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武漢的一部植物筆記

獻給武漢的一部植物筆記

武漢

植物筆記

獻給武漢的一部植物筆記

武漢位於中國中部,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區,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來自熱帶海洋和極地大陸的氣流在此交鋒、融匯,使得武漢的植物中,既有四季蒼翠的香樟、冬青等常綠闊葉樹木,又有銀杏、烏桕等絢麗的落葉樹種。郊野、公園,街頭、巷尾,更是生長著黃荊、白檀、蘿藦、苧麻、堇菜、菝葜、蓬蘽、山莓等豐富有趣的野生植物。


大概三十年前,我從古都西安來到江城武漢,眾多的湖泊溼地,豐富的動物和植物,讓我愛上了這座城市。近年來,我利用零散時間,用文字和手繪記錄近千種植物,從而創作出《武漢植物筆記》。認識這些植物,既是對一座城市的探索,也是對自我內心的一場審視和再建。藉由這些記錄,循著一場場的冬梅春櫻、夏荷秋桂,我感知到的武漢,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生動、越來越可親。


孟春

獻給武漢的一部植物筆記

從窗戶看出去,武漢的春天來了。樓下中學的操場上,有一株大玉蘭樹。去年入冬至今春,我遠遠看著它從枝幹光禿到繁花似錦,又看著它花落、樹下鋪滿白色的花瓣,直到花瓣歸於泥土。然後不久,它旁邊白色的石楠花又開了。3月10日,小區裡,桑樹的花序從嫩芽裡探出了頭,迎春花在明媚的陽光裡黃得發亮。回想1月10日最後一次出門的時候,蠟梅還香,梅花的花芽還只綠豆樣大。


獻給武漢的一部植物筆記


每年的立春,北方可能還是嚴冬。武漢的春天,差不多在上一年的小寒前後,就已經做好了準備。繁縷、阿拉伯婆婆納、碎米薺、薺菜、救荒野豌豆這些植物,是武漢早春最早開放的野花。其實,上一年的秋末,它們的種子就已經萌發了。在隨後的冬季,幼苗緩慢生長,積蓄著力量。十二月剛過,蠟梅還在開花,天氣稍有轉暖,它們就開始快速生長。隨後,薺菜開花了,碎米薺開花了,婆婆納,野老鸛草也開始開花了,雖然還只是星星點點,但是春天的氣息,已經有點按捺不住了。大寒過去,公園、街邊的梅花都開了。隨著空氣裡梅花的香氣越來越濃,立春到了,結香花開了。雨水過後,天氣一天天轉暖,梅花還沒落盡,早櫻就接了上來。再過不了幾天,到染井吉野輕粉色的花壓彎了樹枝的時候,

武漢最美的春天就到了


仲春


獻給武漢的一部植物筆記

每年三月,是武漢看花人最忙的時候。且不說那櫻花、李花、桃花、海棠燦爛奔放,在這座生活著近千萬人的城市裡,在喧鬧的路邊,在街心廣場,在公園、江灘,在湖岸、郊野,還有著許多不那麼令人矚目的植物,自在生長。


三月初,該去尋早開堇菜、救荒野豌豆和夏天無了。在華北,早開堇菜是名副其實的第一批春花。儘管在武漢,繁縷、婆婆納、薺菜、碎米薺等早已搶了它的先,可它結構精妙的藍紫色小花,仍舊是春天裡最早的驚喜之一。堇菜屬植物多是漂亮的野花,在武漢,除了早開堇菜、紫花地丁,最為“本土”的堇菜,其實是長萼堇菜,它最喜歡的生長環境是城市綠化帶裡綠籬灌木的下層。從三月中下旬一直到五六月的初夏,只要你稍加留意,都會在路邊花壇的杜鵑、枸骨或者石楠下面看到它們。


獻給武漢的一部植物筆記

雖不及堇菜和紫堇花的精美,野豌豆卻更加“有名”。《采薇》詩中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裡的“薇”,就是野豌豆的古名。在武漢,常見的野豌豆屬植物,有救荒野豌豆、四籽野豌豆、小巢菜和廣佈野豌豆。四籽野豌豆和小巢菜花小,不太醒目;廣佈野豌豆雖然花期稍晚,但花比救荒野豌豆更多而鮮豔。在漢江礄口段的江灘上,每年四月,都會有大片的廣佈野豌豆開花,熱烈而絢爛。


野豌豆還正熱鬧,蓬蘽也該開花了。許多人都記得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的句子:“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堇菜屬植物有精巧漂亮的小花,懸鉤子屬植物則大多有美味可口的野果。而“覆盆子”就是懸鉤子屬植物果實的俗稱。武漢常見的懸鉤子屬植物有蓬蘽、插田泡、山莓、茅莓和灰白毛莓,蓬藟是其中開花最早的一種。


