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刷手機時感到很無聊,為什麼還是放不下?

Ta丶黃天瑤


其實人在無聊的時候會比較容易進入一個無意識狀態,簡單點說就是你被自己的靈魂操控,理智狀態下我們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在無意識狀態下,我們的意識是模糊的,可能並不太清楚為什麼要做眼前的事兒,可能只是大腦在簡單的搜索信息,或者自動化處理可能發生的一般操作。比如說人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回憶起以前的事,雖然眼睛看著前面,但大腦卻看到的以前的情境,這是一個比較容易出事故的狀態,但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出事故,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駕車回到了熟悉的地方,而中間的過程你完全不記得了。

所以說,刷手機無聊時,最好的操作是給自己一個明確的信息,而不是用看手機疲勞了再睡覺。


造夢小兵


明明刷手機很無聊,可為甚麼放不下?這個問題問的好,現在基本上人人都有手機,小至3歲孩子大到七十歲老人,現在整個屬於社會普遍現象問題,包括孩子,像我們那個年代小時候沒有智能手機!手機的話也很少,所以孩子不是寫作業就是在大街上跑著玩,實在無聊就幫大人做一些家務。現在呢?可能是普遍生活條件比較好了,中國人普遍比較驕縱孩子。孩子不想做的,也就不勉強。現在孩子也懶得下樓跑的玩耍,更不會讓他幫忙做家務,只有在家刷手機。剛開始是無聊,但是刷的時間越長,他越會發現手機比較強大,上面的遊戲也好,功能也好越來越多。個個都很新鮮,他也就停不下來了,包括我們成年人,平時工作壓力大也很累,到家就想玩玩手機放鬆一下,對孩子老人關懷越少自己就越想不起來,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無聊也要翻看手機看,具體看的啥?過會自己也不知道!可能是一種釋放吧!老人也是!在家都玩手機沒人說話,實在很無聊也拿著手機看看朋友圈吧!算是一種寄託!





醫療健康美容管理中心


這個問題可能困擾著很多人,但如果知道真相以後,可能會驚呼一聲:“原來這並不能怪我呀!”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手機會讓人上癮?你可能注意到我的措辭了,我沒說“你刷手機上癮”,而且說“手機讓人上癮”。

首先,心理學家研究證實,人天然就是喜歡做事情能有實時的回應。

比如你和別人說話,別人毫無反應,你一定會很生氣。如果一個人長期這樣對你,你就會對他失去興趣,再有不理他了。這是人的天性使然,每個人都如此,並不是只有你我才這樣的。

手機的每一個操作,都會及時給我們回饋,讓我們的大腦能夠獲得滿足,體驗到快感。正是迎合了我們的生理需求。

其次,手機針APP對人都對人的這種心理做過優化。

手機App的背後,不僅有程序員,更有很多心理學高手,他們都深知人有這種心理。所以,用戶的每一個操作之後,手機都會給你設計一個及時的反饋,哪怕是斷網了,也會設計一個進度條或一個旋轉的小圈圈,提示你“正在努力加載,請稍後……”,讓你及時得到回饋。

手機軟件開發人員還會針對人的好奇心理,設計各種提示,讓你忍不住點進去看看,比如微信中的小紅點,不是有很多人不把小紅點點沒都睡不著覺嗎? 其實這些就是軟件開發人員針對人們的心理有意設計的。

想想吧,我們一個人,怎麼能鬥得過那麼多“老謀深算”的軟件背後的程序員和心理大咖呢?

