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兩個調皮的漢字!因一時的頑皮,再也不能做回自己的故事


講兩個調皮的漢字!因一時的頑皮,再也不能做回自己的故事

一課一個漢字小故事。大家好!歡迎來到泠之硬筆書法講堂。今天我們來講講“來”字與“麥”字的兩世淵源。

這是兩個因為調皮而造成雙方都最終不能再做回自己的故事。這兩個字就是“來”字和“麥”字!


講兩個調皮的漢字!因一時的頑皮,再也不能做回自己的故事


講兩個調皮的漢字!因一時的頑皮,再也不能做回自己的故事

從現代漢語的角度來看這兩個字,它們都是意思非常簡單透徹的字,好像並未像題目中說的那樣玄之又玄。“來”字不就是來來去去、你來我往的很單一的一個義項唄!而“麥”字就更簡單了,不就是小麥或者大麥麼,這還能有什麼意思呢?

從今天這兩個字的意思來看,它們的意思的確沒有什麼可講的,但是我要說的是

這哥倆剛被造出來的時候,卻完完全全的不是現在的意思,而且鮮為人知的是,這“哥倆”的造字過程不但極富趣味性和想象力,它們“哥倆”之間因為某些原因發生了永遠無法逆轉的互換。當然了,在幾千年的漢字演變過程中,像這“哥倆”如此遭遇的情況不在少數!這也沒辦法,漢字多了!什麼奇葩的理由都會有的。漢字演變中的這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告訴我們:調皮的孩子,真不讓人省心!

言歸正題,“來”字的繁體字寫作“來”。

講兩個調皮的漢字!因一時的頑皮,再也不能做回自己的故事

甲骨文時期的“來”字,像什麼?


講兩個調皮的漢字!因一時的頑皮,再也不能做回自己的故事

像不像一棵植物?這是一個象形字,具體說它像一棵小麥的形狀,中間是直立的麥稈,上面是它的左右兩片麥葉,下面則是麥根。

甲骨文時期的“來”還有一種寫法


講兩個調皮的漢字!因一時的頑皮,再也不能做回自己的故事

上面部分比之前的甲骨文寫法多出來一個斜撇,像成熟後下垂的麥穗。

金文時期“來”的寫法


講兩個調皮的漢字!因一時的頑皮,再也不能做回自己的故事

上邊的麥穗變成了一橫來表示,可能是為了表現出整體的勻整效果,因為早期的文字其實就是畫畫。驚奇不?一個“來”字怎麼整個是麥子的象形呢?因為它本身就是麥子的意思!

彆著急,金文時期的“來”還有一種寫法


講兩個調皮的漢字!因一時的頑皮,再也不能做回自己的故事

這也是它最有趣的一個字形,下邊加上了一隻腳,而左邊又添加了表示行走的“雙人旁”。

小麥跟行走又有什麼關係了?其實,麥子原產於西亞,大約在四五千年前自西向東傳入到我國的西北地區。

《詩經·思文》是一首歌頌周人先祖后稷的詩篇,其中稱頌后稷“貽我來牟,帝命率育”。

三國時期的學者張輯在《廣雅》中說:“大麥,麰也;小麥,麳也。”

“麰”即“牟”,大麥的意思;“麳”即“來”,小麥的意思。詩經中的這句詩是讚美后稷為周人帶來了小麥和大麥,命周人廣泛種植,從而為周人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這也就是許慎《說文解字》中所說的“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

這裡將麥子的來源神話為“天所來也”,上天所賜。周人稱“貽我來牟”正是麥子為外來物種的形象寫照,引申出行來之來的意思。

再來看看“麥”字的甲骨文時期的樣子


講兩個調皮的漢字!因一時的頑皮,再也不能做回自己的故事


這是一個會意字,上面是麥子的形狀“來”,下面則是一隻腳,會意為麥子是從其他地方引進而來的。

這個字形跟“來”的金文時期的一種寫法非常非常的相像!

所以,清代學者朱駿聲說:“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三代以還承用互易。”

“麥”字字形下面的那隻腳,就是表示往來之來;而在“來”字來看它本身就是一棵麥子的象形。

“麥”字在小篆時期的寫法

講兩個調皮的漢字!因一時的頑皮,再也不能做回自己的故事

“麥”字隸書時期的寫法


講兩個調皮的漢字!因一時的頑皮,再也不能做回自己的故事

“麥”字的繁體楷書寫法


講兩個調皮的漢字!因一時的頑皮,再也不能做回自己的故事


生活中我們有一種反話正說的習慣,具體原因已無從考證,比如:經歷一場苦罪後被人問候了一句:“滋味一定很好吧!”明明不好的事情,卻要說成好的事情!關鍵是說者與被說者的心裡之意是驚人的一致!這或許便是人類骨子裡的那股子調皮勁兒!“來”與“麥”這兩個字互換之後,便沿用了兩千多年,人們早已經習慣了。如若這時候猛地再要換回去,便成了最大的不適應了!

於是乎,這“哥倆”便再也無復各自當初的本義了!

一個漢字描述的只是一個瞬間,而解讀它卻需要萬語千言!本課的漢字小故事就講到這裡吧,後續精彩不斷!如果你喜歡就敬請關注:泠之硬筆書法講堂多多支持。

一“字”千年,讓我們一起去探究漢字背後的歷史和趣談。

泠之硬筆書法講堂更多漢字故事:

講兩個調皮的漢字!因一時的頑皮,再也不能做回自己的故事


講兩個調皮的漢字!因一時的頑皮,再也不能做回自己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