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迷茫,聊聊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

在大學階段,很多同學書讀得很好,學習成績好,綜合表現好。也有些同學感到迷茫,讀書學習不知道從何入手。畢業後參加工作,同樣如此。有的人能堅持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有的人則不然。

不論是學習專業知識,還是提升個人修養,讀書、讀好書、多讀書,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把全面提升自己比作爬樓的話,讀書,堅持讀好書,就好比樓梯。沒有樓梯,沒有電梯,或者連一根繩子都沒有,就爬不上高樓。同理,不讀好書,不堅持讀好書,掌握知識,提升修養,便沒有了好的抓手。心裡焦急,卻不知道如何做。

對此,曾國藩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三者缺一不可。在家書中,曾國藩指出,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可以說,在曾國藩的一生中,讀書有志,讀書有識,讀書有恆,他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作為已進入職場工作的青年人,讀書、學習、做事,如果能做到有志、有識、有恆,必然會有大收穫,必然會不斷進步。

讀書,第一條要有志。

現在,智能手機已經普及,不少人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機。天天玩手機,玩手機遊戲,在很多大學生中是廣泛存在的。很多時候,玩手機持續一兩個小時,感覺時間過得很快。但是,讀書一兩個小時,又覺得很慢。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沒有立下堅定的志向。用曾國藩的話說,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換言之,沒有志,就會甘為下流,或甘為下流而不自知。一個人一旦立志,就能衝破一切障礙,戰勝一切困難,堅持讀書。自古以來,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漢朝丞相匡衡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小時候他家裡太窮了,到了晚上天黑無法讀書。家境貧困,燈油買不起。但是,立志讀書成才的匡衡想了個辦法。他在屋內牆壁上鑽了一個洞,鄰居家的燈光從這個小孔穿了過來。在這種條件下,匡衡堅持讀書,堅持學習,真的讓人敬佩。後來,匡衡才華橫溢,滿腹經綸,深受漢元帝賞識。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匡衡成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

試想,如果匡衡生活在21世紀。他會天天沉迷手機嗎?會沉迷遊戲嗎?會無所事事嗎?肯定不會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匡衡立下了堅定的志向。立志後,就會堅持讀書,就會嚴格要求自己,就會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讀書,第二條要有識。

什麼是有識?曾國藩說,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知道學問無盡,是因為有一顆謙虛的心。意識到自己學問不多,沒有掌握的學問太多了。知道學問無盡,是因為還有很多真正的好書,真正的大道理,自己不懂,要去學習。

此處,有識也可以理解為要讀好書,讀真正有用的書,讀利國利民的書。不是讀那些不痛不癢,無關緊要,無病呻吟的文字。在眾多書籍作品中,能識別其價值並堅持去讀,這叫做有識。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精力就那麼多。一天24小時,除去吃飯、睡覺、做事,剩下的時間並不多。一個人把時間用來研究網絡遊戲,如何打怪,怎麼升級,時間就荒廢了。把時間用在讀暴力、色情的文字,時間不僅被浪費了,而且自己還會不斷墮落。這就是在讀書上沒有識。毛澤東主席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曾經讀過十七遍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共300多萬字,大家想一下,讀十七遍資治通鑑是什麼概念。這要花費多大精力,花多少時間。請想一想,天下這麼多書,為何選擇資治通鑑讀十七遍。因為資治通鑑是一部好書,是一部經典,選擇讀資治通鑑十七遍,這就屬於有識。

讀書,第三條要有恆。

恆,很好理解,就是持之以恆。讀書,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一本書讀了一部分,看到其他書好就去讀其他書。如此換來換去,摸來摸去,一本書也沒有讀完,更沒有吃透。用曾國藩的話說,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反之,無恆,則斷無有成之事。讀書做到立志,做到有識,剩下的就是有恆,就是堅持不懈。

前面提到了匡衡,他就是讀書有志有識有恆的典型代表。後來,因為才華橫溢,對詩經頗有研究,得到漢元帝賞識而成為丞相。如果沒有做到讀書有恆,詩經看了幾十頁就厭倦了,或者去玩耍或者又去摸其他書,結果可想而知。

在大學階段,也包括工作以後,一名大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應該按下暫停鍵。考試前學一學,考試後忘得差不多了,這就屬於學習按下了暫停鍵。對所學知識,所學專業,要持之以恆地研讀、閱覽、寫筆記。通過考試,只是完成這門課的考核。考試後,同樣要讀書有恆,學習有恆。這樣,才能學得好,學得精。

讀書需要有志、有識、有恆。以曾國藩為代表的很多大學問家,已經給我們作出了太多榜樣。同時,也苦口婆心地指點著我們,告誡著我們。我們只需要結合自身情況,腳踏實地去做就可以了。實際上,就是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