綢都原創:母親(散文)

綢都原創:母親(散文)

作者簡介:賈海,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龍蟠初中語文一級教師。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會員、南充市作家協會會員、南充市散文學會會員、南充市網絡作家協會理事、南充市嘉陵區文聯委員。在各級各類報刊雜誌發表散文20餘萬字。

綢都原創:母親(散文)

作者近照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我的家鄉在川北南充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叫西城溝。我的母親就生活在那裡。我的母親是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我的母親勤勞、質樸、善良、有愛心。

綢都原創:母親(散文)

(一)

那年,母親嫁到家裡很窮的父親家,由於山太高,送嫁妝的親戚幾乎無法下山,外公外婆都哭了,後悔把母親嫁到姊妹多、缺勞力的父親家。聽母親說,她和父親是屬於近親結婚的那種,但不是三代以內的旁系。當時,父親還不是村小教師,但母親看中了他的有文化,精明能幹,積極上進,才嫁給了他。

母親剛到父親家,家裡姊妹多,而且都還小,缺乏勞力,還有生病的公婆。於是,母親便擔起了持家的擔子。起早貪黑,喂生豬、種莊稼、養家禽…….每天都要很早起床煮豬食,割豬草,下雨時還得到山頂擔毛廁水。母親個子不高,擔糞桶子很吃力,幾次幾乎摔倒,但她從無怨言,仍然堅持,直到把大姑、二姑、三姑、么姑送出嫁。

後來,母親生了我們三姊妹,就更操勞了。除了幹活,還要忙家務。她總是把活兒幹得清清白白,把我們照顧得妥妥貼貼。我們讀書的學校離家很遠,每逢颳風下雨,我們三姊妹都不回家吃飯,飯由母親送來,為了讓我們吃好,母親總要跑幾十裡地,夠辛苦的。母親從不要我們三姊妹幹農活,她常常說:"只要你們身體好,學習好,我就高興了!"我的身體一直很弱,母親很是擔心,往往到鎮上的老中醫那裡給我找來偏方、驗方什麼的給我熬。幾年下來,藥罐都熬爛了兩個。記得那年上高中,我得了中醫上說的風寒入腸胃,停了三個月學。除了給我就醫外,母親還鼓勵我鍛鍊身體,用意志戰勝疾病。母親很會利用家裡的條件。她在院壩的邊兒上立根竹竿,上面用一個沒有底的背兜罩著,這就算是一個籃球架了。母親從城裡買來一個籃球,叫我天天打,以此來鍛鍊身體。真靈,我的病不但好轉,身體也結實了。這樣的舉動,對於一個農村婦女來說,實屬不易。那年做混泥土地壩,我和母親四處找石頭和瓦快,手都磨出了老繭,膠鞋也跑爛了兩雙。我很是怨言,但母親二話沒說,始終那樣樂樂的。

母親很風趣,時常給我們講笑話,講她那兒時的趣事、傻事。她最愛聽收音機了,尤其是廣播劇和評書,常常聽得入迷,聽得流淚。那年,我家買了全村第一部電視機。鄰居都來看電視,而且人很多,很麻煩。母親卻很樂意,端板凳,倒開水,忙得不亦樂乎。每逢插秧打穀,修房造屋,母親總要幫這幫那,還不吃飯,分文未收。因此,鄰里關係非常好,母親贏得了不少讚譽。

家鄉有條彎彎的小河。河水自然地將這邊山和那邊山分開。在夏季。一旦漲洪水,母親便帶著我們去捉魚。或用蝦耙或用瓷盆,一次捉它個三斤、五斤是不成問題的。魚捉回來後,母親便展示她絕好的手藝,給我們弄一鍋香噴噴的煮魚湯,讓我們吃得汗流浹背,特別是頭痛腦熱,喝一碗煮魚湯,可以去寒除溼,頓生爽意!可以說,小時候的魚情結。大半緣於母親。

如今,我已近而立,母親已是73歲的高齡了。昨年,我有了在城裡棲居的住所,我把母親接來住,可她老人家就是不習慣,住了幾天就嚷著要回老家農村,還把家裡裡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廚房、飯桌旁,煮飯,拿東拿西,滿是她的身影。用母親的話說,閒不住啊!雖然在城裡,母親還惦記著鄉里鄉親:隔壁的李大爺又修了一棟樓房,張家的王大媽又添了個孫子……..

今天是1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我給母親發去了短信,恭祝母親快樂。母親讓我又一次記起自己的忘記,我用自己的話句,只想把它獻給我的母親,做成最美好的日記。母親, 歲月的風浪,被你吟唱,感動你那些舊時光,牽起手兒,把幸福守望!

