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人物 追憶終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邵化舟老先生


汝州人物      追憶終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邵化舟老先生


汝州人物 追憶終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邵化舟老先生

邵經發/口述

譚國強/文

邵化舟(1885.4~1965.1),字仙舫,汝州市米廟鎮大劉莊人。自幼聰穎,勤奮好學,成年後忠厚持重,誠信待人。邵化舟老先生一生不慕榮利,敬惜字紙,舍衣舍粥,舍藥舍茶,扶危濟貧,積善成德的事蹟在汝州、郟縣、寶豐等地有口皆碑,鹹以“善人”稱之。

1915年春,邵化舟感染瘩病(一種毒瘡),在臨汝縣紅十字會明善堂慈善醫院看病期間,得到了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十天內便大有好轉,半月後治療痊癒。在住院的這半個月,自己親眼看到的,和聽別人講述的明善堂慈善醫院所做的善事數不勝數。那場大病痊癒後,深受感動的他自願的加入了明善堂慈善醫院,一干就是十年。十年來他團結師傅,團結會員,精心鑽研中醫學理論與實踐,時間不長就能獨立開展工作。同時認真學習前人留下的勸善書籍,如《二十四孝》、《宣講拾遺》、《宣講精華》、《宣講大觀》、《賢孫孝祖》、《感親孝祖》、《仁慈格天》、《盛德格天》、《天眼難瞞》等書,用書中的勸善故事和內容,在日常中對人們進行宣傳講說。後來紙坊東趙落西街張中、相老六也先後進了明善堂,他和張中一個說一個唱,配合的非常默契,常年在城鄉的寺廟、集市等地宣講善書,勸人為善。

汝州人物      追憶終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邵化舟老先生


鋤禾日當午,旱滴禾下土。誰只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邵化舟老人從懂事起到病故,都非常珍惜每一粒糧食,幾十年如一日,吃完飯的碗像洗過一樣乾淨。吃齋行善以來,從不吃各種動物的肉食蛋類。除此之外,他還把:“酒色財氣禍非凡,老也戒嚴,少也戒嚴。”雕刻成匾掛在屋內,當做座右銘來嚴格要求自已,並教育兒女:“尊婆愛媳,尊老愛幼,孝敬雙親,艱苦樸素,勤儉節約,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辦事。”同時又常勸世人:“有本事好惹事,惹出事來無本事。無本事能忍事,事能忍下算本事。怕事忍事不生事,自然無事。”

汝州人物      追憶終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邵化舟老先生


1926年春,在紙坊街北街成立臨汝縣慈善會貧民救濟所,(現紙坊北街翟東海家),而後又遷址紙坊南街(現紙坊南街邵經發家),他為該所負責人,從此遷居紙坊街,並定居於此。從1926年夏季開始,他在大門口設茶臺​,為過路客人免費供應清涼可口的竹葉薄荷茶,到1965年他病故,從未間斷一年,解放後又在大門口增設打氣筒、膠水、剪刀、補皮等工具,專為過路拉車客人提供修車方便。

1937年農曆三月十七日,他聞訊郟縣西關土匪與部隊交戰,第二天一大早,他帶領數十名男性慈善會員趕往現場,在雙方交戰現場,他高高舉起紅十字會會旗後,雙方隨即停戰。在搶救傷員中,他發縣土匪這方有兩位年輕姑娘是被擄掠過來的,便與土匪頭目進行交涉,最終將兩位姑娘從土匪窩中解決出來,其中一位武姓姑娘,為報答救命之恩,認邵老為乾爹。

汝州人物      追憶終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邵化舟老先生


1939年農曆四月十九日早晨,他在集市場準備演講前,見長阜街一男青年挑一擔小魚小蝦,在集市上叫賣,他看見後按賣蝦人說的價格全買後,全部倒入黃澗河內放生。後來這個青年又連續兩次賣小魚小蝦,他又全部買來放生,受到感動的那位賣蝦年輕人,從此再沒有賣過魚蝦。

1940年農曆二月初六,紙坊牛王寨一個叫孫明善的男子,聽別人講述邵老在自家門口設免費茶臺,在紙坊街集市三次買小魚小蝦放生,以及救死扶傷等故事後,自願將自家在牛王店東南兩塊九畝二分地,捐增於明善堂舍藥局永久為業。邵老的一言一行,同時也感動了紙坊南街的大戶韓學立、韓自立兄弟倆。1942年,汝州地區連年大旱,莊稼絕收,兩兄弟主動開倉放糧,救活很多貧民百姓,在當傳為佳話。

汝州人物      追憶終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邵化舟老先生


1946年三月,紙坊張莊村一降姓女子,得了頭疼頭暈病,聽人說紙坊街卲化舟醫術非常好,便前來問診。邵老對其治療中,瞭解到她是個孤寡老人,就免費給她給開六付中藥,誰知這六付中藥服後,頭疼頭暈病從此再沒復發,受感激的這位降姓孤寡老人也自願地加入慈善會。隨後高氏、張氏、汪氏、李氏、姚氏、寶豐趙莊鄉趙莊村文先生、汝州邢村張先生、長阜街何先生、東趙落相先生、武巡杜先生、張莊張先生、牛王孫先生、西趙落閔先生、焦村焦先生等先後加入慈善會。

