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社會青年信仰泛娛樂化庸俗化風險的"文化景觀"與破解策略


網絡社會與風險社會的疊加,易使仍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社會陷入信仰風險的困境,青年信仰風險問題尤為突顯,當前青年信仰的娛樂化世俗化趨勢是青年信仰風險的一種表現形式。


網絡文化呈現泛娛樂化庸俗化特徵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現代信息技術,後現代主義,文化商業浪潮及個體原子化傾向等是其重要影響要素。


泛娛樂化庸俗化的背後是"眾聲的喧譁",是理想信仰陣地的退隱。有效解決網絡社會青年信仰娛樂化世俗化的風險,需結合青年群體的實際思想需求,從多方面對其開展信仰教育,推動現實生活世界的迴歸。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泛娛樂化庸俗化的文化生態成為當前網絡社會的"文化景觀",在為青年提供一種觀察思考現實世界的新視角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導致青年信仰的娛樂化、庸俗化趨勢。網絡社會與風險社會的疊加,容易使仍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社會陷入信仰風險的困境,青年信仰風險問題愈加突顯。

網絡社會青年信仰泛娛樂化庸俗化風險的


一、泛娛樂化庸俗化之殤:網絡社會青年信仰風險的文化表徵

  網絡社會的到來促進了網絡文化的勃興,併成為塑造社會精神、文化風貌與價值格局的支配性力量。網絡社會語境的疊加使得青年"信仰風險"的升級與擴散愈加劇烈,整個社會更容易陷入到信仰風險困境之中。信仰風險困境是指青年個體及群體將失去科學信仰的有效引領,可能面對社會共識匱乏、凝聚力瓦解、社會失序等混亂的境況[1]。當前青年信仰的娛樂化世俗化趨勢就是青年信仰風險的表現形式之一,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以娛樂明星崇拜、戲說歷史、偶像崇拜、暴力色情等為主要議題,對青年的理想觀念、行為選擇、價值取向等帶來全方位的侵蝕,進而導致青年信仰風險,並最終導致青年信仰的娛樂化庸俗化趨勢。

  1.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侵蝕青年價值信仰

  網絡亞文化的興起離不開新媒體技術的推波助瀾,青年群體作為泛娛樂化庸俗化文化產品的主要體驗者,他們對網絡直播、影視遊戲、明星選秀等網絡亞文化有著天然的親切感,並因此深陷泛娛樂化庸俗化網絡亞文化的包圍之中而不可自拔。部分青年沉迷於網絡直播文化的陶醉、獵奇於網絡遊戲的狂歡、痴迷於暴力黃色文化的刺激、遊戲於娛樂文化的膚淺,久而久之,這部分青年出現精神虛無、理想淡薄、信仰荒蕪、道德認知欠缺、責任意識缺乏、審美觀念世俗化等狀況。

  (1)缺乏敬畏之心導致青年信仰模糊、缺乏自我認知。對科學真理的漠視、對歷史厚重感的敬畏、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對英雄人物的敬仰、對崇高道德的踐行,是構成青年群體精神世界以及建立崇高信仰的重要元素[2]。部分青年缺失生活的目標、缺乏自我的評價與認知,陷入不知所措迷失慌亂,從而使內心世界踏進意義世界崩塌的困境。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塑造了虛幻的網絡世界,在這個虛幻而又荒誕的世界裡,人們"戲說"歷史、"惡搞"英雄、"戲謔"文化、否定道德、踐踏倫理、話語失真,泛娛樂化庸俗化的文化使得大多數東西都成為娛樂的"附庸"。在泛娛樂化文化的浸染下,青年群體的精神世界逐漸貧瘠,人生道路愈加迷茫,道德信仰逐漸坍塌,審美能力趨於平庸,理想信仰逐漸淡化。

  (2)拒斥理性導致青年信仰逐漸荒蕪,缺失目標導向。青年群體是網絡亞文化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為了引起青年群體的關注,文化產品趨向於碎片、娛樂、簡單、庸俗、易懂、快捷,而拒斥科學的挖掘、精準的提問以及理性的推理。以低俗性、庸俗性、惡俗性、虛假性為特徵的泛娛樂化庸俗化文化產品,多缺失思想性、科學性、道德性、健康性、文化性與合理性,這使得生活在娛樂性庸俗性文化浸染中的青年群體逐漸喪失思考能力,沉迷於庸俗文化的刺激與昏睡中,陶醉於空洞、膚淺的娛樂文化的漫遊中,將獵奇式、曖昧式的感官刺激文化作為精神寄託,最終導致精神世界逐漸荒蕪、盲目急躁、消沉墜落、雜草叢生,陷入慌亂與迷失之中。

