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勝負欲太強怎麼辦?

陶陶71715


這要好好引導孩子。

1.引導孩子做什麼事情,我們盡力就好,而不是為了結果非輸即贏,非黑即白。

2.在人生方面,引導孩子應該自強不息,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為了贏誰。

3.在喜歡的事情上,可以多下功夫,找到裡面的樂趣,然後還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這份愉悅.如果感覺自己分享的不夠好,那就繼續努力.如果能贏得掌聲,那就繼續激勵自己。都一樣。

4.如果在比賽時,勝了說明我們掌握運用的很不錯了。如果失敗說明我們和別人比還有差距,想水平高一點那就繼續努力,感覺可以,那就繼續保持,比賽就是檢驗一下自己的水平。

5.如果是考試,那就更要明白考試的目的,將來就是讓不同水平不同樂趣的人找到各自的位置,不用和別人比,就看自己達沒達到自己的定位目標,達到了就OK,達不到有機會就繼續努力。如果自己已經盡力了,那也OK了,不能心比天高,要正確認識自己。

6.如果做什麼事都要爭個輸贏,還應該讓孩子認識到它的壞處,可能贏了結果輸了友誼之類的。

建議咱們的家長,孩子做什麼事的目的要讓孩子正確的認識,做很多事情一般都不是為了輸贏。個人意見,希望能幫到你。



春風化雨靜待花開


很好


萱萱和木木


勝負欲太強是把雙刃劍。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開玩笑的懟孩子或者學會自黑,這樣孩子可能會心一笑的同時慢慢的覺得其實失敗、被別人嘲笑也不是件很要命的事情。

1、勝負欲強的孩子一般自尊心也比較強,他們不甘平凡,事事都要超過別人。更容易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出類拔萃,而且這類孩子一般學習也不會差。

2、但是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此類孩子應對挫折的能力較差,心理素質不過硬,甚至還有一顆玻璃心。

如果任其發展下去,那麼孩子長大後應對社會的能力也會明顯不足,無法面對些許的失敗和別人異樣的陽光,更容易滋生心理問題,嚴重的還會釀成悲劇。

3、家長可以有意讓孩子經受一些挫折和可接受的失敗,然後對孩子進行疏導,或者家長平常有意識的在孩子能接受的範圍內開玩笑的嘲弄一下孩子,甚至開啟親自互懟互黑,雖然這個方法很多家長接受不了,但是掌握好這個度可以讓孩子對負面的環境適應性更強。

4、對於勝負欲強的學前兒童,可以通過閱讀接受挫折、面對失敗類的繪本、短片引導,繪本或較短的動畫片是最能打動的一種教育工具,比我們單純的說教能更深入小孩的內心。推薦一本《小老鼠和大老虎》,這個可以教會孩子不能一直處於強者的地位,學會換位思考。

對於較大點的孩子可以通過學圍棋,球類運動等多與群體協作的運動,這樣他們會對勝負有更深一步的認識。

總之,保持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智慧,而勇於接收失敗又何嘗不是一種勇敢?


樹洞熊讀書育兒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我們都知道失敗並不可怕,關鍵在於要用怎樣的態度去面對。

如果家長希望幫助孩子優雅的面對失敗,不妨來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首先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恢復情緒。

當孩子被負面情緒吞沒的時候,家長不要指望他立刻能從失敗當中吸取教訓,家長需要用共情的方式幫助孩子恢復她的情緒,承認並且接受孩子遭遇失敗之後的那些憤怒、挫敗和自我懷疑的感受。

然後家長要在不摧毀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幫助孩子找到一種理解失敗的方式。

比如說如果孩子在足球比賽中擔任守門員,最後比賽輸了,孩子覺得輸了比賽是自己的責任,從而悶悶不樂,這時候家長就可以說守住球門,並不只是你這個守門員要承擔的任務,這是整個足球隊都需要承擔的責任。

最後家長要誠懇的對孩子進行鼓勵。

如果孩子堅持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父母可以回應說:“我不同意你說這一點,你是有能力的。”父母還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現在灰心喪氣,不想再嘗試努力了,但是如果你不斷嘗試,你會感覺越來越好的。”在失敗面前孩子需要學會重新振作起來,面對下一次挑戰。

總之我們需要告訴孩子,無論結果是輸還是贏,我們都要學會面對現實,接納自我。


螢火蟲的天空


孩子的“勝負欲”過強,容易陷入“野馬結局”,家長可以這樣做。

什麼是野馬結局呢,野馬結局是一種吸血蝙蝠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常年在野馬的腿上吸血,很多野馬也因此死亡。

蝙蝠吸血並不能直接致野馬於死地,野馬為什麼會死呢?

