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膜是如何變彎的?原來全靠BAR蛋白家族

無論身處多大或多小的空間,人類都想要去認識和改變整個世界。

人類如何發現地球是圓的?

很久以前,人類認為地球是平的。中國古代就有“天圓地方”的說法。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基於“球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幾何體”,主觀猜想地球是球體。之後,偉大的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發現,月食之際,地球投射到月亮上的影子是圓弧狀的,於是他推測地球是圓的。這也是人類首次為“地球是圓的”這個理論找到證據。


細胞膜是如何變彎的?原來全靠BAR蛋白家族

月食發生時,太陽、地球和月球幾乎在一條直線上,地球位於中間,會遮住太陽照到月球上的光線,形成月食。

公元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從西班牙出發,繞過南美洲,然後橫渡太平洋,抵達亞洲,繞過好望角,最終又回到西班牙,實現了人類首次環地球一週的旅行,證明了“地球是球體”這一事實。

細胞膜是如何變彎的?原來全靠BAR蛋白家族

麥哲倫船隊探險

細胞膜是如何變彎的?原來全靠BAR蛋白家族

麥哲倫環球航線

為什麼地球是圓的,最初人們卻一直認為地球是平的呢?因為對於渺小的人類來說,地球實在太大了。半徑越大,曲率就越小,球面直觀的感覺就越接近平面。

細胞膜是如何變彎的?原來全靠BAR蛋白家族

地球

所幸,人類能夠從地球外部天體的運動以及航行實踐中,得出地球是球體這個結論。

納米大小的蛋白分子游蕩於細胞中,就像人類生活在極大的地球之上。

在顯微鏡下,科學家很容易看到細胞是個類似球形的東西,其細胞膜是彎曲的。然而,就像人類直觀感覺地球是平的一樣,對於細胞內微小的蛋白顆粒來講,細胞實在太大了,它們也很難發現整個細胞膜的彎曲程度。

細胞膜是如何變彎的?原來全靠BAR蛋白家族

儘管如此,仍然有一類蛋白,它們能夠感受細胞膜局部的彎曲程度。

感受細胞膜曲率的蛋白——BAR蛋白

地球表面因山脈和盆地,局部彎曲程度迥異。類似的,細胞膜也並非完全平滑,也有凸起和凹陷,曲率有正有負。

細胞膜是如何變彎的?原來全靠BAR蛋白家族

科學家很早就發現了一類BAR蛋白,它們能夠從細胞內部感知細胞膜的彎曲程度,即曲率。這一類特殊的蛋白含有一個共同的結構域——BAR結構域,專門用來結合不同曲率的細胞膜。

根據感受曲率的不同,BAR蛋白被劃分為不同的亞型。例如,N-BAR結合正曲率膜,F-BAR結合接近平坦的膜,Pinkbar結合平面膜,而I-BAR則結合負曲率膜。

細胞膜是如何變彎的?原來全靠BAR蛋白家族

結合到細胞膜表面的三種不同的BAR蛋白

在細胞中,BAR蛋白感受膜曲率需要形成二聚體。結合正曲率的F-BAR蛋白,通過二聚體形成的凹面,和細胞膜的局部突起相結合。而結合負曲率膜的IF-BAR、I-BAR,以及結合平面膜的Pinkbar,則通過二聚體形成的凸面與細胞膜相結合。

細胞膜是如何變彎的?原來全靠BAR蛋白家族

不同BAR蛋白,幾何不同曲率的膜

不同的BAR蛋白結合到合適曲率的細胞膜上,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改變和穩定細胞膜,以進行胞吞、胞吐、形成偽足等細胞生理活動。

例如,囊泡形成過程中,膜曲率在不斷變化。感知大麴率的N-BAR蛋白成員,能夠結合到囊泡中間體上合適的曲率位置,穩定其形態,並在最終的囊泡剪切過程中發揮作用。

再例如,F-BAR能夠將細胞膜向里拉起來,形成囊泡,I-BAR則可以使細胞膜向外突出,形成偽足。

細胞膜是如何變彎的?原來全靠BAR蛋白家族

I-BAR使細胞向外凸起偽足,F-BAR使細胞內凹成囊泡,N-BAR穩定囊泡中間體形態

那麼,BAR蛋白究竟是如何改變膜曲率的呢?

