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鬼谷子:知道出擊,更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棄

《內揵》篇曰:“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意思是說:“我們若被君主詔用,就先迎合他的心意而後設法逐步掌握他;若覺得某位君主不堪憑依而想離他而去時,就用權謀之術應付他再設法離去。要依據我們面臨的政治情況來決定我們的策略,變換我們的手法,讓外人摸不透,難知情,這就是進用和退居的根本原則。”

商道鬼谷子:知道出擊,更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棄

進需要勇氣,退需要智慧。正如澳大利亞新聞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羅伯特·默多克所說的:“知道出擊,更重要的是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棄。”李寧在管理李寧公司時便遵循著這一原則。

品牌初創階段,李寧利用自己的名人效應成功地將體育理念帶入到品牌當中,迅速地打開了產品的知名度,提升了企業的形象。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李寧就是李寧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其產品具有兩重內涵:一是李寧個人所代表的體育精神,二是李寧身上折射出的時代光輝。這一天然優勢曾經讓無數企業羨慕不已,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做法的弊端也開始逐漸暴露出來。

須知,一個明星的影響力終究有限,尤其難以持續多年。就像那些早前得寵,漸漸被君主冷落的策士和臣子一樣。隨著李寧日益淡出體壇,更多地參與到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時,他頭頂上的明星光環逐漸淡化,品牌的號召力也因此變弱。

商道鬼谷子:知道出擊,更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棄

為了李寧公司的長久發展,李寧最好的選擇莫過於“退為大儀”,李寧需要不斷讓出舞臺。李寧更懂得“環轉因化”,不僅把領導權讓了出來,就連品牌宣傳和形象設計都在不斷地淡化自己的個人色彩。這項決定得到了李寧公司管理層的一致認可:公司要減少對李寧個人魄力的依賴,努力打造李寧品牌。

從2002年開始,李寧公司決定“雪藏”李寧。李寧公司一改往日做法,開始招賢納士,聘請一些熱門的明星做形象代言人。中國體操隊的領軍人物李小雙,效力於英超埃弗頓俱樂部的李鐵,在NBA叱吒風雲的姚明,先後成為李寧公司的簽約對象。與此同時,李寧品牌也在悄悄地改變,一度由“LINING”改為“LINI”。

李寧公司在營銷戰略上不斷尋找新方式。在李寧公司發展最初的幾年,李寧憑藉自己的名人效應,吸收並利用了不少政府資源,迅速提升了產品的知名度,打開了產品的銷路。無論是早期進行企業的宣傳公關,還是後來獲得亞運會的贊助權,李寧長期得到不少政府機關的支持。此外,政府的團體消費也是李寧公司長期迅速發展的一大原因。當然,這也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徵。但是這種途徑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更不用說跟先進的同行們競爭了。

商道鬼谷子:知道出擊,更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棄

1996年,國家進行宏觀政策的調整,團體消費急劇下降,李寧公司的銷售出現了大幅度下滑。李寧公司必須用更新的方式、更好的產品來吸引消費者,以取代以往公司過多依賴李寧個人魅力的做法。

李寧由臺前轉入幕後,推動李寧品牌走上了發展的正軌。從臺前轉到幕後,李寧並沒感到多大的失落,相反,他覺得這對公司來說,是一種好現象,是公司逐漸融入現代市場的一種表現。李寧說:“如果說到‘李寧’,我希望大家還知道這是一位世界冠軍的名字;如果說到‘李寧’牌,我希望大家知道這是一個有技術的、有經營理念的、有體育文化的、有成熟商品的品牌。”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李寧說自己就是一個喜歡自由的人,責任要負,但更喜歡追求愛好。更重要的是,李寧公司如果想要做成國際大品牌,甚至是百年老店,也必須要求他如此做。“我覺得公司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假如是賺錢,可能是一天兩天的事,做事業不見得這麼輕易,不能選擇來選擇去,只能是找到一個大方向,不斷有人加入,不斷有人作貢獻,不斷有人出來,不給大家造成負擔,事業就會繼續向前走。”“今天我們想做一個能與中國冠軍相配的體育品牌,講良心話,還早。我們看看今天叫得響的品牌:耐克很年輕,也有幾十年了,而且這幾十年是在商業最發達、人才最聚集、體育用品消費市場最大的環境裡發展起來的。阿迪達斯一百年。這麼多品牌沒有一個是在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出來的,沒有一個是用十幾、二十年就能在世界上喊一喊的。假如它已經發展了一百年,其中七十年都是自己在那兒哼哧哼哧做的。所以我們要做的事,說一句嚴厲的話,是要用生命來做的。不是哪一個人的生命,應該是整個企業的生命。所以要保持企業的生命力、活力,就要有人不斷進去,有人不斷出來,包括我自己,不會在這裡做領導太長久。”

商道鬼谷子:知道出擊,更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棄

從以自己名字命名這個公司,到親自打理李寧公司,再到逐漸淡出公司,李寧最後選擇了放手,讓李寧公司沿著現代市場的規律去發展。不僅是因為“環轉因化”,“更是為了讓企業獲得更好的發展。李寧就像一個謀士,自己的策略把李寧公司推向了一個高度,但是當意識到自己的思想“落後”了,他選擇了“退為大儀”,這或許就是他的過人之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