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中興”因何而興,又因何而衰,成為大明王朝興衰的分界線

文|奔騰Li

世間萬物皆有盛衰興亡,由盛轉衰並非偶然現象,而是因與果的必然關係,如果說大明王朝毀於崇禎皇帝之手是明朝的結果,那麼明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曆)便是導致明朝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神宗是一位年少時勤奮努力,成年後貪圖享樂的皇帝,年幼登基,有開明的母后,有精煉能幹的首輔張居正,有做正事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各方全力以赴輔佐神宗實行“萬曆新政”,明朝大有中興之勢,然而這一切都在“萬曆十一年”發生了轉變,馮保被貶而終,新政再無擁護者,導致半途而廢,同年北方的努爾哈赤發動“遺甲起兵”,西南的緬甸進犯雲南,明神宗的處理方案,都為大明王朝留下了隱患。

“萬曆中興”因何而興,又因何而衰,成為大明王朝興衰的分界線

明神宗朱翊鈞

年幼登基組建團隊,開展新政

1572年,僅10歲的明神宗朱翊鈞便接管了大明江山,此時的明朝官員普遍結黨營私,腐敗成風,導致國庫空虛,民生困苦,明神宗雖然還是個小娃,但一直受到高等教育讓神宗頗為聰慧懂事,又有母后全力輔佐,上任十六日便將內閣首輔高拱拉下馬,換張居正接替內閣首輔之位,開展整改。

當時明朝的執政架構是由內閣與司禮監共同議事,有了最終結果才交給皇帝審批,所以朝廷內部是否和諧,成為政令頒發執行的重中之重,“萬曆新政”能夠有效的在明朝上下執行,離不開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大力支持。

“萬曆中興”因何而興,又因何而衰,成為大明王朝興衰的分界線

團隊合影

配合默契全力輔佐明神宗的三大勢力

皇帝年幼政事均由太后輔佐,所以大明王朝的實際操控者便分為三方勢力,太后李氏,首輔張居正,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

  • 太后李氏:神宗的母親李氏並非出生在貴族人家,朱翊鈞的降生讓李氏“母以子貴”升了貴妃,雖然不是大戶人家出身,但李太后確是一位知書達理,情商頗高的女性,作為貴妃:李貴妃與陳皇后相處十分融洽,避免了宮廷內的明爭暗鬥,作為母親:李太后深知“慈母多敗兒”的道理,對神宗的管教很嚴格,促使神宗聰慧懂事5歲便能讀書,雖然手握實權,但李太后並沒有像漢朝呂后般排除異己,擴大家族勢力,相反李太后嚴格管教神宗努力勤奮,學做一代明君,並重用張居正實施新政。
  • 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馮保既是大權在握的掌印太監,也是神宗的大伴老師,馮寶一直飽受大眾爭議,作為一名太監:他身上有各朝大太監的通病“貪財好貨”,作為一名學識不凡的文人:他身上也有“文人風骨”,馮保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其並非禍亂朝綱之人,相反馮保很希望神宗能成為一代明君,對年幼的神宗教導十分嚴格,神宗曾因貪玩被馮保發現上報太后被罰頒佈“罪己詔”,馮保與張居正私交甚好,是張居正實施新政的幕後推手。
  • 內閣首輔張居正:張居正為官既是剛正不阿的濟世之才,也是職場城府老練的圓滑之士,審時度勢是張居正的看家本領,早期沒得勢時可在各黨派之爭中行事遊刃有餘,互不得罪,明哲保身,明神宗提拔張居正做首輔主要在於李太后與馮保的力挺,掌權後張居正並沒有辜負使命,與馮保緊密合作,大力整改體制,開創“萬曆中興”的局面。
“萬曆中興”因何而興,又因何而衰,成為大明王朝興衰的分界線

明神宗劇照

十年改革,成果頗豐

在大明王朝持續走下坡路的時候,年幼的明神宗確實碰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好團隊,內廷不亂政,外朝不奪權,新政各項措施對症下藥:

  1. 治理貪腐:從根源上解決貪腐的毒瘤,裁撤貪腐以及能力差的官員,制定審核標準,不達標者通通下崗,經過這一波操作明朝官場一改汙濁,清澈許多。
  2. 整理農田:明朝皇族子弟及地方財主的土地佔據了大部分明朝的農田,而且他們納貢較少,還有虛報土地數量的行為,反而將重擔壓在擁有少量土地的百姓身上,導致民間生活艱苦,新政中的“一條鞭法”便是改變現狀,重新整理農田,減少皇族及財主的持有量,分配給百姓使用。
  3. 培養將領:“槍桿子裡出政權”在古代也是真理,一個強大的國家必須有足夠的軍事力量,而能征善戰的將領是重點挖掘對象,治理貪腐後軍隊中崛起了一批驍勇良將,如:戚繼光,鄧子龍,王祟古等。
“萬曆中興”因何而興,又因何而衰,成為大明王朝興衰的分界線