  (3)遠離崇高導致青年信仰的世俗化,功利化傾向顯現。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勾畫的"景觀世界",是一個欲求新奇、暴力低俗、明星崇拜、商業氛圍濃厚的庸俗世界,在這裡推崇物慾橫流、利益優先、貪婪追求的消費慾望,突出感官刺激與精神頹廢,陶醉於語言與洩憤式的暴力文化海洋之中,充斥著享樂主義、奢靡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的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信仰所推崇的崇高理想相沖突,最終導致部分青年群體的理想信仰逐漸被價值虛無主義、世俗主義、功利主義、庸俗主義、利己主義所遮蔽,承受著"軟骨病"的折磨,陷入泛娛樂化庸俗化建構的世俗泥沼之中,從而走入了理想世界崩塌的邊緣。

網絡社會青年信仰泛娛樂化庸俗化風險的


  2.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消解青年主流價值觀認同

  "泛娛樂化庸俗化"即娛樂成為網絡社會評判一切的價值標準。"在能夠輕易獲取信息的情況下,人們更加容易接受簡短快捷、支離破碎而又精神愉悅的內容"[3]。文化的過度娛樂化庸俗化,可以讓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導致文化產品的枯萎化、碎片化、暴力化、簡單化,青春活躍的話語與內容逐漸俘虜與操控了青年的靈魂。娛樂性、獵奇性的文化本身能夠使人們感到放鬆、愉悅,也是緩解緊張、愉悅身心的休閒方式。但是,文化的泛娛樂化庸俗化,突破自身的功能與界限入侵其他領域,消解歷史、諷刺經典、調侃政治,並裹挾其他消費主義、個人主義、思想觀念、意識形態、行為方式,形成新的調劑品,從而弱化了青年的理性思維與崇高理想。娛樂化庸俗化信仰主要是崇拜金錢權力地位、崇拜明星網紅歌星,從而銷蝕了青年主流價值觀認同。

  (1)泛娛樂化庸俗化浸染下耦合思潮逐漸腐蝕青年群體的主流價值認同。當娛樂文化與低級庸俗、浮躁虛無、新自由主義思潮相結合時,娛樂不再僅僅是緩解壓力、尋求慰藉的調味品,而是蘊含著政治觀點、思想理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價值表達。這種以文化盛宴為名,注重感官刺激、商業包裝、娛樂外殼,藉助娛樂的外衣,利用新媒體技術載體的傳播優勢,實質上宣傳的是個人主義、奢靡主義、金錢主義、消費主義、腐朽主義等社會思潮,泛娛樂化庸俗化話語和內容,侵蝕的是青年的社會主義信仰、道德認知與價值認同。泛娛樂化庸俗化的文化產品在青年群體中大肆傳播,導致青年群體的思想觀念、理想信念、價值認同與道德判斷出現多元對立,進而面臨價值認同危機與虛無主義。

  (2)去政治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青年群體"最高價值"的偏離。泛娛樂化思潮具有明顯的質疑國家權威、淡化意識形態、肢解民族精神、排斥政治話語的"非政治化"傾向[4]。話語表達方式方面,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作為後現代性的產物,必然表現出價值觀念的碎片化、相對化、淺薄化、低俗化,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文化的政治性內容,消解了文化的政治性本質,歪曲了青年的歷史觀和歷史意識,弱化了青年的政治信仰與政治認同,消解了青年的責任意識。換言之,"非政治化"傾向、話語表達的碎片化,導致青年責任意識淡薄、政治冷漠、意志薄弱,增強了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難度。

  (3)重塑價值話語和價值格局導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危機。在新媒體技術的助推下,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滲透到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泛娛樂化庸俗化商業化特性,注重經濟利益的獲得,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和提高廣大青年的價值認同並非是其最終目標,可以說這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消融與退讓。在碎片化、淺薄化、缺乏具體語境的娛樂文化中,"戲說"歷史、"惡搞"英雄、抹黑革命史、漠視優秀文化等行為,嚴重誤導了青年群體的價值認知與道德判斷,逐漸消解他們的政治信仰與政治認同,最終侵蝕他們的主流價值認同。

網絡社會青年信仰泛娛樂化庸俗化風險的


  3.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銷蝕青年道德理念

  "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價值導向不健康的東西,越是搞得精巧,就越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腐蝕青年的靈魂"[5]。青年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在調侃與麻痺中逐漸腐蝕著青年群體。