季春

獻給武漢的一部植物筆記

蓬蘽花開的時候,在武漢,有一種高大的喬木也將開始它的花期,這就是泡桐。《禮記·月令》中說:“季春之月……桐始華,田鼠化為鴽。虹始見,萍始生。”《逸周書·時訓解》則說:“清明之日,桐始華。”在武漢,泡桐開花,可不會等到清明。驚蟄過後,春分之前,不少泡桐就已經繁花滿樹了。公元前660年,狄人進攻衛國。其時的衛懿公驕奢,好養鶴,“以卿之祿食(飼養)之”。狄人逼近,國人不願為懿公戰,說:“使鶴!鶴實有祿位,餘焉能戰?”懿公不得已與狄人戰於熒澤(今河南黃河以北某地),兵敗身死,衛國亡。後來,衛之遺民在衛文公的帶領下,遷往楚丘(今河南滑縣附近)重建衛國。《詩經·定之方中》所述即為此事。詩云:“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樹之榛慄,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就是說,參照日影以定方向,建造宮室;栽種榛樹、慄樹、泡桐、梓樹、漆樹等。榛、慄可供籩實,椅、桐、梓、漆,則皆為琴瑟之材。泡桐不僅花大而美,其木材輕而松透,具有良好的聲學性能,是製作我國傳統樂器古琴的重要材料。泡桐在武漢其實並不少見,但大約是因為不太受園林部門的喜愛,多散見於較為老舊的社區、街道。其實,作為優秀的鄉土樹種,泡桐完全可以作為觀賞樹、行道樹。在漢口,有一條名叫“福利路”的小街,不過數百米長。路旁栽種泡桐為行道樹,三四月份,美麗異常。


獻給武漢的一部植物筆記


南朝宗懍所作《荊楚歲時記》有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小寒三信,梅花、山茶、水仙;大寒三信,瑞香、蘭花、山礬;立春三信,迎春、櫻桃、望春;雨水三信,菜花、杏花、李花;驚蟄三信,桃花、棣棠、薔薇;春分三信,海棠、梨花、木蘭;清明三信,桐花、麥花、柳花;穀雨三信,牡丹、荼靡、楝花。一年之春,始於梅花,終於楝花。楝樹也是一種高大的鄉土樹種。楝花雖然不大,但盛開時數百朵小花密密匝匝組成三四十釐米長的圓錐花序,綴滿枝頭,看起來就像是粉紫色的雲霞聚集在樹冠。花落時,片片花瓣窸窸窣窣隨風而下。王安石有詩名為《鐘山晚步》,其中寫道:“小雨清風落楝花,細紅如雪點平沙。”正是此景。

獻給武漢的一部植物筆記


這個守在家裡的春天,梅花已落,櫻花將過。桃花、海棠、泡桐現在應該也都開花了吧?在武漢的第一地標——黃鶴樓的大門外,武漢長江大橋橋頭,有一棵大楝樹。每年暮春時節,乘車走過長江大橋,先經過龜山的無花海,再看橋下的春水浩蕩,隨後,一樹繁花漸至眼前,花樹後,是巍峨的黃鶴樓。

這是最“武漢”、最美的春天。今年,我們一定再見。


武漢植物筆記

獻給武漢的一部植物筆記

劉從康

1970年出生,陝西西安人,移居武漢近三十年。中國地質大學地層古生物學專業出身,出版社編輯。熱愛自然,曾任“武漢版”義務教育《科學》教材設計人、主要作者。著有《身邊的鳥》一書,介紹武漢城市環境中常見的一百多種野生鳥類。持續觀察,記錄武漢城市環境植物七百多種。兼任武漢“公園大課堂”的植物導師,這是武漢有影響的一個自然教育公益項目。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以觀察筆記的形式,循著節氣物候的線索,介紹了武漢城市環境中的80餘種鄉土植物,並配以作者的親筆手繪圖。入選的植物均為常見物種,對武漢獨特的自然環境具有一定代表性。在此基礎上,書中介紹植物的花、葉、果等方面均具有可供“一招辨別”的特徵。並適當介紹同科、屬植物的識別,力求為少年兒童及自然愛好者打開一扇認識鄉土植物、感受身邊自然的門。


名家推薦

從康(對植物)畫得十分準確、有趣,一見便非常喜歡……從康不是植物學家,但是從康自己經過這番努力,牢牢把握住了相關植物的特徵,植物誌上公共知識比較有效地轉化為個人知識(personal knowledge)了。其實,現在根本不缺公共知識,信息網絡時代有海量信息就放在那裡呢,也可以快速下載多少個G於自家的硬盤,但是有多少能夠轉化為個人知識卻是個大問題。

劉華傑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博物學文化倡導者


本著作所呈現的內容,主要以每個節氣的兩種武漢植物為代表而做的自然筆記,圖文並茂,可讀性很強。本書大的亮點就是以自然筆記的記錄形式,在擁有特色的基礎之上,把博物學、科學、國學、美學和自然教育融為一體,具有很好的創新性。

孫英寶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第四代植物科學繪畫家

博物與自然教育研究學者


《武漢植物筆記》用柔美而精準的文字,配以細膩而科學的手繪圖,以二十四節氣為線索,將武漢明星物種(從草本到喬木)的美詮釋得淋漓盡致。

肖翠

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