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雞生態養殖實用技術,育雛雞技術

雛雞從出殼至6~8周齡為育雛期,亦稱小雞期。這一時期的雞,體小嬌嫩,受環境條件的影響較大,既怕冷又怕熱;既怕過分乾燥,又怕過分潮溼。而且膽小易驚,稍有異常響聲,就會迅速聚集成堆。所以,這一階段的飼養管理要特別細心。無論是哪種地方雞,在室外放養前都需要有一個室內育雛階段。室內育雛階段的效果對後期室外放養階段的生產性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放養前做好土雞的育雛工作非常重要。

土雞生態養殖實用技術,育雛雞技術

(一)育雛階段的飼養管理目標

1.提高雛雞成活率

成活率是衡量育雛效果的最主要指標。一般要求雛雞的成活率不低於97%,在實際生產中還有不少養殖場(戶)的育雛成活率要高於這個標準。

2.提高免疫接種效果

育雛階段是免疫接種最頻繁的時期,至少要接種疫苗5次,多的達7~8次。雛雞疫苗的接種效果不僅影響到育雛階段雛雞的健康,對以後(育成期、成年期)的雞群健康影響也非常深遠。

3.提高雛雞的早期增重

雛雞的早期增重效果會影響以後的生產性能。據有關資料報道,5周齡蛋用雛雞的體重與成年蛋雞的開產日齡、平均蛋重、產蛋率、產蛋期成活率等技術指標呈明顯的正相關。因此,在放養土雞的生產過程中,也應注重提高早期增重,為後期土雞的健康成長打好基礎。

土雞生態養殖實用技術,育雛雞技術

(二)雛雞的生理特點

育雛期是養雞生產中比較難養的階段,瞭解和掌握雛雞的生理特點,對於採用科學的育雛方法、提高育雛效果極其重要。雛雞的生理特點主要表現如下。

1.體溫調節能力差

雛雞個體小,自身產熱少,皮膚薄、絨毛短,保溫性能差;採食量小、活動量小、產熱少;單位體重散熱表面積大,亦不容易保溫;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發育尚不健全,對體熱平衡的調節能力低。剛出殼的雛雞體溫比成雞低2~3℃,直到10日齡時才接近成雞體溫。體溫調節能力到3周齡末才趨於完善。因此,育雛期要有加溫設施,保證雛雞正常生長髮育所需的溫度。如果環境溫度不適宜,會直接影響雛雞的體溫。當育雛舍溫度偏低時,雛雞的體溫也會下降,當舍溫過高時,也會造成雛雞體溫升高。體溫偏離正常的範圍對於雛雞的健康和生長都是不利的。

2.代謝旺盛,生長迅速

雛雞代謝旺盛,心跳和呼吸頻率很快,單位體重需要消耗的氧氣和產生的二氧化碳都比較高,這需要雞舍通風良好,保證新鮮空氣的供應。雛雞生長迅速,蛋雞正常條件下2周齡、4周齡和6周齡體重為初生體重的3倍、8倍和13倍;白羽肉雞的初生體重約36克,3周齡體重約為850克,是初生體重的23倍多。這就要求必須供給營養完善的配合飼料,創造有利的採食條件,適當增加餵食次數和採食時間。只有保證足夠的營養攝入才能保證雛雞的快速生長。

3.對飼料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弱

雛雞(尤其是3周齡內的雛雞)的消化道細短,容積小,每次的採食量少,食物在消化道內停留時間短,有些飼料顆粒還沒有來得及消化和吸收就被排出體外;雛雞肌胃的研磨能力差,一些較硬的飼料顆粒無法磨碎;雛雞的消化腺發育不完善,消化酶的分泌量少、活性低。因此,雛雞飼餵要少吃多餐,增加飼餵次數。雛雞飼料的營養濃度應較高,粗纖維含量不能超過5%,飼料的顆粒要適宜,必要時在飼料中添加消化酶製劑。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飼料的消化和吸收。

4.膽小、易驚

雛雞膽小,異常的響動、陌生人進入雞舍、老鼠和飛鳥進入雞舍、光線的突然改變都會造成驚群,出現應激反應。有時嚴重的應激會長時間造成雛雞生長髮育遲緩,甚至死亡。生產中應創造安靜的育雛環境,飼養人員不能隨意更換。

5.抗病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差

雛雞免疫系統機能低下,對各種傳染病的易感性較強,生產中要嚴格執行免疫接種程序和預防性投藥,增強雛雞的抗病力,防患於未然。雛雞多采用密集飼養,在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內飼養大量的雛雞,一旦雛雞群內出現個別的病雞,疾病會在較短時間內擴散至全群。

雛雞缺乏自我保護能力,老鼠、蛇、貓、狗、鷹都會對雛雞造成傷害。雛雞的躲避意識低,飼養管理過程中會出現踩死、踩傷、壓死、砸傷、夾掛等意外傷亡情況。

6.群居性強

雛雞具有良好的群居性,喜歡大群生活,一塊兒進行採食、飲水、活動和休息,因此,雛雞適合大群高密度飼養,有利於保溫。當環境溫度低的時候,許多雛雞就會擁擠在一起,嚴重時會造成傷殘甚至死亡。

