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塞爾維亞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

首席鏟史官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塞爾維亞是個斯拉夫國家,歷史上因為基督教 羅馬分裂它長期在東正教陣營裡。塞爾維亞人能征善戰,歐洲重要的力量。一戰 2戰後兩度主導組建南斯拉夫。2戰後克羅地亞人鐵托逐步分裂塞爾維亞 ,塞爾維亞人口比例從起初佔南斯拉夫的百分之70到前南解體剩下百分之30多。現在失去了黑山的塞爾維亞徹底變成了內陸國,曾經的強大不堪一目。當前南其他地區都加入北約後,只有他孤獨的跟在宿敵俄羅斯後面。誰和俄羅斯結盟一定是飲鴆止渴。塞爾維亞前途一片迷茫。


一夫壹歷史


塞爾維亞在六千年前已有村落,也許是當時歐洲比較大型的村落。公元6~7世紀,南斯拉夫人的一支塞爾維亞人定居於巴爾幹半島薩瓦河中下游迤南至亞得里亞海沿岸一帶。

東正教。最早以“塞爾維亞”為名的國家是10世紀中葉由察斯拉夫‧卡羅尼米洛維奇(塞爾維亞語:Кнез Часлав Клонимировић,拉丁化:Časlav Klonimirović)所建立。12世紀時尼曼雅王朝崛起,14世紀中葉的沙皇斯特凡‧杜尚在位期間更是把塞爾維亞國家的發展推向巔峰。

興起於小亞細亞半島西北部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帝國奧斯曼帝國於此時開始征服巴爾幹半島,並於1389年在科索沃戰役中擊潰塞爾維亞人(該戰役的結果如今尚有爭議),到15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已完全征服了塞爾維亞,開始了長達5個世紀的亞洲式伊斯蘭教的封建軍事統治。

塞爾維亞在1804年和1815年兩次革命當中獲得了高度自治。1878年,塞爾維亞在俄國的協助下獲得完全的獨立,1882年成立王國,其國土僅包括今塞爾維亞的中部。在1910年代初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和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當中,塞爾維亞的國土向南擴展,兼併了包括科索沃、今馬其頓共和國等地區,但北部的伏伊伏丁那地區當時為奧匈帝國所管轄,不在塞爾維亞國土範圍之內。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愛國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街頭用伯朗寧M1900型自動手槍連開七槍,刺殺了正在對薩拉熱窩進行訪問的奧匈帝國王儲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7月28日,奧匈帝國因此事向塞爾維亞宣戰,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塞爾維亞於1914年末成功地抵抗了奧匈帝國三次進攻,1915年,同盟國(包括奧匈帝國、德國、保加利亞)共同向塞爾維亞發動攻勢,佔領了全境。

1918年,同盟國戰敗,塞爾維亞得以復國,該年12月,塞爾維亞、鄰國黑山以及由原奧匈帝國所管轄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伏伊伏丁那共同組建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即南斯拉夫王國的前身。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南斯拉夫三面受敵,除希臘外所有鄰國都是軸心國成員。1941年4月,軸心國侵入南斯拉夫,並將其瓜分,如伏伊伏丁那大體被匈牙利兼併,科索沃併入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其餘部分則由德軍佔領。此時南斯拉夫民族解放軍在鐵托的領導下開始反抗德國的佔領。

1945年,蘇聯紅軍進入南斯拉夫,鐵托在其幫助下成為國家最高領袖,建立了共產主義國家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聯邦),但在1948年南聯邦與蘇聯決裂。1961年鐵托和埃及總統納賽爾、印度總理尼赫魯共同創立了不結盟運動。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在鐵托的領導下,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著重各民族團結以及國家的統一。南斯拉夫在這個時期成為了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當中較富裕的國家。

鐵托於1980年逝世後,民族矛盾開始激化,最終導致了南斯拉夫在1990年代初期解體。南斯拉夫的六個加盟共和國中的四個先後宣佈獨立。1992年之後,剩下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國,重組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聯盟)。1999年,塞爾維亞共和國在科索沃戰爭中遭到北約的轟炸,戰爭以國際社會接管科索沃告終。

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重新組建,將國名改為塞爾維亞和黑山。

2006年5月21日,黑山通過公民投票決定正式獨立,6月3日黑山議會正式宣佈獨立,6月5日塞爾維亞國會亦宣佈獨立並且成為塞黑聯邦的法定繼承國,塞黑聯邦因而解散。10月28日,塞爾維亞就是否接受新憲法草案舉行全民公決。結果顯示草案獲得通過。