  (1)價值虛無遮蔽了青年的價值追求,導致信仰迷茫。泛娛樂化庸俗化追求最大限度的刺激式消費,將娛樂價值置於本質性目標,泛娛樂化庸俗化複製的景觀世界,並非青年內心世界的真實映像,而是經過隨意包裝、渲染、剪輯而成的網絡虛幻世界,任何嚴肅的、深刻的、科學的價值追求,都在"娛樂中"庸俗化、淺薄化、貧瘠化和低俗化。青年成為娛樂文化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沉迷於網絡直播、網絡祈願、網絡遊戲、明星崇拜、粉絲文化、狂歡文化等消費活動,精神虛無、思維遲鈍、人生迷失、理想淡薄、信念動搖,逐漸在奢靡中失去主體性與理智性。部分青年沉迷於泛娛樂化庸俗化文化產品的感官刺激與精神奢靡,陶醉於不勞而獲、輕鬆愜意的精神頹廢中,追求"獵奇"式的低俗文化,拋棄了崇高的理想信仰,放棄了對崇高與審美的追求,迷失在庸俗、物慾的精神鴉片之中。

  (2)"愚樂"誤導致使青年群體道德滑坡,道德情感模糊。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的背後是消費主義與價值虛無主義的意識形態,缺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道德標準引領的娛樂性文化作品,僅僅以黃色暴力文化、低俗文化等為主題,渲染消費慾望、操縱慾望與製造慾望,使得青年個體被"愚樂"所麻痺,整個社會陷入精神危機之中。個人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主導下的文化產品,逐漸消解青年群體的道德觀念和道德生活秩序,逐步模糊青年群體的價值共識與理性認同,誤導青年群體的道德情感、道德選擇和價值判斷,最終導致青年群體的價值取向模糊與混亂,出現道德滑坡與道德知行脫節的惡果。在娛樂化時代,只要政治、法律、文化、道德等成為"戲說""惡搞"的對象,青年群體必然以"娛樂化"的心態認知這些。而這必然會導致青年在現實社會中缺乏對道德、歷史、法制、規則的敬畏之心,導致青年責任意識淡薄、道德認知欠缺、信仰疑惑迷茫。同時,也必然會導致青年的從眾行為與極化行為,做出違背倫理道德、信仰缺失之事,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網絡社會青年信仰泛娛樂化庸俗化風險的


二、泛娛樂化世俗化之源:網絡社會青年信仰風險的現實成因

  在後現代主義和文化商業浪潮的影響下,網絡文化呈現出泛娛樂化庸俗化特徵。泛娛樂化的文化產品日益成為"塑造政治、倫理、審美、價值和日常生活的一個強大的、充滿誘惑力的手段"[6]。因此,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對政治社會倫理、社會審美觀念、價值信仰、文化思維方式等均帶來極大的挑戰與侵蝕,從而導致了網絡社會青年信仰風險問題,甚至導致青年信仰的娛樂化庸俗化趨勢。

網絡社會青年信仰泛娛樂化庸俗化風險的


  1.現代信息技術:助推網絡社會青年信仰娛樂化世俗化趨勢的技術背景

  "任何技術都傾向於創造一個新的人類環境"[7]。新媒體技術的興起導致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的到來,模擬了一個助推青年信仰娛樂化庸俗化趨勢的虛擬社會。新媒體技術革命性的影響,導致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信息以空前的數量和傳播速度充斥在網絡虛擬空間與現實社會之中,創造了匿名性、開放性和便捷性的狂歡平臺,從而形成了網絡文化的精神盛宴與文化狂歡,過度推崇享樂主義和文化產品的庸俗部分,使整個社會陷入盲目、非理性的奢靡中。新媒體技術給青年群體提供了文化享受的新的載體與方式,導致網絡狂歡與泛娛樂化,折射出青年群體的信仰危機、精神焦慮與價值迷茫,因其迎合了廣大青年亦即當前網絡社會原子化個體內在的精神需求,而出現了網絡文化的泛娛樂化庸俗化趨勢,實質上也是青年群體孤獨感、焦慮感與信仰迷茫在虛擬空間的映射。