7.群體序位

群居性的動物都需要經過爭鬥建立相應的序位,同樣雛雞大群生活會通過相互爭鬥而建立穩定的群體序位,群體序位建立後就能夠和諧相處。但是,如果有陌生的個體進入這個群體,會再次引起序位之爭。因此,在育雛期間不要經常調群,減少混群現象。

8.有較強的模仿能力

絕大部分的雛雞有較強的模仿能力,群體內一旦有個別雛雞有某種行為表現,其他的雛雞會隨著模仿。這些行為既包括採食行為、飲水行為,也包括啄癖等不良行為。

土雞生態養殖實用技術,育雛雞技術

(三)進雛前的準備

進雛前的準備工作要細緻、周全,尤其是舍內用具的清洗消毒不能馬虎,飼料、飲水、獸藥的準備不能遺忘;育雛舍的升溫、保溫和通風性能不可忽視,育雛準備工作做得細緻周全,能給雛雞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防治雞病的循環感染,提高雛雞成活率。進雛前首先要清掃育雛舍內外,並對育雛舍進行維修、清洗和消毒。舍內掃淨糞汙、蛛網,糊嚴門窗縫隙,關閉進出風口。舍外剷除雜草,整平通路。如果籠養,需安裝好育雛籠,洗刷淨料槽,水槽。網上平養,則需搭好網架,備好料桶、飲水器;地面平養,應準備好墊料。準備好水桶、舀子、簸箕、煙囪、爐子及溫度計等所有與育雛有關的用具。備好常用藥品及消毒劑等。

1.育雛舍的準備

(1)育雛舍的清洗與維修。每批育雛結束後,首先拆除可移動的設備,清除舍內的灰塵、糞渣、羽毛、墊料等雜物,然後用高壓水龍頭或清洗機沖洗。沖洗的順序是:舍頂——牆壁——地面——下水道。清掃乾淨後,對排風口、進風口、門窗進行維修,以防止老鼠及其他動物進入雞舍帶入傳染病。

(2)育雛設備的清洗與維修。首先將籠網上面的灰塵、糞渣、羽毛等清理乾淨,然後用水和刷子沖刷乾淨。承糞板清洗乾淨後要浸泡消毒,墊布也應清洗、浸泡、暴曬消毒後備用,最後維修損壞的籠網。

此外,還要清洗料盤、料桶、料槽、飲水器、水槽及其他飼養用具。最後在舍內鋪入墊料或裝入平網、籠具,放置飲水、採食設備。

(3)其他設備的準備與維修。加熱設備在進雛前7~10天開始維修,保證加熱設備能夠正常運行。接雛前2天檢查電路、通風系統和供溫系統,打開電燈、電熱裝置和風機等,檢查運轉是否良好,如果發現異常情況則應認真檢查維修,防止雛雞進舍後發生意外。認真檢查供電線路的接頭,防止接頭漏電和電線纏繞交叉發生短路引起火災。

檢查進風口處的擋風板和排風口處的百葉窗簾,清理灰塵和絨毛等雜物,保證通風設施的正常運轉。

(4)育雛舍和設備的消毒。育雛舍和設備經過維修、沖洗後,育雛舍內地面、牆壁和舍外運動場、道路及四周環境可用火鹼配成1%~2%的溶液噴灑消毒,或用生石灰配成10%~20%的溶液噴灑消毒,或使用鹵素類消毒劑(如次氯酸鈉等)、季銨鹽類消毒劑(如百毒殺)等進行消毒。用具用消毒劑按說明量稀釋後噴霧或洗刷消毒。於進雛前3天將所有用具一起放入育雛舍內,密封育雛舍後用甲醛和高錳酸鉀進行燻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間用甲醛42毫升,高錳酸21克,放入陶瓷或搪瓷盆中,密閉2~3天后打開門窗和風扇排出藥物氣體。要求在雛雞進入育雛舍前舍內沒有刺鼻、刺眼的感覺。

(5)育雛舍的試溫和預溫。育雛前準備工作的關鍵之一就是試溫。升溫過程檢查火道是否通暢、漏氣,瞭解火力大小的控制規律。如果使用熱風爐或其他電加熱設備,試溫期間還要檢查電力系統有無問題。至少在進雛前2天檢查維修火道或其他加熱設備,然後燃火升溫,使舍內的溫度升至33℃。

預溫是通過加熱使舍內空氣溫度升高,使屋頂、牆壁、地面、設備的溫度升高,並使地面、牆壁的水分蒸發出來以減小育雛期間舍內的相對溼度。只有通過預溫,使地面、牆壁、設備的溫度都升高了,才能減小加熱設備運行期間出現的溫差。

試溫時溫度計放置的位置:採用籠養時應放在育雛籠中間層;採用平面育雛應放置在與雛雞背部相平的位置;使用帶保溫箱的育雛籠在保溫箱內和運動場上都應放置溫度計測試。

2.育雛用品的準備

(1)飼料和墊料的準備。準備雛雞用全價配合飼料,蛋用雛雞和優質肉雞的雛雞0~6周齡累積飼料消耗為每隻900克左右,速生型優質雞6周內的飼料消耗量約為2000克。自己配飼料要注意原料無汙染、不黴變,飼料形狀以小顆粒破碎料(雞花料)最好。注意要在進雛前2天把飼料準備好。