2007年1月21日,塞爾維亞共和國舉行獨立後的首次議會選舉。塞爾維亞激進黨在議會250個席位中獲得81席,民主黨64席,塞爾維亞民主黨-新塞爾維亞黨聯盟47席,塞爾維亞名人黨19席,塞爾維亞社會黨16席,塞爾維亞自由民主黨為首的競選聯盟15席,另外8個議席由5個少數民族政黨和競選聯盟分享。

另外,塞爾維亞共和國南部的科索沃地區自1999年科索沃戰爭結束以來,就脫離了塞爾維亞共和國的實際管轄,並且成為了聯合國的保護地,由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臨時管治。各方於2006年2月20日起就科索沃問題展開談判。科索沃於2008年2月17日,自行宣佈獨立。


花開水不流


關於塞爾維亞國家起源問題,猶如克羅地亞等前南其他民族的國家起源問題一樣,在當代民族主義狂熱中曾經變得很敏感。1990年代為了動員塞爾維亞人爭奪科索沃,米洛舍維奇曾經把科索沃說成是塞爾維亞文明的發源地,那時我們的一些出版物也宣傳這種說法。但前南時代的主流史學並不是這麼說的。1999年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根據鐵托時代的史學著作歸納道:

作為南遷斯拉夫人一支的塞爾維亞部落是於公元7世紀前期經拜佔廷皇帝許可移居今希臘薩洛尼卡地區的,該地因而得名斯爾比加(srbijia,即塞爾維亞serbia的希臘語讀法),這是塞族見載於史之始。然而塞族先民不喜歡該地,於是北返渡過多瑙河,又改向拜佔廷皇帝求新居地,最後定居在利姆河與皮瓦河之間。後來就在這裡發展為雛形國家“受洗禮的塞爾維亞”。

該地位於今塞爾維亞、黑山、波黑交界處,與科索沃無關。以後“受洗禮的塞爾維亞”在東部的拉什卡(今科索沃以北的塞爾維亞本部境內)形成新的中心,出現了第一個塞族王朝奈馬尼亞王朝。到1180年,奈馬尼亞利用拜佔廷皇帝曼努伊爾一世去世向南擴地,佔領了科索沃—梅託希亞,這是塞人入主科省之始。但此後王朝的中心仍在拉斯(即拉什卡)、克魯舍瓦茨等地,而不在科索沃。

到14世紀中葉,杜尚大帝把王朝擴大到空前規模 ——從多瑙河到愛琴海,今阿爾巴尼亞、希臘的大部均包括在內。但據博日奇等前揭書,“新的國家中心在希臘境內,(杜尚)皇帝本人經常坐鎮馬其頓的城市斯科普里與塞爾,統治全境”。塞本部則由其子代管,他駐克魯舍瓦茨等地,也不在科索沃。

杜尚死後帝國解體,後繼的塞爾維亞諸王公各據一方,而以克魯舍瓦茨的拉札爾大公為最強,統治科索沃的是拉札爾的女婿布蘭科維奇,直到土耳其基人全部滅亡塞爾維亞國家。

 

現在看來這個說法還是站得住的。當然,後來的科索沃原野大戰和佩奇大總主教帶領塞族“大遷徙”確實是塞族深刻的民族記憶,而在13-16世紀這個時期塞族也確實曾經是科索沃的主要居民。不過那已經是塞族國家盛時擴大的地盤,而不是它的創業之地。

還有一種說法在惋惜南斯拉夫失敗的人們中很流行,即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乃至黑山和馬其頓本是同一民族,只是近現代列強地緣政治和宗教歧異,加上鐵托時代“製造民族”的失誤,使得東正教徒、天主教徒和穆斯林分別被劃成了塞、克、波等不同民族。我們過去也有類似說法。

這個說法的確持之有故。因為近代以來這三族的語言幾乎一樣,主要就是宗教不同。而在前南時期無神論的官方意識形態下,宗教的不同又隱而不顯,這樣的背景下還把他們弄成三個“民族”並分別建立“共和國”,同時卻又對每個“民族”內部的左右之別和政見、經濟訴求之別刻意打壓,造成“民族”之間壁壘明晰分庭抗禮、而每個“民族”內部卻高度一元難以分化的狀況,這確實有點莫名其妙。