1948年九月的一天下午,從汝河南小屯一帶過來一膀大腰圓的中年男子,牽著兩頭膘肥體鍵的棕色騾子,一頭騾子上馱著棉花,另一頭騾子馱著綠豆。從紙坊西寨門進寨後,到糧行準備出售貨物,因韓姓糧行老闆給的綠豆價格過低,就順街一路東行,當走到東街東門外時,紙坊東街的李高見後起了歹心的,看中了那位客商的兩頭棕色騾子,轉身回家持槍將那位客商殺害於康街北花地疙瘩。邵化舟得知後,為防野狗吞食屍體,他和張中一起將那位商人的屍體就地掩埋,並派人到小屯一帶四處打聽死者的住處和家人,五天後死者人的家人把屍體運回葬埋,隨後死者的家屬又專門來到紙坊,感謝邵化舟老人全家。

汝州人物      追憶終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邵化舟老先生


1946年農曆臘月初七,他在門口見一男子肩背兩隻大雁從北街過來,當看到兩隻大雁還活著時,便將兩隻大雁抱回家裡。兩個孫子見到抱回家的兩隻大雁非常高興,心想爺爺買兩隻大鳥幹嗎?要麼是過臘八節給咱殺殺吃肉?要麼是給咱倆玩?兩個孫子興奮地問他買這弄啥?他告訴他們說:“這鳥是一種候鳥叫大雁,每年的這時候,它都在咱這地方定居,等春暖花開時,它又到另一家去生活”。兩個孫子高興地等呀盼呀,從臘月初六等到二月二,七個節日都沒吃上大雁肉。心想吃不成肉能玩也行,誰知經過他的精心餵養和治療,兩隻大雁的槍傷痊癒了,農曆二月十九日早飯後,他把兩隻大雁在房后王園(紙坊寨內的一處空園,內有菜園、竹杆園、樹園)內放生了,街坊鄰居都為他的這一善舉而讚許。

1947年,八路軍為摸清紙坊街當地會道門組織及惡勢力人員情況,裝扮成小商小販,把紙坊街那些欺壓百姓,作惡多端人員的情況,撐握的一清二楚。並於1948年農曆正月十三日午飯後,正式解放紙坊街,當時反動分子們到處宣傳說:“共產黨共產共妻,有打狗隊、有聽房隊”。老百姓也弄不清到底誰好誰壞,只要有點風吹草動,就四處亂躥,那天臨汝縣慈善會貧民救濟所院內,一下子擠了150多名避難的人。八路軍的排擊炮就架設在康街北花地疙瘩上,向紙坊街的王園空地(慈善會東牆後就是王園)放了三炮來震懾反動組裝,其中有一枚炮彈落在了慈善會屋內後,並未爆炸,150多人安然無恙,事後人們都說這是邵化舟老人吃齋行善的福報。

汝州人物      追憶終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邵化舟老先生


汝東一帶廟會眾多,又興“待客會”,每年從正月初六傅樓第一個開始,到十月初十的中王廟最後一個結束,幾乎各個村都有會,會上家家戶戶都有客人。紙坊人把古剎會看得比過年更重要,會期時說書的、唱戲的、買賣東西的應有盡有。其中會期最長,規模最大的是泰山廟會,向東輻射至郟縣,西至縣城,南至寶豐,北至登封。年年三月二十八和八月十三廟會期間,都要唱大戲,最多的一次廟內五風樓唱的是越調,廟外西戲臺唱的是二夾弦、東戲臺唱的是豫劇,三臺大戲為大會祝興,真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邵化舟老先生為了弘揚傳承積德行善理論,每次廟會都在廟內講善書。有次他和張中兩人正在講述《二十四》孝中王祥臥冰求魚的故事時,坐在前邊第一排中間的那位五十多歲的男聽眾,突然牙痛,只見他掏出銀針,朝頰車、合谷、下關三個穴位紮上三針,不到十分鐘那位聽眾的牙就不痛了。演講結束後,一傳十十傳百,這人求他扎針治腰疼,那個求他扎針治腿疼,圍得水洩不通。幾十年來他免費為他人扎針治療各種疼痛的人和發放的膏藥不計其數,那一帶人都稱他神針邵化舟。

紙坊、中王、張李槐莊史老富,1950年結婚,結婚多年不育。因無生育能力,家庭夫妻、婆媳關係緊張,後經他二年多的中醫調治,於1956年生了一男孩,從此家庭和睦。史老富也因此跟邵老從事中醫學習,後來在紙坊公社中王大隊開設的村級診所還小有名氣。

汝州人物      追憶終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邵化舟老先生


邵化舟老先生總是有幹不完的活,做不完的事,他平時走在路上,見到路中有磚頭、石頭,他都將它搬到路邊。雨過天晴時,他又用鐵掀填平街道上,因下雨衝出的水溝和車輛碾過的車轍。79歲已彎不下腰的他,見到路上有障礙物時,就用腳或柺杖將其慢慢移到路邊,80歲那年他走了,因那年月正處於文革前夕的“小四清"運動,他的家人沒有為他的葬事大操大辦。後來他的街坊鄰居、親朋好友、同行學友、學生、受過他教育的人們,有的到墳上,有的到家中以不同的形式來寄託他們的哀思。特別是東趙落的張中老人,隔月兒四十就到邵家,對著他的遣像鞠躬磕頭,訴說著他們師徒之間的情意,追憶著這位平凡善良,一輩子默默做好事的老人。

他的長孫為牢記他積德行善的事蹟,特編一首打油詩:

祖父一生多行善,吃齋唸佛受稱讚。

酒不溼唇博不賭,牌不沾手煙不染。

修橋修路積陰德,舍藥舍粥解人難。

春防天花進千家,路憐暴屍挖坑掩。

勸良勸善勸人孝,身教言傳稱典範。

民國年間國雲亂,百姓生活更辛艱。

懸壺濟世不收費,四鄉誇他菩薩男。

中華全國慈善會,他啟汝城分會點。

祖父好事說不盡,家訓家風子孫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