  新媒體技術的便捷性與普及性使得網絡社會下的青年群體成了信息的生產者與製造者,也是網絡文化符號的生產者與傳播者。青年個體的信息生產與傳播能力被迅速激活,青年群體從過去單純被動接受信息與消費信息,轉變為可以主動選擇生產、傳播、互動與接受信息,而且傳播的速度、效率更加便捷,現代信息技術成為形塑社會新文化與不同文化樣態的新力量。"尤其引起注意的是,新媒體技術導致的泛娛樂化最容易誤導的受眾,正是價值觀可塑性強的青年群體,泛娛樂化的愉悅幻象固然是人性的自然要求,但正如調味品不能夠替代事物,娛樂營造了大眾狂歡的景觀世界,無法滿足社會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別是深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長期依靠以明星緋聞炒作、諷刺經典、調侃歷史這種快餐文化長大的青年群體,不可避免地患上精神貧血症,帶來青年群體放縱娛樂後的精神虛無,使青年群體盲目沉醉於明星文化崇拜、痴迷於網絡遊戲的麻醉,道德判斷力與理性思維不斷泯滅,價值判斷逐漸混淆,最終淪為娛樂大潮中一擊就倒的靶子"[8]。

  娛樂化不惜違背道德良心、踐踏法制,甚至用暴力、黃色、低俗等元素吸引青年群體,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消泯了青年群體的理性思維能力,不問理想、不問信仰、不問價值,所有的目的和傾向都是為了娛樂,正如西方學者尼爾·波茲曼所指出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9]。現代信息技術及其衍生的網絡社會片面擴大網絡文化的娛樂功能與消費屬性,從而弱化了網絡文化的教化引領功能,使青年在智識、情趣和審美上趨於庸俗化,使青年群體對理想信仰產生認知模糊而出現信仰選擇困惑,並進而導致青年信仰娛樂化庸俗化趨勢。

網絡社會青年信仰泛娛樂化庸俗化風險的


  2.後現代主義:助推網絡社會青年信仰娛樂化世俗化趨勢的哲學背景

  後現代主義思潮實質上是一種批判理論與哲學反思,它是當代西方哲學家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現代危機的理論自省與自我批判。但是,後現代主義思潮"反理性""去中心化"和"非確定性"的理論風格與文化特質,使原有的話語體系與價值秩序均受到衝擊。後現代主義的價值取向主張多元化和差異性,否定一切"現代化"以及現行社會秩序、道德認知、道德情感與價值認同,並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與解構。"後現代主義指出了現代社會中人們精神家園的迷失,深刻影響著人們心理機制與行為模式,但它並未肩負起幫助人們解脫現實困頓、價值迷亂的使命"[10]。後現代主義消解責任、拋棄崇高、放縱理想、遊戲人生、追求奢靡,從而導致青年信仰少了活力與朝氣,多了自私與冷漠。在瞬息萬變的新媒體時代,後現代主義思潮實質上有其自身的洞察性與指導性,但也帶來了模糊性、差異性、無序性、去中心化的價值取向,從而導致道德相對主義、價值虛無主義、懷疑主義等價值觀問題,可以說,後現代主義思潮對網絡文化的泛娛樂化庸俗化趨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後現代主義質疑權威,反叛傳統,消解責任,解構甚至顛覆主流價值秩序和原有話語方式[11]。在某種程度上,新媒體時代網絡文化的泛娛樂化庸俗化趨勢與文化符號,都是後現代主義思潮在網絡虛擬空間的映射。當前,泛娛樂化庸俗化的文化產品蘊含著對原有領域話語權威和主流價值觀念的質疑與解構,人們開始反傳統、反主體、反理性、反權威、反中心,走向世俗、淺薄、邊緣、感性、娛樂、庸俗。由此,英雄人物被惡搞,革命歷史被"戲說",經典文化被諷刺,政治真理被"戲謔",所有是非、善惡、義利、榮辱、低劣之間的界限都變得模糊,青年群體陷入被泛娛樂化製造的虛擬符號和景觀世界之中,僅剩下"廣場狂歡"式的膚淺快樂與"表徵紊亂"。正如凱爾納、貝斯特所言:"媒體信息和符號製造術四處播散,面對信息無休無止的狂轟濫炸,大眾已經感到不堪其擾並對其充滿了厭惡之情,最後,冷漠的大眾變成了憂鬱而沉默的大多數"[12]。在後現代主義思潮營造的物化場所中,世俗、庸俗、娛樂、慾望、消費成為公眾精神生活的消費主題,在潛移默化的薰陶下,青年群體基於自身利益需求選擇和確立信仰,在此基礎上的信仰迷失與困惑風險導致青年信仰逐漸趨向娛樂化庸俗化。