第三,刷手機上癮,也不能完全怪手機,我個人生活沒有明確的目標,只能用刷手機來消磨時間才是正的原因

瞭解了原因,下面我來談談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狀態:

手機和軟件背後的設計我們無法改變,其實也無需改變。他們的那些設計本身其實並無不可,想得到及時的反饋,本是我們人類的自然需求。手機那樣設計,只不過是為了迎合我們的這一天然的需求罷了。真正想要改變,還要從我們自身上想辦法。

1、首先必須要有一顆想要改變的心。

“上帝救也不了一個不上船的人!”如果一個人自己不想改變,那就誰也幫不了他。你能問出這個問題,說明你內心希望改變現狀,只是還不知如何改變。所以我覺得你是有希望改變的人。

2、手機是工具,看你怎麼用。

比如像一把刀也是工具,你拿他削蘋果,他就是一把水果水果刀;但如果拿他去殺人,他就是一把兇器。

手機也一樣,你拿他打遊戲,他就是個玩具;你拿他它去聊天,它就是一個溝通工具;你它去學習,它就是一個學習工具……。所以關鍵還是要看你用他做什麼事。

3、給自己一個目標,讓你刷手機的時間變得有意義。

我現在每天用在手機上的時間也很多,但我大多數時間是用它來學習和發頭條。我現在的目標就是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並把自己學習的收穫分享出來。

你也可以的!

讓我們一起加油!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不知道你是怎麼看的呢?

  • 我是心若花開,一個心理學的愛好者。我願意和你一起探討人生難題,請你讀後把你的看法留下來,我將為非常感激!謝謝!

心若花開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也有過那段時間!

沒有危機感

之前的我在一個很安逸的環境工作,每天除了工作,其他時間都是在玩手機,打遊戲!沒人說沒人管,工資不少發,人在這種環境下很容易墮落,我就是個例子!


改變自己

要想改變自己一個方法就是跳出現在的環境,到一個新的環境中去,對周邊的不確定性可以增加你的危機感。如果暫時沒辦法改變環境,那就靠自己的毅力了,最好是找件有意義的事,堅持做下去。就像看書,練字,學技能等等都可以,相信只要堅持,你就會改變現在的自己!

我是因為環境的改變,使我的危機感增加,當時又很迷茫不知道幹什麼,只能硬著頭皮看了幾本書,這才慢慢找到自己!所以,加油吧!


皮兜子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手機的普及方便了大眾的生活,互聯網的發達使人們逐漸的發現自己或多或少都有了手機依賴,我們在手機上可以獲取我們想要的眾多信息的同時,也花費了我們更多的時間。

一個危機也逐漸的顯露出來,哪就是我們對手機的依賴在增強,有一些人發現自己明明感到刷手機時的無聊,知道自己沉迷手機中是一種浪費時間的事情,但就是放不下。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古希臘哲學家認為快樂是生活的目的,是上天的最大善意。生物學也認為人作為動物,享樂是其本能。

一個人面對一大堆工作時,大腦首先的反應的是抗拒,如果個體自覺意識差,馬上就會妥協,轉而去幹自己喜歡的輕鬆愉快的事情,直到工作到了最後期限,我們才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完成它,這就是所謂的拖延症。

其次當我們習慣了刷手機後,往往會無法擺脫手機信息的爆炸性更新,大腦會強迫你去不斷更新信息,從而產生很強的手機依賴。經常使用手機的人大腦認知能力會下降。

所以想擺脫這種現狀,就要讓自己果斷刪除一部分只會帶來觀感刺激,對自己工作沒有用的軟件,雖然剛開始會很難受,但是一段時間後,你對手機的依賴就會有所減少。

再有就是規定處理手機事務的時間,除此時間外儘量避免接觸手機。讓自己的工作能在專注的過程中度過。

習慣本身就是一種記憶的再現,當你想改變刷手機的習慣時,可能會極不適應剛開始的生活,但是隻有堅持下去,讓另一種良好的習慣代替刷手機的習慣後才會有效解決問題,因為改變一個習慣本身就是一件艱難的事情。

手機功能的增加本為更好的服務使用者,但是如果使用不當,後果可能就很嚴重了。



齊天大猴


感謝你對當下現狀的關注。

我認為,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標誌,手機已經成為身體延伸的一部分。一句話,我們已經離不開手機了。

其次,手機帶來的問題也愈發突出,比如,手機成癮,手機依賴症,手機控等等。怎麼辦?

