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才是人間常態

歐陽修在《玉樓春·別後不知君遠近》中有這樣幾句詞: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淒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漸行漸遠,才是人間常態


說的是兩個曾經親密無間的人,沒有嫌隙,沒有爭吵,只是一次離別之後,慢慢地就斷了音訊。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免不了有那麼幾個曾經親密無間,但卻慢慢失聯的朋友。

踏入社會後,因各種緣由添加了許多好友,通訊錄的人數越來越多,真正能推心置腹聊天的反而越來越少。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聯繫頻率由每天變成每週、每月,漸漸地就不再聯繫了,朋友圈也慢慢變成了點贊之交,到最後視而不見,一刷而過。

哪怕彼此還擁有著共同的朋友圈,可有的人早已默默地被地被劃在了圈外。成年人之間的告別不會再有儀式感了,若有若無的疏遠,讓彼此達到了最後的默契,不用隻言片語,彼此心照不宣,大家都回不到過去了。你會發現有時候,漸行漸遠,成為了人間常態。

知乎有個話題是好朋友之間是如何變淡的? 其中有一位網友倪一寧的回答獲得很多贊,這意味著有絕大多數對這個回答感同身受。

“為什麼沒有人承認,是社會資源地位見識差距變大,你的苦悶他無法理解,他的彷徨在你而言,是變相炫耀。

兩個人無話可說,只能敘舊,直到過去被反覆咀嚼,淡而無味,又礙於情面,怕被指責勢力,還要勉強維持點讚的情分。

當然,有很多超越階級的友誼,但兩者的見識和思辨力,一定是對等的。許多年少時,闖禍的朋友,只能被拿來懷念,許多因為恩情而結緣的人,也只適合報恩。朋友是需要交換觀點的人,而不僅僅是交換感情。”

漸行漸遠的其實不是人與人,而是時間與距離。任何一種關係都需要維護,也需要成本。當你所給予的成本跟不上關係的需求的時候,你們的關係只能是漸行漸遠。

成年人關係的脆弱,令人悵然若失,但換個角度來想,疏遠其實也是一種尊重,不去給別人造成負擔。

要學會在世界的喧囂中享受孤獨,寧靜心靈,可有可無的社交大可省去,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也未嘗不是一種好的朋友狀態,有幾個真正的知己和執友就夠了,平時聯繫不多,然而一旦遇到困難則會盡全力幫你的朋友,三兩個就足夠了。

蔡康永曾說:“永遠不要把友情放在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上,有些朋友就是在一個階段帶給自己美好東西的人,互相享受而不要互相捆綁。”

所以,就這樣吧,不必對遠去的朋友過分介懷,未知的際遇、不同的價值觀更新著我們的朋友圈,更鋪就不同的人生路,我們在路上會分道揚鑣,會有緣相逢,有些人早已遠去,而有些人一直都在。在生活這場隨時會有人到站的旅途,下車時揮一揮手,把珍貴的記憶存放在心底,繼續上路。總有一天,我們都會明白,相遇是離別的前奏,任何一種關係都免不了日漸疏遠。珍惜當下一起度過的時光,也許是我們抵抗離別的一種方式。


晚安。

我是小創,明天會遇見更好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