣大學員的迫切需求。特別是線上教育的引爆,以猿輔導為首的在線教育增長迅猛,到處打廣告,也新融了一筆資金來行業佔據歷史地位,疫情結束就是競爭結束,在教育領域的市場地位就確定了。


精銳教育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張熙在近期的一次發佈會上表示,未來5-10年,OMO模式將是教育行業的終極模式。而精銳教育也是這麼做,特別是在企業內部是OMO模式成功植入與運營。


那麼,對於廣大的線下教育機構來說,OMO模式是真正的解藥嗎?從目前我溝通的教育項目創始人的反饋來看,實際上,OMO模式離他們的現有業務模式還是太遙遠,只能看著大機構的翻天覆地,自己一畝三分地還是沒辦法跟進,只能幹看著。


1


劉關張三人,勿本末倒置


1月20日,新東方2020財年Q2財報會上,CFO楊志輝表示,三四年前新東方開始對OMO進行投資並已於去年開始取得成果。本季度新東方在OMO生態系統上投資了4400萬美元,未來將繼續升級OMO標準教室教學系統。


1月21日,好未來2020財年Q3財報電話會上,CFO羅戎表示,好未來正在進行線上線下融合OMO模式,整合旗下學而思在線和地面的學而思培優,將線上技術應用在線下教學,實現優質師資的遠程教學。


OMO模式是初創教育項目的終局模式嗎?不一定


OMO模式的進入是需要技術門檻與雄厚資金,與其說OMO模式教育領域的終局模式,不如說,OMO模式是近十年內教育類巨頭企業進行教育產業結構化升級的一個重點投入。


這是一個巨頭並行的模式探索與競爭,其實與數十人在線下做教育培訓的個體創業群體,其實與你沒有多大的關係,唯一需要關注的,就是你的用戶目前在哪裡?


招生是所有教育培訓機構的首要難題,而能夠將學員留住的手段,在大機構就需要整體管理成本在不可抗力因素影響下的學員繼續信任,因為教育機構其實只要在正常經營的公司,都不會是一個虧損的項目,當然,這恰恰是指的中小教育培訓機構項目。


圍繞用戶在哪裡,這個核心要點直接導致你們團隊可以利用一切方式去引導學員繼續在疫情機構結束後學習,這裡不是談的疫情危害不大,而是說,小機構的活法可能是更靈活,不需要對大機構的模式變化產生恐懼。


教育這個行業在小機構靠的是人,而在大機構靠的是業績支撐,所以請堅信你佔據的機構位置是屬於你自己的核心資產,只要在疫情結束後,小機構的教育業務還是會繼續,只是在溝通層面可能要多往線上轉,僅此而已。


2


教育諮詢與教育培訓的比重


在普通的教育機構裡,針對學員的培訓在疫情前是大於對學習內容的諮詢,為了讓小機構不至於被疫情完全影響到無法復工,對於教育機構的產品是需要進行新一輪的業務諮詢內部培訓,然後面對學員的成績,進行一次全方位的諮詢服務。


OMO模式是初創教育項目的終局模式嗎?不一定


諮詢服務是一個因為疫情重新走上前臺的業務調整,針對小機構的復工,只要人手都還在繼續工作的情況下,對於產品結構的重新理解,特別是講師級別的人員,需要把講演內容開發成一個受到用戶去諮詢的服務產品。疫情影響最大的是恐懼心理,往往在疫情結束,最能投資自己的方式就是需要學習的地方能夠指引出一條新的路徑。


教育培訓在多數機構已經是重頭戲產品系列,但是目前的用戶群體不是被培訓那麼簡單,而是針對上課難、上課效果、上課預期方面在居家隔離後的焦慮感,其實往往是無可奈何,卻是怎麼也面對電腦學習不進去,哪怕是再多的服務品質在對接給用戶。


用戶的心理感受其實比什麼重要,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這個心理變化就是你小機構的業務變化,其他的科技手段都是輔助作用。我大膽建議,把教育諮詢的服務從現在開始提高,而教育培訓放到用戶心理變化出現了,再直接進行深度學習。


當然,這個建議不能去參考初高中學生正常上課。


3


群體性自覺是核心


從小機構的教育產品來看,無論是單一性的教學,還是一對多的教學,只有多數人一起學習的時候,教育產品的價值才能被徹底放大。群體性的表現,在最開始的時候,在線下的體驗往往是可以小組制討論與思考,其實對於很多證書級的考試,線下的效果是大於線上的體驗,就目前而言,多數人是刷著各種直播聽著老師講課,但實際上,另外一個手還在打王者榮耀。


OMO模式是初創教育項目的終局模式嗎?不一定


而疫情期間,作為父母陪孩子上網課,是真正的一種假性忙碌狀態,明明自己還有很多事情想做,但網課一開,所有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一晃時間就過去了。


我之所以講這個例子,就是因為想說明一個很多項目創始人忽略的問題,對於更多學習者來說,群體性的學習才是真正的交流,而在線上的學習更像是一種沒有督促的會議既視感,對於人性的接觸太少,除開孩子的必備上課,其他的人群在學習的時候,自我主觀能動性是需要其他人帶動的,這一點,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一點也不誇張。


保持群體性的活動,這是作為基礎個體在社會活動最安全也最願意的一種參與方式,哪怕這種參與對於個體影響時好時壞,但不參與進來的結果,就是對已有環境的隔離,導致自己的營養需求無法被大方位的供給。


至少在我看來,疫情結束後,學習熱潮更盛,而只是此時此刻,這些小機構的教育創業者更要注意的是,你不要太關注巨頭行動,多關注你的現金流。


---END---

OMO模式是初創教育項目的終局模式嗎?不一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