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報記者武漢紀事〡向著“紅區中的紅區”衝鋒

女報記者武漢紀事〡向著“紅區中的紅區”衝鋒

主動請戰“紅區”的四名醫護人員,左起陳贏、何曉麗、張瑜、李丹紅。

3月22日早晨,火神山醫院重症一科護士陳贏下了夜班走出“紅區”,一口氣喝光一瓶礦泉水。“出了太多汗,得補補水。”喝完水,陳贏長舒了一口氣。

這是她主動申請到重症一科工作的第47天。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從金銀潭醫院轉戰火神山醫院時,根據工作需要,要把隊伍進行調整重組。得知重症病區要抽調護士的消息,擁有10餘年監護室工作經驗的陳贏坐不住了,“我有經驗,我去。”

“這裡是‘紅區中的紅區’,患者是重症中的重症。”陳贏當然知道危險,但她說:“既然來到戰‘疫’前線,就要去最危險的崗位。”

她的這一想法,和戰友何曉麗、李丹紅、張瑜不謀而合。4人相約把一頭秀髮剪成“寸頭”,找到火神山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宋彩萍,主動請戰去重症病房。看著她們的“戰‘疫’髮型”,宋彩萍心疼不已,也被她們的決心打動,把她們安排到了重症一科。

作為護理小組組長,陳贏每天都忙得腳不沾地。一位男性患者病情特殊,需要俯臥位和仰臥位交替,每兩個小時要變換一次體位。俯臥位時,患者痰液比較多,陳贏每半個小時就得去吸一次痰。此外,還要定時更換血液透析所用的各類液體袋子。就這一個患者,陳贏一個夜班就要來回奔走20餘次。

除了護理患者,她還負責檢查護理文書、協調各類物資、協助處理醫囑等。“基本上每天都是汗水溼透衣背,內層手術服能擰出水來。”陳贏說。

和陳贏不一樣,何曉麗和李丹紅都被安排上藥療班。何曉麗的班總是接在李丹紅的後面,每次交班時,兩人都要互道一聲“加油”,因為她們深知在這個崗位工作的不易。

藥療班的工作流程圖上,從配置液體到清理治療室垃圾,從核對醫囑到清點藥品,密密麻麻羅列著30餘項具體工作。

一天下午,剛剛配完液體的何曉麗,正穿梭在各個病床間發臨時口服藥。一位患者血管塌陷,護士摸不到血管搏動,猶豫著不敢下針。作為醫療隊裡的穿刺能手,何曉麗走了過去,仔細辨別血管位置,一針見血。此後,又連續幫助同事完成了幾位患者的穿刺。

再次回到治療室,何曉麗覺得有些喘不過氣來。稍作休整,堅持著繼續下一項工作:擺放次日液體。就在連續低頭彎腰拿液體的過程中,何曉麗突然眼前一黑,一頭磕在治療室櫃子上。疼痛讓她瞬間清醒過來,不敢用手摸頭上撞痛的地方,也沒有驚動任何人,她輕輕甩了甩頭,繼續擺放液體。

“那時候我真的想就那樣在地上躺會兒。”何曉麗說,“但是我不能把工作留到下一班啊,下一班的同事一樣很辛苦,我少幹一點兒,他們就得多辛苦一分。”

除了正常辦公,張瑜還要兼顧藥療班。工作連軸轉,可她從來都笑呵呵的。

“這麼危險,這麼辛苦,你們後悔不?”面對一些隊友、親人的提問,她們都會堅定作答:“無懼無畏,無怨無悔。”

女报记者武汉纪事〡向着“红区中的红区”冲锋

(本文原題《向著“紅區中的紅區”衝鋒》,來自《中國婦女報》2020年3月25日4版)

♦ 女報記者武漢紀事〡與病毒“面對面”的抗疫戰場“偵察員”

♦ 戰疫封面人物〡帶動家屬支持抗疫,女警邵楠:讓他成為義務廚師理髮師採購員

♦ 搏擊的女性:徘徊在“力量”與“美”之間

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

作者/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徐旭/陳曉霞 張旭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