筆者前面說過,如果南斯拉夫不是那麼刻意製造“平等民族”而又忽視平等人權,而是實行印度式的多民族憲政國家治理方式,讓各族群內部都自然形成左右競爭,以跨族的左右多元沖淡族群認同的多元,以民主的跨族政黨輪替取代“組織安排”的八族輪流坐莊,南斯拉夫國家不是沒有可能像多民族的瑞士、印度那樣鞏固下來的。

不過這也只是“可能”,儘管我認為可能性很大,但我歷來反對任何形式的歷史決定論。這種事後的設想也不能說的太絕對。實際上這些民族當然也不能說只是鐵托完全憑空“製造”而全無任何歷史源流。就以塞、克、波三族而言,細究起來,這“三族共語”、“三族異教”與“三族仇殺”一樣,主要還是中世紀晚期至近代,宏觀地緣政治格局造成民族交往頻繁以後逐漸形成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中“恩怨情仇”相交織,民族融合與民族鬥爭都平行加劇。建立跨民族國家認同的機會不能說沒有。但如今分道揚鑣也不能說純屬偶然、只怪某個人的一念之差。

我們現在知道,早在土耳其與奧匈形成近代巴爾幹地緣政治格局之前很久,在中世紀前、中期,這三個族群就已經見於記載,到中世紀中後期,三個族群都已經形成過各自的政治共同體。而那時三族的宗教狀況不同於近代,三族的交往遠沒有近代密切,語言更不像近代那麼相似,但是卻也沒有近代那麼嚴重的仇殺。

在很長一個時期,他們主要是在與三族之外的勢力交往中形成自己的認同的:克羅地亞人主要與意大利人、日耳曼人、保加利亞和匈牙利人打交道,波斯尼亞人主要與匈牙利和保加利亞人打交道,而塞爾維亞人主要面對拜占庭和保加利亞人。

相對於如今各方的“民族主義史學”都喜歡誇張本族昔日輝煌而言,如今客觀的學界更重視“旁觀者清”。十世紀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七世給他的繼承人羅曼努斯寫的治國指南《論帝國治理》(De Administrando Imperio,拜占庭學界通稱為DAI,寫於950年左右)就是被看重的旁觀者言。這本書寫於東西教會大分裂之前一個世紀,其中就有好幾處敘述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波斯尼亞人。





易述浮生


塞爾維亞原本是位於巴爾幹半島的臨海國家,隨著南斯拉夫在上世紀90年代的解體和2006年黑山及2008年科索沃的獨立而變成了一個內陸國。這個看似陌生的國家,其實是與中國最親密的歐洲國家之一。塞爾維亞,歐洲一顆低調且隱藏光芒的珍珠,被譽為“東方與西方的十字路口”!

塞爾維亞被認為是歐洲生態保護最完整的地方,境內除了擁有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還有5個國家公園、30多個自然公園和特殊大自然保護區。以及19世紀代表建築,諸如全世界最大的東正教堂、世界十大教堂之一的聖薩瓦教堂等。

塞爾維亞是歐洲自然生態保護最完整的地方,所以它的自然風光異常豐富,果園、樹林、草場、山峰、峽谷、湖泊等遍佈各處,汙染極少,空氣清新。塞爾維亞雖然不是很發達,但是到處都給人淳樸清新的感覺,非常愜意~漫步在貝爾格萊德的街道,就像走進了歐洲的城市電影的劇場,四處瀰漫著復古懷舊的味道,還有明豔透亮的色彩。塞爾維亞是一個慢生活、低物價的地方,所以這裡也是適合窮遊的地方。


成功始於勤奮9


提起塞爾維亞,你可能立馬想起的是叱吒風雲的網壇名將德約科維奇,也許回憶起了 1999 年北約對貝爾格萊德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轟炸,現在就全方位說一下塞爾維亞。

如果你是歷史控

……那麼塞爾維亞厚重多元的歷史遺蹟一定會讓你大開眼界。

翻開塞爾維亞的歷史,你會發現:塞爾維亞曾多次成為歐洲甚至世界重大事件的焦點,幾乎每一次都與戰爭有關——巴爾幹半島被人們稱作“歐洲的火藥桶”,而塞爾維亞佔據了巴爾幹半島的中心位置,被認為處在西方世界和東方世界的十字路口,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從古羅馬帝國開始,居住在此的人每一代都經歷過至少一次戰爭;歐洲大地上曾經出現過的所有帝國和強權政治都曾在這裡一決雌雄。

塞爾維亞上一次經歷的戰爭距今只 20 年:1999 年的科索沃戰爭中,這片土地遭受了長達 78 天的大規模空襲,在 20 年後的今天,人們仍然可以找到這場空襲留下的痕跡。

