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宿舍》:新中国电影开始关注个人特质的功勋之著


《女大学生宿舍》:新中国电影开始关注个人特质的功勋之著

我们今天不谈论女演员的颜值,也不说电影的拍摄技巧,只是单纯的就80年代初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女大学生宿舍》来谈谈个人特质的描述在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意义。

个人只是历史的一粒尘埃。把一个人放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没有谁会记得一张普通的面孔,也没有人会记得一个普通的名字。

但人又是有血有肉的情感动物,除了国家和民族的概念以外,他们还有父母,还有儿女之情。他们饿了需要吃饭,渴了需要喝水。但这些东西,历史关照不了。能够理解的,只有淳朴的人性和骨子里的善良。


《女大学生宿舍》:新中国电影开始关注个人特质的功勋之著

个人特质是由自身经历造就

《女大学生宿舍》中的女主角匡亚兰,是个不幸的角色。母亲背叛父亲,背叛家庭,害得父亲英年早逝。她就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靠着吃百家饭走到了大学的校园。

匡亚兰身上的不幸,造就了她倔强的性格。高干家属辛甘及她母亲的不尊重,触发了匡亚兰内心的自尊,也触发了她不畏强权的自信。他把辛甘的东西移到上铺,只是说了句,“为了纠正你和你母亲的不礼貌,你应当高升。”

我想,匡亚兰能做到这样理直气壮,得益于她在苦难中的坚守。苦难可以毁掉一个人,也可以造就一个人。我们只能说被苦难毁掉的人都是不幸的,而被苦难造就的人,往往都有一颗强大的灵魂。


《女大学生宿舍》:新中国电影开始关注个人特质的功勋之著


个人特质往往带着矛盾

影片中,有高年级的同学,在讨论大学生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大学生的价值画面。这已经和个人的特质扯上关系了,因为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已经是作为一个个体接受社会的眼光。眼光中有崇拜,肯定也有挑剔,甚至怀疑。那作为个体怎么才能化解自己与社会存在的矛盾呢?哪怕是让个体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是对个体一种细致入微的解读。

但这场讨论远没有匡亚兰内心的独白来得深刻。世上的幸福都大致相同,但不幸却各有不同。我们不能因为社会的文明、强大而否定个人特质的存在。更不能用集体意识去忽视个人命运的不同。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公平。匡亚兰说她看到的生活不是这个样子,她无法去粉饰,更无法说假话。

痛苦是不应该被轻易忘记的,能够轻易忘记的痛苦不叫痛苦。而忘记痛苦的人,他也是忘记了自己的昨天,因为痛苦是昨天的一部分。但没有过去,今天和明天,对于人来说,又有多大的意义?

一部影片能够吸引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并在电影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绝对不是靠演员的颜值和酷炫的动作来吸引眼球。文艺工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有把社会存在的矛盾如实的反应出来,把人类面临的痛苦真实的再现出来,观众才会觉得电影中有自己的影子,电影中反应的状况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这种浓缩人类命运的题材才能堪称为经典。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新中国早期的电影围绕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创造了很多经典之作,激发了中国人民的保家卫国、共度灾难的热枕和决心。它完成了历史赋予文艺工作的神圣使命,当之无愧光荣。

但进入80年代后,人们的思维和观念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个人对于自身定位和出路存在迷茫。如果再片面强调国家、民族主义,文艺工作仍然在集体意识上转来转去,无疑是停步不前。

而这种对于个人命运的再现,必须是真实的,来源于生活的。这不像现在某些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任意拔高个人特质和能力,甚至神话个人能力,把抗日英雄赋予超过人类常识的能力。好像他一个人就可以扳倒整个日本军队,这不仅让观众反感,而且是对抗日先烈的侮辱。

而上海电影制片厂在这一步无疑走在了全国文艺工作的前列。它同时期拍摄的很多影片都把关注点集中到个人特质上来,真实展现他们面临的问题、矛盾。有个人与个人的矛盾,有个人与集体的矛盾。这些平凡而深刻的矛盾,无疑是普通人渴望解决和得到答案的。


《女大学生宿舍》:新中国电影开始关注个人特质的功勋之著

好的作品都带着对人性的思考

其实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他存在的矛盾。而我们普通人所欠缺的是对这些矛盾进行思索和考量。时至今日,一个普通人的思考已经变得异常珍贵。我们现在很难再说我思考过我的问题,我考虑过我的价值。而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就在于它能引导人们去思考自身的定位和价值,去思考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女大学生宿舍》里有两个集中展现思考的画面,一个是高年级的同学讨论会,一个是宿舍几个女生在郊外关于将来的讨论。这两场讨论,都是关于现实问题的考量。虽然影片并没有告诉我们明确的答案,但是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设定,我们也能从中找到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个时代的经典,无疑就是这样的,给出答案,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这方法不是唯一,但可以让人重新燃起对人类的爱和对生活的希望。

高年级的同学讨论会,矛盾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的定位。当时的大学生,一代天之骄子。自身的优越感总是让他们抬头看天,而忘记低头看路。出生社会以后,个人特质又让他们在现实面前迷茫而不知所措。而影片中给出的答案无疑是让他们认清现实,融入社会,在社会实际中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

这无疑是相当经典的一段情节,就是放到如今的社会,也不过时,警醒意义深远流长。

另一个思考的画面,是女大学生们郊外的讨论,每个人命运不同, 成长环境、经历都有差异,这都是个人特质的集中表现。骆雪梅以后想搞民间文学,夏雨的理想的浪漫的诗歌,辛甘钟情于童话般的儿童文学,匡亚兰则专注于略显沉重的小说。

就连有点假的宋歌也说自己对将来还没有想好。没有想好其实也是一种个人特质的表现。宋歌在集体主义和个人特质的漩涡中挣扎,她最希望的是国家能够包分配,反正分到那里算那里,分到那里她就干好那里的工作。

不管哪一种文艺形式,都是个人特质的延续。在每一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善良和美好,无疑都会打上作者亲生经历的烙印。如果这种善良得到了共鸣和理解,作者的个人特质就像树的枝枝蔓蔓伸展开来,显得自信而强大。


《女大学生宿舍》:新中国电影开始关注个人特质的功勋之著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和矛盾和解

不管是大学生的群体,还是匡亚兰个人,他们最后都在自己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和这个社会和解。人是需要关心的,哪怕社会一次给予的温暖拥抱,也可以缓解他们内心的坚冰。匡亚兰听到校长的自责,收到了来自亲生母亲的忏悔信。这都让她重新感受到了人类的爱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

对于挣脱漩涡,摆脱矛盾的人生经历,我们感到很欣慰。

《大学生宿舍》传递出来的善良和爱,很好的把个人特质和主流意识完美的交融到了一起。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个人特质需要得到合理的宣泄和理解。个人特质也并不等同于自私自利,而是体现了一个社会对于个人的尊重和回馈。

一个时代会有一个时代的经典。上海电影制片厂当时凝聚了包括史蜀君在内的众多优秀电影工作者,他们的思考和艰辛创作带给我们很多经典的影视作品和人物形象。使中国电影人更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还原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致敬经典,致敬《女大学生宿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