BAR蛋白可以改變細胞膜曲率

以F-BAR蛋白為例。F-BAR蛋白不僅能結合正曲率膜,還能夠將平坦的膜拉起來,適應自己的彎曲程度,這一過程極其迅速,僅需要25納秒。

細胞膜是如何變彎的?原來全靠BAR蛋白家族

F-BAR蛋白誘導細胞膜彎曲

在F-BAR蛋白改變膜曲率之前,有一個單體裝配成二聚體的過程。

首先,一個F-BAR蛋白單體通過與磷脂層的靜電作用結合到膜上,它一端的α螺旋結構插入膜中。

然後,另一個F-BAR單體通過中間的F-BAR結構域結合第一個單體,從而形成二聚體。此二聚體另一端的α螺旋結構也會插入膜中。

最後,兩端錨定好的二聚體F-BAR蛋白,隨後會迅速誘導細胞膜彎曲,使其跟二聚體中間的BAR結構域緊密結合,以貼合二聚體的曲率。

細胞膜是如何變彎的?原來全靠BAR蛋白家族

BAR蛋白使細胞膜彎曲的機制

不同BAR蛋白可誘導出不同曲率的膜

不同的BAR蛋白誘導細胞膜的彎曲程度不同。例如,下圖左邊的N-BAR蛋白誘導的曲率更大,細胞膜更彎;右邊的N-BAR蛋白誘導的曲率較小,細胞膜相對更平坦。細胞膜想要產生不同的膜曲率,就需要不同“曲率”的BAR蛋白參與。

細胞膜是如何變彎的?原來全靠BAR蛋白家族

兩種N-BAR蛋白誘導細胞膜的曲率不同,左邊(a和b)比右邊(c和d)更彎

不同BAR蛋白曲率的差異,源自於蛋白單體自身的角度。例如,F-BAR蛋白亞型Syndanin1是54度,FBP17亞型是27度,而FCHo2和CIP4亞型分別是37度和32度。

細胞膜是如何變彎的?原來全靠BAR蛋白家族

F-BAR蛋白有多種角度不同的單體

這些單體在細胞膜上裝配成二聚體後,一個拱形的“橋”便會形成。拱形橋的弧度則由單體自身的角度決定。例如,下圖中F-BAR蛋白的FCHo2亞型,因其單體曲折角度小,二聚體弧度也較小。而N-BAR蛋白的吞蛋白亞型,其單體曲折角度大,因此二聚體弧度也大。

細胞膜是如何變彎的?原來全靠BAR蛋白家族

F-BAR蛋白二聚體結構

細胞膜是如何變彎的?原來全靠BAR蛋白家族

N-BAR成員吞蛋白Endophilin的結構

總結

就像人類想要探索地球之外的宇宙一樣,細胞內部的分子也想了解細胞膜以外的事情。人類可以建造衛星、宇宙飛船去外太空探索。細胞內的分子雖無此智慧,卻也“不甘示弱”。細胞會通過內吞收集周身物質,也會伸出偽足主動去探索外界環境。

而內吞和偽足,全依賴於BAR蛋白家族。BAR蛋白超家族的成員能夠通過BAR結構域,結合不同彎曲程度的細胞膜,並改變其曲率,然後招募其他蛋白一起工作,最終實現細胞內吞或外突的探索功能。

BAR蛋白超家族就像微觀領域的麥哲倫和衛星,用自己渺小的身軀,去丈量無邊無際的細胞膜,去探索細胞外的未知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