墊料是指育雛舍內各種地面鋪墊物的總稱,用於地面平養和網上平養的雛雞。墊料要求乾燥、清潔、柔軟、吸水性強、灰塵少、無異味,切忌黴爛。可選的墊料有切碎的稻草、麥秸、碎玉米芯、鋸木屑、稻殼等。使用前要對墊料進行檢查,把發黴的部分扔掉,然後在太陽下暴曬以進行乾燥和消毒。地面平養的將消毒、曬乾的墊料鋪好,厚度6~8釐米。網上平養的亦以鋪一層墊料為宜,底面先鋪一層塑料薄膜或草苫,上面再鋪墊料,以便更換墊料時連同糞便一起捲起,既保暖,又方便、衛生。

(2)藥品及添加劑。藥品需準備常用消毒藥(百毒殺、威力碘、次氯酸鈉、高錳酸鉀、新潔爾滅等)、抗菌藥物(預防雞白痢、禽副傷寒、大腸桿菌病、禽霍亂等藥物)、抗球蟲藥等。添加劑有速溶多維、電解多維、口服補液鹽、維生素C、葡萄糖、益生素等。

(3)疫苗。育雛期間需要接種的疫苗主要有雞新城疫疫苗、雞傳染性法氏囊炎疫苗、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雞痘疫苗、禽流感疫苗等。有些疫苗屬於二聯苗(如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等),有些為單苗(如傳染性法氏囊炎疫苗等)。提前準備的疫苗要按照說明書中的要求在合適條件下貯存。

(4)其他用品。包括各種記錄表格、乾溼球溫度計、連續注射器、普通注射器、膠頭滴管、生理鹽水、刺種針、檯秤、噴霧器、手電筒、衛生用品等。

土雞生態養殖實用技術,育雛雞技術

(四)雛雞選擇與運輸

1.雛雞的選擇

雛雞應選擇來自有種雞生產許可證,而且無雞白痢、新城疫、禽流感、支原體、禽結核、白血病的種雞場提供種蛋所生產的經過產地檢疫的健康雛雞,購雛時一定要到信譽好的孵化廠預購。品質優良的雛雞活潑好動;絨毛光亮、整齊;大小一致;初生重符合其品種要求;眼亮有神,反應敏感;兩腿粗壯,腿腳結實,站立穩健;腹部平坦、柔軟、卵黃吸收良好(不是大肚子雞),羽毛整潔覆蓋整個腹部,肚臍乾燥,癒合良好;肛門附近乾淨,沒有白色糞便黏著;叫聲清脆響亮,握在手中感到飽滿有勁,掙扎有力。

對雛雞挑選可歸納為“看、聽、摸、問”4個方面。

(1)看。就是觀察雛雞的精神狀態。健雛活潑好動,眼亮有神,羽毛整潔光亮,腹部收縮良好。弱雛通常縮頭閉眼,伏臥不動,羽毛蓬亂不潔,腹大鬆弛,腹部無毛且臍部癒合不好,有血跡、發紅、發黑、疔臍、絲臍等。具體做法:一看均勻度,體形偏小的不選。二看毛色,毛色不一致的、不潔淨的不選。三看腹部大小,大肚子的不選。四看有無殘缺,瞎眼、跛腿的不選。

(2)聽。就是聽雛雞的叫聲。健雛叫聲洪亮清脆,弱雛叫聲微弱、嘶啞,或鳴叫不休,有氣無力。

(3)摸。就是觸摸雛雞的體溫、腹部等。隨機抽取不同盒裡的一些雛雞,握於掌中,輕輕一攥,一是感覺腹部的鬆軟程度,太鬆軟的不選;二是用手指感覺臍帶是否吸收良好,有硬塊感覺的不選。若感到溫暖、體態勻稱、腹部柔軟平坦、掙扎有力的便是健雛;如感到雞身較涼、瘦小、輕飄、掙扎無力、腹大或臍部癒合不良的是弱雛。

(4)問。詢問種蛋來源,孵化情況以及馬立克氏疫苗注射情況等。來源於高產健康適齡種雞群的種蛋,孵化過程正常,出雛多且整齊的雛雞一般質量較好。反之,雛雞質量較差。

2.雛雞運輸

小雞出殼後,經過一段時間絨毛乾燥、進行挑選、雌雄鑑別、清點雞數、注射馬立克氏疫苗等處理後就可以接運了。接運的時間越早越好。即使是長途運輸也不要超過48小時,最好在24小時內將雛雞送入育雛舍內。時間過長對雞的生長髮育有較大的影響。雛雞在孵化廳內,存放的室內溫度應為22℃。運雛時盒之間溫度應保持在20~22℃。每摞盒子不要超過5個,這時盒內的溫度應在30℃以上。

雛雞的運輸是一項重要的技術工作,稍不留心就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實踐證明,要安全和符合衛生條件地運輸雛雞,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選擇好運雛人員。運雛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運雛經驗,還要有較強的責任心。

(2)準備好運雛工具。運雛用的工具包括交通工具、裝雛箱及防雨保溫用品等。交通工具(車、船、飛機等)視路途遠近、天氣情況和雛雞數量靈活選擇。但不論採用何種交通工具,運輸過程都要求做到穩而快。裝雛用具要使用專用雛雞箱,現多采用的是長50~60釐米、寬40~50釐米、高18釐米的箱子,箱子四周有直徑2釐米左右的通氣孔若干;箱內分4個小格,每個小格放25只雛雞,每箱放雛100只。冬季和早春運雛要帶棉被、毛毯用品。夏季要帶遮陽、防雨用品。所有運雛用具和物品都要經過嚴格消毒之後方可使用。