網絡社會青年信仰泛娛樂化庸俗化風險的


  3.文化商業浪潮:助推網絡社會青年信仰娛樂化世俗化趨勢的文化背景

  隨著網絡社會的到來和西方商業文化的影響,青年群體對消費的態度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以往傳統崇尚"簡樸""節制"的生活態度逐漸被顛覆,轉向追求"放縱"與"享樂"。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社會開放程度日漸深入,使得西方商業文化對我國文化體系和習慣體系的衝擊不斷加大,消費主義意識形態開始抬頭並逐漸蔓延和強化。由於當代社會生活和工作節奏的不斷加快,社會競爭愈加激烈,社會成員的生活壓力愈加沉重,人們的消費範圍已經從過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費,逐漸向旅遊、休閒、娛樂、教育等非物質消費轉向,並以此來緩解部分社會壓力。商業資本的"嗅覺"一向非常靈敏,在娛樂消費市場空間和經濟利益如此巨大的誘惑面前,海量的商業資本在以消費者消費需求和口味為依據的基礎上紛紛湧入娛樂市場,掀起了一場場"娛樂至上"的狂歡,同時也引發了大眾文化對精英文化的巨大沖擊。在此背景下,要想在文化市場的浪潮中佔有一席之地,文化產品、形式、理念都需以"娛樂化"的形式進行包裝和呈現,這使得商業資本無疑充當了"泛娛樂化"文化生態的"催化劑"和"助燃劑"。然而,文化商業浪潮下的大眾文化實質上是大眾傳媒低俗化、虛假化、荒誕化、感官化的毫無價值意義的視覺畫面,並不是對經典文本與科學真理的欣賞品鑑,而是帶有"商品拜物教"性質的"文化消費"與"圖像沉溺"。泛娛樂化把時尚作為一種沒有價值的符號嵌入到文化審美領域,引發出一場尋求感官刺激、追求快感、快餐時尚的風趣遊戲。

  在泛娛樂化薰陶下的青年個體從批判的"公眾"走向消費的"大眾",淺薄庸俗、狂歡惡搞的娛樂文化導致大眾文化消費變遷為大眾文化批判,"消息靈通而深具批判態度的'公眾'已經覆滅,退化成為大抵只是被動無依的'大眾、烏合之眾'"[13]。在"廣場狂歡"式娛樂文化的喧譁下,青年個體追求的僅僅是膚淺的笑聲與過往煙雲的短暫快感,"炒""媚""傍"等大眾流行娛樂文化得以滋生蔓延,庸俗、媚俗、低俗等"三俗"文化成為網絡亞文化流行所吹捧的主角,"文化的界域已不再有高雅與大眾之分,它們都紛紛在紛繁繁雜、東拼西湊的大雜燴中沉溺於折中主義與'無深度'的表面,且在充斥於市的浮華中歡欣鼓舞"[14]。泛娛樂化庸俗化的網絡文化薰陶下的青年個體,逐漸放棄了對真理和價值的追問,而這種對真理與價值的"拋棄",弱化了智慧的光芒、理性的光輝、價值的神聖與信仰的堅定,殘留的僅僅是文化商業化流水線的機械程序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被"博物館化"。青年個體痴迷於追求"直觀刺激"的快感,當真理與價值的追問反覆被"快樂"所置換時,當文化與傳統的崇高被平庸,泛娛樂化庸俗化的"社會佈景"便由此生成。在"獵奇""曖昧"式文化層出不窮、幾近氾濫的背景下,青年群體的信仰心態逐漸被侵蝕,他們不僅對自己的信仰產生懷疑、迷惑,甚至出現無法確立自身信仰的結果。所以,文化商業浪潮是助推網絡社會青年信仰娛樂化世俗化的重要文化背景。