再次,因過度玩手機、依賴手機而引發的視力問題,頸椎問題,甚至健康問題也不容忽視,怎麼辦?


正德立身學以致用


錯了,手機現在對一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我不是說拿著手機很無聊,而是你沒拿到手機你沒用到用處而已其實現在一部手機對一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有的人用一部手機就能養活全家人,一個月的開銷,一部手機有的人就能搞定了,可是有的人他什麼都不懂,只會打電話發短信,對這種人來說只能拿來打電話看短信了,一個是手機電話,一個是智能手機,兩個方面不一樣,智能手機能做很多事情,有的人會用手機,他就能用一部手機解決一切問題,不會玩手機的,收了這些也沒有用


紫金飛仔



大家是不是有這樣的經歷?老是想玩手機,甚至有時候玩到無聊還是放不下;又或者剛放下,不知不覺又拿起來了。常常悔恨,然而又很難剋制住。往往還會進入一個抱怨自己-->下決心改變-->改變失敗-->更加抱怨的邪惡怪圈。能看得開的,自我放棄了,隨緣了;有些看不開的,甚至會因此而變得自卑,抑鬱。

如何解決這個困擾?

一,為避免陷入邪惡的怪圈,大家要一定要了解習慣的力量。

曾經我剛到澳洲的時候,沒什麼朋友、社交。無聊的時候就刷手機,剛開始看看新聞,頭條什麼的;後來看小說,昏天暗地的。半年後我出現了題主所說的問題,放不下手機。

或許是生活太無聊,又或者是手機太有趣?其實都不是。我發現我放下不手機,只是因為我已經把刷手機養成了一種習慣。

《習慣的力量》這本書的作者查爾斯·杜希格說習慣是這樣養成的(順便安利下這本書,可以讓大家更清楚的認識到習慣的力量,併科學的調整自己的行為):

這個循環就讓我把刷手機養成了習慣。那麼有沒有辦法改掉這個習慣呢?

二,建立替代行為

「習慣無法被改掉,只能替換慣常行為」,這是這本書的作者告訴我們的最重要的結論之一。這顛覆的長久以來大家對改變習慣的一貫想法。像老邪我,在看到這本書以前,認為要改變一個習慣就是要憑自己的意志力,強迫自己不去這麼做。大家想想,這是不是很難?又有多少人能成功呢?舉個例子,我兒子吃飯總喜歡把腳放在板凳上,為此我天天監督他,看到就說,然而真的是收效甚微。我們總是試圖徹底改掉一些行為習慣,但又缺乏科學的方法,硬來往往事倍功半。除非你意志力特別強大,否則很難見效。

所以當你想要改變一個習慣時,我們要思考的是,有什麼行為可以進行代替?

根據書本上的知識,對於如何替代刷手機習慣,我總結了如下幾個建議:

1,能利用碎片時間的。

我想真正一天到晚都在刷手機的人還是不多的。如果你回想一下就會發現,一天中的整塊、大塊時間還是用來幹正事了(工作,學習等),然後那些碎片時間、休息時間都用來刷手機了,畢竟,手機號稱是碎片時間殺手嘛,只不過這些碎片時間全部累積起來可能很驚人就是了。

現代社會節奏越來越快,我們很難安靜下來,好像只要稍微有點空閒時間,總想著做點什麼,不然心裡感覺慌慌的……這時候,你就想著必須要做點什麼,但又不太累能放鬆的,於是就刷手機了。這是大部人養成刷手機習慣的緣由之一。

所以,如果你打算用一個行為代替刷手機的習慣的話,一定是和手機一樣,隨時都能做的事情,能有效殺掉碎片時間,比如和人聊聊天,嚼嚼口香糖,全身舒展舒展,活動活動等。相信大家總能想到合適自己的。堅持做形成習慣就能替代。

2,不需要強大意志力的。

常聽到有人說我無聊的時候就背單詞、學英語。這對我而言是扯淡——相信對大多數人也是如此。我要有這意志力,英語8級都過了。實際上號稱天天背單詞的,可能還在準備4級考試,哈哈。除非是它們已經成為了你的習慣,否則我敢保證這些你都堅持不久,因為他們都非常消耗意志力。你問我為啥知道,我會告訴這個嘗試在我身上已經發生了10遍麼?