萬曆中興

內部變動導致由興轉衰

經過不懈努力,新法實現了“法令必行,言之必效”的效果,國庫存銀七百餘萬兩,糧食儲備可用十餘年,大明王朝終於展現中興局面,但這場盛事到這裡也走到了轉折點:

  • 太后還政,張居正病重,明神宗寵信的張誠趁機報復馮寶,彈劾張居正與馮寶勾結貪汙受賄,不滿馮寶嚴厲管教已久的神宗也藉機報仇,而馮寶本性“貪財好貨”,很容易被抓到痛腳,經御史彈劾,馮保被貶發配南京,萬曆十一年一月馮保去世。
  • 新政的主導者張居正與馮保先後去世,生前推薦的接班人潘晟和梁夢龍等人,受到了兩人的影響,被拉下馬,萬曆新政再無擁護者,新政從此隨風逝去。
  • 剛步入青年的明神宗身邊缺少了張居正與馮寶這樣的嚴師鞭策自己,逐漸開始放縱自己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大臣們也是畏首畏尾不敢多言,一個嶄新蓬勃的大明王朝剛剛開始不久,便要落下帷幕。
“萬曆中興”因何而興,又因何而衰,成為大明王朝興衰的分界線

明神宗

對外政策給明朝留下隱患

萬曆十一年(1583)閏二月,緬甸進犯雲南。下詔將鄧子龍調往永昌。 白話《明史》鄧子龍傳

沒有了李太后,張居正,馮寶的輔佐,明神宗不但在朝廷內部決策失誤,同年發生的兩起外部事件也為大明王朝留下巨大隱患:

  • 萬曆十一年,緬甸進犯雲南,明神宗派鄧子龍及劉綎前往鎮壓,雖然緬甸軍進犯事件很快得到平息,但神宗並沒有採取在邊境設置邊防營寨的方案,阻止日後緬甸軍的騷擾,邊境的不安寧給明朝增加了大量的軍用支出,大量耗損國庫存銀。
  • 萬曆十一年,是後金創始人:努爾哈赤崛起的歲月(皇太極改國號大清後,追封努爾哈赤為清太祖),“遺甲起兵”是努爾哈赤為父報仇的戰役,因明將李成梁攻打古勒城,欲抓到叛亂者阿臺,卻誤將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殺害,事後朝廷也知道殺錯了人,為了表示歉意,便封努爾哈赤一個空頭將軍,名號“龍虎將軍”,努爾哈赤雖然心中有恨,但掂量一下自己的實力確實弄不過明朝,只能找古勒城主尼堪外蘭出氣,打仗勇猛的努爾哈赤,將尼堪外蘭追的四處逃跑,而此時神宗又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尼堪外蘭在落難時明朝並沒有出手相救,導致尼堪外蘭死於努爾哈赤之手,因尼堪外蘭在關外威望極高,他的死給努爾哈赤製造了威望,從此努爾哈赤崛起
“萬曆中興”因何而興,又因何而衰,成為大明王朝興衰的分界線

《清史稿》 本紀一

明神宗因何將一副好牌打爛

“萬曆新政”使大明王朝國富,民安,將勇,即將展開新的輝煌,但明神宗為何將一副好牌打的稀巴爛,確實令人費解,值得深析:

  1. 神宗10歲即位,雖然聰慧懂事,但畢竟年幼,一切皆由李太后,馮寶,張居正主導,神宗一直在三大勢力庇護下一直順風順水,到自己理政時反而缺少實戰經驗,應付朝中的老油條們難免有被誤導的時候。
  2. 神宗並非一位無能的皇帝,只是缺少一位時刻鞭策自己的人物,如果有這麼一個人在身邊,神宗才會積極務實,自張居正和大伴馮寶去世後,神宗身邊僅剩下阿諛奉承全力討好皇帝的人,沒有了約束神宗對於治國理政就如同斷了線的風箏般,愈行愈遠。
  3. 叛逆期的孩子,表現多為脾氣大,喜歡和大人對著幹,而神宗的叛逆期並不敢有過多的脾氣,因為稍有不慎,嚴格的母后便會懲罰自己,因貪玩被罰頒發“罪己詔”還歷歷在目,既然不能發洩出來,神宗便將對張居正和馮寶那些引起自己不快的事情記在心裡,有朝一日在慢慢算賬,看大伴馮寶的結局便可見一斑。
  4. 一位20出頭的小夥,還不懂得居安思危,經不住誘惑,便深陷紙醉金迷之中不能自拔,朝中又無能人相助,整個王朝逐漸停止運轉,再無翻盤的機會。
“萬曆中興”因何而興,又因何而衰,成為大明王朝興衰的分界線

明神宗

結語

“萬曆十一年”就如同分界線一般,將明神宗的人生分開兩段,也將大明王朝的興衰歷程分開,10年間明神宗得李太后,馮保,張居正全力輔佐,大明王朝奇蹟般燃起中興之勢,怎奈明神宗親政後再無可鞭策自己的濟世之才,逐漸頹廢沉迷在紙醉金迷中,任由朝廷內部腐朽,讓努爾哈赤藉機壯大勢力,錯誤的處理問題方案,都成為明朝覆滅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白話《明史》《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