網絡社會青年信仰泛娛樂化庸俗化風險的


  4.個體原子化傾向:助推網絡社會青年信仰娛樂化世俗化趨勢的心理背景

  "個體化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歷史進程,它越來越多地質疑並趨向於打破人們傳統的生活節奏-社會學家所稱之為的標準傳記,坦率地說,即標準生活史讓位於自我創造生活史"[15]。隨著網絡社會和風險社會的到來,網絡與新媒體技術不僅僅侷限於扮演工具性的角色,而且從根本上顛覆了傳統的社會結構與社會組織。社會中的個體從血緣與地緣的限制中被剝離出來,傳統聯結被網絡社會所導致的個體化進程所破壞,青年成為一個個鬆散的"原子化個體",去個性化是當前網絡社會群體活動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在去個性化的過程中,青年群體的觀察能力與控制能力明顯消逝,責任意識、道德意識、正義意識明顯失去,從而導致青年群體道德行為失範,海德格爾稱他們為"連根拔起的一代"。在社會貧富差距大、階層固化、房價奇高、社會斷裂的啞鈴型社會時代背景下,網絡社會與市場經濟存在雙重疊現象,青年群體因上升通道日漸狹窄、未來缺乏亮色而日益感到焦慮不安。網絡社會所導致的青年社會化與個體化進程,某種程度上提倡人的主體性與自主性,打破了傳統社會對人全面發展的禁錮與束縛,因而對個體主體性的發揮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娛樂性文化的多變性與不確定性使青年群體精神生活缺乏持久動力與精神支撐,但當衝破藩籬與束縛的個體走向社會深處時,青年個體面對的是生活異化、利益多元、身份多重、世俗誘惑所羈絆的現實漩渦,無處不在的風險已經遠遠超出他們的想象。網絡社會所導致的風險,實質上是社會運行機制自身的不確定性所導致的危機,從而使得以殘留的零星記憶努力拼湊的"現實的我"陷入了"原子化"傾向,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事物變得沒有確定性,個體會感到嚴重缺乏安全感,"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成了茫然無措的精神夢魘與信仰躊躇。

  網絡社會中的個體"在娛樂文化的世俗氛圍中,既在掙脫傳統中獨立,又在傳統的倒塌中孤立,孤獨地面對外部世界,在獨立與孤立的張力中陷入'交而不往的疏離'"[16]。在這種精神焦慮、價值迷茫、信仰淡化的時代背景下,青年個體必然處於深度焦慮與恐懼之中,青年個體的原子化傾向必然會尋求逃避、釋放、寄託的窗口,在網絡社會所導致的泛娛樂化世俗化的網絡文化背景下,忽略"營養"、注重感官刺激的快餐文化恰好為其營造了美妙的"烏托邦"。"樂而不實的休閒娛樂提供的理性祛魅是可以逃避進去的'更好之物',或者我們深切希望而日常生活無法提供之物,選擇的餘地、希冀、願望均屬於烏托邦的原材料,帶來的感覺是世界會更好,不同於那些可被想象亦可被實現的事物"[17]。"碎片化""碎微化""粉末化"的泛娛樂化產品提供的烏托邦原料,正好滿足"原子化"的青年群體的精神需求,泛娛樂化世俗化的網絡文化滿足了青年群體尋求的"新認同",填滿了青年個體因脫離"集體關係"而產生的心理孤獨與無所適從,青年個體因此對網絡娛樂文化表現出強烈的精神需求與心理訴求,對當前的信仰產生懷疑、動搖甚至想要拋棄的想法。因此,個體原子化傾向的心理需求也是網絡社會青年信仰娛樂化世俗化的心理背景。

網絡社會青年信仰泛娛樂化庸俗化風險的


三、泛娛樂化世俗化之解:網絡社會青年信仰風險的破解策略

  泛娛樂化庸俗化的背後是"眾聲的喧譁",是理想信仰陣地的退隱。泛娛樂化庸俗化的網絡文化的價值取向是追求膚淺的嬉笑與感官的刺激,而這將導致部分青年個體在膚淺的嬉笑中調侃與麻痺,其價值追求也在膚淺的嬉笑中沉浸與盲從。因此,為有效解決網絡社會青年信仰娛樂化世俗化的風險,需結合青年群體的實際思想需求,從多方面對其開展信仰教育,從而實現向現實生活世界的迴歸。

  1.價值信仰重塑教育: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引領青年價值取向

  在"快餐文化"喧囂的網絡社會,粗暴地抵制與恐懼網絡亞文化只會導致青年的反叛與抵抗,引起青年群體的逆反心理。對於泛娛樂化庸俗化網絡亞文化的複雜狀況,需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旗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與方法分析其對青年群體的實質影響和危害,堅持正確導向,積極應對網絡社會青年信仰娛樂化庸俗化趨勢帶來的挑戰。