綢都原創:母親(散文)

(二)

過去,每逢節假日,我和妻子、女兒一家三口總有一個願望:回老家農村,老少團聚,吃幾頓母親做的合味飯。現代人在匆忙的生活中遺失了許多寶貴的東西,但濃濃的鄉情和溫暖的親情對我來說卻沒有改變。

大多數男士,成家前吃著母親做的飯,婚後吃妻子做的飯。這飯可能單調,卻飽含深情厚誼。工作十幾年,每次回老家母親總是早早地跑上集市買回我總愛吃的食品,包括還沾著泥土、露水的蔬菜、水果。母親總會做上滿滿一桌子飯菜,反覆勸說:"外邊的飯不如家裡的香,多吃點,多吃點!"如今,母親年事已高,我把她接到城裡住,離開了老家農村。在我的印象中,最難忘的還是我每次回家時母親給我做的煮魚湯了。

兒時的家鄉是一個貧瘠的小山村。由於缺少勞力,我家四季都填不飽肚子,能喝一碗煮魚湯只能在夢中。我只有眼巴巴看別人家孩子端著鮮魚湯,或偷偷地藏在別人家門窗外,貪婪地去吸那飄散出來的餘香。因而,沒少被母親責罵。母親說,嘴饞的孩子沒出息,也讓人看不起。可是,飢餓難捱的我經不起那香噴噴、熱乎乎的誘惑。於是我選擇了自食其力。在山村的小溪裡去摸魚,漲洪水時用竹笆接魚。夏日,是我們捉魚的好機會。我們在田裡用泥巴紮成"杆子"把水田弄成幾塊,然後用瓷盆舀幹水去捉魚。

記得一次,我在一塊大田的角落裡弄了一個小小的塘子,準備舀幹捉魚。母親揹著柴草從旁經過,笑著對我說,傻孩子,你哪能捉到魚,除非是瞎眼睛魚!可是,母親沒有想到我真的捉到了一條魚,而且僅僅一條,果然是瞎眼睛。這恰好印證了母親的話。我欣喜若狂,母親笑了,用她絕好的手藝給我煮了一碗鮮魚湯。雖然僅有一條魚,但我卻吃得很飽很飽。這是我的勞動成果,這意味著我有出息!

中學時由於生活差、學習太用功,我神經衰弱,身體很差。雖然父親是教師,但家裡生活條件都還是不太好。母親知道鮮魚湯營養高,祛溼補虛,她常常用僅有的錢給我買魚熬湯。母親不知從哪裡弄來一小塊豬油,用它在鍋裡化了,然後把鮮魚倒入鍋裡,"嗞",香味頓時躥起直鑽入鼻腔。接著舀一碗水倒入鍋裡,把蔥丁、韭菜倒入鍋內,放少許麵條,再放少許豆腐,滿屋子香噴噴,每次我都喝得津津有味、汗流浹背。

如果我有一個頭痛腦熱,不用說,母親一定會給我做她的煮魚湯。只是少了些佐料,多了些鮮辣子,直把我辣得大汗淋漓,腦清眼亮,身體也爽快了許多。

後來,我被分配到老家川北一所偏僻的山村中學任教,儘管衣食無憂,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滋潤,但卻很少喝到母親的煮魚湯了。尤其是現在,不像以前兒時愛漲水,村裡的小溪乾涸了,稻田也沒人管,大都乾枯,哪裡還有魚呢?摸魚,舀魚,接魚的日子已遠去了。母親到了城裡,也常會從集市上買回鮮魚給我們做煮魚湯。每次喝著母親做的煮魚湯,總覺沒有兒時的香,但卻能勾起我對兒時的回憶,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滄桑歲月,地老天荒。我和大哥、二姐都長大了,母親也老了。我想,人生的幸福,就是一家人團團圓圓。這些年,我在節假日千方百計推掉應酬,陪母親,老爸,女兒一起吃頓團圓飯,守著年邁的父母,聽母親的嘮叨。在家的日子,母親總愛煮魚湯喝,喝飽了,母親還逼著我再多喝幾口。看著我喝得打飽嗝或滿頭大汗,母親便會開心地笑了。多少次凝望著母親滿頭的銀絲,滿臉的風霜,淚水伴著感激與感動在我眼眶裡打轉。

回家喝一碗母親做的煮魚湯,是一次快樂而幸福的旅行。

綢都原創:母親(散文)

(三)

總是覺得,1998年是我生命的又一臺階。我步上後方覺生命賦予我的遠不是輕鬆與飄然。這一年我23歲。

1998年定格在我身處的年歲。那逝去的多半日子裡,留給我記憶最深的印象便是乾旱。我與母親種的二畝薄地眼看要絕收了。母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換來的卻是一片蒼白。母親生下我們三姊妹,大哥、二姐巳安了家,我的未娶一直成為母親的心病。是啊,母親再無能為力為我的人生大事著想,我還有什麼抱怨強加到她的身上呢?