在貝爾格萊德,當時被轟炸的一些建築被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其中南斯拉夫的國防部大樓、內政部大樓保留原樣而且還在繼續作為辦公室使用。而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遺址處,豎立了一座寫有中文和塞爾維亞語的紀念碑。

如果你愛打卡世界遺產

……那麼千萬不要錯過了塞爾維亞南部的中世紀修道院。

塞爾維亞擁有5處遺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最重要的是南部山區的多處中世紀修道院。回溯塞爾維亞的歷史根源,追憶那段真正屬於塞爾維亞的榮光,可以說,這些修道院群是最能代表塞爾維亞的地方。

古代塞爾維亞人紮根於今天的塞爾維亞南部及科索沃地區,並於中世紀時期國力、領土、宗教和藝術一度達到鼎盛,在公元10-14世紀期間建造了眾多別樹一格且具備珍貴歷史價值的中世紀修道院,是塞爾維亞乃至東歐地區的中世紀建築以及藝術上的瑰寶。它們或精緻、或宏偉,在視覺上能給人足夠大的震撼,也能很好地代表了屬於塞爾維亞的歷史、宗教和文化。

斯圖代尼察修道院(Studenica Monastery)是塞爾維亞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也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價值的修道院之一。這裡一度是塞爾維亞中世紀時期的文化、宗教和精神中心,在塞爾維亞一眾宗教建築中的地位無可撼動。

索潑查尼修道院(Sopoćani Monastery)位於古代塞爾維亞首都拉斯(Ras,今新帕扎爾南部)旁,如今與拉斯遺址一同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中,修道院教堂的溼壁畫被認為是 13 世紀時期的藝術頂峰。

格拉查尼察修道院(Gračanica Monastery)連同其餘幾處在科索沃地區的中世紀修道院一併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如果你是派對動物

……那千萬不要錯過如今歐洲最熱門的派對之都和躋身全球五大音樂節之一的「EXIT音樂節」。

塞爾維亞的首都貝爾格萊德,這座飽經創傷的城市如今成了歐洲年輕人最嚮往的新興夜生活之城。無論是市中心的酒吧街、河岸邊、甚至是居民區的深處,都不難找到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酒吧、夜店。最有特色的也許就是河邊酒吧了,夏天來到貝爾格萊德,躺在伸向河面的巨大“漁網”內,城堡美景無死角展現在眼前,簡直太愜意。

每年 7 月,全球五大音樂節之一的 EXIT 音樂節成了全歐洲年輕人共同的目的地,約 20 萬音樂發燒友從全世界齊聚塞爾維亞北部城市諾維薩德,共赴一場為期 4 天的音樂狂歡。音樂節期間,諾維薩德及周邊住宿供不應求,專門的露營場地應運而生,許多西歐北歐甚至澳大利亞的年輕人在音樂節開幕前的兩三天就陸續到達安營紮寨,在這裡盡情享受東南歐炙熱的夏天。

如果你是建築迷

……那麼塞爾維亞不同風格的建築可能就是你的打卡聖地。

東西方文明之間的多次易主為塞爾維亞留下了形形色色不同建築風格的建築,它們就仿如一扇扇隨意門,能夠帶你自由穿梭於歷史之中。

作為前南斯拉夫聯盟國家,塞爾維亞留存了為數眾多 20 世紀中蘇聯時期的社會主義建築。這些建築的風格名字可以很主旋律——「社會主義式現代主義風格」(Socialist Modernism),也可以很粗暴——「野蠻主義」(Brutalism)。

大型的野蠻主義建築的特徵非常明顯,通常都由不斷重複的元素(直線、曲線、形狀)拼湊組合而成;材料方面,很多都直接使用混凝土,也會使用磚塊、木材等,追求的是不加任何修飾和特殊加工,因而建築整體常常生髮出一股特殊的冷冰冰的沉重感。

貝爾格萊德居民區 Blokovi,區內無數整齊劃一的對稱階梯狀的建築卻處處展現著野蠻主義建築風格,整體給人冷冰冰的感覺,又讓人彷彿身處外太空中的怪異星球。

除了野蠻主義,在塞爾維亞,也不缺華麗和優雅:緊挨鄰國匈牙利的北部小城蘇博蒂察,城市風格相當接近匈牙利,保留了諸多新藝術風格(Art Nouveau)風格的美麗建築。