當蝙蝠在吸血時,野馬會表現出狂躁的反應,反而加快了野馬死亡的速度。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如果孩子的勝負欲過強,不能馬上解決眼前的問題,反而由於過強的“慾望”導致事情失敗。

“家有一小,處處有煩惱!”孩子一天天成長,家長的煩惱不再侷限於讓他“吃好喝好”。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的心態也成為家長頭疼的問題。

我們要學會慎用競爭意識,學會縱向比較,具體評價,避免孩子過於在意結果;引導孩子重視過程,過於重視勝負,就容易造成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

告訴孩子不論是遊戲還是生活,輸贏並不那麼重要,有些人贏了卻輸了尊重,有些人輸了卻獲得了其他更寶貴的東西。不要在意輸贏,但求無過。

畢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對待輸贏保持平和的心態!


xiao小熊


孩子的成長分為三個階段,1-3為發育期,3-12三歲為快速生長期,12-18歲為青春期。三歲前家長只要保護好孩子的安全為好,但是在3-12歲的時候家長要格外小心,和孩子在一起時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在這個階段內如果孩子的勝負欲很強,首先我要恭喜這樣孩子的家長,您的孩子肯定很優秀,但是在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千萬不要打擊孩子,這樣會降低他的自信心。家長要做好引導作用,舉個例子,孩子在考試時沒有考好而非常傷心,這個時候家長的作用就要凸顯出來,和孩子說,兒子(女兒)啊,成與敗不重要,關鍵是在考試前你是否認真複習,課後筆記是否做好,如果你付出了努力還是收穫不到成果,這樣父母不怪你,一次的得失並不代表什麼,在於過程。


理想者169


培養孩子恰如植樹。

人同植物一樣,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水分。

對於孩子來說,鼓勵就是澆灌於孩子身上的營養水。

乍一聽起來,這好像是對孩子好勝心的支持和強化。

如果你也如此認為,你也就陷入了無知和自以為的兩個誤區之中。這也是正面管教一再強調父母要徹底改變的錯誤思維,教給父母的破局之法就隱藏在這錯誤想法的背後。

先來說錯誤思維。比起無知,自以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造成的風險更大。無知使人無畏,缺乏敬畏之心;自以為令人傲慢,好勝心即由此而來。

一、無知讓你忽視了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動機和實在的需要。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不良行為”的背後,一般存在著四中錯誤信念:求過度關注、彰顯我說了算的權力之爭、需要被忽視或感受被傷害導致的報復心理以及缺乏自信的自暴自棄。

這四種錯誤信念中,前三者與最後一項表現出的不同點在於孩子的行為是主動的、積極的(但是力使錯了方向),而後者常常表現地消極和怠慢。文章末尾的圖中{錯誤目的表}列出了孩子四種不同行為目的的常見表現和孩子對大人行動(自以為的錯誤的反射性指令)的反應,也給出了父母如何做出二次行動(正確地恰當地)糾正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和理念。

孩子不同的行為動機都是為了追求個人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目標。為著這個目標,他們會以自己僅有的匱乏的認知能力和技能去做出行動。可是往往就走偏到以上四種目的之中去。

顯而易見,勝負欲太強是孩子錯誤信念的行為表現。但是單看具體表現,我們尚不能肯定地指出孩子行為是出於那一種目的。這需要我們的觀察和跟孩子溝通。

比如,觀察孩子是隻在你面前才表現出好勝心,還是在其他情境中也是;或者利用目的揭示法詢問孩子的目的。勝負欲太強除了可能是為求得不斷的關注而不停地表現,也大有可能是孩子希望通過獲勝來贏得權力,這時,他們也許會說:“我贏了,我說了算”或“你要聽我的”。

無知可能讓你看不到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實在的需要。而自以為就像是踩著幾近斷裂木梯上樹捅馬蜂窩,實在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時孩子還會像馬蜂一樣帶著情緒徑直往你的痛處蟄去。

自以為常常體現為批評、指責、羞辱和打罵等懲罰措施。其中,對孩子的羞辱等造成的孩子的心理創傷更大和難以癒合。

聽到批評和指責時,大多數人傾向於反抗甚至報復,自暴自棄者常會變得更加退縮和畏手畏腳。無論哪種反應,都說明他們不太可能意識到自己的需要。事實上,絕大多數的人在溝通中都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需要上。

這是孩子表現出強勝負欲時,家長不宜單刀直入給予否定的根本原則。

試圖以贏了孩子來降低他的好勝心,是自以為的另一個極端。這聽起來更像是打壓孩子。

正面管教倡導以和善而堅定的態度來與孩子溝通。一個比較可取的切入口是通過詢問孩子的感受來判斷他的行為目的,比如:“寶貝,當你贏得別人的時候,你是什麼感受?”或者“寶貝,當你輸給別人的時候,你心裡是怎麼想的?”。