  一方面,科學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觀點和方法,引領青年認識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的精神實質。文化的"泛娛樂化",拋棄崇高、放縱人生、放逐理想的生活之道,以去中心化、去權威化的方式解構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話語權,又可以耦合其他社會思潮產生新的文化符號和話語方式。但實質上,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是資本主義的舶來品,深受資本邏輯的掌控,耦合了西方社會的價值觀,鼓吹功利主義,主張享樂主義至上,是一種隱蔽的、極具誘惑力的社會思潮,能夠使青年群體理想信仰淡化與道德選擇困惑。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可以"隨風潛入夜"的方式危害青年群體的理想信仰,導致青年信仰的娛樂化庸俗化。因此,高校應該引導青年認識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的實質特徵與危害,提升青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與責任意識,引導青年樹立幸福休閒觀。健康的休閒觀有益於身體健康,泛娛樂化的休閒觀則會腐蝕身體與精神健康,消泯弱化青年群體理想信仰。另一方面,可通過強化青年群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來豐富其精神世界。當今時代,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缺失的情況下,批判精神與科學真理在青年群體成長過程中的缺失、失語,是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廣泛流行的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強青年的理想信仰教育,滿足青年的精神獲得,將自身的成長成才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面結合起來,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破解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的世俗與虛無價值危害。

  2.網絡空間話語權的佔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代導引

  長時間漂泊娛樂於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中,青年大多都會體驗到如入"文化沙漠"和"審美貧窮",感官刺激與理想信仰的銷蝕,甚至會使其出現"道德冷漠"等惡果。因此,必須極力維護青年群體價值秩序,引導青年群體堅守道德倫理底線,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具體而言,一方面,激發青年群體科學價值觀的信仰需求。娛樂是人們合理的精神訴求,是青年群體精神放鬆、身心愉悅的理想訴求,但精神文化的過度娛樂化卻帶來"愚樂"狂歡與"樂極生悲、琢磨不透"式的虛幻之境。在泛娛樂文化營造的物化場域的刺激下,青年群體極度追求膚淺的笑聲與過眼雲煙的短暫快感,娛樂的狂歡之後是身體的疲憊、精神的空虛、信仰的缺失,這不是青年群體渴望的理想狀態。面對青年群體渴望娛樂與自我價值實現的矛盾心理,相關教育者可通過榜樣塑造、實踐砥礪等對其加以適當引導,激發青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求,發揮道德踐行與道德認知的主體性,引導青年在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靈魂與主體,具有規範價值秩序與行為準則的功能。為應對青年信仰功利主義趨勢,要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挖掘與昇華,回應青年的價值困惑與意志脆弱,進而引導青年道德人格的完善、理想信仰的確立、文化制度的自覺自信。

網絡社會青年信仰泛娛樂化庸俗化風險的


  3.敬畏之心與責任意識的養成:強化青年社會主義信仰教育

  對於社會個體而言,信仰相當於在現實的社會生活實踐中指導個人思維方式、行為舉止的價值觀導向。當然,這種價值觀導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個體參與社會生活的具體表現,它充分地映射出社會個體的價值判斷和價值理想,同時也可以說是社會個體對於人生終極價值的不懈追求。而對於整個社會群體來說,信仰可以說是推動社會文明前進的精神動力,是人們對人生終極價值與不朽精神的追求。追求與培養崇高的精神信仰是對"虛擬信仰""信仰沙漠""信仰娛樂化"的否定,也是應對網絡社會青年信仰娛樂化庸俗化的"對症下藥"之策。信仰是人類最高境界的理想信念與價值標準,在青年信仰教育中起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無形中引導著青年群體的價值觀確立和行為實踐。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推崇解構權威,逃避理想和信仰,超越正常娛樂的界限,任何嚴肅的、正統的、科學的價值追問均在娛樂中被否定或消弭,而這導致了青年群體網絡信仰的娛樂化庸俗化趨勢,使得青年群體對國家政治、民族歷史、道德法制缺乏應有的敬畏之心。正因如此,必須要拓寬青年群體的科學視域,加強對於歷史、法制等敬畏之心的培育,並引導其以此改變泛娛樂化庸俗化的道德冷漠與精神世界的貧瘠現狀。