(3)適宜的運雛時間。初生雛雞體內還有少量未被利用的蛋黃,可以作為初生階段的營養來源,所以雛雞在48小時內可以不飼餵,這是一段適合運雛的時間。此外還應根據季節和天氣確定啟運時間,夏季運雛宜在日出前或傍晚涼快的時間進行,冬天和早春則宜在中午前後氣溫相對較高的時間啟運。

(4)保溫與通氣的調劑。運輸雛雞時保溫與通氣是一對矛盾。只注重保溫,不注重通風換氣,會使雛雞受悶缺氧,嚴重的還會導致窒息死亡;只注重通氣,忽視了保溫,雛雞會受風著涼患

感冒,誘發雛雞拉稀下痢,影響成活率。因此,裝車時要將雛雞箱錯開擺放。箱周圍要留有通風空隙,重疊高度不要過高。氣溫低時要加蓋保溫用品,注意不要蓋得太嚴。裝車後要立即啟運,運輸過程中應儘量避免長時間停車。運輸人員要經常檢查雛雞的情況,通常每隔0.5~1小時觀察1次。如見雛雞張嘴抬頭,絨毛潮溼,說明溫度太高,要掀蓋通風,降低溫度。如見雛雞擠在一起,吱吱鳴叫,說明溫度偏低,要加蓋保溫。當因溫度低或是車子震動而使雛雞出現扎堆擠壓的時候,還需要將上下層雛雞箱互相調換位置,以防中間、下層雛雞受悶而死。

(5)進舍後雛雞的合理放置。先將雛雞數盒,摞放在地上,最下層要墊1個空盒或是其他東西,靜置30分鐘。讓雛雞從運輸的應激狀態中緩解過來,同時適應一下雞舍的溫度環境,然後再分群分欄飼養。分群分欄時,按計劃容量安放雛雞,最好能根據雛雞的強弱大小,分開安放。弱的雛雞要安置在離熱源最近、溫度較高的欄內中,少數俯臥不起的弱雛,放在35℃的溫熱環境中特別飼養。這樣,弱雛會較快地緩過勁來,經過三五天單獨飼養護理,康復後再放入大群內。籠養時首先可以將雛雞放在較明亮、溫度較高的中間兩層,便於管理,以後再逐步分群到其他層去。

土雞生態養殖實用技術,育雛雞技術

(五)飼養管理

1.飲水

雛雞接運到育雛舍後要首先訓練飲水,即“開水”。只要捉住幾隻雛雞到水槽裡蘸幾下嘴,放到水槽邊便馬上學會飲水,其他雛雞就會跟著學。最初飲水可按使用量添加電解多維,如果雛雞見水後急不可耐,表明雞體脫水,應按使用量飲用口服補液鹽。雛雞在20~30小時內可先喂0.02%高錳酸鉀水,進行腸道消毒。有條件的最好在0~2周齡飲用涼開水,並添加0.8%的蔗糖和0.1%的維生素C,水溫以18℃為宜,雛雞飲水應堅持“不限量,不間斷”的原則。雛雞早飲水能加速雛雞腹內卵黃內營養物質的吸收,防止在高溫狀況下呼吸蒸發量大、體內代謝平衡紊亂而發生脫水死亡現象,可提高育雛率。

2.開食

雛雞第一次餵食稱為開食,“開水”後即可“開食”。前期應使用全價顆粒雞花料,2周後逐漸過渡到中期全價顆粒料,1月齡後過渡到自配全價粉料。第1周每50只雛雞配1個開食盤,以後每50只雛雞用料桶1個,每天喂料要基本吃完,不留殘料。最初幾天可間隔2~3小時加1次料,2周內每天4~5小時喂1次料,2周後每天喂5次,深夜不再餵食。5周後每天喂4次,晚上不再餵食,以促進其嗉囊發育,貯存足夠的食物供夜晚消化利用,以後逐漸減少飼餵次數,要堅持均勻飼餵,靈活掌握,少喂勤添的原則。

3.防獸害等

鼠類對雛雞的危害很大,輕者擾得雞群不寧,重者咬死大批幼雛,要注意防範。防止應激和傳染病發生。雛雞膽小易驚,對突然的聲響、鮮豔的顏色特別敏感,所以在餵食飲水時儘量避免用具的強烈撞擊;不要在雞舍內大聲喊叫;不要更換鮮豔的衣服突然進入雞舍。

另外,在雛雞的飼養管理過程中,還需要掌握看、聽、聞、摸相結合的技巧,其中“看”最主要。如看糞便顏色及稀薄程度;看雞群的精神狀態、飲食情況、羽毛光澤。聽叫聲、呼吸聲、排糞聲。聞雞舍內的氣味。摸雞的嗉囊大小、軟硬,摸胸部肌肉的肥瘦。這些都是飼養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細節。

土雞生態養殖實用技術,育雛雞技術

(六)育雛的環境條件

雛雞由於生理調節機能發育不完善,加上個體小,對外界環境條件變化的適應能力差,若環境條件稍有不適,就會引起應激反應,嚴重的會造成發病甚至死亡。因此,育雛的關鍵就是為雛雞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給予豐富的營養和精心的管理。在育雛階段的環境條件中,應滿足雛雞對溫度、溼度、通風換氣、光照強度和飼養密度等條件的需要。