根據孩子的反應進一步做出調整,期間給予鼓勵是比較好的方式。鼓勵不是認同孩子的行為,也不是讚揚。鼓勵是表達對孩子的同情和關愛。

鼓勵是:“孩子,看到你在和小夥伴遊戲的時候表現的積極主動,我也感到開心,同時我也擔心你因為太用力而傷到自己或你的小夥伴,告訴我,你會小心點嗎?”。

而讚揚只是認同孩子好勝心和要贏得他人的行為,這幫助孩子強化了他的勝負欲意識。

正面管教中有一系列方法和理念,可以幫助家長有效的管教孩子。

關注我,持續為您管教孩子提供價值,找到解決孩子“不良行為”的破局之法。



正義的飼養員1號


孩子的自尊心特別強,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似乎只有贏得人們的讚揚才能證明他們的能力。從本質上講,他們是不自信的孩子,他們總是力求成功,以獲得別人的好評。一旦出現暫時的失敗就可能導致他們的消極情緒,甚至對自己全面否定,然後他們就會以逃避獲得內心的安寧。

對於這類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是確立他們的自信,使之關注自己的長處,並懂得人無完人的道理。

(1)動力型性格的孩子最容易發生這類事,因為這種性格愛比較,發現有人比自己強,他們會有很大的反應,同時這種性格又最渴望被認可,如果他覺得有人比他強,而且大家還都認同這個人,動力型性格的孩子會受不了,情商高的動力型會給自己定目標,努力超越他,而情商低的可能會不擇手段。

(2)告訴孩子,過程比結果重要

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能力,不宜做太多幹預。對孩子的努力多做鼓勵和關注,幫助他們變成發奮上進、有目標的人。教育孩子認識到,做事不可投機取巧,要腳踏實地。比如,淡化分數的影響,增強孩子承受失敗的能力。自小讓他們認識到,成功與好成績不能決定人生的價值,即使失敗也是一種收穫,應重視積極努力的過程。

(3)注重培養孩子的情商

讓孩子瞭解到,不能只注重自己取得的好成績,因為這並不能完全決定人生的價值。提醒他們要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讓孩子明白自己和同學各有所長,所以要關注他人的感受,培養合作精神。引導孩子學習如何提升社交技巧,要對人真誠坦蕩,以建立真摯友誼。同時,也要教導他們察覺自己的情感,不要太過計較得失。

(4)表揚要發自內心,批評要注意方式

欣賞孩子,發現他們無可取代的優點。認同他們、讚美他們,不是恭維他們,是發自內心地肯定他們,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獲得巨大的動力,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有更出色的發揮。不要讓孩子覺得“我已經很努力了,但是還是得不到爸爸媽媽由衷的讚賞”。在這裡要提醒家長,對孩子的評價要切合實際,賞識教育要具體化,不要說“你真聰明”“你真棒要說明聰明和棒的理由。

對孩子進行批評時,也要考慮到他們能否接受。過度批評,只會讓他們為了討好你、順應你,而違心地做出改變。

(5)培養孩子公平競爭的意識

讓孩子明白,不能為了取得成功而採取不正當手段和投機取巧的方法。要讓孩子認識到,無論是什麼樣的競爭,自身的實力是決定結果的最重要因素,提醒孩子要憑藉實力和能力去趕超對手,而不是通過旁門左道去戰勝對手。並讓孩子在競爭中學會合作,學會欣賞別人的長處,同時善於發揮自身的優勢。

(6)不要過分在意孩子學習成績的暫時落後

動力型性格的孩子目標感很強,他們往往會為自己制訂一個較高的學習目標,而一旦達不到就會很沮喪

家長要適時安慰孩子,告訴他不要在意一時的成績下滑,只要找出考試中失誤的主要原因,對症下藥及時彌補,成績就會逐步提高的。


劉上九型研究院院長


是好事!也是壞事!要看家長如何去調節之間的關係!任何事都有兩面性,只要處理得當,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貨。孩子在成長階段都有這樣心態,這是避免不了的。要加以疏導。不能一棍子打死。好勝心是向上的動力,也有疏忽大意急於求成的隱患。要讓他自覺的養成遇事穩重,善於思考的習慣。這樣方能事半功倍。


自己文章


孩子好勝心強是好事,但凡事有個度,過了那個度就會有不良的結果。可能您的家庭教育方式就是這種風格,父母勝負欲比較強的話,孩子長時間在這樣的環境中也會習得的。家人要做適當的引導,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恰當的,哪些是不太好的。心理指導:建議當孩子沒有得第一時,家人不可責備他,首先要肯定他的努力付出,可以勸慰他有失誤是正常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可能總是第一,那別的孩子如果也跟你一樣,也總是想得第一,得不了就發脾氣,哪個家庭會幸福的。也要讓他知道發脾氣是不正確的,不開心的時候可以和家長溝通,可以和小夥伴們玩樂,這些都是很好的發洩情緒的方式,而發脾氣會讓家人不快樂,這不是明智的舉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