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匯發展合併母公司後首份財報:營收破600億元 淨利潤增長10.7%

雙匯發展合併母公司後首份財報:營收破600億元 淨利潤增長10.7%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鄭淯心 3月24日晚,雙匯發展(000895.SZ)發佈年報顯示,2019年雙匯發展實現營業收入603億元,同比增長23.43%;實現淨利潤54.38億元,同比增長10.7%。報告期內,雙匯發展完成了對其母公司雙彙集團的吸收合併。

雙匯發展認為,2019年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多變,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其還面對中美貿易摩擦、非洲豬瘟疫情、肉類價格通脹等多重壓力和挑戰,這一年其在堅持調結構、調價格、創新經營下實現了較好的經營結果。

在未來規劃方面,雙匯發展披露,將於2020年繼續堅持調結構、擴網絡、促轉型、上規模戰略。

2020年的四大挑戰

財報顯示,自1998年上市以來,雙匯發展一直以屠宰和肉類加工業為核心業務,向上遊發展飼料業和養殖業,向下遊發展包裝業、商業,配套發展外貿、金融、地產等,目前是中國最大的肉類供應商。

肉製品業務和屠宰業務是雙匯發展業績的主要來源。2019年,雙匯發展在肉製品業務和屠宰業務分別實現營收251.6億元和391億元,分別佔比總營收的41.72%和64.83%,其中屠宰業務增速高於肉製品業務增速,屠宰業務的增長率為35.22%。

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屠宰生豬1,320萬頭,同比2018年下降19.04%;鮮凍肉及肉製品外銷量309萬噸,同比2018年下降1.47%。

雙匯發展的生鮮凍品庫存量達到了20.91萬噸,較上年末相比上升70.42%。對此,雙匯發展稱,庫存量上升的主要原因為本集團結合屠宰業市場行情,適度增加了凍品儲備。雙匯及下屬子公司肉製品和生鮮品採取統一銷售模式,各子公司生產的產品統一銷售給雙匯發展或漯河雙匯食品銷售有限公司(專門從事鮮凍肉銷售),再由該兩公司對代理商或終端客戶銷售。

財報稱,2020年雙匯發展可能面臨四大挑戰。

一是市場風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宏觀經濟受到衝擊,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行業內競爭和跨界競爭進一步加劇;二是消費需求風險,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豬肉價格較高,對豬肉消費可能產生抑制,存在消費替代的風險,同時隨著社會消費升級,新型消費不斷湧現;三是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受非洲豬瘟疫情和生長週期等多方面的影響,生豬供應偏緊,預計2020年豬價會處於較高價位運行,給雙匯發展控制生產經營成本帶來一定壓力;四是社會成本上升風險,社會平均工資不斷上漲,以及國家對食品安全、防疫檢測、環境保護等要求越來越高,這些因素都將會影響其經營成本。

針對上述挑戰和風險,雙匯發展將繼續落實調結構、擴網絡、促轉型、上規模的發展戰略,在2020年重點抓好幾項工作:一是堅持做好疫情防控,確保企業經營安全。二是加強新產品推廣,推動肉製品結構調整。按照主推高端產品、減少數量、提升質量、聚焦推廣的原則,加快肉製品結構調整向中高檔發展。三是肉製品加強渠道拓展,擴大終端動銷上規模,生鮮品擴大銷售網絡,升級網點管理。雙匯發展還稱將加強營銷策劃,做大外貿擴規模,完善產業鏈,加快數字化建設等。

吸收合併母公司的第一年

2019年,雙匯發展通過向羅特克斯發行股票以吸收合併雙彙集團,交易完成後羅特克斯持有雙匯發展73.41%的股權。本次重組完成後,原雙彙集團中的調味料、軟件開發以及財務公司等將併入雙匯發展,雙匯稱此舉進一步精簡治理結構,完善雙匯發展的業務結構。

雙匯發展的實際控制人為興泰集團,其通過下屬雄域投資有限公司間接持有萬洲國際35.9%的股份,而萬洲國際則通過下屬全資子公司羅特克斯有限公司持有雙匯發展73.41%的股權。萬洲國際作為全球最大的豬肉食品企業,業務輻射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在肉製品、生鮮品和生豬養殖三大領域均排名全球第一。

吸收合併後,雙匯發展新增三家控股子公司漯河雙匯海櫻調味料食品有限公司、漯河雙匯計算機軟件有限責任公司、漯河雙匯意科生物環保有限公司,合併報表範圍發生變化,同時對公司之子公司河南雙彙集團財務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發生變化。

年報中雙匯發展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年報和2019年三季度相比略有變化。新進入的機構投資者是持股821萬股的華夏紅利混合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持股802萬股的興業全球基金—股票紅利特定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以及持股780萬股的全國社保基金四零一組合。

華泰證券研報稱,疫情是消費者習慣轉變的催化劑,在非洲豬瘟疫情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疊加下,生豬行業更加規範,消費者會更多選擇冷鮮肉而非傳統熱鮮肉,也會更加註重品牌。品牌冷鮮肉和肉製品消費量有望提升。雙匯具有國內領先的冷分割生產線和13省市深入到地級市級別的日配物流網絡,可以保證冷鮮肉的品質。

3月24日,雙匯發展以單日上漲6.35%,報收36.69元/股,市值1218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