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浙江心在蜀,鶴鳴茶社,忙裡偷閒,且喝杯茶去!

秒度也曾走遍祖國大江南北,唯有成都鶴鳴茶社那種市井味讓人震撼!


身在浙江心在蜀,鶴鳴茶社,忙裡偷閒,且喝杯茶去!

拍攝於2018年夏


在成都人民公園內有一個享譽盛名的老茶館——鶴鳴茶社。鶴鳴茶社是成都最老的傳統茶館之一,迄今已近百歲,作為2012年成都首批歷史建築掛牌保護對象之一,鶴鳴茶社的川西風格建築每一處都讓人感受著傳統老成都的味道。不過對成都來說,鶴鳴茶社的建築學意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其對茶文化的保存與延續,甚至可以說,正因為其茶文化含義,鶴鳴茶社才更具魅力。所以,走進鶴鳴茶社,我們不說建築,秒度和大家聊聊和四川茶文化相關的那些事兒

坐片刻吃一盞·一杯茶中觀人生


身在浙江心在蜀,鶴鳴茶社,忙裡偷閒,且喝杯茶去!

對成都人來說,冬天出太陽時,到茶館喝一碗茶,是很幸福的事

高搭的涼棚下掛幾方鳥籠,根雕的茶臺四方配以竹木椅子,茶客落座後,長嘴兒青銅酒壺點上三點兒,堂倌兒吆喝上幾句爽心話兒,喝茶的人一吹一聞、一撥一抿,嘬一小口兒沉入茶香……這些場景,在遍佈成都大街小巷的茶館中,經常能見到。

四川人愛喝茶,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兒,當茶成為四川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遣後,四川的茶館也隨之蓬蓬勃勃發展起來。而要說起這成都市內有名的茶館,鶴鳴茶社自然當仁不讓。


身在浙江心在蜀,鶴鳴茶社,忙裡偷閒,且喝杯茶去!

鶴鳴茶社招牌

“以前啊,我每個星期都來。下了班叫上幾個朋友,順道溜達著就過來了。那會兒這邊不光是喝茶,講評書、打快板、耍猴子戲、賣藝的人多的是,看完給個幾分錢,熱鬧!”常來鶴鳴茶社喝茶的劉老先生說。

來茶館喝茶的不僅是遊客,其實還有很多當地人,好多人一家幾口,拖家帶口喝茶,一杯茶十幾元到三四十元不等,一家人來喝茶我個人覺得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我問過好幾位這樣的家庭,他們都說,要的就是這樣的感覺。。。

據記載,鶴鳴茶社原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大邑龔姓人家所建,初為兩層中式古典建築,是民國時期少城公園內六大茶館——鶴鳴、枕流、綠蔭閣、永聚、射德會及文化茶園——之首,也是目前成都主城區所有茶館中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茶館。


身在浙江心在蜀,鶴鳴茶社,忙裡偷閒,且喝杯茶去!

洗手池都這麼有“茶味兒”

鶴鳴茶社內有一對黑漆柱子,上面刻有這麼一對燙金對聯:“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此話何解?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茶客之意當然也不在茶,來鶴鳴茶社,很多人不僅僅是奔著那一茶一水,閒聊談心、你來我往才是箇中精髓。


身在浙江心在蜀,鶴鳴茶社,忙裡偷閒,且喝杯茶去!

喝茶用的最原始的開水瓶一桌一個自己倒


“喝茶這個事,主要是喝個氣氛。你一個人在家喝有啥子意思,我這麼麻煩專門坐車來喝茶,圖的就是個交流。茶樓裡面三教九流的人都有,聽他們天南海北地擺龍門陣,打聽點消息,看下子熱鬧,巴適得很。” 劉老先生說,“其實在解放前,來這裡喝茶的三教九流也是為了交流信息,看到大門外面介紹牌上寫的六臘戰爭沒得,那就是個典型例子嘛。”


身在浙江心在蜀,鶴鳴茶社,忙裡偷閒,且喝杯茶去!

喝茶時順便掏掏耳朵

關於鶴鳴茶社“六臘戰爭”的段子,曾經廣為流傳。解放前,鶴鳴的茶客大都是學校的教職員工和“進可為官,退可為教”的公務人員。那時候,公教人員的工作很不穩定,大家常聚集在一起互通信息。鶴鳴茶社堪稱當初公教人員求職謀生的“交易市場”,每年農曆六月和臘月假期中,公教人員都面臨著失業的危險和就業的競爭,他們每日到鶴鳴茶社等聘書。老成都人戲稱此事為“六臘戰爭”。

想著這一杯透著成都人骨子裡的悠閒的茶,曾經也承載著很

多小市民的人生辛酸,實在令人唏噓。


三炮臺天地人·蓋碗茶裡有學問


身在浙江心在蜀,鶴鳴茶社,忙裡偷閒,且喝杯茶去!

見老虎灶,是否就讓你聞到了茶的香,感受到茶的暖?

