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朱棣文一家12位博士:成才靠家族傳承,還是靠個人奮鬥?

自古以來,家學淵源深厚的家族很多,一門多才子的情況也並不少見。從古代的“三蘇”“三曹”,以及西方的大仲馬、小仲馬父子,到當代出了12位博士,其中有一位還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朱棣文家族”,都是典型的書香門第。

朱棣文家族是近代乃至現代赫赫有名的學者家庭。由於出身名門,加上自身不懈的奮鬥,朱棣文帶領他的家族在學問上達到了新的高度。

但是,如果不是出生在文化底蘊深厚的家庭,朱棣文還能獲得諾貝爾獎嗎?究竟是家族傳承更重要,還是個人奮鬥更重要?


諾獎得主朱棣文一家12位博士:成才靠家族傳承,還是靠個人奮鬥?

朱棣文


人才輩出的文化世家

在今天的物理學界,朱棣文是人盡皆知的物理學家,在核物理和能源方面的建樹頗高。他因為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被譽為“能夠抓住原子的人”,並於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過,站上世界科學最高峰的朱棣文,並不是家族裡唯一成功的人。

朱棣文的先輩,生活在中國文化底蘊深厚的江蘇省,其祖父朱祝年是清朝光緒年間的讀書人。由於身處新老文化交替的特殊時代,朱祝年深知讀書對於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於是對自己的後代嚴加管教。

受到朱祝年的影響,他的三個女兒接受新思想的洗禮,都成為新時代的女性,出國留學,其中兩個還成為化學教授。而他的兒子朱汝瑾先後考入清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就讀,成為一位化學工程專家。

也是在麻省理工學院,朱汝瑾結識了朱棣文的母親,同樣來自書香門第的李靜貞。這位李靜貞的文化背景有多深厚?其父親是中國著名水利學家李書田,曾擔任民國政府教育部長、天津大學校長等要職的著名學者,其伯父是物理學家李書華。


諾獎得主朱棣文一家12位博士:成才靠家族傳承,還是靠個人奮鬥?

水利學家李書田


由於父母都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到了朱棣文這一代,他們兄弟三人都延續了父母的文化基因,均獲得美國頂尖名校的博士,就連朱棣文的妻子也是哈佛大學的物理學博士。

朱棣文家族至少有12位博士或教授,是名副其實的學者家庭,文化世家。難怪朱棣文會說,“生活在一個傑出人才眾多的家庭中,你常常會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笨蛋”。這句話雖然有開玩笑和自謙的成分,但其背後卻有著朱棣文家族深厚的底蘊作支撐。

何以將諾獎收入囊下?

雖然朱棣文自稱“家族失敗者”,但客觀上講,朱棣文在學術上的成就,並不遜色於其父輩和兄弟。40歲成斯坦福大學首位華裔教授,50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60歲被奧巴馬任命為美國能源部部長的華裔科學家的名字,已經深深鐫刻在現代物理學和高等教育的史冊上。

小時候的朱棣文,學習成績並沒有特別突出。到了大學的時候,朱棣文的求知慾開始爆發,並且對物理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朱棣文開始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考進了大名鼎鼎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這裡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諾獎得主朱棣文一家12位博士:成才靠家族傳承,還是靠個人奮鬥?

伯克利加州大學


完成博士後研究之後,年僅30歲的朱棣文進入當時正值巔峰時期的貝爾實驗室。也是在這裡,朱棣文投入了全部時間和精力到科學研究中去,廢寢忘食,專注於物理學研究。

他開創了激光冷卻和捕獲原子的研究,使原子的速度變慢,以便進行深入研究。這項創舉最終使他在12年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家。

從美國能源部部長的位置上退下來之後,朱棣文回到學校重操舊業,再次醉心於學術研究。時至今日,朱棣文依然活躍在全球物理學研究的前沿。

家風傳承VS個人奮鬥

出生於書香門第,朱棣文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環境的薰陶。毫無疑問,優良的家風傳承確實為朱棣文的成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但僅僅有這樣的家庭背景就夠了嗎?

