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


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


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


包括人類在內,所有哺乳動物的生理性別主要由性染色體決定。理論上,不管一個人體內有多少條X染色體,沒有Y染色體就被認為是女性,有1條Y染色體就是男性。在胚胎時期,Y染色體上的SRY基因,也被稱為“性別決定基因”,能促進男性生殖器官(睪丸)發育;而沒有Y 染色體和SRY基因的女性胚胎會自然地發育出女性的生殖器官(卵巢)。這兩種生殖器官分別能產生二氫睪酮(雄性激素)和雌二醇(雌性激素),維持男性和女性第二性徵的穩定。而在胚胎髮育的過程,包括SRY基因在內,這些促進生殖器官發育的相關基因一旦出現突變,就會引起性發育異常,使胎兒在出生後表現為性徵模糊。


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


同時,人類個體還具有心理性別,也稱為“性別認同”,即個體對自己是“男性”還是“女性”的一種主觀感覺。而對於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不相符的個體,也就是跨性別者(transgender),他們經常會因為“性別焦慮”(gender dysphoria),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己的生理性別,以符合內心對自身性別的認識。


雖然人類的小孩從2歲才開始產生性別認同,但在出生時,他們的大腦在性別認同上就具有一定的生物基礎。另外,激素和環境因素在促進“性別認同”上具有重要作用。在一項對跨性別者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380名女性跨性別者體內12種可能影響性激素代謝途徑的基因。他們發現,有4個特定的基因發生突變的頻率很高,能改變性激素的信號傳導。另一項發表在《細胞》上的研究表明,性激素能影響大腦中的下丘腦,以及處理情緒的杏仁核區域,能塑造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性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