1.溫度

環境溫度直接關係到雛雞的體溫調節、運動、採食和飼料的消化吸收,甚至與機體的抵抗力也有關係等。雛雞體溫調節能力差,溫度低,很容易引起擠堆而造成傷亡,也會加重雞白痢的危害。溫度計是測定育雛舍溫度的主要工具,溫度計懸掛的位置不要離熱源、門窗或進風口太近,亦不要掛得太高,以免影響測溫效果。溫度計懸掛的高度以水銀球與雞背部水平的高度為宜,平養距墊料5釐米,籠養距每層籠的底網5釐米。

育雛溫度隨著雞齡的增加而降低,具體要求為:1周齡內33~35℃,以後每週降低2~3℃,直到雛雞可以適應自然溫度則停止供溫。

溫度計的讀數只是一個參考值,實際生產中要看雛雞的採食、飲水行為是否正常。即採取看雛施溫技術,如果雛雞伸腿、伸翅、伸頭,奔跑、跳躍、打鬥,臥地舒展全身休息,呼吸均勻,羽毛豐滿、乾淨、有光澤,雞群分佈均勻,休息時姿勢舒展、十分安靜,餵食時十分活躍,食慾旺盛,則證明溫度適宜;雛雞擠堆,發出輕聲嗚叫,呆立不動,縮頭,採食飲水減少,羽毛溼,站立不穩,雞群堆擠於熱源周圍,發出“嘰嘰嘰”的叫聲,說明溫度偏低,溫度過低會引起癱瘓或神經症狀;雛雞伸翅,張口喘氣,飲水量增加,雞群遠離熱源,尋找低溫處休息,往圍欄邊緣跑,說明溫度偏高,應立即進行降溫,降溫時注意溫度下降幅度不宜太大;如果雛雞往一側擁擠,說明有賊風襲擊,應立即檢查通風口處的擋風板是否錯位,檢查門窗是否未關閉或被風颳開,並採取相應措施保持舍內溫度均衡;如果雛雞的羽毛被水淋溼,有條件的養雞場應立即送回出雛器以36℃溫度烘乾,可減少死亡。

溫度是育雛成敗的關鍵因素,必須嚴格實施,溫度偏低會嚴重影響雛雞的生長髮育和健康,甚至導致死亡。尤其是在低溫季節,如果加熱設備出問題,會導致育雛舍溫度迅速下降。育雛舍內溫度應保持相對穩定,如果出現忽高忽低的情況則容易造成雛雞感冒,抵抗力下降,導致其他疾病的繼發。育雛溫度隨季節、雞種、飼養方式不同有所差異。高溫育雛能較好地控制雞白痢的發生,冬季能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2.溼度

雛雞對相對溼度的適應範圍相對比較寬,第一週要求相對溼度為60%~65%,第二週為55%~60%,以後保持在60%即可,最高不要超過70%,最低不要低於40%。育雛前期較高溼度有助於剩餘卵黃的吸收,維持正常的羽毛生長和脫換。如果育雛舍過分乾燥,可以在育雛舍內噴灑消毒液,既能夠對環境消毒,又可以適當提高溼度。環境乾燥易造成雛雞脫水,飲水量增加而引起的消化不良;乾燥的環境中塵埃飛揚,可誘發呼吸道疾病。育雛後期需要採取防潮措施,如增加通風量、及時更換潮溼墊料、防止供水系統漏水等。潮溼不利於雛雞的健康,尤其是在採用地面墊料飼養方式的條件下,溼度過高會造成墊草潮溼。墊草潮溼會帶來很大危害,如雞隻羽毛髒亂、室內有害氣體含量高、細菌和真菌大量繁殖,引起傳染病增多、球蟲病嚴重、腿部疾病增加等問題。

3.通風

通風的目的是換氣,即主要是排出舍內汙濁的空氣,換進新鮮空氣,保證育雛舍內良好的空氣質量。

雛雞體溫高,呼吸快,代謝機能旺盛,每千克體重每小時的耗氧量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為家畜的2倍。此外,雛雞排出的糞便還有20%~25%尚未被利用的有機物質,其中包括蛋白質,會分解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氨和硫化氫),雛雞一般都採用密集的飼養方式,需要的氧氣多、產生的二氧化碳也多。若雛雞長時間生活在有害氣體含量高的環境中,會抑制雛雞的生長髮育,造成衰弱多病,以致死亡。

育雛前期,應選擇在晴朗無風的中午進行開窗換氣。第二週以後靠機械通風和自然通風相結合來實現空氣交換,但應避免冷空氣直接吹入,若氣流的流向正對著雞群則應該設置擋板,使其改變風向,以避免雞群直接受涼風襲擊。

舍內氣流速度的大小取決於雛雞的日齡和外界溫度。育雛前期注意舍內氣流速度要慢,後期可以適當提高氣流速度;外界溫度高可增大氣流速度,外界溫度低則應降低氣流速度。育雛舍內有害氣體的控制標準為氨氣不超過20毫克/千克,硫化氫不超過10毫克/千克。實際工作中通風控制是否合適應該以工作人員進入育雛舍後不感覺刺鼻、刺眼為度。

