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从E. M. 福斯特到大江健三郎

由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授权国内出版方出版的《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访谈的作家共有十六位,分别是E. M. 福斯特、弗朗索瓦丝·萨冈、奥尔德斯·赫胥黎、哈罗德·品特、博尔赫斯、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E. B. 怀特、巴勃罗·聂鲁达、约翰·斯坦贝克、库尔特·冯内古特、胡里奥·科塔萨尔、唐·德里罗、苏珊·桑塔格、伊恩·麦克尤恩、诺曼·梅勒、大江健三郎。其中有几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从E. M. 福斯特到大江健三郎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中译本

和第一辑相似,此书仍以美国(英语)作家占多,但也有几位拉美作家(第一辑中有马尔克斯,第四辑中则有略萨),包括两位阿根廷最负盛名的文豪和智利最伟大的诗人。

博尔赫斯受访时是国家图书馆馆长,此时已双目失明。他对逐渐失明眼睛所能看见的颜色在《博尔赫斯谈话录》中也略有提及。而他谈论的内容涉及隐喻较多,这在他的《永恒史》中也有过详细的讨论。

在聂鲁达的访谈中,被问及“登上了很高政治舞台”的诗人(聂鲁达曾被提名智利总统候选人),他提及了毛泽东和胡志明(不得不说聂鲁达和中国也甚有渊源,自传《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中忆及了来访中国的往事),而在智利,“诗人们总是与政治纠缠在一起的”。当然,我们可以想到,我们的古代帝王很多都有诗篇传诵后世,有些更是以诗人著称,例如南唐后主。

聂鲁达之后,另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参与过总统选举的拉美作家,则是秘鲁(也持有西班牙国籍)的略萨(输给了日裔的滕森,略萨在近作《五个街角》中对这个政敌也有所抨击)。这位也曾经访华的诺奖得主,最近因疫情的不当、无知的言论引起了我们的民愤。

关于诺曼·梅勒的部分,谈到了暴力,而他的作品则是充满了这个元素,对此他的解释是:“我一直觉得这是前辈留给我们这一代作家的疆域。”而美国作家似乎确实热衷在题材上另辟蹊径,例如本书中另一位美国作家麦克尤恩,“人人都说他的作品既变态又黑暗”,“有不少还牵扯到未成年的孩子”。

诺曼·梅勒对暴力的偏爱也让人想到了第一辑中的与之相反的厄普代克,被问到“为什么对暴力惜墨如金”时,他回答说,“我的生活里几乎没有暴力”,并指出了“梅勒最近的暴力行为虚有其表”。

大江健三郎则容易让人想起另一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出现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中),两位亚洲作家都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并喜欢重复着一些主题(当然,也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所夫子自道的:所有的小说家,或许,都只写某一种主题(第一部小说),和一些变奏)。

相关阅读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