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類型蜂箱飼養中蜂比較試驗(續)

徐祖蔭 1,韋小平 2,李 應 2,範國華 2,林琴文 3(1.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貴州 貴陽 550001;2.貴州省農業科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6;3.貴州南山花海中蜂養殖場,貴州 息烽 551199)

摘 要:2017-2018 年我們對郎氏箱、短框式12 框中蜂箱、高框式中蜂箱進行對比試驗,規定蜂群達 6 框群勢時即分蜂,其中短框箱表現最好。在上次試驗的基礎上,於 2019 年夏秋季高溫期,繼續對郎氏箱和短框箱進行比較試驗,任其發展群勢,不分蜂,並加上淺繼箱生產。由於郎氏箱巢框寬矮、散熱性好,結果:兩者在產蜜量上幾無差異,但試驗期間郎氏箱平均封蓋子為 3 476 個,較短框箱多 20%,試驗結束時郎氏箱平均群勢 7.8 框,較短框箱 (折成郎氏箱巢框後) 多 2.15 框,高 27.6%。由於大部分時間短框箱使用的是 10 框箱,箱容較小,散熱性能不好,有可能因此加大了郎氏箱與短框箱之間的差距。

目前國內使用的蜂箱類型雖然較多,但根據統計資料分析,95%以上仍為郎氏箱及其衍生箱型。筆者於 2014 年在郎氏箱的基礎上設計 了 一 款 短 框 式 12 框 中 蜂 箱 (專 利 號201420369880·5),在生產中得到運用推廣,目前在貴州省及其省外推廣規模超過 3 萬箱。

2017-2018 年,我們曾將該型蜂箱、高框式蜂箱 (也是筆者專利) 與郎氏箱進行了 1 年多的觀察比較,以相同的起步群勢 (均折成郎氏箱 3 框足蜂的蜂量),觀察蜂群繁殖性能與產蜜量的表現,其中規定,不論何種箱型,當蜂群達 6 框群勢時即分蜂。結果短框式 12 框中蜂箱 (以下簡稱短框箱) 表現最佳,試驗結束時,蜂群增殖數較郎氏箱高 16.7%,產蜜量高 25.5% (以原群計算)。

每一種箱型都有他自身的特點,在不同地區、不同的時間段,既有他的優點,也有其不足之處,例如郎氏箱與短框箱就是如此。短框箱是在郎氏箱巢框的基礎上將巢框縮短,在巢箱內改由順長度方向擺放為順寬度方向擺放,故俗稱郎氏箱橫放。由於巢框縮短,保溫性較好,所以在溫度較低的時期,如早春、晚秋,其繁殖性能較郎氏箱好,蜂群繁殖快,分群數多。但在夏季高溫期郎氏箱因巢框寬矮,散熱性好,在此期間短框箱的繁殖情況又不如郎氏箱。因此, 要客觀公正地評價某一箱型的優缺點,就必須多角度、多方位地去全面審視和考察。我們這次試驗就特地選擇在夏季初秋氣溫較高的時期,重點比較郎氏箱與短框箱的繁殖性能及產蜜量。與上一次試驗設計不同,我們這次組織試驗蜂群的起步群勢較強 (折郎氏箱 5 框足蜂),儘量維持其最大群勢,除非發生自然分蜂 (如果有),一般情況下不分群,觀察夏秋季高溫期 2 種箱型的表現。

1、 試驗時間及地點

試驗時間為 2019 年 7 月中旬至 9 月初近2 個月,此間氣溫較高,日最高氣溫經常維持在 25~30℃。

試驗地點在貴州省息烽縣境內,7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在海拔 800 m 的荊條場地,8 月中旬後轉往海拔 1 200 m 的鹽膚木場地,採秋季蜜源。所有試驗蜂群均在同一場地,由專人負責管理。

