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应“借鸡生蛋”

本报记者 张娜

疫情迫使企业主动寻求变革,新一轮数字化转型浪潮的酝酿,正加速这一变革。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周德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企业更加重视和推动数字化转型,并呈加速趋势。

他认为,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之源,并建议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学会“借鸡生蛋”。

疫情倒逼企业重视和推动数字化转型

中国经济时报:疫情期间,线下企业活动开始向线上迁移,直播、短视频成为经营新形式,您怎么看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

周德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倒逼人工智能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应用,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倒逼企业重视和推动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进程。

由于居家隔离,大中小学全面采用远程教学、中老年人也逐渐开始适应网上购物、在职员工普遍接入在线办公,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都在疫情形势下更多地尝试数字化工作和生活,数字经济的国民基础得到全面提升。无人经济和无接触场景发展加速。无人化服务、无接触配送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迫切需求。无人商店、自助银行、在线医院等被更多人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倒逼流通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在疫情防控中,顾客购买力涌到线上,曾经布局过线上业务的企业,在线销售额大幅提升;具有数字化能力的企业,也快速和第三方社会平台对接,补足线下。“线上买菜”变成了这个特殊春节假期的主流,购买需求大幅增长。数据显示,除夕至初三,京东到家全平台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540%;除夕至初四,每日优鲜平台实收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21%;今年除夕,叮咚买菜的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00%。

利用大数据精准“智控”企业复工复产

中国经济时报: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大数据的应用对企业复工复产起到哪些积极作用?

周德文:当前,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我们应该不失时机抓好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补回来。然而,企业复工复产势必增加人员流动和聚集,使防疫工作面临考验。在一些疫情并不严重的城市,盲目照搬疫情严重地区措施,只顾防范,而忽略经济发展大局。建立在数据分析和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分级隔离措施,才是当下更能在疫情防控和恢复秩序之间形成平衡的方案。

举个例子,2月11日,杭州率先推出健康码,健康码利用数字技术为杭州筑起一道守护屏障,成为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利器”,方便了市民和返杭人员的正常出行,由用户自行上网申请认证,结果为绿码可直接通行,黄码隔离7天以内,红码需集中隔离14天。这项将大数据引入防疫的创举,一经推出便开始向全国其他地区推广,目前已在200多个城市落地。

浙江在防疫过程中亮出的“一图一码一指数”,其共同手段是大数据,共同指向是精准施策,让该静的继续静下去,让该动的有序动起来。从五色疫情图到三色健康码,再到管控指数和通畅指数……浙江以大数据为关键要素,驱动指挥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复产双战线的“精密智控”。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应“借鸡生蛋”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具体应该怎么转?

周德文: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我国目前中小微企业数量达到1808万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9.80%,是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就业稳定的重要力量。作为产业转型和跃升的微观基础,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之源,成为我国重塑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第一,借助科技平台,借力打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难以投入不菲的资金和人力进行科技研发,因此,需要借助科技平台。如得益于云计算发展,中小企业不需要建立自己的网络和服务器,可直接享受更加具有规模经济的、统一管理的、成本更低的存储和计算空间。再如,得益于微信小程序的出现,中小企业有了对接移动互联网资源的重要契机,能够更好地对接线上资源,实现快速发展。借助微信小程序免费流量的加持,从而集中更多精力去探索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商业模式。

第二,外贸企业借助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降低了国际贸易的成本和门槛,使中小企业可以借助跨境电商平台实现与其他国家客户和供应商的联系,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普惠发展,驱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际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跨境电商的主要参与者,数字经济推动中小企业开展国际业务的能力可见一斑。

供应链智能管控能力亟待提高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当前如何通过数字化提高供应链管控能力?

周德文:疫情引发供应链智能管控的深度思考。传统生鲜行业流通环节多、链条长、损耗大,抵御风险能力低,中小型生产制造业缺乏有效的供应链支撑,造成原材料缺乏或库存积压等。当前的供应链短板,亟须通过数字化提高供应链管控能力。以农产品供应为例,我国农产品每年市场流通量在4万亿元左右,但其物流损耗仅20%左右。通过数字经济,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当地的产业资源,实现产业链业务由线下汇聚到线上,为生态合作伙伴、政府、消费者提供智慧化服务。

此外,数字技术发展催生出供应链金融、动产融资等新模式,如借助网络平台完成信息搜寻、定价和交易等流程,将订单、产品物流等流动资产抵押进行融资,扩展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让中小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金融服务。

以区块链为例,通过“双链通”模式,将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信息“搬上区块链”后,企业信用成为不可篡改的“可流转资产”,小企业凭借应收账款凭条即可向银行线上申请贷款,这一模式让抗风险能力较低的小微企业也能获得贷款机会,整个融资流转过程清晰留痕、不可篡改,一链杜绝了资金挪用等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