朱棣文成長的軌跡,已經說明了一切。

第一,最重要的家產不是金錢,而是好家風。身為知識分子的朱棣文父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更學習“孟母三遷”,舉家搬到陌生社區,只為了給孩子們找到更好的學習環境。不過,由於其父親移居美國不久,家庭條件並不算優裕,朱棣文小時候,他們家連中產階級都算不上,住在很小的房子裡,他和哥哥弟弟也擠在一間臥室裡。父母以身作則,勤奮自勉,不管條件怎樣都要堅持讀書。母親還放棄了自己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事業,言傳身教,不惜一切把三個孩子都送到大學。哥哥朱築文從小就是其他人學習的榜樣,其他兩個孩子成績一樣優異。兄弟三人在本科畢業之後還通過獎學金和打工的方式,完成了研究生階段的學習。

第二,對待小孩子的叛逆應該引導,而不是抑制。小時候的朱棣文十分調皮,並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好孩子”。由於其哥哥學習成績優異,身邊的人都希望朱棣文也能夠跟哥哥一樣優秀。然而,不堪忍受這種“期許”的朱棣文,決心“輟學”抗議。對此,朱棣文的父母並沒有橫加責罵,因為他們深知朱棣文從小調皮的性格,有自己的主張,也有自己的專長,因而勸導他,不需要活在別人的評價之下。學習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去跟別人比較。最後,朱棣文回到學校參加考試,用了三個星期的時間學完了一個學期的課程,成績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同樣叛逆的弟弟朱欽文,在父母的悉心引導下,也成為了當今赫赫有名的大律師。


諾獎得主朱棣文一家12位博士:成才靠家族傳承,還是靠個人奮鬥?

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部長


第三,人生需要一個支點,穩定生活的重心。認定一件事情,就做到最好。小時候的朱棣文,在學習上並沒有比別人更突出的地方,學習成績很普通,卻有著超強的動手能力。他從小就痴迷積木、模型,在房間裡堆滿了各種支架、工具,甚至省吃儉用購買材料和朋友一起做了火箭。在學校裡,他對於那些死記硬背的課程敬而遠之,卻偏愛物理、數學。到了大學,朱棣文在充滿神秘的物理學面前,找到了自己的支點,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沉迷於科學研究。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千篇一律的教育沒有辦法培育出鋒芒畢露的人。找準自己的位置,才能一躍而上。

第四,小打小鬧難成氣候,實幹鑽研方成大器。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多少人因為興趣而選擇一條路,卻因為路途坎坷而放棄。然而,朱棣文卻一路披荊斬棘。朱棣文天生有一股“釘子”般的精神,遇到問題一定要攻克到底。不管是攻讀研究生,還是從事科學研究,朱棣文都全身心投入。在貝爾實驗室9年,朱棣文成了徹徹底底的工作狂,經常泡在實驗室裡,通宵達旦,到了攻關的關鍵時刻他甚至把床也搬到了實驗室。正是通過這樣的努力,朱棣文在這裡完成了他迄今為止最重要的成就,也是他後來獲得諾獎的突破性成果。


諾獎得主朱棣文一家12位博士:成才靠家族傳承,還是靠個人奮鬥?

朱棣文獲得諾獎


如果說家庭環境孕育了他的氣質,父母的諄諄善誘給了他指引,興趣愛好幫助他找到了重心,那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實幹鑽研的精神便是他一路攻關的不竭動力。

筆者覺得,

一個人的出身和家庭條件,會在他成長的早期造成一定的影響,家風傳承會影響一個人價值觀和性格的形成,家庭條件也會奠定成長的基石;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真正決定一個人生活道路的,是他的所具備的品質和精神。

堅持不懈的個人奮鬥,才是朱棣文能夠站上世界科學高峰最重要的力量。我們決定不了自己的出身,但可以決定是否努力。持之以恆,結果必定不會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