在四川,茶鋪喝茶興用“蓋碗兒”。“蓋碗兒”由茶碗、茶蓋、茶船子三件頭組成,有三炮臺之稱,同時又稱“三才碗”,蓋為天、託為地、碗為人。其中茶船子又叫茶舟,相傳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西川節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明的。


身在浙江心在蜀,鶴鳴茶社,忙裡偷閒,且喝杯茶去!

你猜,蓋碗茶的蓋子這樣放是表示什麼意思?

川人飲蓋碗茶一般有五道程序:一是淨具,二是置茶,三是沏茶,四是聞香,五是品飲。使用茶蓋有特殊的講究:茶蓋朝下靠茶船是招呼堂倌添水;茶蓋上放個小東西如樹葉、火柴、小石頭等表示我只是暫時離開,莫收蓋碗,這一般是老茶客的動作;茶蓋朝外斜靠茶船——外地人求助時會這樣放;茶蓋立起放茶碗旁,老茶客要賒賬,茶館老闆一般不會點破,會給客人留面子;茶蓋朝上放進茶碗是通知茶館老闆,可以收茶碗了。不懂這些規矩,亂放茶蓋當心鬧笑話。


身在浙江心在蜀,鶴鳴茶社,忙裡偷閒,且喝杯茶去!

敢問帥哥,你是在泡茶還是在耍雜技?

茶館堂倌的沖泡蓋碗茶的動作,對茶客來說更是一種美的藝術享受。清雅的茶館中,堂倌邊唱喏邊流星般轉走,右手握長嘴銅茶壺,左手卡住錫託墊和白瓷碗,倏忽左手一揚,一串茶墊脫手飛出,茶墊剛停穩,“咔咔咔”,碗入茶墊,揚起茶壺,蜻蜓點水,一圈茶碗,碗碗鮮水摻得冒尖,卻無半點濺出碗外。

鶴鳴茶社曾有一位摻茶奇人吳登方,將摻茶技藝推向了極致,其泡茶時,茶客看得膽戰心驚,如觀雜技,待茶入碗,又忍不住驚呼稱絕。今天,很多外地遊客到鶴鳴茶社喝蓋碗茶,主要就是衝著欣賞摻茶師拿碗、提壺、摻茶、吼堂整個過程來的,而成都茶文化的魅力,也就在摻茶師的一舉一動中蔓延開來,滲入、根植進每一位茶客的心中。


“龍隱鳳棲”·舊時茶味能再否


身在浙江心在蜀,鶴鳴茶社,忙裡偷閒,且喝杯茶去!

鶴鳴茶社新茶炮製中:殺青

鶴鳴茶社落戶成都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了,記載著蓉城茶文化的同時,也鐫刻著蜀地的歷史與變遷。

“五六十年代那會兒都是泥巴地,後來鋪了青磚石板,現在你看都是水泥石板了。原來喝茶是小方桌,現在用這種大木桌。茶船最早的時候是鋁製的,不怕摔,茶碗也比現在大。”劉老先生邊擺弄手中的茶碗邊說。


身在浙江心在蜀,鶴鳴茶社,忙裡偷閒,且喝杯茶去!

鶴鳴茶社新茶炮製中:揉捻造型

正如劉老爺子所說,現在的鶴鳴茶社雖說規模上大了很多,但很多東西與以前相比,似乎都少了些味道。先說這茶社門口,賣糖人的,賣小吃的,跳廣場舞的,嘈雜混亂,實在稱不上是喝茶品茶的清幽之地;再說這鋪子裡頭,茶客多了,堂倌兒也怠慢起來,“以前用茶壺加水,現在每人發個開水壺,自己加水。要看功夫茶之類的,還得另外花錢。”劉老先生說道。

茶道功夫原本是為添水倒茶增些樂趣,如今卻需付費欣賞。龍行十八式、鳳舞十八式、龍鳳呈祥、龍飛鳳舞這些老茶客們耳熟能詳的茶道表演,如今都被裝進了籠子,不願輕易示人,要看可以,到雅座交錢。“以前堂倌添水倒茶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欣賞到茶道功夫,高興了賞他一杆煙就是,哪像現在這樣。”今昔對比,劉老先生不勝感慨。


身在浙江心在蜀,鶴鳴茶社,忙裡偷閒,且喝杯茶去!

茶壺茶壺你告訴我,你這樣寂寞是為什麼?

老舍先生曾在《茶館》中寫道:“玩鳥的人們,每天在遛夠了畫眉、黃鳥等之後,要到這裡歇歇腿,喝喝茶,並使鳥兒表演歌唱。商議事情的,說媒拉縴的,也到這裡來。那年月,時常有打群架的,但是總會有朋友出頭給雙方調解;三五十口子打手,經調人東說西說,便都喝碗茶,吃碗爛肉面,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了。”

世界瞬息萬變,我們無法阻擋歷史的變遷,惟願在成都,能有一個,甚至很多個,始終保留老傳統的茶社,無論何時,當我們走進它,或它們,都能在瀰漫著老成都味道的悠長茶香中,得盧仝《七碗茶》之至味“兩腋習習清風生”。可否可否?且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