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克:責任是企業生存之本,管理者要冷靜預測經營的社會影響

管理者所提出的問題不應是“我們所做的事對不對?”而應是“我們所做的事是不是社會和顧客要我們做的事?”

——德魯克《管理——使命、責任、實踐》

德魯克:責任是企業生存之本,管理者要冷靜預測經營的社會影響

德魯克說,管理者的首要責任是冷靜而實際地確定和預測企業的經營行為有些什麼社會影響。如果處理不當,即使是一些小影響也可能成為企業的危機和醜聞。社會遲早會認為這種影響是對社會正直的一種侵犯,會對那些沒有負責地為消除這種影響或找出解決辦法而努力的企業索取高昂的代價。

冠生園是中國的名牌老字號,它一向以質量上乘、誠信經營而享譽大眾。但就是頂著這樣響噹噹的老字號桂冠的一家企業——南京冠生園食品企業,卻在新聞媒體的一次“陳餡事件”的曝光中破產倒閉。把過期的食品用料“陳餡”翻炒後,再製成月餅出售,這種行為在冠生園人看來,並不是很嚴重的,但他們沒有想到企業會因這樣的“小事”而倒閉。

在“陳餡事件”被媒體曝光後,企業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媒體害了企業”。即使在企業破產倒閉後,企業依舊對媒體耿耿於懷:“好端端一個企業要不是媒體曝光,怎麼會倒?”

德魯克:責任是企業生存之本,管理者要冷靜預測經營的社會影響

一直到企業破產倒閉,冠生園公司的經理仍然將企業破產的原因歸咎於媒體曝光,絲毫也沒有意識到社會責任的缺失才是導致企業倒閉的最根本的原因。責任是企業的生存之本,如果企業缺失了對於社會公眾和消費者基本的責任,社會公眾和消費者就會毫不留情地拋棄企業。

面對企業所遭遇的誠信危機,南京冠生園依舊陷於為自己行為的辯解中,而沒有表現出一絲糾正行為過失的應有的誠信。該企業先是辯解稱這種做法在行業內“非常普遍”,隨後又匆忙發出了一份公開信繼續狡辯,在所有的補救措施中,唯獨沒有向消費者做出任何的道歉。正是這種沒有任何懺悔之意的行為,不僅令消費者更加寒心,也進一步使企業自身信譽喪失殆盡。

社會是企業利益的最終來源,如果企業能夠主動、勇敢地承擔社會責任,就能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得到全社會的支持與認可;另一方面,企業這樣做,也能更好地、充分地展現自己的文化取向和價值觀念,為以後的長遠發展營造更良好的社會氛圍,從而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實現健康、平穩、可持續的發展。負責就需要付出代價,付出了代價就會有良性回報。

德魯克:責任是企業生存之本,管理者要冷靜預測經營的社會影響

2003年“非典”時期是中國大多數企業發展最困難的時期,許多企業就表現出了極高的戰略眼光,紛紛捐贈款物,其中聯想、方正等企業更是因為貢獻突出,獲得各大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在國內乃至世界上都樹立了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形象。

責任是企業的生存之本,喪失了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是難以立足的,更別說有什麼長遠的發展。只有那些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才能夠得到社會和消費者的支持,從而得以健康順利地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