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關係》邦尼遭媽媽壓榨,母女關係惡化,衛哲一語化解危機

《完美關係》邦尼遭媽媽壓榨,母女關係惡化,衛哲一語化解危機

01、

在如今這個日漸文明的社會里,仍有一些偏遠地區存在著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社會的文明並沒有蔓延到那些偏遠的地方。

《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安家》裡的房似錦,這些電視裡的角色不是平白無故塑造出來的。藝術的根本源於生活,可能電視裡的劇情過於誇張,但恰恰是超出實際的部分,因為戲劇的衝突太重,才更容易引發觀眾的思考。

我常常會聽到一些女孩子被叫“招弟”“引弟”之類的名字,這裡的女孩子,從出生起,就被寫好命運普,生活更不會有“公主夢”和“童話夢”,她們的存在只不過是哥哥弟弟未來的“贊助商”。

她們的家庭像極了剝削階級,她們更是像極了被壓榨的窮困的人民。

她們即便努力的成長,憑藉一己之力好不容易過上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也會被揮之不去的原生家庭接二連三的牽絆。她們即便逃離,又能逃到哪裡去?都是一脈相承的親人,是她們這輩子都無法擺脫得掉的。

既然擺脫不掉,又無法改變,那就只能改變自己的態度。

02、

最近的熱播劇《完美關係》裡的邦尼也是一位被“重男輕女”思想壓榨的女孩子。

邦尼的媽媽帶著弟弟邦威來到上海打著探望的邦尼的旗子,實則是來問邦尼要10萬塊錢,給弟弟邦威出上大學的學費。

《完美關係》邦尼遭媽媽壓榨,母女關係惡化,衛哲一語化解危機

邦尼氣不過質問母親,憑什麼弟弟的學費要讓她來出。

母親理所當然的說, 她作為姐姐就應該出。

邦尼回想過去的那些年,小時候,小朋友放學回家都去玩兒了,她卻一路拼命的往回家跑,要照顧弟弟,怕回去晚了,捱罵;

邦尼從小就很努力的學習,考上了全縣最好的高中,可媽媽不讓上,媽媽執拗的覺得“女孩子念那麼多書幹嘛,上個技校出來,趕緊賺錢供弟弟讀書”;

後來邦尼考上了大學,媽媽不同意她繼續唸書,邦尼就靠自己賺到了去上海的車票錢;

再後來,大學四年的時間,邦尼不但要拼命學習,還要利用課餘時間打好幾份工拼命賺學費。

直到現在,畢業好幾年,也沒能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扎穩腳跟,可媽媽卻帶著弟弟來“討債”了。

作為一個孩子,一個人在外求學,得不到家人的關心和噓寒問暖,等到的卻是媽媽義正言辭的向她索要弟弟的學費。內心的不平衡感和莫大的委屈,誰能吞嚥?

《完美關係》邦尼遭媽媽壓榨,母女關係惡化,衛哲一語化解危機

在本該無憂無慮的年紀裡,卻要像大人一樣考慮生活;在本該躺在父母懷抱裡享受時,卻要張開還未豐滿的羽翼抵抗生活裡的狂風驟雨。

受傷了獨自療傷,委屈了獨自吞嚥。家人從不關心你過的好不好,只關心你有沒有賺到錢。

因此,邦尼恨透了自己的家庭,不願面對自己的家人,常常與母親發生爭執,看見囂張跋扈的弟弟就恨得咬牙切齒。

03、

公關達人衛哲把邦尼和她媽媽的關係作為公關危機進行了化解。在衛哲找邦尼談心的過程中,客觀理性且充分的分析了“邦尼母女關係惡化”背後的原因。

《完美關係》邦尼遭媽媽壓榨,母女關係惡化,衛哲一語化解危機

“重男輕女思想”並不怪邦尼的媽媽,這是環境導致的,可能邦尼的姥姥也是這樣對待邦尼的媽媽的,邦尼媽媽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受這樣的觀念很深,所以她今天這麼對邦尼,一點兒也不奇怪,甚至在邦尼媽媽眼裡,她都不覺得這是在傷害邦尼,反而還會覺得邦尼不懂事,太任性。

可是即便是這樣,邦尼就活該承受這些嗎?

對呀,不然怎樣?誰有能力決定自己出生在哪裡?誰又有能力決定自己的生身父母是誰?

恰恰是這樣的環境,導致邦尼從小就好強,就努力,靠自己的奮鬥來到大城市裡,開闊自己的眼界,以後當邦尼有了孩子,至少她的孩子不會成為第二個邦尼。

衛哲說服邦尼,不要在帶著恨意去看待自己的家庭,如果這樣,無論是邦尼去了紐約還是波士頓,她永遠還是那個小縣城的邦尼。

《完美關係》邦尼遭媽媽壓榨,母女關係惡化,衛哲一語化解危機

決定一個人是誰,與地域無關,與心胸有關。

其實衛哲說服邦尼的這套法則,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換個角度看問題,不要把自己逼近思維和心態的死衚衕裡。

出身就是一個既定事實,你無法改變,與其用仇恨的心裡對抗原生家庭,倒不如轉變自己的心態,不要一味的陷入主觀情感裡,而要客觀理性的重新審視大環境。

04、

邦尼母親最終也在江達琳的訴說下,改變了自己的觀念。這些年,把太多的經歷和心血都花在了兒子身上,而忽略了女兒的感受。

都是媽媽十月懷胎所生,哪有母親不心疼孩子之說。可是老家祖祖輩輩都是這樣的觀念,這樣的風氣,作為母親,也無能為力。

《完美關係》邦尼遭媽媽壓榨,母女關係惡化,衛哲一語化解危機

邦尼從衛哲理性客觀的角度接受了媽媽的重男輕女的思想,邦尼的母親從江達琳感性的訴說下得知了邦尼的不易,從而意識到了自己對邦尼造成的傷害。

劇情結尾,邦尼媽媽帶著弟弟返回老家,深知自己帶給邦尼的負擔和傷害,內心迫切的想見自己的女兒,得到女兒的原諒,邦尼最終還是躲在了小角落裡,目送媽媽的離開,並沒有當面見媽媽。

道理終究是道理,可是20多年不公平的待遇,情感的傷害卻不是幾句乾巴巴的道理能撫平的。母女都需要時間好好療傷。

《墨菲定理》裡有一條換位思考定律: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多一份理解,可能就少一份怨恨。

作者:張小暖,觀都市生活,寫萬千情感,走心也走情,如果您有情感故事,歡迎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