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 立德人物國學大師南懷瑾,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禪心和定力

南懷瑾,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國學大師。歷任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懷瑾隨國民黨遷至臺灣,並受邀到臺灣地區的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後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蘇州太湖大學堂。


LEAD 立德人物國學大師南懷瑾,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禪心和定力


2012年9月19日,媒體傳出南懷瑾病危的消息。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出版代表作諸多,比如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LEAD 立德人物國學大師南懷瑾,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禪心和定力

跌宕青春


南懷瑾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的一個小縣城裡,13歲的南懷瑾小學畢業考試倒數第一,只得到肄業證書。父親要求去學木雕或去商店做學徒,南懷瑾不肯,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裡,父親還給南懷瑾請過博古通今的老師葉公恕。17歲的南懷瑾和姨表姐王翠鳳結婚。同年又離開溫州,前往浙江國術館習武,並於浙江國立藝術院學習國術訓練員專修班第二期畢業、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肄業,並獲得了武術教官的資格。


LEAD 立德人物國學大師南懷瑾,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禪心和定力


抗日戰爭爆發後,20歲的南懷瑾隻身入川,考入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後返蜀執教進入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後南懷瑾自任大小涼山墾殖公司總經理兼地方自衛團總指揮,屯墾戍邊。後又被調回任軍校政治教官。其間,曾在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社會福利學,以期服務社會大眾,潛心於佛典。

LEAD 立德人物國學大師南懷瑾,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禪心和定力

對儒釋道的獨特見解


民國三十一年,南懷瑾辭去中央軍校教官之職,棄隱灌縣(今都江堰市)靈巖寺,結識青城派劍術高手王青風,其後,南懷瑾為求深研佛法,便悄然離開成都。一個偶然的機會,南懷瑾結識了袁煥仙,晤談之下,遂為忘年之交。禪門虛雲老和尚蒞臨重慶,主持護國息災法會,袁煥仙閉關期滿,袁煥仙攜南懷瑾赴渝禮請虛雲老和尚回到成都靈巖寺成立了維摩精舍弘法,南懷瑾追隨左右,遂拜門牆,成為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潛心修道參禪,多有會心之處。


LEAD 立德人物國學大師南懷瑾,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禪心和定力


一九四三年初春,在袁煥老的家中度春節後,前往峨嵋山擬閉關三年。到了一九四五年秋,突接密報,謂有人意欲加害,匆忙離山返回成都,繼續在五通橋閉關以滿三年之願。接下來,南懷瑾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參訪各派宗教,其間為了修學,在峨眉山中鋒大坪寺閉關修行三年。此後的一段時間,南懷瑾以修行的姿態到處尋師,中途不斷吸取各家知識,逐漸形成對儒、釋、道的見解。1945年,離藏後赴昆明,講學於雲南大學,後又講學於四川大學。不久後,歸隱於杭州三天竺之間。後又在江西廬山天池寺附近清修。

LEAD 立德人物國學大師南懷瑾,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禪心和定力

經濟、文化、教育貢獻


1966年,南懷瑾配合臺當局,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倡導倫理道德。他和錢穆、胡適、林語堂、牟宗三、唐君毅等人在臺港兩地往來闡述傳統文化。1969年南懷瑾成立中西精華協會。1977年,南懷瑾開始在臺灣成立老古出版社,並開設“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十方書院”等文教機構,傳揚文史哲佛學說,提升民眾文化水平,尤其是首部文學作品《論語別裁》的出版,轟動全島。1997年8月,南懷瑾創辦大陸第一家規範的股份制企業,並作為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為後續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可行的參考樣本。1998年,南懷瑾個人出資與浙江省政府共同興建金溫鐵路,金溫鐵路的動建,標誌著中國的對外開放水平達到了一個嶄新高度。

LEAD 立德人物國學大師南懷瑾,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禪心和定力


南懷瑾作為一代大師,集“經論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縱橫古今、博融東西之學於一身,卻連個像樣的文憑也沒有,更有甚者、曾經有許多國際名牌大學,要冠以南懷瑾為名譽教授、博導之類的榮譽都被一一謝絕。因此一些所謂科班出身的學者,往往藉此對南懷瑾的著述和學術產生疑問,並吹毛求疵者亦有之。當然對於著述中的一些“硬傷”之處,根據朱清時教授的回憶,南懷瑾都能及時負責的予以針砭和糾正。LEAD人物君想說,南懷瑾先生一貫以本色示人,擁有強大的禪心和定力,不計較外界形形色色的評論,潛心研究學問,做好自己應該做的,造福一方。我們應該學習先生強大的定力、寬闊的胸懷和格局,永葆初心,紮實做事,專注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