4.光照

光照關係到雛雞的採食、飲水、運動,關係到工作人員的管理操作,減少老鼠的活動。一般情況下白天利用自然光照,早晚可以使用燈泡進行人工補充光照。

光照時間控制:育雛期前3天,採用24小時光照制度,便於雛雞熟悉環境,找到採食、飲水位置,減少鼠害;4~7日齡光照22小時;8~21日齡,每天光照為18小時;22日齡光照14小時。育雛前期較長的照明時間有助於增加雛雞活動。

光線強度控制:第一週光照強度要適當大些,便於雛雞熟悉環境,頭3天每15平方米安裝一盞60瓦的燈泡;4~5日齡換為40瓦的燈泡;6~7日齡改為每40平方米安裝一盞40瓦的燈泡,傍晚停止光照2~4小時,使雛雞適應黑暗。第二週以後強度逐漸減弱,每40平方米有25瓦的白熾燈即可,並利用減少夜間餵食次數而逐漸縮短補充光照時間,第二週後如果光線太強容易誘發雛雞的啄癖。在1月齡以後過渡為自然光照。

光線分佈:要均勻,尤其是採用育雛籠的情況下,需要在四周牆壁靠1米高度的位置安裝適量的燈泡,以保證下面2層籠內雛雞能夠接受合適的光照。

光的顏色:以紅色或弱的白熾光照為好,能有效防止啄癖發生。

5.密度

飼養密度對環境衛生有一定影響,它影響雛雞的活動空間、採食和飲水位置、環境中有害氣體含量和空氣中粉塵的含量,對雛雞的精神狀態也有影響。在合理的飼養密度下,雛雞採食正常,生長均勻一致。密度過大,生長髮育不整齊,易感染疫病和發生啄癖,死亡率較高,對羽毛的生長也有不良影響。育雛期不同育雛方式雛雞飼養密度可參照下表。

不同育雛方式雛雞飼養密度表(只/平方米)

土雞生態養殖實用技術,育雛雞技術

飼養密度的控制要根據雞群在舍內的分佈情況進行調控,一般要求當所有雞隻都在雞舍內的時候,地面至少有1/3的空閒是比較恰當的。

6.飼養環境

雛雞飼養環境包括內環境和外環境。雞舍內環境的清潔主要是靠經常清掃糞便,更換墊料,合理的通風換氣,食槽、水槽的定時洗刷,利用消毒劑定期消毒等措施而得以保證。帶雞消毒要選用刺激性小、低毒或無毒的消毒劑,以免引發呼吸道症。帶雞消毒一般在夜間熄燈之後,以減少對雞群的騷擾。藥液的用量和稀釋倍數要按產品說明書的要求計算正確,用專用噴霧器向空中噴霧,可同時起到淨化空氣的作用。內環境不論封閉多嚴,亦離不開與外界通風換氣和人員的出入,可見雞舍外圍環境的衛生條件好壞亦很重要。如雞舍門前設置消毒池;清出的糞便要遠離雞舍堆積發酵;雞舍外圍空地種植樹木花草,能很好地改善外圍環境。

土雞生態養殖實用技術,育雛雞技術

(七)育雛方式

目前,在雛雞飼養中使用的育雛方式有籠養、網上平養和地面墊料平養三種。三種育雛方式各有自己的特點,養殖場(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決定使用哪種育雛方式。

1.籠養

是目前採用比較普遍的育雛方式。育雛籠為疊層式,一般為3~4層,每層高度約300毫米。兩層籠之間設置承糞板,間隙50~70毫米。籠養的初始投資較大,但是飼養密度增大,需要的育雛舍面積較小,便於管理,育雛效率高。籠養專用電熱育雛籠,或用火爐供溫。大型養雞場可用熱風爐供溫,其效果很好。

籠養育雛要注意2周齡以後的通風管理,如果通風不良會造成育雛舍內空氣中有害氣體和粉塵濃度升高,危害雛雞的健康;如果通風系統設置不合理則會造成進風口附近溫度明顯降低,而且舍內會出現通風死角。

2.網上平養

這種飼養方式是在舍內高出地面60~70釐米的地方架設網床,網床上鋪設金屬網,金屬網孔直徑為20毫米×80毫米,也可用木板條或竹板條做成柵狀代替金屬網。然後,在上面鋪一層塑料網並固定牢固,目的在於保持墊網的良好彈性,減小網孔以防雛雞的腿腳被夾住。料桶和飲水器放置在網床上,雛雞的採食、飲水均在網上完成。

網上平養舍內佈置有兩種形式:一是在育雛舍內全部地面都架設網床,雛雞在網床上生活,工作人員的操作也在網床上,這需要設置人員行走的專門網上走道,走道處下面的柱子比較多,能夠承受工作人員的重量;二是採用中間留走道,兩邊架設網床的方式,中間走道的寬度約1.2米,網床靠走道一側需要用金屬或竹網擋起來,以防雛雞從網床上跳到下面的走道,喂料和飲水設備放置在靠近走道的床面上,便於飼養人員操作。網上平養的供溫設施有火爐、育雛傘和紅外線燈。

網床一般需要進行適當的分隔以便於分群飼養,每個小圈為6~20平方米,可飼養雛雞200只左右。雛雞小的時候每個圈的面積小些,雛雞大了就要注意擴大圈的面積。

網上平養是比較理想的育雛方式。糞便、灑落的飼料和飲水落於網下,不與雛雞接觸,減少疫病發生率,雛雞成活率高。糞便在育雛結束後一次性清理,可節約平時清糞的勞力並減少對環境的汙染。缺點是網床建造需要一定的投資,如果床面固定不牢固會造成雛雞的腿腳被夾掛或落到床下。在育雛3周後要注意通風,以降低空氣中有害氣體含量和空氣溼度。

