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究竟有哪些重要的歷史意義?

文史磚家


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兩大宗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大派)與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其最初的“導火索”無疑是阿拉伯帝國對“聖城”耶路撒冷的佔領,以及對境內基督徒進行的奴役和迫害。為了奪回耶路撒冷,在1096-1291年間,西歐各國在教皇的號召下,曾先後發動九次針對伊斯蘭國家的宗教性軍事行動,史稱“十字軍東征”。



在此期間,西歐聯軍曾收復耶路撒冷,並在中東建立起數十個基督教國家,存續時間長達百餘年。然而,在埃及蘇丹薩拉丁等人的領導下,穆斯林世界對十字軍展開反攻,最終再度攻陷耶路撒冷,並將中東所有的基督教國家悉數消滅。等到奧斯曼帝國興起後,伊斯蘭世界進一步擴大戰果,並在1453年攻滅拜占庭帝國,使得基督教世界遭受重創。


然而,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們並不滿足於現狀,吞併所有的異教徒國家,讓安拉的榮光照耀整個歐洲,是他們矢志不渝的夢想。為了實現這個終極目標,就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不久,土耳其鐵騎繼續深入東歐、南歐作戰,陸續佔領巴爾幹半島、黑海、烏克蘭、匈牙利等地,勢頭無人能擋。等到17世紀中期時,奧斯曼帝國的兵鋒已經直抵維也納城下,並期望能將其一舉攻佔。



當時的維也納,不僅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都城,而且是僅次於羅馬的天主教中心,一旦被穆斯林國家佔領,對歐洲各國來講無疑是災難性的。毫不誇張的說,維也納若淪陷,維繫歐洲各國共同對抗奧斯曼帝國的意志將會土崩瓦解,用不了多久,整個歐羅巴大陸都將遭到土耳其人鐵騎的踐踏,而基督教文明也會因此泯滅。所以,維也納無論如何也不能丟。


所以,當1683年7月底,17萬裝備精良的土耳其大軍圍攻只有1.3萬名守軍的維也納時,波蘭國王約翰三世立刻行動起來,組建起一支以波蘭騎兵為主,包括法國、奧地利、薩克森援軍為輔的聯軍,併火速趕往維也納。約翰三世來的恰逢其時,因為此時的維也納已是彈盡糧絕、傷亡慘重,淪陷只在旦夕之間。9月11日凌晨,約翰三世率領的聯軍到達維也納城下,隨即對土耳其軍隊展開進攻。



約翰三世之前長期跟奧斯曼帝國交戰,很熟悉他們的戰術陣法,所以戰事一開始,便擺出弧線陣法迎敵,由自己親率波蘭主力軍組成右翼,奧地利將軍洛林公爵和薩克森選帝侯揚·喬治率軍組成左翼,其他國家的軍隊則組成中軍。戰事開打後,約翰三世率先從右翼進攻敵軍,經過一番血戰後成功地擊退土耳其軍隊的攻勢,隨即下令左翼、中路軍同時進攻敵軍防守薄弱的右翼。


面對聯軍凌厲的攻勢,土耳其軍隊在勉強支撐半天后,終於在下午開始崩潰,數道防線被撕破,許多軍團被分割包圍、悉數殲滅。眼見敗局已定,主帥巴沙被迫在日暮時分做出撤軍令,倉皇逃回國內。經此一戰,奧斯曼帝國陣亡1.5萬人、被俘5千餘人,丟失大炮300餘門,其他武器、糧草、牲畜難以計數。不僅如此,巴沙在逃回國內的途中連遭伏擊,又接連傷亡數萬兵馬,損失可謂慘痛至極。



維也納之戰無疑是伊斯蘭教世界、基督教世界各自命運的“分水嶺”,自此之後,歐洲國家擺脫了對奧斯曼帝國的畏懼,並聯手展開反攻。此後300餘年間,英、法、德、美等大國不斷崛起,並持續不斷地在伊斯蘭世界(西亞、北非、東南亞)進行滲透和控制,從而使基督教世界獲得對伊斯蘭世界的絕對優勢。


反觀伊斯蘭世界,奧斯曼帝國不僅精銳盡失,再無力發動對歐洲的攻勢,而且在此後數年間相繼丟失匈牙利和巴爾幹半島上大片土地,實力一落千丈。更糟糕的是,從18世紀開始,奧斯曼帝國開始遭受英、法、德、俄等國的侵略與瓜分,最終走向瓦解。由於奧斯曼帝國是伊斯蘭世界的領導者,它的崩潰無疑也是穆斯林世界衰落的象徵。



由於對上述現象不滿,因此從二戰結束以來,伊斯蘭極端組織扎堆出現,並大肆鼓吹針對基督教世界的“聖戰”,以求驅逐異教徒、重振伊斯蘭世界的輝煌,其中便包括由拉登領導的“基地”組織。在拉登看來,選擇在維也納之戰的紀念日對美國發動恐怖襲擊,無疑是伊斯蘭世界對基督教世界最完美的“復仇”,而這,也是“911事件”爆發的主要誘因。


史料來源:《1683維也納之戰》、《奧地利史:從史前到現代》、《列國志:奧地利》


文史磚家


最重要的歷史意義就是促進了西歐各國的崛起以及中東歐各國反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熱潮。

要知道在1863以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歐洲戰場上的戰役從來都是勝多負少的。因此西歐各國對於這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帝國非常恐懼。


此戰之後,奧斯曼帝國慘敗,土軍士兵戰死了十餘萬人。隨著這場戰役的失敗,他們徹底喪失了對歐洲腹地發起大規模進攻的能力。帝國原本被隱藏的內外困局,一下子暴露無遺。


此次大戰,不但粉碎了土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同時確保了基督教文明對於自己核心區域的保護,避免了伊斯蘭教在政治、軍事和思想上的侵襲。


從此以後,西歐各國開始向強國大踏步邁進,並最終成為後幾百年地球上最重要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