2 、試驗方法

2.1 、使用箱型

郎氏箱為 10 框標準箱。短框箱,7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採用正方形 10 框蜂箱,巢箱內徑37cm×37cm,但 8 月中旬後,由於氣候炎 熱,正方形箱較小,散熱性能不好,決定改用 短框式 12 框中蜂箱,巢箱內徑與郎氏箱一致,但使用時間不長。

由於試驗期正處於夏季及初秋的高溫乾旱期,所以所有試驗群均加上了相配套的淺繼箱。加淺繼箱一方面是增加箱內空間、防暑降溫,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增加貯蜜空間,有利於實現子蜜分離,提高產蜜量,防止發生“分蜂熱”。由於採取了這項措施,整個試驗期間,所有參試蜂群均未產生“分蜂熱”。

2.2 、起步群勢

7 月 9 日開始組織試驗群。每種箱型參試蜂群各 3 群,均為當年春末培育的新蜂王。郎氏箱 3 群的起步群勢分別為 6、5、5 框,平均群勢為 5.3 框。

由於短框箱巢脾面積僅相當於郎氏箱巢脾面積的 76.4%,所以其 3 群蜂起步群勢分別為 6、7、7 框,平均群勢 6.7 框,摺合郎氏箱為5.12 框,2 種箱型的起步群勢基本一致。

2.3 、調查測定方法

試驗開始後,每隔 11 d 左右調查 1 次蜂量和封蓋子數。調查時用鋼捲尺量取子圈的長度及寬度 (折成長方形),目測估計封蓋子的密實度 (封蓋子面積佔子圈面積的百分比),然後通過公式:封蓋子數 = 子圈長×寬 (cm)2×100/19.36 × 封 蓋 子 密 實 度 (%), 式 中100/19.36 表示每 (4.4×4.4) cm2 面積的子脾內有 100 個可供育子的巢房,計算出實際的封蓋子數。產蜜量單群搖蜜、單群計產。

3 、試驗結果

經過近 2 月在夏秋季高溫期試驗,結果見表。

不同類型蜂箱飼養中蜂比較試驗(續)

3.1、 群勢增長

見表1。郎氏箱由試驗開始時的平均 5.3框蜂,到試驗結束時發展到 7.8 框 (其中有子脾 6.3 張);短框箱則由試驗開始的平均 6.7 框蜂,發展到試驗結束時的 7.4 框 (其中有子脾6.7 張)。由於短框箱的巢脾面積只有郎氏箱的76.4%,折成郎氏箱巢脾面積後只有 5.65 框,即 短 框 箱 較 郎 氏 箱 要 少 2.15 框 蜂 量 , 少27.6%,差異極顯著 (P<0.01)。 、

3.2 、封蓋子數

見表 1。從調查封蓋子的結果看,由於郎氏箱巢箱的散熱性好,在夏秋季高溫期蜂群繁殖強於短框箱。郎氏箱在整個試驗期間,5 次調查的結果,平均群均封蓋子數為 3 476個,而同期短框箱為 2 778 個,短框箱較郎氏箱群均封蓋子少 698 個,約少 20%的封蓋子,這就是試驗結束時郎氏箱群勢遠高於短框箱的原因。

3.3、 產蜜量

見表 2。本次試驗先後在 7 月 10 日 (荊條、烏蘞梅花期)、8 月 16 日 (荊條花期)、9 月 3 日 (鹽膚木花期) 取蜜 3 次。3 次取蜜,郎氏箱平均箱產蜜 9.73 kg,短框箱為10.47 kg。短框箱群均產蜜 量 較 郎 氏 箱 多0.74 kg,高 7.06%,兩者產蜜量相近,差異不顯著 (P>0.05)。


不同類型蜂箱飼養中蜂比較試驗(續)

7 月10 日取的是荊條、烏蘞梅混合蜜,以荊條蜜為主。8 月 16 日取的是純荊條蜜,濃度39.9 波美度。9 月 3 日取的是荊條、鹽膚木混合蜜,以鹽膚木蜜為主,濃度 42.5 波美度。