所謂的意志力是為了實現某一目標,所具備的克服困難的精神力量。玩手機基本上是不消耗意志力的,因為你玩手機的時候毫無目的,更談不上克服困難了,壓根不存在!但是寫文章,學英語、背單詞就不一樣了,就像寫文章時你的目標是為了完成一篇網紅爆文,而實現這個目標的路上困難重重……(就像老邪現在要加v,明明努力回答問題了,可就是沒有優質回答......)。

人類是趨利避害、貪圖享受的動物,不是說是懶惰推動了世界的進步麼?做一件事情是純享樂,沒有任何不利後果,比如刷手機;而做另一件事需要集中精力,調動能量去做,還不一定有好結果,就像背單詞,你會願意做哪個?當然是刷手機了!

所以,如果你打算用一個行為代替刷手機的話,一定是和刷手機一樣,不需要消耗意志力的,比如說發呆、聽音樂、胡思亂想(粉絲暴漲,加v成功什麼的)。

3,跟手機一樣能隨身帶著的。

為什麼我們總是刷手機而不是打撲克?這兩件事都不消耗意志力啊?因為你隨時都帶著手機,不知道做什麼的時候就可以把手機拿起來刷,可是我們不能隨時隨地打撲克。(即使打,也是拿著手機在鬥地主吧,哈哈哈)

大家都知道的一個寓言故事,母親要出門幾天,擔心懶兒子吃不著飯,就烙了一個大餅套在他的脖子上,結果這位母親回來的時候發現兒子已經餓死了,而那個大餅只有靠近嘴邊的部分被吃掉了。所以人其實比你想象的還要懶,如果我們手上經常攥的不是手機,而是個別的什麼東西,比如橡皮泥,可能我們就不是刷手機,而是捏橡皮泥了

所以,如果你打算用一個行為代替刷手機的話,一定是和手機一樣,能隨時帶在身邊的,比如說:kindle看書、小人書什麼的。


結語

放不下手機,其實不過就是一個普通的習慣而已,大可不必憂心忡忡,又或是自怨自艾,只要找對了替代的行為,就能改變它。

祝題主,也祝有同樣問題的看官,早日完成習慣替換,更健康積極的面對生活,謝謝大家。


海外黃老邪


做為一箇中年人,我來說說內心的想法。

自從手機走進人們的生活中來,經過不斷的更新換代,去劣存優,已經有快二十年了吧,最早用的手機,功能較少,能接打個電話,把手機別在腰上,是一種炫耀,也不怎麼玩手機,慢慢的,手機發展到彩屏和功能較多的時候,漸漸有了能玩遊戲,看視頻,上互聯網,照相,聽歌,等等,增加了玩樂,購物,看電視的時間,人們運動的少了,一有空閒,總想拿著玩玩,在人們上班期間,忙的時候,也沒時間看,也覺得沒什麼,是因為工作的忙碌佔據了你玩的時間。確實,手機現在已經離不開人們的生活,很多事情都能在手機上搞定,給人們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去幹更有意義的事情。


70後的感想


1.長期打算。

你覺得你“墓誌銘”上應該寫什麼好呢?如果你一直這樣下去會怎麼樣呢?給自己製造緊迫感。

如果我改變會怎麼樣呢?給未來與期許。

2.微習慣。

辦法很多,但你不需要全知道,也不可能全知道了才去行動,儘快行動起來就好,哪怕開始只是一小步。

讀書可以只讀五分鐘,或許你一頁也讀不下去也無所謂;鍛鍊身體,只做一個俯臥撐,或許這不會讓你長一絲肌肉。這些小的行為或許沒有什麼大的改變和益處,但至少我們向著那“堡壘”發起挑戰了。只要堅持,堅持每天都去做一點就好,只要等待那個轉變的時刻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