3.地面墊料平養

育雛舍地面平整並使用混凝土抹光,待地面充分乾燥後鋪設5~10釐米厚墊料,料桶和飲水器放置在墊料上,整個育雛期雛雞都生活在墊料上。平時注意用鐵耙疏鬆墊料,及時更換潮溼的墊料,加鋪新的墊料,育雛期結束後要集中清理墊料並堆積發酵處理。

這種飼養方式的優點是:平時不用清除糞便,不大量更換墊料,省工省時;冬季可以利用墊料發酵產熱而提高舍溫;雛雞在墊料上活動量增加,啄癖發生率降低;採用這種方式可以減少肉雞胸囊腫和腿部疾病。缺點是:雛雞與糞便直接接觸,容易感染球蟲病,其他細菌性傳染病如雞白痢、大腸桿菌病也較多;如果通風不良、墊料潮溼還發黴會造成雛雞感染麴黴菌病。尤其是在地勢比較低、排水不方便,容易造成墊料潮溼。因此,採用這種飼養方式應注意防止墊料潮溼,否則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

土雞生態養殖實用技術,育雛雞技術

(八)不同育雛方式的管理要點

1.籠養雛雞的管理要點

(1)防止網片的連接處鬆開。籠網的連接處如果有較大的縫隙則容易造成雛雞的腿腳被夾掛,甚至會有雛雞從縫隙處外逃。正常情況下籠網連接處基本無縫隙,但是當連接處的固定鐵片或鐵絲鬆動、脫落,或是某片籠網變形則會使縫隙變大。育雛籠的底網上要鋪設菱形孔塑料網,目的在於防止雛雞腳爪踩不穩甚至無法正常站立。鋪設的時候要把邊角壓平並固定。

(2)籠內飲水器的管理。通常在第一週使用小型真空飲水器(容量約為1千克,如果飲水器容量太大則其高度會接近或超過單層籠的高度,不便取放,影響換水工作),根據每個單籠面積的大小可在一個單籠內放置1~2個真空飲水器(可以按照每平方米籠底面積放置1個飲水器)。

如果育雛籠內安置有乳頭式飲水器,通常在第一週也要使用真空飲水器。第五天開始使用乳頭式飲水器,15日齡可以把真空飲水器撤掉,完全使用乳頭式飲水器。使用乳頭式飲水器要注意調節出水乳頭的高度,避免高度偏高導致有的雛雞無法飲水,每週調整一次乳頭式飲水器的高度。

(3)注意燈泡的安裝。籠養育雛環境管理中光線均勻分佈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當出現照明死角時會影響雛雞的發育,甚至可能出現鼠害。因此,燈泡應該在育雛舍內不同的高度安裝,使每層籠內都能夠獲取合適的亮度。

(4)減少雛雞逃出籠外。籠養育雛如果管理不當會造成部分雛雞逃到籠外,跑到地下或籠的下面,為飼養管理和衛生防疫帶來不便。尤其是免疫接種的時候,逃到籠外的雛雞有可能會遺漏防疫而在以後發生傳染病。及時調整育雛籠前網的柵格寬度,合適的寬度既不影響採食又不會使雛雞跑出來。大多數育雛籠的前網是雙層網片,雛雞周齡小的時候把網片錯開使柵格變小,防止雛雞外逃;隨著日齡增大逐漸加大柵格間距,方便雛雞採食。其他措施還包括將籠網的連接處固定牢固,取放飲水器的時候注意把籠門附近的雛雞趕到裡面以防止雛雞外逃,免疫接種的時候專門有人負責抓雛雞和控制籠門,籠門要固定牢固,減少驚群問題的發生。

(5)合理調群。育雛期間一般每週調群1次,或結合個體免疫接種進行調群。調群的目的在於調整籠內雞群的飼養密度,提高雛雞發育的均勻度。

在第一週的時候如果是4層育雛籠只用中間兩層,如果是3層育雛籠則使用中層和上層,以後每次調群向空籠內疏散。調群的時候把原來群內體重大的和小的分別取出放在新籠內,組成的新群有體重較大群和較小群,使調整後的老群和新群在每個單籠內的雛雞體重大小相對一致。

(6)清糞。疊層式育雛籠在每層之間有一個承糞板,用於承接雞籠內雛雞排洩的糞便。第一週每3天清糞1次,第二至三週每2天清糞1次,第四周以後每天要清糞1次。

2.網上平養雛雞的管理要點

(1)保證網床表面連接嚴密。網床通常是在離地面約60釐米處用木條或竹板架起來的一個平面,也有使用金屬網床的。然後,在竹木或金屬網床的上面鋪設一層菱形孔塑料網。雛雞在網上生活,糞便和拋灑的飲水、飼料落在網床下的地面上。網床要堅實,飼養人員能夠走在上面而不晃動或不會踩壞床面;竹木條之間的間距約為2.5釐米,間距過大容易導致塑料網下陷,造成飲水器和料桶放置不穩;塑料網片連接的地方要重疊10釐米並用鐵絲或尼龍繩固定,與牆壁連接處要使其邊緣與牆壁有15釐米的高度貼緊,以防止形成漏縫而使雛雞掉落網床下面。