位於蘇博蒂察的萊切利宮,這座頗有高迪風格的建築是匈牙利建築師費倫茨·萊切利(Ferenc Raichle)為自己設計的住宅和工作室,建成於1904年。建築使用了昂貴的材料,用不同尋常的色彩和線條裝飾外部,內部更是如宮殿一般充滿誇張的形狀和繁複的細節。這是新藝術風格建築非常突出的代表。

如果你愛森林和自然

……那麼茲拉蒂博爾山區、塔拉國家公園是夏日避暑、冬季滑雪的絕佳去處。

靠近波黑邊境的小村莊「木頭城」,是塞爾維亞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裡卡(Emir Kusturica)一手為自己打造的「烏托邦」,寓意遠離城市、喧囂和戰亂。導演曾在這裡取景拍攝了電影《生命是個奇蹟》(Zivot je cudo),村裡所有房屋都是木製的,由導演從塞爾維亞各地收集而來。木頭城距塔拉國家公園不遠,四面環山,風景絕美。如果想要感受一下城市之外的塞爾維亞傳統鄉村生活,不妨來木頭城小住幾天。

你還可以坐上覆古的蒸汽機小火車,飽覽茲拉蒂博爾山區的美景。薩爾幹 8 號鐵路曾經是貝爾格萊德-薩拉熱窩窄軌鐵路最險峻的一段,火車需要在 5 公里的直線距離內攀升 400 多米的高度。如今,這段經典的 8 字線路作為觀光列車向遊客開放,蒸汽機車、全木製車廂,火車慢悠悠地在山林和隧道間穿行,時間都慢了下來。

如果你想看點兒不一樣的

……那就去塞爾維亞尋找那些獨特的紀念碑吧,這是城市探險愛好者最愛的目的地之一。

在前南斯拉夫地區有大量造型大膽前衛、充滿未來主義風格的獨特紀念碑,這是對過去逝者的追憶,也是對往昔戰鬥輝煌的紀念。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很多紀念碑如今被荒草包圍,被人們遺忘。

荒草中的紀念碑,作為那樣輝煌又落寞的存在,散發的矛盾美令人傷感。它們本體上的造型美學價值獨立於歷史概念符號之外,美得奪目又恆久。

拋開所有歷史文化符號,那些雄性的、力量感的建築隨著時間漸漸衰退、被人遺忘,英雄末路的衰敗產生的反差美令人動容。在不同環境和時間下,建築物主體散發出來的不朽氣息無比迷人,訴說著它們的「永恆」誓言。











周朝文DMU


你聽說過塞爾維亞嗎?

提到塞爾維亞,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

是塞爾維亞的網球明星嗎?

諾瓦克·德約科維奇(Novak okovi)

世界級網球冠軍

還是2016年裡約奧運會決賽中1:3負於中國女排獲得銀牌的塞爾維亞女排?

很多人知道塞爾維亞是一個運動強國。

但更多人記得的應該是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轟炸事件吧。

爾維亞是什麼?在哪?

塞爾維亞是前南斯拉夫的主體國,“巴爾幹火藥桶”、“薩拉熱窩事件”、“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都與其有關,是個歷經苦難的國家,並且仍在忍受苦難。南斯拉夫解體後,塞爾維亞成為獨立國家。塞爾維亞的首都是貝爾格萊德(Beograd),貝爾格萊德也曾是南斯拉夫的首都。北約轟炸,克羅地亞戰爭,科索沃戰爭……以及多次解體,讓這片土地面目全非。並且都發生近三十年,戰爭留下的創傷仍無法抹去。

塞爾維亞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的內陸國。

塞爾維亞的宗教,歷史,文化,民族,國際形勢,語言等。

在塞爾維亞,正統派基督教是塞爾維亞人信仰的主要宗教。

位於貝爾格萊德的Sveti Sava教堂

塞爾維亞曾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過幾個世紀,所以塞爾維亞人討厭土耳其。但是塞爾維亞還是受到了土耳其文化深深的影響。比如塞爾維亞的傳統音樂,就像是羅馬尼亞音樂與土耳其音樂還有阿拉伯音樂的混合體。塞爾維亞的居民主要為斯拉夫人,俄羅斯的主體民族也是斯拉夫人,歷史上塞爾維亞一直是俄羅斯最忠誠的夥伴。

位於貝爾格萊德市中心,叫莫斯科酒店。由此可以看出塞爾維亞於俄羅斯的關係。(這裡的甜點很便宜).但在塞爾維亞的科索沃地區,主要居民是阿爾巴尼亞人,信伊斯蘭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