3、 討論

不同箱型有不同的特點,比如參與此次試驗觀察的 2 種箱型——郎氏箱和短框箱。短框箱巢框窄而郎氏箱巢框寬,因此短框箱保溫性好;在同等蜂量下,短框箱又較郎氏箱脾數多,因此,短框箱在溫度較低的時期,例如早春及秋冬季繁殖、保群的效果比郎氏箱好,脾數多,又有利分蜂。所以在前一個試驗設計中(達到 6 框群勢時即分蜂),短框箱分蜂數多,按原群計算產蜜量高。

在氣溫較高的時期,配合使用淺繼箱,儘量讓蜂群繁殖發展的情況下,則充分發揮了郎氏箱散熱性好的特點,在不到 2 個月的時間內,雖然產蜜量稍遜於短框箱 (差異不顯著), 但在蜂群的繁殖上,平均封蓋子數要多 20%。試驗結束時,郎氏箱群勢則由原來的 5.3 框發展到 7.8 框,而短框箱由最初的 6.7 框發展到 7.4框,折成郎氏箱箱巢脾後僅為 5.65 框,較郎氏箱少 2.15 框,少 27.6%。郎氏箱散熱性好,前人的研究也有相同的結論,如黃文誠在 1962年、楊冠煌在 1977-1981 年。其實,從筆者等人前一次試驗中可初步看出,郎氏箱雖然分群數、產蜜量總的不如短框箱,但由於平均封蓋子數較多,在試驗結束時,其繁殖蜂量的總框數仍略高於短框箱,與此次試驗的結果,也有某些相似之處。由於本次試驗絕大部分時間短框箱使用的是 10 框箱,箱容較小,散熱性差,有可能因此加大了郎氏箱與短框箱之間的差距。

筆者有一個浙江省杭州市臨平的養蜂朋友尤洪坤,從年輕時就愛好養蜂,業餘養蜂幾十年,所以起的微信名就叫“中蜂老迷”,2017年筆者曾採訪過他。由於愛好,只要有一款新的蜂箱出來,他都要親手製作,嘗試一下,玩過不少蜂箱。這兩年他使用筆者設計的短框式中蜂箱,養蜂一百來群,2019 年夏天又使用了 8 個郎氏箱,他的感覺是度夏郎氏箱比短框箱好,蜂王不停卵,雖然子脾花一些,但夏天不跌蜂,到秋天子脾密實,蜂很厚,短框箱不如郎氏箱;到冬天取枇杷蜜的效果還有待觀察。另外,浙江省開化縣陳興龍 (原開化縣人大主任) 最近來黔參加國家蜂產業體系西南華南片區 2019 年年度交流會時,告訴筆者,說開化箱 (與短框箱基本一致,只是長度縮窄到37 cm,呈正方形) 有一個好處,蜂箱、巢框較小,自然分蜂后,把蜂收回來,拿 1 張封蓋子脾給新分群,再加 2 個巢礎框,新分群就可以很快發展起來,較郎氏箱發展更快一些。他們的觀察結果與我們對短框箱、郎氏箱觀察的結果基本是一致的。

總而言之,每一種箱型都有其優點、缺點和不足之處。這就要求我們在使用某種箱型時,儘量創造條件,充分發揮他的優點和長處。在同一個蜂場中,還可以配套使用不同的蜂箱類型,在以某一主力箱型為主的前提下,同時配套使用一部分繁蜂快,有利育王、分蜂的蜂箱 (如短框箱、3D 中蜂箱),以解決批量育王、換王的問題,滿足生產中不同的需求, 提高蜂場整體的生產效率,也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要觀察、瞭解某一款蜂箱的生產性能,就要長時間、多角度地與其他不同箱型進行試驗比較,這樣才能得出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我們歷經前後 4 年所做的不同箱型的比較試驗,也可以說在這方面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鑑的範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