(2)合理分群。網上平養育雛需要把床面用塑料網或帶有固定架的三合板分隔成若干個小圈,15日齡前每個小圈的面積約3平方米,每個小圈內飼養雛雞約120只,15日齡後可以擴大到6平方米左右,每個小圈內飼養雛雞約150只。如果不採用分圈小群飼養,大圈裡雞群過大對衛生防疫、飼餵管理、調整均勻度、觀察雞群等都不利。

(3)及時調整料槽和飲水器的高度。料槽和飲水器的高度要隨著雛雞日齡的增大而逐漸升高。開始第一週可以直接放置在網床上,從第二週開始要用吊繩將料槽和飲水器懸掛在房屋的橫樑上,料盤和水盤(或飲水乳頭)的高度要高出雛雞背部高度1~2釐米。料盤和水盤位置低容易使飼料和飲水拋灑到盤外而落到床下,高度太高會造成部分雛雞吃不到料,喝不到水。

(4)合理通風。由於網上平養育雛過程中雛雞糞便堆積在床下,育雛結束的時候才進行清理。如果通風不良則會造成育雛舍內空氣汙濁,影響雛雞的健康。一般要求在7日齡以後,在外界氣溫較高的情況下打開門窗或風扇進行適當的通風,排除汙濁空氣,保持舍內空氣的清新。

3.地面墊料平養雛雞的管理要點

地面墊料平養育雛是在育雛舍的地面先鋪一層厚度約7釐米的墊料,並適當踩壓,把飼餵用具和飲水器放置在墊料上,讓雛雞在墊料上生活的一種育雛方式。墊料管理是該飼養方式中最重要的管理內容。

(1)合理選擇墊料。墊料質量直接影響雛雞的培育效果。要求墊料乾燥、鬆軟、不發黴、無異味、吸水性良好。在生產實踐中一般可以選用乾燥的稻殼、碎麥秸、碎稻草、鋸末或刨花等,用前一定要進行檢查,保證沒有發黴,如果已經發黴則棄之不用。發黴的墊料容易引起雛雞發生麴黴菌病,發病後治療效果不良,對其成活率和生長髮育影響很大。

使用前墊料最好經過太陽暴曬,既可起到消毒作用,又可使其充分乾燥。挑出其中的尖利雜質以免傷及雛雞腿腳,混雜在墊料中的豔色雜質如紅色塑料帶等也應該挑出,以免雞隻誤食。

(2)防止墊料潮溼。潮溼的墊料容易發黴變質,也容易使細菌發酵產生有害氣體。防止墊料發黴的主要措施有:育雛舍要建在地勢高的地方,育雛舍內地面比舍外高20釐米左右,育雛前育雛舍要充分乾燥,預溫期間適當通風以排出舍內溼氣,減少飲水器的漏水,飲水器周圍潮溼的墊料及時更換,使用地下火道加熱方式,適當進行通風換氣。

(3)更換與加鋪墊料。每週要用鐵鍬或鐵耙將墊料抖松1次,抖松的同時還會使糞便落在下面,使墊料在表面,結塊的墊料和潮溼的墊料應及時清理出去。每週要用新的墊料在舊墊料上鋪一層,厚度約2釐米。

(4)使用棲架。棲架是用木棍製作的類似梯子形狀的木架,寬度1~2米,高度約1.5米,橫樑之間距離約50釐米。可以斜靠在育雛舍的牆壁上,也可以將兩個棲架頂部用鐵絲或繩子固定後呈三角形放在育雛舍中間。15日齡後的雛雞可以自己跳上棲架休息,可以減少與糞便、墊料的接觸,有利於保持雞體衛生。

(5)合理分群並及時調整料槽和飲水器的高度。可以參照網上平養育雛的管理要點。

(6)注意預防球蟲病。地面平養時,根據雞球蟲病傳播的性質,嚴格搞好飼料及飲水衛生管理,防止糞便汙染。堅持天天清除糞便,清洗籠具、料槽、水具,是預防雞球蟲病的關鍵。由於球蟲卵囊孢子化需要至少1天的時間,所以,天天做好糞便清除工作,可大大減少球蟲感染的機會。球蟲卵的抵抗力很強,常用的消毒劑殺滅卵囊的效果極弱。因此,雞糞堆放要遠離雞舍,採用聚乙烯薄膜覆蓋雞糞,這樣可利用堆肥發酵產生的熱和氨氣,殺死雞糞中的卵囊。乾燥和陽光直射可很快殺死卵囊。對於地面養雞的雞場,應定期剷除表土(3~4釐米),換以乾淨的摻有熟石灰的黏土,對預防球蟲病非常有效。採用地面墊料平養方式,雛雞發生球蟲病的概率要高於籠養或網上平養方式,需要定期使用藥物進行預防。

(7)室外運動。絕大多數地面墊料平養方式的育雛舍南側設置有室外運動場,20日齡後的雛雞可以在晴朗無風、天氣溫暖的情況下到室外活動,一般安排在上午10時以後到下午3時之前。如外界溫度低、風較大、有雨雪的時候不要讓雛雞到室外活動。雞群到室外活動時,可以在運動場撒一些青綠飼料讓雛雞自由採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