  具體而言,首先,我們要強調並強化青年群體的崇高信仰培育。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引領社會個體走向人生終極價值的不懈精神追求,它可以不斷激勵青年群體向上向善,並且潛移默化地支配青年群體的言行舉止,進而逐步達成崇高的人生終極目標,引導青年樹立社會主義道德價值取向和科學的人生追求,強化青年群體的責任意識與歷史擔當。培育青年群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信仰,敬畏歷史、敬畏生命,培養青年群體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現代文化的不斷學習和追求,對於國際規則和外交關係的科學解讀,對於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以及不懈奮鬥,進而建立青年群體強大的精神世界,以抵制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虛無、彌散、歪曲的價值特性。其次,我們要培養青年群體的敬畏之心。泛娛樂化庸俗化將社會生活中一切文化形式、文化理念、文化產品、文化內容無差別地、單一地從娛樂的角度來衡量判斷,以是否具有娛樂性為標準,以此衡量文化的傳承性、創新性以及生命力高低,導致歷史被戲說,厚重感消失;政治被戲謔,嚴肅感喪失;英雄人物和政治事件被"消費",崇高感流失[18]。在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的解構下,某些青年正逐步失去對道德、信仰、生命、法律、歷史、國家的敬畏,試圖以娛樂化庸俗化的話語重構政治、道德、歷史和文化,這使得他們的價值觀逐漸銷蝕、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逐漸紊亂,歸根結底可以說是青年群體對於社會生活敬畏之心的缺失。所以,我們要注重培育青年群體的敬畏之心,讓他們明確地知道,歷史真相不可歪曲、道德法律不可兒戲、英雄人物不可戲說,天地道義、道德法律、規則秩序、文化倫理需要被敬畏,理想信仰需要崇高,真正從青年內心築牢抵禦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的心理陣地。

網絡社會青年信仰泛娛樂化庸俗化風險的

  4.網絡素養的提升:構建新型的媒介交往方式與網絡生存環境

  網絡社會與風險社會的疊加導致青年信仰的娛樂化庸俗化趨勢。新媒體技術是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的技術支撐,必須對新媒體技術載體進行重新評估與定位,同時採納新的教育理念。在網絡社會,泛娛樂化庸俗化的話語表達方式會對青年的理想信仰與價值取向產生重要的輿論指導作用,傳統的話語表達方式與教育方法已經無法引起青年的興趣與關注,青年已經被娛樂化的文化符號與虛擬世界所束縛,甚至沉迷其中,停止對社會現實做理性的思考判斷。因此,我們需要對網絡等新媒體技術進行再認識,決不能忽視網絡技術對青年群體的強勢侵襲與精神奢靡。要藉助新媒體技術的優勢,研判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的傳播規律與現狀,準確把握青年群體的價值走向,因勢利導,提出強化青年信仰教育的辦法。一方面,注重青年群體的網絡素養教育,提升青年群體的網絡道德認知水平,規範青年的網絡道德行為,培養青年"慎獨"的人生境界,引導青年正確認識新媒體技術的本質,在網絡使用中逐漸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走出內心"虛幻世界"的空中樓閣。另一方面,深化青年群體的網絡心理教育與網絡法制教育,引導青年科學運用新媒體技術,遠離泛娛樂化庸俗化思潮,做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和有道德責任感的良好青年。


參考文獻:

  [1]劉又嘉,嶽姣,等.價值、對話與認同:青年群體法律信仰的風險現狀與出路研究[J].青年發展論壇,2017(4):91-96.

  [2]趙建波."泛娛樂化"思潮對大學生價值觀念的消極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

  [3][美]尼古拉斯·卡爾.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害了我們的大腦[M].劉純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8

  [4]劉白楊,姚亞平."泛娛樂化"思潮下大學生黨史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9).

  [5]蘇頌興.分化與整合-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271.

  [6][美]斯蒂芬·貝斯特,道格拉斯·科爾納.後現代轉向[M].陳剛,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美]理查德·A.斯皮內洛.世紀道德-信息技術的倫理方面[M].劉剛,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8]劉洪波.泛娛樂化背景下青年學生價值觀引導策略析要[J].理論導報,2012(5).

  [9][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豔,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64.

  [10]張傳開,等.馬克思哲學視域下的現代性[J].哲學研究,2007(1).

  [11]劉迅,楊曉軒."泛娛樂化":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挑戰與應對[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7(3):38-43.

  [12][美]道格拉斯·凱爾納,斯蒂文·貝斯特.後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M].張志斌,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2.

  [13][英]阿蘭·斯威伍德.大眾文化的神話[M].馮建三,譯.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3:15.

  [14][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M].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10.

  [15]Beck,Beck-Gernsheim. Individuaki Zation:Institutionali Zed Individualism and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M].London:Thous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3:88.

  [16][美]埃裡希·弗羅姆.逃避自由[M].劉林海,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22.

  [17][美]理查·戴爾.娛樂與烏托邦[J].宋偉傑,譯,當代電影,1998(1).

  [18]趙建波."泛娛樂化"思潮對大學生價值觀念的消極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


(作者:卜建華,濱州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徐鳳娟,濱州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來源:《中國青年研究》2020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