開春時,母親勸我說,快把荒蕪的土地開墾出來,種點糧食,今年肯定有好收成。那時,我剛分配到學校教書,沒有閒空,再三解釋說,等到星期天我再回來種不遲。母親是個急脾氣的人,見我心不在焉的樣子,馬上罵我個狗血噴頭,我忍氣吞聲地接受了。母親罵我不爭氣,我深有同感。活在這個而立前期的年月裡,覺得我確實在村人面前沒有位置可言。在我們農村,一個人的成功在於工作、婚姻、家庭、住房。而我幾乎一個都沒有。休假回家時,母親已僱人把那二畝地耕過,種上了玉米,滿心希望地盼今年有個好收成。

後來的日子,我唯唯是命,跟母親來到地裡鋤禾。那時,莊稼已半人高了,我望著綠油油的禾苗, 心中有說不出的興奮。母親已年過花甲,能種出這樣的好地,令我感到欣慰。那青青的禾苗,株株亭亭玉立;那綠色的莖葉,在夏日的薰風裡茁壯成長。望著這綠茵如畫的景色,不禁讓我感到生活的美好和誘人。我知道這一切緣於我在從前的幾年裡,一直都處在失望和自卑的境地裡。我很久不 能振作,當望到這一番美景如此地富有活力,我的激情便怦然心動起來。

當我剛剛燃起生活的火焰時,始料不及的旱情如當頭一棒。我母親一手經營的莊稼也全給烤死了。一連數日,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我懂得,生在黃土地的農民,大都靠老天爺的一場雨,而今,這年的希望全成泡影。母親倔強地挺立著,她只抱以輕聲的喟嘆,而後又一如從前,事事先,時時先。她一生的波折和諸如此次的徒勞太多了,每一次的失落都不能摧殘她堅如磐石的心。這使我更敬重了母親幾分。

雖然遭遇乾旱,可是,我的母親與所有的農民兄弟一樣,寧願讓自己吃虧,也不讓國家受損失。還沒等秋天的交糧聲響起,他們已全部將當時夏秋兩季的農業稅納上了。我生在農村,對這一情形十分熟悉。這更使我感動。他們的品德無不是母親品德的再現,這使我深深地認識到,農民兄弟的質樸、善良。

1998年,我經歷了大旱之年,目睹了我母親面對自己的辛勞付之東流的精神風采,同時我也經歷了自己感情的起伏波折。這樣,我從母親身上汲取新的營養,從老百姓身上汲取人類最原始的純真心泉,以注入我新的人生航向的遊輪。

那年夏天,是我平淡無奇的心旅、身旅,是我母親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

綢都原創:母親(散文)

(四)

每當聽到《相親相愛一家人》這首歌時,我就十分的興奮和激動,這彷彿就是為我家而作。的確,我有一個幸佛的家,溫暖的家,儘管,我是一個離婚的男人。

我家的成員不多,父親、母親、女兒和我。家不算很富裕,但還過得去。父親有退休工資,母親有社保、我也有微薄的工資,家裡只有女女而是"無產者",小日子不錯。

我單獨住在一室一廳的職工週轉房,父親、母親和女兒住在另一棟樓五樓。只有早飯是在他們那兒煮的,中飯和晚飯在我那兒煮。每天早上,每當我在睡意朦朧中時,母親就輕輕推開門,把早飯送進屋裡,再輕輕地放在桌上,等我起床吃飯。待我遲遲醒來,狼吞虎嚥地吃完飯後,母親又把飯碗收拾好,才出去鍛鍊身體。爸有時也煮飯,主要是接送女兒,其餘時間就是和街上的老者打三五反,自得其樂。中午,母親把飯煮得好好的,花樣很多,我們胃口大增。母親的午飯往往煮得很早,生怕我餓著,生怕女兒下午遲到。只要我在家,媽煮好午飯後說:"你餓了,在碗裡挑起吃吧!"顯然,在母親的心底,我還是個小孩子。我無法拒絕,邊挑邊吃邊說,好吃、好吃,媽好媽好。母親聽了後,總是欣慰地笑。下午我和女兒放學放得很早,不到六點我們就吃飯了。母親總以她絕好的手藝給我們煮一碗香噴噴的麵條或者清香的稀飯。然後,一家人出去轉街或是散步。我在前,女兒牽著父親、母親的手走在後面。三代人在一起怡然自樂,就是整個世界。

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有母親的人,心裡是安定的。失去了母親便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生命是母親給的。我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母親,兒子深深地愛你!

綢都原創:母親(散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