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說:中華古代文明沒有科學思想,對嗎?

基礎數學教研


易中天:中華古代文明沒有科學思想————完全不對,甚至是亂說。不可能因為他是教授,就聽行相信他的一言之言。

請問中華文化是不是人文社會科學???!!!

請問中醫自然科學是不是自然科學???!!

請問中華民族古代那麼多發明創造、創新是不是科學???!!!大家都知道許多人、事、物,在這裡還用著我舉例為證嗎?

如果中華古代文明沒有科學思想,哪來這麼多科學貢獻和偉大的輝煌成就!!!


袁聰


易的說法很對呀,中國人能發明一些應用型的東西或發現一些現象,但很少研究出理論體系,特別是在科技方面,如古人知道勾三股四弦五,卻不能總結出a方十b方=c方的勾股定理,聯想到最近的四大發明爭論,中國人對歷史既是盲目的自大,造紙術被證明同等的紙張埃及是公元前三千年出現的,司南至今造不出來,真偽存疑,大航海時代中國缺席了,有人說鄭和下西洋,但早於鄭和就有大批阿拉伯船隊來華貿易。活字印刷在當時亳無用處早早夭折,因為銅活字造價高且鑄造工藝不行,字跡模糊,木活字用不了幾次,印出來的書無人買(這是褻瀆聖人書籍)且無證據證實西方的活字印刷是從中國傳過去,實際上這門技術是個大師級工匠都能想到,無非是有無適用材料和鑄造工藝。至於中國的黑火藥只能聽個響,西方的黃火藥成了炸藥,並且有了明確的用量配比(鍊金士厲害吧)。這四大發明就算是老祖宗第一個發明的,但可以看出對中華文明是沒有產生多少推動作用。相反,西方是成體系的研究和應用,對西方文明進程的推動作大於中國。文化的自大和自卑往往是同存的,所以應該客觀地認識本民族的歷史發展。

題外話,一個古埃及的金字塔所韻含的科技文明就輾壓世界上其它所有科技文明(我一直認為金字塔是外星人造的)。

中華文明的優勢在於人文,在於延續不斷的傳承,在科技方面,應用科學的發明有優勢,但沒有系統的理論支持(中國人也不屑於研究這些個奇技淫巧),所以在近現代遠遠落後於西方。


李子木


西方文明是未開化完整的半獸文明

—————————————

易中天說:中華古代文明沒有科學思想。中國古代的墨子說:易中天是什麼東西?

中國的古代是有更高級的科學及科學思想的!墨子的除外,那就是易經,中醫及道家的氣功理論。而西方蠻夷根本不懂它們是科學,而且是更高級的科學。這些不久的未來都會有改變人類的大發展。這些不僅西方大洋不知道,這些黃皮小二洋們也不懂!

西方洋人只有小聰明中的大聰明,而根本沒有真正的大聰明、大智慧!因此他們看中國的文化從來也看不到真正的精髓所在!他們總是以主觀套客觀,以西方套東方,總是以自己尚未完全開化的半獸哲學即叢林哲學去看待、評判一切人~這正是他們智慧淺薄的半獸表現!比如他們對中國的陰陽學說,就是以自己的半獸哲學即叢林哲學去片面理解的~他們只強調了生死鬥爭的一面,卻根本不懂中國陰陽學說的精髓、恰在於強調了陰陽合和的一面!

再比如他們根本不懂“國雖大,好戰必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行不義必自斃”等等這些中國五千年的大智慧!所以他們到處招災惹禍,煽風放火,到處殺人侵略。這無異於自掘墳墓,自取滅亡!而這些他們根本不懂!

某些黃皮小二洋可以不懂中國的古文明,但不能把無知當成做人的標準!中國人最起碼的要了解一些自己的古文明,而不能人云亦云地被別人洗腦成二傻子、小洋奴。更不應該大放厥詞,譁眾取寵!那樣很可能墮落成第五縱隊!

·

總結,西方文明只是未開化完整的半獸文明。而中華文明才是真正的高級文明。因此說他們是蠻夷一點不錯!

——————————————

自己的精彩回覆記錄在這裡,以後整理成文章~

中國的中醫氣功、道家理論中包含著關於生命的本質的內容。這些是現在所謂的西方科學所理解不了、也研究不了的。但是現在的西方科學對生命的本質的研究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所以未來生命科學的真正發展必須以研究中國的中醫氣功和道家理論為基礎!

科學是什麼?科學就是在事實基礎上的假設、推理和驗證。但一切事實都來源於感覺。而所謂的西方科學片面地認為只有來源於肉體及肉體五官的感覺才是真實的。這就是他們的片面性所在!而他們不懂中國幾千年前的老祖先們早就發現了另一種感覺,即中醫氣功的內視!而這種內視到的感覺同樣是一種對事實的反映和驗證。而所謂的西方科學是根本不懂也不瞭解的。他們又十分的偏狹倔強而不承認,這正是其智慧低下的一種表現!


