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什么我不推荐您购买银行理财?

从1998年工行开始提供个人理财业务迄今,中国银行理财历经了20年的发展,中国的个人可投资资产也快速增长至约200万亿的规模。

手里有闲钱,想“稳赚不赔”该投哪里?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说——银行

的确,在我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将钱存进银行就相当于进了一个密不透风的保险柜,虽然利息不高,但贵在安全可靠。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我们不易察觉的变化正悄然发生。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如今我们去银行存钱,客户经理一般都会先颇为神秘地告诉你最近有款非常稀有的“好”产品(收益高),然后将产品的名字、收益、期限以及起投金额一字不漏的告诉你。

等到你听的晕晕乎乎,犹豫不决的时候,立马加一句:赶紧决定吧,再不买就没了!

「揭秘」为什么我不推荐您购买银行理财?

这时候,一般人就会乖乖掏钱!

心想反正是要存银行,何不存一个收益高的呢?

却鲜少有人会问一句:这个产品投向哪里?它的收益是否与实际匹配?

仔细想想,大家买银行理财产品似乎都是这样:只关心收益和期限,对于资金投向却漠不关心。

即便有人真的问了这个问题,客户经理吞吞吐吐解释不清,似乎也并不影响他们最终的投资选择。

再想想我们平时投其他产品,如果看不到资金投向,大家肯定会刨根问底,要不然就不投了。

「揭秘」为什么我不推荐您购买银行理财?

同样是理财,差别为什么这么大?

有人要说了:银行安全啊!

对头,这就是原因所在,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默认银行理财是无风险的,就算出了事银行也会刚兑兜底,所以想要“保本保收益”投银行理财肯定没错。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资管新规》打破刚兑,银行理财不再保本

许多稳健型投资人选择银行理财就是看重它的“保本保息”,这一点也给了投资人一种心理错觉:就算出事对我也没有任何影响,我的本金利息肯定会拿到手的。

但是这种刚兑本就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平衡,以往银行为了保证刚兑就把这部分的潜在亏损定价到其他资产中,该资产再流到金融市场,炸弹终将引爆。许多实力较弱的金融机构因此倒闭,一系列蝴蝶效应导致的结果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买单的还是各位投资人。

「揭秘」为什么我不推荐您购买银行理财?

2018年伊始,国家出台《资管新规》,遵循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明确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

简而言之,就是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保息!

这意味着,除了在银行储蓄存款和大额存单外,其他一切投资都需自负盈亏。即便是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也要承担相应的理财风险。

那么,当银行理财不再像从前一样“安全”,还有人愿意继续购买吗?

当然!

因为现阶段依然有许多朋友把银行理财产品当做最佳选择,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银行毕竟是国家的,肯定实诚。

其实也难怪,大家主要还是吃了信息不对等的亏,就拿信托来说吧,很多人都不了解信托,但你仔细看看你买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银行理财有70%都投向了信托或者私募基金,相当于你的钱是间接投到了信托,重点是什么呢?

你买的银行理财收益3-4个点,而信托的收益高达7-9个点!

中间的差价哪去了?

自然是被银行吃掉了。

现在是不是觉得银行理财好像也没那么实诚?

别急,银行理财可不止有两幅面孔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银行理财,暗藏猫腻

一:预期收益代替实际收益

有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销售误导。

银行工作人员巧妙地利用了客户追求高收益的心理,刻意夸大收益,反复强调以往发行的同类产品都达到了预期收益,让客户掉入把“预期收益”当成“实际收益”的心理暗示陷阱。

然而事实上有许多结构型理财产品根本达不到预期收益,亏损本金的也不在少数。

二:延长募集期

我们都知道募集期越长,收益率越低。并不是T+1或者T+2就产生利息,而是要等很久,所以整体收益并不高!因此大家要多多留意...

三:狸猫换太子

银行理财还有一种惯用伎俩就是狸猫换太子。

很多人都遇到过本来看中了某款理财产品,但是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你已经售罄,转头推荐了另一款“更好”的产品,这时候就要小心了,有不少业务员会趁此机会给客户推荐其代销的保险产品,这用行话来说就是“飞单”,特别是年纪大的投资人一不小心就被忽悠了,稀里糊涂地把保险当成了理财产品。

所以在购买前,一定要看清产品认购书!

「揭秘」为什么我不推荐您购买银行理财?

而说到代销,很多人都有一个严重的误区,以为银行卖的理财产品都是银行发行的,如果出事了找银行就可以了。

事实绝非如此。

银行除了是发行方也是渠道商,同样会代销别的投资公司的产品,某些代销产品合同上也会印有银行的标志,许多投资人没有仔细看产品说明书,看到银行logo就觉得放心了,然而这些产品和银行八竿子打不着关系,一旦出事,银行是不承担任何责任的。

在此教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如果是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在产品说明书中都会有一个以大写字母“C”开头的14位产品登记编码,接着到中国理财网的搜索框内输入该登记编码,能查到的就能证明的确是银行的理财产品,如果查不到投资人就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是不是被人骗了。

文章源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理财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