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書論精粹

1、書之神韻,雖得於心,然法度必講資學。

沈括《夢溪筆談》

2、執筆之法,實指虛拳。運筆之法,意在筆先。

清.馮武《書法正傳》

3、古之所謂實指虛掌者,謂五指皆貼管為實,其小指貼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緊握之說也。握之太緊,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書必拋筋露骨,枯而且弱。

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4、用筆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斂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虛如握卵,此大要也。

唐.盧攜《臨池訣》

5、書法者,書而有法之謂,故筆落紙上,即入“法”中,動靜皆能含法為上乘。唐.歐陽旬《用筆論》

古人書論精粹


6、今書之美字鍾、王,其功在執筆用筆。

元.解縉《春雨雜述》

7、盧公忽相謂曰:子學吾書,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虛掌實指,指不入掌,東西上下,何所閡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點畫爾,拘於一字,何異守株!

唐.林蘊《撥鐙序》

8、大凡學書指欲實,掌欲虛,管欲直,心欲圓。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古人書論精粹


9、執筆低則沉著,執筆高則飄逸。

清.梁獻《執筆論》

10、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獻酎之麗。

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11、筆心,帥也,副毫,卒徒也。

清.劉熙載《藝概》

12、昔人傳筆訣雲:“雙鉤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後。”論書勢:“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折釵股。”

明.豐坊《書訣》

古人書論精粹


古人書論精粹


古人書論精粹


13、大字運上腕,小子運下腕,不使肉襯於紙,則運筆如飛。

明.豐坊《書訣》

14、寸以內,法在掌指;寸一外法在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變也。

元.鄭鑠《衍極並注》

15、張長史折叉股,顏太師屋漏法,王右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風鳥出林,驚蛇入草,索靖銀鉤蠆尾,同是一筆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

黃庭堅《論書》

16、書重用筆,用之存乎其人。故善書者用筆,不善書者為筆所用。

劉熙載《藝概·書概》

古人書論精粹


古人書論精粹


古人書論精粹


17、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兩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下筆點畫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

東晉.衛鑠《筆陣圖》

18、把筆深淺,在於去紙遠近,遠者浮泛虛薄,近則瘟鋒體重。

唐.盧攜《臨池訣》

19、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鉤迴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依筆,則有力。

黃庭堅《論書》

20、所謂法則,懨壓.鉤揭.抵拒.導送是也。

五代.李煜《書述》

古人書論精粹


21、執筆欲緊,運筆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之,執筆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知執。孫過庭有執.使.轉.用之法:執謂長短深淺;使謂縱橫牽摯;轉謂鉤環盤紆;用謂點畫向背;豈偶然哉!

宋.姜夔《續書譜》

22、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辯按尤當於起筆處,辯提尤當於止筆處。書家於提按兩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需飛提,用筆輕處正需實按,始免墮飄二病

。清.劉頤載《藝概》

23、用筆須手腕輕虛。太緩而無筋,太急而無骨。

唐.虞世南《筆髓論》

24、筆要巧拙互用,巧則靈便,拙則渾古,合而參之,落筆自無輕佻渾濁之病矣。

清.秦祖永《繪事津樑》

古人書論精粹


25、書法在用筆,用筆在用鋒。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26、右軍用筆內懨,正鋒居多,故法度森嚴而入神;子敬用筆外拓,側鋒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豐坊《書訣》

27、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權全。次實指,制實則筋力平均。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宜。

唐.李世民《筆法訣》

28、思翁言:坡公所書《赤壁賦》全用正鋒,欲透紙背,每波畫盡處,隱隱有聚墨,痕如黍米,殊非石刻所能傳。此皆用墨到極微妙地位,亦書家莫傳之秘也。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古人書論精粹


古人書論精粹


古人書論精粹


古人書論精粹


29、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於輕健: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

清.馮武《書法正傳》

30、字有藏鋒出鋒之異,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應,上下相接為佳。

宋.姜夔《續書譜》

31、用筆之勢,特須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

唐.徐浩《論書》

32、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矣。

唐.韋續《墨藪》

33、所謂千古不易者,指筆之肌理言之,非指筆之面目言之也。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34、學有規矩,字有體法;不然則筆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一字之法,貴在結構:一筆之法妙在起止。結構之道,尤在乎筆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

古人書論精粹


35、將能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筆毫末鋒芒指使,乃為合拍。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36、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蓋兩端出入操縱之故,尚有跡象可尋;其中截之所以豐而不怯,實而不空者,非骨勢洞達,不能悻致。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37、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

宋.姜夔《續書譜》

38、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39、古人作纂,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纂則一毫不可測也。

明.豐坊《書訣》

40、古人作大字常藏鋒用力,故其字畫從顛到末,少有枯燥處。今往往多以燥理為奇,殊不知此本非善書者所貴,惟斜拂及摯筆令輕處,然後有此,所謂側筆取妍,正蹈書法之所忌也。

南宋.陳僬《負喧野錄》

古人書論精粹


41、董文敏謂:書家雖貴藏鋒,然不得以模糊為藏鋒。蓋以勁利取勢,以虛和取韻。顏魯公所謂如印印泥,如錐畫沙是也。

清.梁章距《學字》

42、惟管定而鋒轉,則逆入平出,而畫之八面無非毫力所達,乃後積畫成字,聚字成篇。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43、筆在指間常欲其靈活,故能換筆。如遇轉折處,不能換筆,勢必生扭硬掣而過。其畫必成側鋒,必成扁形。試觀懷素草書,如驚蛇入草,屈伸自如,如鐵絲一團,絕無偏側。又觀魯公爭座位貼,滿紙皆成圓形,無一側鋒。古人云,魯公皆用圈筆,實皆用換筆也。清.王墨仙《書法指南》

44、古人一點一畫,皆使鋒轉筆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處乃用使轉;古人一牽一連,皆旋轉,正心著紙,無一黍米倒塌處。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45、字劃承接處,第一要輕捷,不著筆墨痕跡,如羚羊掛角。學者工夫精熟,自能心靈手敏。然便捷須精熟,轉折須暗過,方知折釵股之妙。暗過處,又要留處行,行處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