心詩心詞


現在的一些“專家、教授”眼中,只有西方的才是科學的!有著五千多年曆史的中華民族都是不懂科學的!這些人動不動就拿西方的所謂“科學”“標準”或嚇唬或忽悠國人。”我就奇了怪了:作為一箇中國人(而且還算的上是一箇中國文人)為什麼非要信守甚至迷信所謂的西方標準?就連寫文章往往也是引用西方一些所謂“聖賢”“大家”之說辭。憑這些“專家教授”的學歷、知識不可能不知道,在中國五千年曆史長河中的各朝各代有多少個大家?怎麼都入不了他們的法眼呢?中國人有句話叫“數典忘祖”,不知道用在這些人身上恰不恰當?


wdg0810


四大發明夠你啃老啃一輩子。再說那是個人發明,好像與你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別再自欺欺人了。無能的人才會抱著別人的東西炫耀。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當今社會,發明再也不是靠運氣,而是靠法律保護,靠激勵機制,靠教育引導,靠文化交流,靠相互學習,靠理念碰撞和共存,靠長時間的積累和執念,靠興趣愛好,靠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實驗。

而不是靠控制,靠限制,靠抄襲,靠偷竊,靠吹噓,靠不誠實,靠啃老,靠自欺欺人。


不瘋狂不是麥克斯


答:支持易中天見解,中華古代文明根本就沒有科技思維意識,幾呼頭腦一片空白,這是歷史事實。切莫拿古代四大發明當遮羞布,儘管古代我國曾經領先於世界的四大發明,但那時的人們就根本不知科技為何物。受古代統治階級封建文化封建習俗的束縛,給人們的思想創造和行動套上精神桎梏。固步自封、閉關鎖國、夜郎之大、坐井觀天,導致近代錯過一、二、三次人類工業革命,因而也致使中國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還處在一個原始的農耕及手工業生產落後國家,落後招致捱打受盡列強凌辱,讓中國人民對那段不堪回首的悲慘近代史刻骨銘心。那麼易中天先生作為一箇中國知名學者、思想家、教育家、作家不會不對中國古代歷史的深刻了解,之所以易先生這麼認為,是有他個人的成見,這種見解絕不是易中天先生否定中國古代曾經是人類最早接觸科技併為世界做出貢獻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世界最聰明最勤勞的民族,只是雖有優質種子而無好的土壤無法在中華大地生根開花結果而埋沒人才。因而血性方剛易先生憤然給予否定,這完全可以理解!幸好在偉大的領神毛主席領導新中國共產黨英明領導下實行改革開放,通過刻苦攻關學習和大力培養國家科技人才,接納了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進行逆襲創新,奮起直追,特別是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由於中國人學習能力很強,牢牢撐握技術,逆襲、灣道超越,把握了稍縱即逝的歷史機遇,成為世界工業體系最完整的工業強國,為我國進行第四次AⅠ人工智能工業革命打下紮實基礎,為加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的動力!





遍地黃金888


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這個發展邏輯,是容不下科學思想的。所以,中國古代文明再發達,也產生不了現代醫學、物理學、化學,……


行者健一


易中天先生說的對,但有些片面,他這是站在中國有特殊性這一角度來說的。如果普遍看,不是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思想,而是除了古希臘傳承下來的西方文明,哪個古代文明有科學思想呢?都沒有。所以真實情況是,我們很普通,和大多數差不多,如果不出意外,農業文明是大部分文明發展的最高階段,然後就走向衰落。西方文明能發展出科學思想,可能和古希臘由於地域原因,最終走向商業有關,是他們產生了基因突變,超越了農業文明的束縛,走向工業文明,最終造福全體人類,特殊的是人家。

而且從文明性上來說,中國人不追求真理,西方人追求真理真相。同樣是勾股定理西方是畢達哥拉斯定理,中國人是知道這麼可以用並且對就行了,而西方人除了知道正確必須可以證明才行。我們知道高斯做出了正十七邊行,但高斯不是用尺規做了圖,而是用證明的方式證明了正十七邊形可以用尺規做出。

有人說,中國人是個實用的民族,好像有道理。但按這麼說,除了古希臘發展出的西方理性文明,其它哪個文明不是實用的民族呢?一句話,我們不特殊,我們只是大眾化的感性文明,但我們還算好的,至少世俗化還不錯,也就這樣。


千里走單騎1972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明確什麼是科學。關於科學,認識並非完全一致。但愛因斯坦所述或許更具權威性,他認為:"在近代,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明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由此可見,形式邏輯和實驗科學共同構成近現代科學的兩大支柱,且缺一不可。回到討論的問題上來,我們必須審視中國古代的思維模式是不是概念邏輯思維,是不是通過嚴密且可重複的實驗找出因果關係(包括規律、本質和機制)。相信經過這樣的比較,不難得出正確的判斷。

同時需要指出,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還必須將科學與技術區別開來,如果將兩者混同,也不可能得出正確的認識。


杏林拓荒者


人出名了,也變狂了,他們總以為自已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其實他們只是對自已專攻的那一點點比別人瞭解的深,對其他方面反而瞭解的更少了,這樣的人就叫專家,意既學有所專,術有專攻。但專家的知識面其實是很狹窄的,比如一個導彈專家,他可能對國學一竅不通;一個心臟病專家,可能對牙科知之甚少,對考古一無所知。易中天先生對三國頗有研究,人的精力有限,對其他方面就鑽研少了。可惜有些專家自已並感不到,往往在自已專攻領域之外顯得無知或幼稚可笑。他並不知道中國四大發明就是科學。如果中國人不懂數學算術,何以建出趙州橋之類這麼千年不倒的優美建築?我估計易先生對墨子這樣的理論家都知之不多,所以才鬧出笑話,徒給人以笑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